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演化观中的声调类型:西南吴语案例*

2023-08-10朱晓农

语言科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阴平阳平声调

衣 莉 朱晓农

1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北京 100083

2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3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31

提要 文章根据一手录音材料,从演化的角度来描写、分析吴语西南部的婺州和处衢片45个方言点的声调类型。西南吴语声调和语音的最大特点是:发声变化大而曲拱丰富。发声变化大主要有两点:有70%强的调系丢失了吴语最重要的气声特征,从而失去下域;有9个调系增生了假声/张声上域,占总数20%。曲拱丰富表现在:1)包括凹调、弯降和凸升的“拐调”特别多;2)新发现四种拐调调型:三种凹调和一种高凸升;3)作为极端例子,有两个调系中存在四个凹调的对立。确定调型应按类型学标准,而不是以往的音位或区别特征标准。文章对类型学标准的权重问题也做了讨论。

1 引言

本文从演化的角度来看一个变异繁复的区域内的声调类型。变异繁复不但表现在音高上,还体现在长度和由发声态定义的声域上,以及共变的声韵母上。

西南吴语(简称“西吴”)指吴语西南部的婺州片和处衢片,后者下分龙衢、处州两个小片(《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文中直接称婺州、龙衢、处州,不强调片和小片的等级。西吴分布在浙江西南部的金华、衢州、丽水三个地区,以及毗邻的温州泰顺、福建浦城、江西上饶。调查点共45个(详见下页图1),婺州12个点,龙衢14个,处州19个,具体地点见下页表1。方言点称名用乡镇地名,如处州片青田县王岙乡舒桥村,文中称为“王岙”;如果是市区或县城,则称市县名,如“衢州城区/青田城区”等,声调图中省略“城区”字样。如果加上“县/市”,如“衢州市”“青田县”,则包括城区及所辖乡镇。

图1 西南吴语调查点图例

图2 [左]东阳龙山凤8调;[右] 义乌稠江6调

图3 [左] 浦江仙华7调;[右] 浦江城区6调

图4 [左] 常山天马8调;[右] 江山四都8调

图5 [左] 龙游湖镇8调;[右] 开化华埠7调

图6 [左起] 丽水双域8调;缙云壶镇双域8调

图7 [左]青田温溪8调;[右]青田祯埠7调

表1 西南吴语调查点

本文使用的一手录音材料,大部分是2010年在金华收集的,小部分是早先在当地录制或后期补录的。声调数据经Log z-score标准化后画在后文图中,并用分域四度制标示其语音实现,即调值,放在花括弧中。分域四度制最初就是在研究吴语声调时发展出来的(朱晓农 2006:170-171;朱晓农 2012),其基本思路是:发声态是声调的组成部分,发声态不同会导致声调性质迥异,所以一个语言中如果有不同的发声态,需据此分出不同的声域。发声态分为六类14种,其中假声、清洌声、(1)清洌声与传统概念“清音”有相似处,但也有很大差别。首先,清洌声是音节层面的概念,清音是声母/辅音概念。即使指辅音,清洌声还包括弱送态(定义为30ms

置于花括弧中的三域六度调值还无法直接进行跨语言或跨方言比较。跨语言或跨方言比较需要一个统一的度量衡制:普适调型库。调型库最初提出时(朱晓农和衣莉2011;Zhu和Yi 2012)只有十几种调型,后根据新发现逐步增加到45种(朱晓农 2014)、50种(朱晓农 2018:140-141)。本文又新添8种(表2中标星号),包括5种凹调:高凹型 |535|,下域气声后凹型 |412| 和两折型 |3131|,低凹型{323}和下域气声低凹型{212};央(高)凸升 |354|(vs中凸升 |243|);央高 |55|和央低 |33|(央平型由原来的一个央中 |44| 分拆为两个)。表2给出全部57种调型广义,常域长调19种是基元调型,即只考虑音高拱形的狭义调型;其中最常见的不过十一、二种。西吴中测到的海量调值,都可以也需要据此定型,表2中点灰的代码就是所有出现在西吴中的调型。普适调型库中的西吴声调如表2所示。(3)下划实线表示短调,虚线是介于长和短之间的央调。虚实线并用表示两种情况都已发现,但不造成对立。如果不是后凹,一个凹调就记作底伏低凹{323},一般有前凹变体。下域203是嘎裂凹调,寄放于此。由于“央”留给了长度,所以一般情况下不再用“前央后”的“央凹调”,而称“低凹调”。

表2 普适调型库中的西吴声调

调型是声调类型学中的基本概念,它由三项特征来定义(朱晓农 2018:140-141):有经验基础,有对立,调型库具有充要性。调型不同于调位,调位是属于个别语言的抽象单位;也不同于“拱形/拱度”(contour,我们不用“调形”这个易混的词),拱度加高度构成狭义调型或音高类型。广义调型还包括长度和声域。调型如“纯低调”“后凸升”用两条直线中的代码来表示,如|22|代表常域纯低调,|342|代表中弯降。表2最右栏放在花括弧中的是调值,如{32/23/323},它们都是纯低型|22|的语音变体。本文对调查点的声调描写先用调值,这些语音实现最后要在调型库中定位即归类。

2 双域调系:吴语常态格局

出现在常域和下域两个声域的(简称“常下双域”)调系按说是吴语常态,从来源看,清音阴调在常域(清洌声为主,张声作为变体),浊音阳调在下域(气声为主,常态带声为变体)。但由于气声消失,在本文45个点中,对应阴阳调的常下双域方言点只剩下13个(本节12个,下节1个),其余32点都发生了气声衰减及后续假声增生等现象。西吴还有很多入声舒化为央调或长调。因此下文用的“阴平”“阳入”等传统调名只表示来源调类,不蕴涵清音、浊流、短促等语音性质。

2.1 婺州

先来看婺州片中的4个常下双域调系。东阳龙山凤8个声调,常域4调:阴平中升{24},阴上低平{33},阴去高降{52}。阴入开始舒化,2/3例字为央低{33},1/3为喉堵尾短降{42}。单从时长看,阴入{33}(203ms)还稍长于阴去几毫秒,但与阴上{33} (302ms) 长度之比为央vs长的2∶3比例,是央低与长低平的对立。弛声下域4调:阳上高弯降{342}。阳去高升{24},有后凸升{243}变体。凸点的滑动会造成升降互变(详见第5.1节)。阳平和阳入都实现为凹拱,也是长凹 vs 低凹的对立,两者正在合并中。阳平游移于后凹{412}(2/3的例字)与低凹{313}之间,大部分例字凹点处伴有嘎裂。阳入为弛声低凹调{323},少量后凹。义乌稠江6个声调,阴阳入分别并入阴阳上。常域3个声调:阴平低平{33},阴上中降{42},阴去高平{55}。下域弛声3个声调:阳平凹调{313},阳上弯降{341},阳去高升{14}。部分端/帮母变鼻音(灯丁),部分没变(东刀都低疤/边),见第5.2节。

浦江仙华7个声调,阳入舒化并入阳上。常域调4个:阴平中降{42},阴上高降{53},阴去低平{33},阴入舒化为后凹调{423}。下域弛声调3个:阳平后凹{312},有一个中降变体{31}(图中绿点线);阳上弯降{342};阳去低升{13},有一中平变体{33}(红点线)。仙华的一个特点是常下域各有一个后凹调。浦江城区变化更快,只剩下三常三下6个声调:仙华的两个常域降调在城区合并为一。还有两个可忽略的小区别:城区阳平是低凹{212},阳去是高升{24}。

2.2 龙衢

龙衢片有4个常下双域调系,前三个都很整齐地保留着阴阳调对应常下双域的格局。

常山天马8个声调,四常四下。阴平低平{33},阴上高降{52},阴去凹调{323}。阴入喉塞短高{55}。弛声下域阳平弯降{331}。阳上高升{14}。阳去凹调{303},凹点处基本上都有嘎裂。阳入喉塞短调{33}。江山四都8个声调,常域四个:阴平中平{44},阴上两折调{3232},阴去高降{52},阴入喉塞短高{55}。下域阳平弛声凹调{202},大部分例字凹点有嘎裂,调头段(时长前20%)CPP与阴平有显著差异(p<0.0001);阴去和阳去、阴入和阳入H值和CPP都有显著差异。阳上中平{33}。阳去弯降{441}。阳入短高降,调尾喉堵{42}。

龙游湖镇4常4下8个声调。常域阴平低平{33},调尾张声微升。阴上微升{45},阴去高弯降{552},阴入喉塞尾短高{55}。阴上和阴去带有张声。下域弛声,阳平纯低调{21},阳上高升{24},阳去高弯降{342},阳入喉塞尾短升{13}。开化华埠4常3下7个声调,全浊上归阳去,次浊上归阴上。常域阴平低平{33},阴上高降{52},阴去中升{24},阴入喉塞短高{55}。下域阳平后凹{412},阳去凹调{324},阳入喉塞短升{13}。

2.3 处州

处州小片4个双域调系,丽水“阴阳-常下”对应完整,其余三个点都有部分气声消失现象。

丽水城区4常4下8个声调。常域阴平凹调{324},阴上高降{52},阴去高弯降{552}。阴入喉塞短高{55},部分字开始长化,少量字(“笔、一”)带假声。下域弛声,阳平中降{31},阳上高降{42},阳去高弯降{341}。阳入已舒化,低凹调{313}。全浊上并入阴平,次浊上并入阳上。缙云壶镇有两位发言人,声调格局基本相同,阳去气声消失,入声舒化,5常3下8个长调。常域阴平中平{44}。阴上高降{52}。阴去高弯降{452}。阴入凹调{323},很多例字有嘎裂声。阳去后凹调{523}。弛声下域阳平两折调{3232}(另一位发音人有两折、低弯降{231}、后凸升{232}多种变体)。阳上高弯降{342},阳入凹调{213},以前凹为主,少量低凹拱,还有部分中升拱{13}。

青田温溪5常3下8个声调,阳入气声消失。常域阴平中降{42},阴上微升{34},阴去低平{33}。阴入喉塞短高{55}。阳入喉塞短低{34}。弛声下域阳平弯降{441},阳上凹调{213},阳去低平{22}。全清变为内爆。青田祯埠4常3下7个声调,阳上并入阴上。全清帮端母大多读成鼻冠爆音。常域阴平高升{35}。上声高弯降{552}。阴去低平{33}。阴入两个变体,少数字保留喉塞短高调,大部分喉塞央调{22},开始长化。下域弛声:阳平高弯降{341}。阳去低平{22},少数字(“大、阵”)弛声不明显,相当一部分字调尾喉塞引起基频上挑。阳入央调{33}。

3 气声消失的单域

3.1 气气链

清浊音变有两种(朱晓农2018:170)。汉语历史上发生的以及现代方言中正在发生的清浊音变,绝大部分都属于第II种清浊音变:气声-送气来回链(气气链),图8中右行是清化即气声消失,左行是浊化即气声增生。

图8 清浊音变II:气气链(朱晓农 2018:170)

吴语以气声作为区域特征,但近几十年来第II种浊音清化在多处发生,西吴尤甚,气声在消失,下域调在减少甚至消失(西吴还有另一种清浊音变,见第5.2节)。上一节中讨论的双域调系,有些调类如壶镇阳去、温溪阳入、祯埠阳上都已气声消失进入常域。下面来看具体过程。

3.2 气声消失的启动:VOT见长

江山上余4常4下8个声调。常域阴平中平{44},基频有些自然下倾。阴上两折调{3232},小部分字并入阴平。阴去高降{52}。阴入喉塞短高{55}。弛声下域阳平凹调{303},基本上都带嘎裂。阳上低平{22}。阳去高弯降{441}。阳入央调{33},调尾弱嘎裂或喉堵。图9右是阳入“白”字的语图,它正经历气声向送气的转换,声母ph有一段32毫秒的短而强的送气段,按说应该浊音清化了,但实际上在元音段头的前30毫秒处测得H值(=12)极高,说明是很强的气声,这是因为送气侵入了元音段。可能这么说反了,是气声在逐渐脱离元音段形成送气段,这是浊音清化II正在进行中,如图9所示。

图9 [左] 江山上余双域8调;[右] “白”,弱送态(VOT=32)+气声元音

图10给出来自四个阳调的6个例字,都有强气声感,又有送气段(VOT),从左到右逐渐增长:前两个送气段16/26ms属于不送态,中间三个送气段35/45/55ms属于弱送态,最后一个75ms属于送气态,见证了气声渐变为清送气的过程。

图10 江山上余气声消失的过程 [左起] 16洞3b 26读4b 35断2b 45薄4b 55图1b 75杜2b

上余8调仍保留4常4下双域格局,但气声消失过程启动了,这是走向单域调的第一步。继续这个过程,则到达“近似消气”阶段。

3.3 “近似消气”的准单域

“近似消气”指调系中已无系统气声,气声消失接近于完成,但还有零星残余如以下三种情况:或声学参数仍有区别,或听感上还有蜂音感,或有个气声变体。这些调系不分域。

1)青田王岙6个声调,上声合并、去声合并。阴平凹调{323},大多有嘎裂或弱僵。阳平中降{42}。上声高弯降{452}。去声低平{33}。两个入声一高一央调{55/44},基频呈降势。阴入有个变体:近半字舒化为高升{35}。弛声表现两可,表现在两方面:1)浊声母分化,如阳去“大”仍有弛声,“共”清化变为送气态,“度”介于两者之间,“洞败”变为内爆音。(4)可能是先清化再内爆,即第5.2节讲的第I种清浊音变圈的外圈变化(朱晓农 2018:170),不太可能内圈变化,因为长振声吴音中罕见,而清化大面积发生。2)听感上不明显,但有两组声调的H值仍有显著差异:阳平vs阴平(p=0.011, 单尾t-test),阳去vs阴去(p=0.028)。上面说“度”介于两者之间就是这情况。

2)衢州城区7个常域调,浊上归阳去。阴平中平{44},阴上高降{52},阴去后凹调{523}。阳去凹调{323}。阴入喉塞短高{55},两成字舒化。就H值和CPP而言,阳平与阴平,阳入与阴入都无显著差别,但阳平有一半字,阳入有三、四成字仍有蜂音感,这应该是气声消失的最后阶段。阳平中弯降{442};阳入喉塞短低{23},有微升感。常山招贤7个常域调,阳上大半归阳去,小半归阴上。阴平低平{33};阳平中弯降{342},听感还有蜂音感,但H值和CPP与阴平均无显著差别。阴上高降{53},阴去后凹{523},阳去低凹{323}。阴入喉塞短高{55}。阳入喉塞短低{33},有微升感,如图11所示。

图11 [左起] 王岙6调,衢州7调,招贤7调,横店7调,开化7调

东阳横店上述两种情况都有。横店有7个常域调,阳上分化,次浊上归阴上,全浊上一半归阳去,一半归阴去。阳平气声听感不明显,但H值仍有差别;阳去某些字(“洞、阵、大、害、帽、卖”)有蜂音感,但阳去H均值与阴去无差别。阴平高升{35},阳平低凹{324}。阴上高凹{435}。阴去高降{52},阳去高凸升{253}。阴入喉塞短高{55},阳入后凹{423}。

3)开化城区7个常域调,阴平中平{44}。阴上高降{53},阳上高凹{434}。阴去后凹{523}。阳去低凹{323},无气声感,但H值仍较大。阴入喉塞短高{55},部分字(“黑、急、脚、切、滴”)舒化并入阴平。阳入喉堵短低{33},少数字(“毒、熟、别”)仍有气声,三成字舒化。阳平分化,2/3例字气声消失,变为前凹{324},1/3残留气声及降拱,记为高弯降{341},可看成一个调位变体。开化的一个特点是四凹对立。

上述调系处于双域过渡到单域的最后阶段,处理为单域是看到它们下一步演化的趋势。

3.4 单域调系

近似消气再进一步就是气声消失,即使有也是随机出现。此时下域完全消失,成为单域调系。

单域八调(入声没舒化)有6个点。龙游县城阴平中平{44},阳平中降{42}。阴上微升{45},阳上(及个别阴上字“岛、古”)后凹调{423},绝大部分字凹点处有嘎裂。阴去高降{52},有张声感。阳去中弯降{342}(小部分字并入阴去)。阴入喉塞短高{55},阳入喉塞短低{33}。上饶在江西境内,处于吴语区西南角,常域8调:阴平中平{44},阳平弱化后凹调{523}。阴上高降{52},阳上中弯降{342}。阴去低平{33},阳去纯低调|22|。阴入喉塞短高{55},阳入喉塞短低{22}。武义泉溪常域8调:阴平中升{24},阳平长低凹{324},同时与阳上高凹{434}和阳入低凹{323}对立。阴上中平{44}。阴去高降{52},阳去中弯降{342}。阴入喉塞短高{55},个别字有假声感。宣平柳城常域8调:阴平凹调{323},阳平中降{42}。阴上中平{44},阳上低平{33}。阴去高弯降{552},阳去中弯降{342},个别字(“洞、样、共”)还有蜂音感。

阴入喉塞短高{55},阳入喉塞短升{13}。松阳城区常域8调。阳平中弯降{442}。阴上后凹{423},阳上低平{33}。阴去高升{35},阳去凹调{434}。阴入喉塞短高{55},阳入喉塞短中{44}。松阳阴平听感促化高平,调尾有喉堵,故基频呈降形,记为央高调{55},与阴入对立。西吴中有促化形成的长度对立,见第3.5节。

缙云舒洪常域8调,入声舒化。阴平中平{44},大部分字有喉塞尾,所以调尾上挑。阳平中凸升{243}(曲线看上去像两折调)。阴上高弯降{553},调尾有一段均长85毫秒的嘎裂。阳上中弯降{442}。阴去是个迄今为止唯一的央高凸升 |354|(vs阳平),因时长较短(205ms),整个拱形没有充分实现,曲线为{454}。阴上和阴去带张声。阳去凹调{424},一半多例字凹点有嘎裂。入声都已舒化,阴入中降{42},阳入中升{24},有凹调变体。由于气声消失并舒化,8个清洌声长调(三降三升一平一凹)都聚集在同一个常域中,造成很多少见的三个降调对立:中(直)降vs中弯降 {42∶442},高弯降vs中弯降{552∶442},高弯降缩短了常态发声的时长、增添了嘎裂调尾段,同时还有张声。三个升调中唯一一见的是央高vs长中两个凸升对立{454∶243},中凸升又与中升对立{243∶24}。

单域七调有7个点。见下页图12。金华洋埠阳入舒化并入阳上。阴平高凹{434},与阳上低凹{323}对立。阳平后凹{523},阴上中微降{43}。阴去高降{52},阳去弯降{442}。阴入舒化为中平{44}。金华罗店阴阳上合并。阴平微升{45},阳平凹调{424}。上声微降{54}。阴去高弯降{452},有个高平{455}变体。阳去中凸升{243},有个中升变体{24}。阴入喉塞短低{33},阳入舒化为后凹调{423}。兰溪梅江浊上归阴去。阴平低平{33},阳平纯低调{32}。阴上中平{44}。阴去高降{53},阳去微升{34}。阴入喉塞短高{55},听感稍升。阳入短降{42}。帮端母除个别(“刀”)外,都变为鼻音m/n。庆元城区和庆元荷地都是7个常域调,调型也基本相同。上声合并,为低平调{33}。阴平凹调{324},有一些升调变体。阳平高降{52}。阴去纯低调{22},阳去中降{42}。阴入荷地喉塞短高{55},城区喉塞短中{44}。阳入荷地喉堵短低{33},因为有喉堵,基频显得下降;城区喉堵更明显,是个短降{42}。青田城区发音人Z上声合并,为高弯降{552}。阴平高升{35},阳平中弯降{342},另有后凸升变体。阴去低平{33},阳去纯低调{22}。阴入喉塞短降{53},另有个短升变体{34}。阳入喉塞短低{33}。青田还有一位发音人Y大体相同,有些变体见§5.1。泰顺司前7个声调,阳上分化,次浊上归阴上,全浊上大半归阴平,部分归阴去。阴平纯低调{22},阳平中降{42}。阴上微升{45}。阴去中升{24}。阳去凹调{323},部分字还有蜂音感。阴入喉塞短高{55}。阳入开始舒化,为央低平{33}。

图12 单域调系,[左起] 八调系统:龙游、上饶、泉溪;七调系统:洋埠、罗店(李德超的数据)、梅江、庆元、荷地、青田;六调系统:东阳、永康、磐安(方前)

图13 [左起] 庆元合湖8调,龙泉查田7调

图14 [上] 上域;[下] 常域。[从左到右] 龙游塔石,浦城,龙泉龙渊,龙泉凤鸣,遂昌石练

单域六调系统有3个:东阳城区阴阳入舒化,分别并入阴上和阳平。阴平微升{34},阳平纯低调{32}。阴上低平{33},阳上中降{42}。阴去高降{52}。阳去有中凸升{243}和中弯降{342}两个变体(像是从西边的升调变为磐安弯降的过渡状态)。永康城区阴阳入舒化,分别并入阴阳上。阴平中平{44},阳平低平{33}。阴上中降{42},阳上纯低调{32}。阴去高平{55},有些字有张声感。阳去中升{24}。磐安城区和东阳一样,阴阳入分别并入阴上和阳平。阴平高升{35},阳平凹调{323}。阴上中平{44},阳上低平{33}。阴去高降{52},阳去中弯降{342}。附带说一下,磐安县城话属于婺州片,但县东部的方前镇话属于台州片(朱晓农 2006:122-129)。方前镇原属天台县,1939年磐安设县始划入,地理上它处于大盘岭东麓,而磐安县境大部在西麓。方前话具有台州片上声嘎裂凹调、阴阳分域等特征,与天台话认同度极高。

单域调系出现后,尤其是入声再舒化,会造成常域拥挤。此时有可能调类合并,也可能发展出新的区别特征,如长度变异(见第3.5节),或发声态变异并增生新调域(见第4节)。

3.5 长度变异的单域调系:央 vs 长

长度分短、央、长三度(朱晓农等2008)。央调有区别性较少见,不过在舒化过程中它是必然一环。

庆元合湖气声消失,入声舒化,所以是8个常域长调。平上去三声都呈现阴低阳高格局(阳去前部高于阴去,阴去调尾高)。阴上和阳上分别是中降{42}和高降{52}。阴去高升{25},阳去中平{44}。阴入微升{45},已长化(个别字仍为短调),但喉塞尾仍可闻。阳入低平{33}。这位合湖女发音人的阴阳平发生“舒声促化”,调尾有喉堵缩短了时长,有紧喉感。阳平央高平{55}。阴平央调{44/33},处于中平到低平的交界处,以央调和喉堵来区别阳去{44}和阳入{33}。这种以缩短时长的方法来区分平调,类似于临高语(王文敏和朱晓农2020)。

龙泉查田7个常域调,阴阳上合并。阴平和合湖一样,是个喉堵尾央中调{44},原因亦相同,用以区别中平阴去{44}。阳平中降{42},与上声高降{52}对立。阴去{44}和阳去{33}听感都是平调,调尾微升主要由喉塞尾引起。阴入喉塞短高{55}。阳入开始长化,是个央低调{33},与阳去{33}构成对立。所以,查田有两对长vs 央的平调对立,还有两个央平的对立。

4 假/张声突变引发上域

有9个调系增生了假声/张声上域。

龙游塔石8个声调,弛声衰减,增生假声,阴去为上域高平{66}。其余7个常域调:阴平中平{44}。阳平中降{42},个别字有蜂音感。阴上中微升{45},带有张声。阳上凹调{323}。阳去高升{35}。阴入喉塞短高{55}。阳入喉塞短低{23},有近四成例字舒化并入阳上。阴阳入都开始长化,完全舒化后可能会分别并入阴阳上。福建浦城7个声调,阴阳入合并,全浊上并入阳去,次浊上(加上全浊上“弟舅”,可能是小称)自成一个阳上,假声例字稍多于张声,为上域央高调{66}。常域阴平高升{25}。阳平凹调{213},少数字有蜂音感。阴上中平{44},阳去低平{33}。入声央降{42}。阴去{434}和阳平{213}这对凹调有三重差别,调型定位涉及标准运用的先后问题,见第6.4节。

龙泉的龙渊和凤鸣调系格局基本相同,上域1个常域6个,共7个调,阴阳上合并。上域阴去高升{35},一半例字假声,一半例字张声。常域阴平嘎裂凹调{303},阳平纯低调{32}。上声高降{52}。阳去高升{25},凤鸣另有一个凹调变体。阴入张声短高{55},有进入上域的趋势。阳入喉塞短低{33},有微升感。遂昌石练常域7个上域1个,共8个声调。阴入部分字(“黑、脚、福、滴、剥”)舒化,近2/3例字为上域张声短高{66},部分字(“尺、且、笔”)有假声感。常域阴平高升{35}。阳平中平{44},阴上高平{55},两者基频有自然下倾。阴上部分字有张声感,有高化进入上域趋势。阳上中升{24},有凹调变体。阴去低平{33},阳去中降{42}。阳入喉塞短升{34}。

开化马金8个声调,气声系统性差别消失(阳平极个别“床、穷”还有蜂音感),但发展出一个假声上域。上域2个声调:阴去高平{66},阳去高升{46}。常域6个声调:阴平中平{44}。阳平凹调{323},阴上高凹调{434},这样高低对立的两个凹调极罕见。阳上高升{35},少量字归阴上。阳去分化,作为调位的一半例字(“渡、洞、样、度、用”)增生假声而进入上域,另一半留在常域并入阳上。阴入舒化为后凹调,调干因漏气而基频缺失{402}。阳入喉塞短高{55}。这位发音人低频区声带松弛,漏气明显,常贯穿整个音节。如图15中阳平“爬”,把调干中段的声波拉大可看到很多表示漏气的小毛刺。原来以为是气声消失后变为强清送气,使得阳平和部分原阳上字有漏气感,但因为不涉及气声消失的阴入的低频区也漏气,所以是发音人的个人特点。

图15 [左起] 开化马金8调;爬 phiɛ1b;前图点亮处放大;铁thie4a

图16 双域8调,[左] 衢州峡川;[右] 衢州航埠

衢州的峡川和航埠都是8个声调,都增生了上域。峡川8个声调。上域2调:阴上高升调{36},一半例字有假声;阴去张声高降{63}。常域6调:阴平中平{44}。阳平纯低调{22}(有一半例字有明显气声,但主要在后半部,似为个人特点)。阳上凹调{424}。阳去高弯降{442},部分字(“洞、共、害、漏”)并入阴去。阴入张声喉塞短高调{55},有趋向上域之势,少量字(“脚、鸭”)舒化并入阴平。阳入喉堵短调{33},个别字(“药、肉”)开始长化。航埠3个上域5个常域,共8个调。上域3调均有假声感:阴上高升{36},有张声喉塞尾,部分字(“短、比”)有假声感。阴去高平{66},部分字(“盖、变”)有假声感;阴入短高{66},部分字(“尺、切、铁”)有假声感。阴去和阴入都有部分字(“冻、去、粪”/“得、一”)为常态发声,音高和时长还在攀高(和缩短)过程中(常域图中箭头线/圆头点线)。常域阴平中平{44},阳平凹调{323}。阳上中弯降{342},阳去高平{55}。阳入喉塞短调{33}。航埠阳调气声听感不明显,但H值与阴调有显著差别,与第3.3节中第一种“近似消气”王岙例相似。

云和城关8个声调。气声消失,增生假声。上域2调:阴去假声高升{46};阴入短降{64},以张声为主,少数字有假声感。常域6调:阴平高升{35},近半字为前凹变体。阴上中降{42},阳上低平{33}。阳去中平{44},个别字(“阵、害、败”)并入上域阴去。阳入2/3的例字舒化并入阳去,其余为一喉塞短低{33}。阳平要多说几句,它大部分例字调尾有嘎裂声(见图17右),前半段完整基频的均长只有154毫秒。它跟上声中降的对立,有两种处理方案:

图17 [左1-3] 云和8调;[右] 阳平僵声尾例字

图18 龙山凤的阳去例字:“大、洞、共、样”

图19 青田游移于弯降和后凸升之间的两个声调,[左] 发音人Z的阳平变体,[右] Y的上声变体

1)设立一个下域嘎裂降调{30} vs 清洌声降调{41},如图17左3;

2)处理为僵声vs 长中降:{42∶42},类似于第3.5节的长度变异调系。

第一种方案增设下域是类型学的标准做法,不过有两个理由暂时不加考虑:第一,嘎裂声是各地最容易出现的低频伴随特征,也是个人最容易出现的随机现象,所以需要更多的发音人才能确定增设。第二,这种三域鼎立吴语中还是第一次碰到,从区域类型学来说,要这么处理需要理由更强。

5 其他变异

声素(phonationals,Zhu 2017)系统下辖14种发声态,2种超发声态:长度和音高(朱晓农2014)。前文第3.5节讨论了长度变异的单域调系,本节来看音高和内爆音(属于张声)引起的声调变化。

5.1 凸点滑动造成升降互变

上文(第2节)在讨论东阳龙山凤和青田城关时提到高弯降和后凸升之间的自由变异,弯降和后凸升有两个区别:1)弯降凸点在50%时点或其前,后凸升在之后;2)弯降起点一般比终点高,后凸升大多起点比终点低。龙山凤的阳去下域高升{24},有后凸升{243}和高弯降{342}的变体,图 18从左到右四个例字,显示了一种“凸点左滑”的声调演变过程,最左的“大”是个升调,然后凸点逐渐左移变为后凸升,“洞”凸点左滑至约70%的同化时点上,然后“共”凸点左滑至约50-60%的时点上,最后变为弯降“样”,凸点左滑至近30%的时点上。凸点左滑是从升调经后凸升到弯降的演化过程。

青田发音人Z的阳平游移于弯降{342}和后凸升{243}之间:47%的例字凸点在40%和50%的时点处(弯降特征),53%的例字凸点处于60-70%时点处(后凸升特征)。青田发音人Y上声亦如此,不过它更倾向于后凸升:25%例字凸点在50%时点处(高弯降),大部分例字凸点在60-80%处(后凸升),但特征兼有的情况是,凸点在60%时点处(后凸升特征)的曲线,其起点高于终点,这是弯降的特征。

此外,东阳阳去、浦江仙华阳上等都是弯降{342},并有后凸升{243}变体。

朱晓农(2010a:77;2010b)预期中古浊上变去,是一个凸点右滑的过程,后为李德超(2015)用浙南语料加以证实。本文提供了更多类似的凸点滑动变异,可见这是个常见的升降互变机制:凸点左滑是降变升,凸点右滑是升变降。

5.2 第I种清浊音变圈

图20左是涉及“清洌声>张声>内爆音>鼻爆音>响音>振声”的第I种清浊互变的演化圈(朱晓农2018:170)。西吴中就存在这样一个音变圈:始于清不送气如端母t,“硬化”为吴语中特有的前喉塞张声t,然后变为内爆音,再经过鼻爆音nd变为响音 n/l,个别字更进一步变为常态带声d或浊气态d。傅国通等(1986)提到端母变为鼻音的现象。曹志耘(2002:30-31)非常详细地列出五种情况:鼻音、边音、“先喉浊塞音”(对应本文的内爆音)、“先鼻清塞音”(近似本文的鼻爆音)、浊塞音。本文还辨认出前喉塞张声t和浊气态d,并从演化角度把这些区域变异纳入第I种清浊音变圈。

图20 [左] 第I种清浊音变圈(据朱晓农2018:170);[右] 清浊综合演化网(朱晓农2018:173)

这种情况在西吴婺州、处州、龙衢三片都很普遍,表3给出显示演化阶段性的一些例子。

表3 西南吴语的第I种清音浊化

6 讨论与总结

6.1 调型定位

表4以“普适调型库”为度量标准,为45个西吴调系的每个声调归类,确定它们所属的调型。

表4 西南吴语调型(黑体为气声下域调,楷体为假声上域调)

表5 西吴调系和调类数

6.2 平均调类数

西吴45个调系中有(准)单域调系23个(51.1%),占了一半强,上域与常域新组成双域调系9个(20.0%),合计32个调系,即71.1%的调系发生了变化。未发生变化的原常域与下域组合的双域调系只剩下13个,不到三成(28.9%)。23个(准)单域调系中共有164个声调,平均每个调系7.13个;9个新双域调系中共有69个声调,平均每个调系7.67个。发生气声消失变化的共32个调系(71.1%),共有233个声调,平均每个调系7.28个。13个原双域调系共97个声调,平均每个调系7.46个,高于(准)单域,但少于新双域系统。气声消失结果,平均调类数稍有减少,主要是婺州的东阳、永康、义乌、磐安四个城区合并掉2个调类,只剩6个调类,拉低了(准)单域调系的平均调类数。新老全部双域调系共22个,调类数166,平均7.55个。全部45个调系中共330个声调,平均每个调系7.33个。这个均调数还是比较高的。

在气声消失和舒化后,婺州片的绝大部分点合并掉一个甚至两个调类,但处衢片大多发展出长度对立或新的声域对立。音高高度方面,吴语传统上阴阳随常气发声而分调,阴高而阳低,这清楚地反映在第2节的双域调系格局中。气声消失打破了原有分布,极端的例子如庆元,每一对声调都变成了阳高而阴低。

6.3 西吴U调和拱度分布

拱度方面和其他方言一样,西吴也是降调出现频率最高(25%),然后依次为平(19%)、凹(18%)、升(14%)、纯低(4%);央短调占21%,见表6。西吴有个拱形特点是拐调或U-tone多,拐调包括凹调、凸升调、弯降调,也许还可包括“准U调”,即拐点在20%时长处、调头有较大降幅的升调。拐调的概念可以成立是因为它是一个自然类,其成员常常互为自由变体(见第5.1节)。

表6 西吴拱形出现频数和比例 (据表 3归类而成)

从表6可以看到,西吴共有拐调99个,占全部调类数331的30%,这是其他方言中没有的。本文新发现的8种调型,除去央高和央低,其余6种全是拐调:高凹 |535|,下域后凹 |412| 和两折型 |3131|;低凹 {323}和下域低凹{323};高凸升 |354|。

高凹调:以往发现的凹调虽然有低{323},有高{434},但没有对立(朱晓农等 2012)。西吴中发现多例高低凹对立,如图21上排5例:洋埠、横店、马金、开化、泉溪。浦城也有高低凹同现,但还有其他区别,见下。

图21 U调对立例

低凹调:与长凹调对立的例子如武义泉溪阳入低凹{324} vs阳平长凹{324}。与长凹调同现的也有几处,但不是唯一对立。如浦城阳平长凹{323} vs 阴去低凹{434},后者同时为高凹,见第6.4节。东阳龙山凤下域阳平{312} vs阳入{313},前者以后凹为主。

下域三个气声凹调——气声两折调 |3131|:缙云壶镇阳平是唯一一见的下域两折调,壶镇另一位发音人阳平有各种拐调变体。气声后凹 |412| 和气声低凹 |212| 同现于东阳龙山凤,前者还见于浦江仙华。

高凸升:缙云舒洪有两个引人注目的后凸升:阳平中凸升{243} vs阴去高凸升 |354|(因时长较短,实现为{454})。中凸升还有两个曲线接近的声调:准U调阳入中升{24}(同时有凹调变体),以及阳去凹调{323}。另外,东阳横店有个很标准的高凸升(图21上排),不过没有对立的中凸升。如果没有舒洪的对立凸升,横店单个凸升就不分高低,只算后凸升。

拐调多的方言点如缙云壶镇8调中有6个U调。拐调中以凹调为第一成员(占60%),凹调的极端对立例是四凹对立:壶镇常域有低凹和后凹对立,下域有低凹和两折对立。另外,开化也是四凹对立:高凹vs 低凹 vs 前凹vs 后凹。

6.4 类型学标准的权重

当多重区别同时出现时,我们得判断哪个区别更重要。这是类型学中分类、归类的权重标准,并不是音系内部的音位或区别特征标准,那是以某个特定音系的表达简约性为首要标准的做法(Chao 1933;Wang 1967;Clements等 2011);也不是听感的权重标准,后者需要专门的实验。

先说一种无可奈何的情况:当音高区别无法表达时,只得考虑域度或长度。如高坝侗语五个平调,当然无法放在一个声域内,所以得考虑声域,把最高的假声调分出去。

六类发声态中有三类对于声域设立最为重要:清洌声、假声、气声。清洌声每个语言都有。当有明显而系统的气声和假声出现时,先考虑域度区别,如鱼粮苗语六个平调,最低的两个有明显而系统的气声,最低那个有一半例字因严重气声而基频消失,此时要先设立一个下域,把两个气声调分出去放到下域去。鱼粮同时也是个“无可奈何”案例,它的六个平调一定不能放在一个声域内。另外三个发声类,僵声、张声、振声对于声域设立不是必然的,所以要根据调系具体情况来定。

同域度内一对声调如果同时有音高和时长区别,从类型学简约性角度出发,也就是不增加维度的情况下,音高区别考虑优于时长区别。

浦城阴去{434}和阳平{213}这对凹调差别有:阴去较高较短,与阳平时长之比符合央调对长调2∶3的比例;凹点有可闻弱僵态。由于这个僵声主要表现为弱僵态,只有个别字嘎裂,所以不是系统而明显的发声区别,可以暂不考虑。同一声域内,音高区别优先于时长,所以我们先考虑这是一对高低凹调的对立,同时辅助以时长区别。

缙云舒洪有一对后凸升,阴去高凸升 |354| vs 阳平中凸升 |243|;高凸升因时长较短(203ms),语音实现不充分,调值为{454}。阳平时长366ms。两者同时有时长区别,时长之比符合 2∶3的央调对长调的比例(实际上差别还要更大一些)。同样,在同一个常域内,以简约性原则,首先考虑音高维度,即高低凸升的对立,其次才是辅助的时长区别。

6.5 西吴声调演化大势

西南吴语的语音特征,一言以蔽之:发声变动大而拐调多。发声是音节特征,它的变化首先影响声调,同时影响韵母,还影响声母。所以,上面“一言”不仅仅指声调特征,也是西吴的音节特征和语音特征。

吴语的总体特征主要是保留中古的“清洌声/气声音节-清/浊声母-阴/阳调-常域/下域”对立。西南吴语的演化较东南吴语(台州、瓯江片)和北吴太湖片为快,这表现在以下演化过程:1)保持原有阴阳双域调系的不到三成,七成强的调系的阳调气声消失,导致下域消失;2)入声舒化,由此引来常域舒声调拥挤。一个可能的结果是合并以减少对立的调类,如东阳和永康只剩下六个调类。或者作为补偿,假/张声出现引致上域增生。也可能引出更多的音高变异,使得用以区别的拐调增多。或促化,以增生央调来区别同拱形的长调。

气声消失从西吴整体看,发生在中、西、南部,保留或残留气声的在北部到东部。分片来看,婺州南部和处衢大部(中到南部)气声消失。婺州北部(浦江、义乌、东阳)、龙衢北部(常山、开化、江山、衢州、龙游等)、处州东部(丽水、缙云、青田、泰顺)大多保留或残留气声。上域增生发生在处州中西部、龙衢北部。气声消失和假声增生都是调类和词汇扩散的渐变过程,假/张声的增生以气声消失为前提。一般来说,以下三种环境有利于气声存古:1)僻远地区,如西北部开化、常山、江山等地;2)靠近有气声的北吴东吴的地区,即西吴的东北到东部;3)乡村比城区保守,如东阳城区全部气声消失,横店镇上“近似消气”,龙山凤村还保留常气对立。不过这是一般情况,相反的乡村创新也可看到,如衢州包括城区的三个点都“近似消气”,而城区外的航埠、峡川镇都增生了上域。

西吴的“浊音清化”不是简单的带声变为不带声,它是发生在音节层面的气声消失,具体过程包括以下几步:1)大量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的气声消失,从声母角度看即第II种浊音清化。这个过程一般是擦音清化在爆发音之前,这一点曹志耘(2002:25)已注意到。2)清化先后跟声调的关系,主要不是与以往认为的调类相关,而是与音高有关。高调的气声容易先消失。高调气声消失后倾向于变为不送气清音。随后的低调气声消失后倾向于变为送气清音。(6)有关原理见朱晓农(2010b)3)同时还有不送气清爆音的浊化过程,即第1种清浊音变圈。由于这些都是渐变过程,中间各阶段的残留(自源层次)显得异常凌乱而复杂。如要加以精确描写,一要有“弱送”“弱弛”等发声态概念,二要从演化角度来看这错综的区域分布,以及多头绪的共时动态连续过程。

猜你喜欢

阴平阳平声调
河北沧惠片“阳平上”三调类方言的单字调与连调
声调符号位置歌
声调歌
偷渡阴平
太谷方言阴平阳平教学初探
坐着轿车学声调
单韵母扛声调
调域和时长对韩国学生感知阴平和去声的影响
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