赵口引黄闸:踔厉风发立潮头
2023-08-10王宁刘明川白建中
□王宁 刘明川 白建中
黄河岸边,赵口引黄闸(以下简称赵口闸)默然静立。有风吹来,柳枝轻拂,高大的桐树一叶动而百枝摇。
赵口闸是河南省最大农业灌区——赵口引黄灌区配套的中型涵闸类引黄水利工程,位于中牟县北部万滩镇境内黄河南岸大堤,始建于1970年,1972 年竣工通水。该闸紧靠黄河,引水条件优越,为河南省连年粮食增产丰收发挥了巨大作用。
赵口,原为赵口古渡。黄河阻断了两岸的交通往来,为衔接两岸交通,渡口应运而生,历史上黄河沿线大大小小的渡口不胜其数。民间传言,有户赵姓船家在此摆渡并做生意,以方便两岸的百姓,长此以往,渡口便形成了熙熙攘攘的集市,人们遂称之为“赵口”。
关于赵口,最为人所熟知的是1938 年黄河决口事件。1938 年,国民党为阻止日军西进,选择炸决黄河大堤。第一次决堤地点就选择在中牟县的赵口。
之所以选择赵口,一是这里在1843 年曾经溃堤,形成了黄河旧路。决堤后,河水将沿旧路,经过河南和安徽流入淮河。这条线路以东正是当时日军主要集结驻扎地区,水一旦放出,会把日军滞留在这片土地上。二是河水出堤主要进入天然的河道,能够减轻百姓的损失。三是黄河堤防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说,而这一带就处在“豆腐腰”上,经常决口。
结果,因为事先对黄河的水势估计过大和对黄河堤质估计过松,又兼决口开始的宽度太小,越往下挖越狭窄,还没有到底,一个人通过已感到困难,水流无法流出,更不可能冲走中间厚厚的土层,导致赵口决堤计划失败,这才有了后来的“花园口事件”。
花园口成为承载历史的重要地标,而被首选为决堤口的赵口,只在历史典籍和民间口口相传中保留些蛛丝马迹。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的赵口,在郑州黄河河务局的规划管理下,正焕发着蓬勃生机。
赵口闸始建于1970 年4 月,设计灌溉面积590.1 万亩,担负着中牟、开封、尉氏3 县近300万亩的引黄灌溉任务。
赵口闸属国家Ⅰ级水工建筑,是16 孔涵洞式水闸。设计引水流量210 立方米每秒。
由于黄河河床逐年淤积抬高,水位相应升高,闸上堤身单薄,涵洞结构强度偏低,赵口闸在1981 年10 月进行第一次改建。改建后,东一孔向雁鸣湖、狼城岗两镇供水,中十二孔经总干渠为郑州、开封、周口、许昌、商丘5 市的15 个县(区)供水,西三孔为万滩镇、大孟乡供水。
2009 年,经安全鉴定,赵口闸被评定为Ⅲ类闸,赵口闸进行除险加固。除险加固后,赵口闸设计引水流量可加大到240 立方米每秒。
2012 年,赵口闸再次除险加固,对其外观重新设计装饰,并加装了远程监控系统,安全运行自动保护,数据自动采集、传输等设备。
2014 年,赵口闸位列河南黄河河务局涵闸工程管理检查评比第一,2015 年、2018 年、2020 年在黄委工程管理检查评比中,赵口闸均以第一名的骄人成绩,在全河大放异彩,并持续稳居前列。
闸门之绩,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近年来,郑州黄河河务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定围绕“黄河水资源高效集约利用”,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探索超引水加价制度,优化供水结构,不断提高赵口闸引水能力,实现黄河水资源提质增效。
以河为媒,坚持“河地融合”,主动参与属地政府有关规划,汇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潮。近年,因河势变化,黄河主流北移,赵口闸淤积严重,引水能力大幅缩减。郑州黄河河务局实地查勘河势变化,分析研判淤积特点,制订方案开展清淤工作,助力郑州引黄灌区丰产增收,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
50 多年寒来暑往,50 多年日夜奔腾,赵口闸引来涓涓黄河水,润泽沃野。深受其利的赵口灌区,由之前散乱贫瘠的黄泛区成为如今沃野千里的黄灌区,重现粮丰仓满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河南省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也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大粮仓之一。
如今,肩负着“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使命,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赵口闸蹄疾步稳,踔厉风发,正如闸前的桐树,“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历经沧桑,愈发繁茂,生机盎然。
赵口灌区 摄影/刘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