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博凯里尼《C 大调大提琴奏鸣曲》之作品创作特色

2023-08-10郭佳欣

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呈示部凯里曲式

文/ 郭佳欣

博凯里尼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音乐家,不仅是作曲家,同时也是技艺精湛的大提琴家。他的创作生涯中为大提琴写了接近40 首奏鸣曲,并在其中运用了大量的现代技巧,例如琶音、拇指把位和双音,展示了他在大提琴技巧方面的卓越才华,这使他成为第一位将大提琴技巧发挥到淋漓尽致的作曲家。此首作品原先是写给大提琴与数字低音的大提琴奏鸣曲,后来由意大利大提琴家皮亚第重新编写,改以大提琴与钢琴的六首大提琴奏鸣曲出版,因此,本文以此版本的第二首C 大调大提琴奏鸣曲(G.6)作为主题,从博凯里尼的历史背景与乐曲音乐结构等不同方面进行探讨。

一、博凯里尼生平概述

路易吉·博凯里尼(Luigi Boccherini,1743-1805)出生于意大利卢卡,逝世于西班牙马德里。博凯里尼从小便跟随着身为低音提琴演奏家的父亲莱奥波尔多·安东尼奥·博凯里尼学习大提琴以及音乐相关的知识,并于之后师从多曼尼科·瓦努奇与乔瓦尼·巴蒂斯塔·科斯坦齐。

1757 年至1766 年期间,博凯里尼在意大利与维也纳多个不同的管弦乐团担任大提琴演奏家。1766 年,博凯里尼与小提琴家菲利普·曼弗雷迪开启欧洲的巡回音乐会并造成轰动,最后于1767 年于法国巴黎结束一系列的巡演。1769 年,博凯里尼决定离开巴黎前往西班牙马德里发展。次年,西班牙公爵唐·路易斯正式成为博凯里尼的皇家赞助人,在之后的15年期间博凯里尼一直为唐·路易斯工作,并且每年定期把写好的作品送给他,直至唐·路易斯去世。而本身便是一位技艺超群的大提琴演奏家-普鲁士国王弗雷德里克·威廉二世对于博凯里尼的音乐一直十分着迷,因此于1786 年正式任命博凯里尼作为他的宫廷作曲家,博凯里尼于同年为威廉二世创作了第一首交响曲-作品编号37,并且在几年期间创作了接近60 首室内乐作品送给他。之后,博凯里尼又获得了新的赞助人,也就是拿破仑的弟弟吕西安·波拿巴,1802 年底,吕西安·波拿巴因政治因素而被召回了巴黎,尔后博凯里尼的健康与财务状况开始逐渐恶化,最终在马德里因病离开人世。

二、乐曲创作分析

这首C 大调大提琴奏鸣曲由三个乐章组成,从曲式上来看,分别为奏鸣曲-快板曲式(Sonata-Allegro Form)-二段式(the binary form)-二段式(the binary form)。

(一)第一乐章 奏鸣曲-快板曲式(Sonata-Allegro Form)

第一乐章的调性为C 大调,拍号为4/4 拍,速度为快板(Allegro),曲式结构为奏鸣曲-快板曲式(Sonata-Allegro Form)。此乐章共有41 个小节,下面为第一乐章曲式结构的分析表。【表一】

【表一】第一乐章曲式结构分析表

第一乐章分为三个部分,分别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所组成。呈示部由主要主题群(Principle Theme Group,简称P.T.G.)、过门(transition)、次要主题群(Subordinate Theme Group,简称S.T.G.)组成,两个主题群互相对应。主要主题群以C大调的完全正格终止式(P.A.C.)结束,之后由过门连接至次要主题群,并且转至属调G 大调,以完全正格终止式(P.A.C.)结束呈示部。展开部依然由属调G 大调开始,经由和声及调性不稳定的展开之后,在关系小调a 小调结束,并进入再现部。再现部中,主要主题群回到了主调C 大调,而次要主题群仍然保持在主调没有转调,最后以完全正格终止式(P.A.C.)结束此乐章。综观以上特点,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非常典型,属于奏鸣曲曲式的一个经典乐章。【图一】

【图一】第一乐章曲式分析图

第一乐章由呈示部开展整首乐曲,呈示部由主要主题群(m.1-8)、过门(m.9-12)和次要主题群(m.12-18)所组成。主要主题群整体在和声方面没有特别的变化,第1 小节以“I-IV-I 级”的和声进行确立了C 大调的调性,八个小节当中不断地在“I-IV-I/I-V-I 级”主和弦与属和弦之间无限循环,虽然平淡却有力地维持了C 大调的调性色彩。此八个小节由四组两小节的乐句组成,十分对称;或者根据和声的走向,也可以看成前四小节(I 级)加上后面两个小节(V-I)再加上后面两个小节(V-I)所组成的乐句。从音型方面来看,主要主题群几乎没有出现大幅度跳跃的音型,都是由经过音、邻音混合双音等手法交互穿插,构成上下行的音阶旋律。节奏方面则维持了博凯里尼一贯的创作风格,将每个拍子切割为小分拍之后,使用较小的符值以及附点音符营造出愉快轻松的氛围,在第8 小节出现了三连音的节奏素材,是非常典型的华丽风格的呈现,之后停在完全正格终止式(P.A.C.)并进入连接次要主题群的过门。

在过门部分(m.9-12),乐句延续了前面主要主题群的三连音节奏,并通过不同的节奏音型和装饰性节奏来有限度地发展主要主题群的动机素材,这种逐渐增加的能量为引导乐句进入次要主题群做准备。在第11 小节,通过C 大调V 级附属七和弦(D-#FA-C)和G大调V级七和弦(D-#F-A-C)的共同和弦,从主调C 大调转至属调G 大调,之后于第12 小节的第三拍进入次要主题群。次要主题群(m.12-18)由属调G 大调开始,使用了与主要主题群相同以及极为相似的节奏音型。这些音型没有大跳,而是通过经过音、邻音混合双音等手法交互穿插,并且有时会加入回音和颤音等装饰性节奏构成上下行的音阶旋律。最后停在G 大调的完全正格终止式(P.A.C.)进入展开部。

展开部(m.19-29)是此乐章的发展性段落,它从第19 小节开始的两个小节,完全复制了呈示部第1-2小节的动机主题,并且在属调G 大调上呈现出发展性段落不稳定的和声氛围,同时于第21 和第22 小节借用了c 小调的和弦。此外,这段还运用了罕见的手法,即第23 和第24小节出现了不常见的假再现(false recapitulation),回到C 大调将呈示部一开始两个小节的动机准确地短暂再现。在第25 小节之后,和声与动机素材继续加以发展,并且带领乐句于第28 和第29 小节短暂转调至a 小调,最后,这段转调频繁且极为不稳定的段落结束,并进入最后一个部分再现部。

再现部(m.30-41)正式回到主调C 大调,再次呈现了呈示部的主要主题群与次要主题群,为了避免呈示部完整反覆可能造成的单调感,博凯里尼在此段洛中采用了缩短的形式呈现主题群,使整段再现部显得更加精简且紧凑,最后以C 大调的完全正格终止式(P.A.C.)结束了第一乐章。

(二)第二乐章 二段式(The Binary Form)

第二乐章的调性为F 大调,拍号为4/4 拍,速度为广板(Largo),曲式结构为由A-A’段两部分所组成的二段式,第一段需要反复。此乐章共有17 个小节,下面为第二乐章曲式结构的分析表。【表二】

【表二】第二乐章曲式结构分析表

第二乐章分为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包含至少两个乐句。A段的动机a 主题开始于F 大调,动机b 主题转到属调C 大调,并以完全正格终止式(P.A.C.)结束。A’段可以视为是A段整段素材的一个大再现,以属调C大调开始,在中间进行展开,最后通过动机b’主题回到主调F 大调,最终以完全正格终止式(P.A.C.)结束第二乐章。整个乐章的结构十分简洁,曲式简单,是一个典型的二段式乐章。【图二】

【图二】第二乐章曲式分析图

第一部分A 段(m.1-7)由动机a(m.1-4)和动机b(m.4-7)主题组成。动机a 主题以弱起拍开始,音量逐渐加强,引导听众进入情绪中心。为了保持乐句的流畅度,使用了不同节奏的4 分、8 分、16 分、32 分音符以及三连音等。随后,动机b 主题出现,调性转至属调C 大调,使原本降调号下略微哀愁的氛围中顿时变得开朗起来,并且运用不同的和声外音增添少许可爱的小趣味。第二部分A’段(m.8-17)同样由动机a’(m.8-13)和动机b’(m.14-17)主题组成。此段落是第一部分A 段的完整再现,素材完全来自于A 段。不同之处在于,不同地方在于,A’段以属调C 大调开始,经由调性不稳定的展开后,于动机b’主题回到主调F 大调,结束了此乐章。

第二乐章的旋律音型多运用了经过音和邻音等不同的和声外音,互相串连带领乐句往上走,之后利用大跳音或同样的技巧(如经过音和邻音互相串连)将乐句带回低音。虽然整体乐曲结构看似简单,但是创作手法十分巧妙、流畅。

(三)第三乐章 二段式(The Binary Form)

第三乐章的调性回归主调C大调,拍号为2/4 拍,速度为快板(Allegro),曲式结构为由A-A’段两部分所组成并带有尾声的二段式,第一段也需要反复。此乐章共有138 个小节,下面为第三乐章曲式结构的分析表。【表三】

【表三】第三乐章曲式结构分析表

此乐章与第二乐章的曲式大致上相同,均由相似的两个段落所组成,每段至少包含了三个乐句并带有一个尾声,以加强调性的终止感。第一部分A 段由C 大调开始,转至属调G 大调和平行小调g 小调,然后以动机c主题回到G 大调,并以完全正格终止式结束。第二部分A’段仍以G 大调开始,经过动机b’主题不稳定的调性展开,最终以动机c’主题正式回归主调C 大调,以完全正格终止式结束此乐章。两段之间的动机主题相似,通过调性的转换实现和声的变化。基于以上特点,第三乐章可视为带有尾声的二段式乐章。【图三】

【图三】第三乐章曲式分析图

第一部分A 段(m.1-64)由强记号的弱起拍开始,动机a 主题(m.1-16)撷取第一乐章分解和弦的素材,成为此乐章的主要动机。动机b 主题(m.17-37)转至属调G 大调,运用两个强和弦和音阶旋律与双音相互转换,呈现出朝气蓬勃的氛围。于第29小节转至平行小调g 小调,借由大调和小调调性上的不同来转换情绪,也是博凯里尼最常使用的手法。动机c主题(m.38-56)回到属调G 大调,在第56 小节进入尾声,此尾声可视为是终止式的延伸展开,并使用前面出现过的动机素材,如双音和强和弦来做收尾,最后以G 大调的完全正格终止式结束第一部分。第二部分A’段(m.64-138)与第一部分A 段类似,使用不同的调性表现相似的段落,并在这一段使用了琶音的元素,除了能展现技巧性之外,也为此段增添不少新的色彩。

三、结语

博凯里尼的这首C 大调大提琴奏鸣曲是典型的古典时期作品,创作于1768 年。它的风格特点是节奏感强、旋律多变、和声平衡,展现了博凯里尼对大提琴的掌握以及创作技巧。通过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作曲家如何运用重复、变奏、发展、再现等创作手法,创造出统一和连贯的乐曲效果。同时,大提琴的音域变化也充分证明了它作为独奏乐器的多功能性以及博凯里尼独特的创作风格。因此,演奏者需要具备极强的技术和敏锐度,才能轻松而准确地掌握这首曲子的情感变化。总的来说,通过细致的作品赏析和乐曲研究,我们可以欣赏到这首作品的微妙之处,并且更深入地了解和体会博凯里尼的创作风格。

猜你喜欢

呈示部凯里曲式
变体曲式的“再变”及结构范畴的结合
浅析奏鸣曲式的戏剧性
传承与引领
KYRIE IRVING'S HANG DRIBBLE 凯里·欧文 停顿运球
凯里·欧文 KYRIE IRVING 大器早成
论并列曲式的审美特征
变脸 凯里·欧文
Review of The Handbook of Bilingualism and Multilingualism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