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风俗画中的招徕市声

2023-08-10张正悦刘坛茹

书画世界 2023年6期
关键词:货郎

文_张正悦 刘坛茹

安徽师范大学

内容提要:基于宋代宽松的政治氛围以及繁荣的经济条件,手工业者、商贾小贩纷纷涌现,城市中各行各业的叫卖吆喝声此起彼伏。宋代风俗画如同一面镜子,呈现了这一时代的风采和人文精神面貌,记录了各行各业的叫卖吆喝场景。

一般而言,传统民俗声包含地方音乐、节庆声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叫卖声等,而那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更是回响着别具地方特色和文化韵味的声音[1]。早前,我国民俗学家就“放鞭炮该不该禁”这一话题展开讨论,田兆元教授说道:“听觉的年俗,是指过年的声音,倘若连鞭炮声都没有了,那么年味儿也会大打折扣。”声音往往可以传递信息,承载着人物的情感记忆,鞭炮声如此,招徕市声亦是如此。这种传统声音包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亦使人群中的不同个体成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存在。

在没有相机的时代,风俗画记录了地理风貌与人文风情。这也为我们了解招徕市声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资料。古时,商贾小贩为了更直接地向顾客展示自己所从事的行当、产品特点,同时也为了更好地与同行开展商业竞争,形成了诉诸视觉的招幌和诉诸听觉的市声两大类市商标识[2]132。

一、招徕市声的形成原因

事实上,早在宋以前就有商业贸易活动的存在,只是有关商业性质的揽客市声的文献显见于宋,这无疑同宋朝的时代背景有很大联系。

首先,在经济方面,宋代交子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人们携带真金白银出门不便的状况,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此外,随着“坊市分区制”被打破,门户商铺皆可面朝大街开业招客,大街上的商铺如同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空间上的限制被打破后,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经济空前繁荣[3]。南宋耐得翁的《都城纪胜》开卷就是有关市井的描述——“自大内和宁门外,新路南北”,“其夜市除大内前外,诸处亦然,惟中瓦前最胜”[4],表现了街市经营的盛况。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中的“诸市”条也罗列了当时杭州的各式主题市场,如花市、药市、灯市、酒市等[5]。类似上述对市场繁荣景象的描写,多见于诸多文学作品。

其次,宋时政治氛围相对宽松,且在隋唐的基础上改革了科举制,寒门子弟凡有才能者,皆能通过考试改变自身境地,从而跻身上流社会。宋时门阀意识相对较弱,此时的商人也拥有一定的地位。另外,宋代画院不拘一格,民间有才之人也被招揽入内,画家队伍庞大繁杂,实现了多种绘画风格的融合[6]。

宋代生活离不开市声,繁荣的市场经济,使得叫卖吆喝声逐渐进入文人的视野。南宋诗人更是对市声颇为关注,他们有时厌恶,如朱弁“斋居绝市声”[7];有时喜欢,如陆游“妍日渐催春意动,好风时卷市声来”。总之,文人们将市声带入了高雅的殿堂[8]。此外,市民阶层对美的事物也有自己的追求,他们往往对百姓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内容更加青睐,这也就使得大量以底层人民为题材的小说、戏曲、绘画等艺术作品相继出世。风俗画也多以长卷的形式呈现,大至山川名胜,小至车马行人、楼台亭阁,皆被纳入其中,尤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最具盛名[9]。

二、招徕市声的分类

据《中国招幌辞典》中有关招徕市声的记载,招徕市声大致被分为四种类型[2]11。在此,仅对其中两种进行讨论。

(一)叫卖吆喝市声

原始的商品贸易活动早在《诗经·卫风·氓》中便有描述:“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只是这里未记载叫卖吆喝市声,至于最早的有关叫卖吆喝市声的文字描述,当数《韩非子·难一》关于“自相矛盾”的表述。相关研究表明,关于商业性质的叫卖吆喝市声的文字描述,显见于宋[10]。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卷十三中就有多处描述:“孝仁坊口,水晶红白烧酒,曾经宣唤,其味香软,入口便消。”“其余桥道坊巷,亦有夜市扑卖果子糖等物,亦有卖卦人盘街叫卖,如顶盘担架卖市食,至三更不绝。”

绘画中,最早的叫卖图像应出现于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视线聚焦于虹桥之上,桥上车马行人熙熙攘攘,来往的小贩颇多,挑个担子在人群中穿梭。桥的一端,五六个摊位紧挨在一起,有撑大伞的,有支遮阳篷的(图1)。放在木桌、木架上的,似乎都是吃食;摊在地上的,则是一些器械、日用品。其中一个摊位前,站着的似乎是摊主,他面带笑容,似乎正热切地介绍自己的货物,邀请客人入店挑选。只见他右手指向自己的店铺所在,左手则试图拦住一名过往路人。在他们的身后有名肩扛扁担的小贩,两头的箩筐里似乎装满了货物。或许是被摊主的吆喝吸引,只见小贩侧头面朝摊主,似乎想学习摊主是如何兜售货物的[11]42。南宋李嵩的《市担婴戏图》,更是具体表现了货郎的日常售卖情境。画面中,一名走街串巷的货郎挑着担子并吆喝着,担子里货物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一名妇人似乎听到了货郎悠长的吆喝声,从右侧携带四娃入画,最大的孩子袒胸,穿着短裤,似乎迫不及待去货担那挑选自己的玩具。画面充满了民俗风情和生活意趣。这些行商就如同城市乡野间的过客,所到之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图1 北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局部)

(二)器物招徕市声

器物招徕市声是于叫卖吆喝市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将口头叫卖同响器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声音。《水浒传》第七十四回中描述,燕青着一身花袄,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腰上别着一串鼓儿,肩上挑着长扁担,活脱脱一个山东货郎的打扮。只见他一手拿串鼓儿,一手打快板,唱个山东货郎转调歌,与山东货郎分毫不差。根据这段描述可以猜测,宋时,各行各业的商贩大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叫卖方式。

旧时卖冷饮者敲响盏,卖日用杂货的敲瓢,卖油的敲木梆,卖玩具的敲鼓……货郎们以特定的响器作为招揽生意的有声标识,并配以吆喝、说唱等手段[2]13。听惯了这种声音的人,仅凭着货郎独特的腔调以及响器发出的特定声响,便能猜到来者所贩何物。此时的叫卖吆喝,已经更倾向于音乐的形式,有着自身的韵律,且各行各业自有其独特之声。米歇尔·希翁认为:“知觉有三分之一的比例是预知知觉,随着我们长大变老,我们所听到的东西越来越多地处在这个事先准备好的范围内。”这种听觉经验主义,往往是人们将曾经听到过的声音在听觉记忆中进行制作备份,由此出现类似“一叶知秋”“听音识曲”等快速识别的现象[12]60。这些“城乡过客”带着他们独特的腔调走街串巷,在人群中留下自己的声音和身影,形成了 “听觉社区”。在“听觉社区”中,人们往往通过“声音记号”“声音信号”来实现信息的交流互通。当人们从日益频繁和长期的信息交流中取得共识时,原本个人化的“声音记号”“声音信号”便成了约定俗成的“社区”内公共资源,并推动着“社区”内语音信息交流模式的建立[13]。

古代的乐器为招徕市声的形成提供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物质基础。南宋李嵩的《货郎图》(图2),画面中货郎手持一个拨浪鼓,拨浪鼓发出的响声似乎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只见画面左方孩童的视线追随着声源,双手张开向前方伸出,整个身体呈现出一个向前奔跑的动态,身后的母亲似乎也看出了孩童的迫不及待,生怕其站不稳,忙用一只手去稳住他。图中货郎被多个孩童围绕,孩童们都是面带微笑,迫切地想要知道这次货郎又带来哪些玩意儿。宋代佚名的一幅《童戏图》亦描绘了磨镜人的日常生活,磨镜人有其特有的招揽响器,名为“惊闺”。据文献记载,“惊闺”乃是由四五片铜片堆叠而成,磨镜人持之作响,从而使闺阁知之。只见画中磨镜人坐在长凳之上,双手执一物磨镜,身旁架子上的镜子吸引了数个小孩围观嬉闹,场面好不热闹。事实上,各类杂著、文学中,此类声音场景的描述颇多,由此可见宋代器物招徕已经形成了别样的民俗风情[14]。

图2 南宋 李嵩 货郎图

三、招徕市声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声学学者谢弗提出了“声音图景”这一概念。其对声音的描述大致分为三个层次:调性、声音信号以及声音印记[11]27。其中声音印记是一个相当有趣的概念,类似于符号学中物象本身就拥有自己的一种象征意义,在这里它指代一种富有特征,与人紧密联系并给予某种情感投射和附加象征价值的声音[12]28。

宋代以后,招徕市声得到一定的发展。明代的《磨镜图页》《宪宗元宵行乐图》、清代的《姑苏繁华图》等绘画,都比较直观地展示了当时各行各业的叫卖图景。清末民间艺人的《北京民间风俗百图》,更是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真实的北京民间生活图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清代傅崇矩《七十二行现相图》,展示了清末时期北京市井的各职业艺人与流动商贩的吆喝场景,画面简洁,生动传神。现如今,老一辈人口中的叫卖吆喝声逐渐在我们的耳边消失,商铺、卖场里出现了一种新的听觉环境,传统的民俗声逐渐被喇叭、电视广告等取代。一个时代一个情怀,一个时代一个声音,传统招徕市声的消失,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一种传统文化的丢失。

猜你喜欢

货郎
远去的货郎鼓
一间等房客的屋子
航天货郎智能柜:便利生活,开门即得
村妇与货郎
自古就爱买买买 两幅《货郎图》里的民生百态
货郎伯伯
古人的购物节——《货郎图》
夸年轻
一世情人
一世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