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录因子LMO3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对预后的临床意义

2023-08-10曹雨婷农卫霞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3年13期
关键词:阴性阳性机制

李 丹, 雷 鹏, 曹雨婷, 农卫霞

(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血液科, 新疆 石河子, 832000)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类在细胞形态、免疫原型、病理表型、临床表现、预后等方面有较强差异性的疾病[1]。由于DLBCL的不同临床特征是由其异质性引起的,因此需要更详细地确定其侵袭性的亚组和因素,可根据细胞起源将其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亚型(GCB)、活化B细胞样亚型(ABC)以及少量介于两者之间的第3型。此后随着基因水平进一步精确分类,又将其逐渐从“四分型”变为“七分型”[2]。由于基因分型价格昂贵,且需要新鲜或冰冻病理组织,而病理蜡块的易获得且价格低廉,使得免疫位点成为另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免疫位点的发现或可成为新的免疫治疗靶点。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初诊的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LMO3的表达,综合评价LMO3在DLBCL患者的预后及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2021年9月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初诊的82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根据2016版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诊断明确诊断。本研究已通过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KJX-2021-053-01)。82例DLBCL患者中,男60例,女22例; >60岁13例, ≤60岁69例; 发病年龄15~93岁,中位年龄为50岁; Ⅰ~Ⅱ期58例, Ⅲ~Ⅳ期24例; >1分16例, ≤1分66例; A组症状[无以下症状: 不明原因发热(>38 ℃); 消瘦(6个月体质量下降≥10%); 盗汗]71例,B组症状[有以下症状: 不明原因发热(>38 ℃); 消瘦(6个月体质量下降≥10%); 盗汗]11例; 乳酸脱氢酶(LDH)>正常值为31例,乳酸脱氢酶(LDH)≤正常值为51例; 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2分11例,≤2分71例; LMO3阳性表达19例,阴性表达63例; 采用R-CHOP方案治疗19例, CHOP方案治疗63例; 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 52例,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 30例; MYC、BCL-2双阳性表达9例。

1.2 方法

① 主要试剂: LMO3抗体购自美国Abcam公司; 抗体稀释液、柠檬酸盐修复液、EDTA修复液、PBS缓冲液、DAB试剂盒均购自北京中杉金桥公司。② 实验步骤: 具体操作步骤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LMO3一抗浓度为1∶100。③ 免疫组化结果判定: 由2名高年资病理医师独立阅片和评估。根据染色的肿瘤细胞比例对LMO3表达水平进行评分的判读。LMO3定位于胞核,胞质也有染色,以染色>15%定义为阳性。④ 随访时间: 所有患者均以病理确诊当日为随访起始日期,随访截止日期为2022年12月1日。总生存时间: 从患者最初经病理诊断至死亡日期或随访截止日期为止。无进展生存时间: 从患者最初病理诊断至最后1次随访日期、疾病进展、复发或死亡。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图,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的差异,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LMO3的表达情况与DLBCL的临床资料关系

经卡方检验发现, LMO3表达患者性别、LDH、IPI评分、免疫学分型、MYC、BCL-2表达双阳性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而在患者年龄、Ann Arbor分期、B组症状、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CD5阳性表达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

表1 LMO3在不同患者中的表达[n(%)]

2.2 无进展生存时间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年龄>60岁、CD5阳性、LMO3阳性、Ann Arbor分期为Ⅲ~Ⅳ期、B组症状、ECOG评分>1分、IPI评分>2分、治疗方案为CHOP是影响无进展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发现,上述指标均非影响无进展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表2 无进展生存时间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2.3 总生存时间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0岁、CD5阳性、LMO3阳性、Ann Arbor分期为Ⅲ~Ⅳ、症状为B组症状、ECOG评分>1分、IPI评分>2分是影响总生存时间的风险因素(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 B组症状、IPI评分>2分是影响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见表3。

表3 总生存时间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2.4 生存分析

经Kaplan-Meier法的Log-rank(Mantel-Cox)检验发现, LMO3阳性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均短于LMO3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见表4。LMO3阳性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低于LMO3阴性患者,见图1。CD5、LMO3表达双阳性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低于双表达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图2。

表4 LMO3表达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比较 月

3 讨 论

LMO蛋白是以新杆状线虫LIN-11、ISL-1和MEC-3蛋白命名的含有LIM结构域的蛋白,其中LMO3隶属LMO蛋白亚支之一,其亚支还有LMO1、LMO2、LMO4。LMO家族被认为是核转录协同调节因子,参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血液系统疾病中,仅LMO2、LMO4研究较多。研究[3]提示, LMO4阳性时, DLBCL的侵袭性越强且易向神经系统和骨髓转移,但其具体致病机制仍不清楚。研究[4]发现, LMO2阳性表达的患者DLBCL预后差于阴性表达者。研究[5]发现, LMO2与MYC在DLBCL中也有所关联。所以,对于LMO家族在DLBCL中的表达情况仍需进一步研究。国外研究[6]对167例DLBCL患者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LMO3的表达情况,发现DLBCL中CD5的表达与LMO3的表达有显著相关性,国内其在DLBCL中的表达情况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显示, CD5与LMO3的表达呈正相关。研究[7]提示,原发CD5阳性 DLBCL患者多见于老年女性,有较高的LDH, B症状较为多见,易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或骨髓转移, EOCG评分较高, IPI评分较高。MIYAZAKI K等[8]研究发现, DA-EPOCH-R/HD-MTX可以作为Ⅱ~Ⅳ期CD5阳性DLBCL的一线治疗方案,此方案可以将2年OS提高至89%, 但仅有46例纳入研究。

本研究的KM生存分析可以得出, LMO3阳性患者的PFS和OS均短于LMO3阴性患者。OS和PFS单因素分析提示, LMO3阳性均为影响患者OS和PFS的因素之一。研究[9]发现, LMO3阳性表达的OS短于LMO3阴性表达,所以,当LMO3表达阳性时, DLBCL的OS呈下降趋势。KM生存分析提示, MYC、BCL-2表达双阳性时,其OS和PFS短于双阴性表达患者。但因CD5阳性病例过少,无法得出确切结论。

LMO3在DLBCL中致病机制不明,但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参与了脑胶质瘤[10]的p53机制、非小细胞肺癌[11]的靶向微小RNA-337-3p/LMO3轴机制、胃癌[12]的Akt-mTOR信号转导通路机制、尤文氏肉瘤[13]的LMO3-BORCS5融合基因机制、甲状腺乳头状癌[14]的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子宫内膜癌[15]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甚至参与了卒中后抑郁[16]和肥胖[17]的致病机制。在DLBCL中,其致病机制仍然不清楚,但有研究[18]发现, DLBCL致病机制中,有p53突变的可能,且有研究[19]提示, DLBCL预后不良时,可能受CD5和p53表达的影响。所以LMO3、CD5在DLBCL中或许有可能存在 联合p53形成共通的致病机制。微小RNA-381研究[20]发现,在DLBCL中,其下游信号通路为PI3KCD, 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其作用于LMO3位点,其下游信号通路为PI3K-AKT通路,但 尚不能完全否定LMO3是否在DLBCL中发挥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其机制。

研究[6]发现,在CD5阴性表达的DLBCL中, LMO3表达与较短的总生存时间(P=0.048)显著相关,但国内并无此类研究,且本研究K-M生存分析提示,当二者表达双阳性时,预后明显差于双阴性患者。而Cox回归模型提示, B组症状和IPI评分为影响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IPI评分仍是目前国际公认的预后评分指标,但随着免疫化疗时代的到来,其仍有局限性。本研究将CD5和LMO3共2种免疫指标联合,分析其预后情况,或能发现此2种免疫位点结合IPI分型,评估患者预后情况,指导患者治疗。而本研究中免疫表型情况和双表达情况与既往研究有较大差异,可能由于病例追溯时间较久导致。此外, CD5阳性表达的DLBCL患者发病率较低,本研究仅有8例DLBCL患者CD5表达阳性,未能深入研究其致病机制等情况,故LMO3、CD5、p53之间的具体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LMO3在DLBCL中表达有可能成为预测其预后的新型免疫位点。LMO3在DLBCL中的表达与其临床特征存在相关性。CD5和LMO3在DLBCL中的表达有明显相关性,有可能存在相互联系的致病机制或信号通路,有望成为新的免疫治疗靶点。

猜你喜欢

阴性阳性机制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钼靶X线假阴性乳腺癌的MRI特征
抛开“阳性之笔”:《怕飞》身体叙事评析
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MALDI-TOF MS直接鉴定血培养阳性标本中的病原菌
探讨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甲亢病的131I 治疗与甲减关系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hrHPV阳性TCT阴性的妇女2年后随访研究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