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听觉训练教学策略探究
2023-08-10蔡宜霖王志军
蔡宜霖 王志军
摘要:音乐以乐音的形式存在,人们通过聆听,感受音乐情绪、理解音乐内蕴。《淮南子·泰族训》中有言:“六律具存而莫能听者,无师旷之耳也。”马克思也曾经说过:“欣赏音乐,需要有辨别的耳朵,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由此可见,音乐听觉在音乐活动中起关键作用,建立良好的音乐听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们通过聆听,感受音乐走向、形成音乐记忆、提升音乐能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听觉训练能够使学生体会音乐的旋律美,感受音乐情绪,从而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能够帮助学生发展音乐听觉能力与内心听觉能力,挖掘音乐潜能,全面提升音乐素养。因此,听觉训练具有极大的作用与价值,是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但其在现实中常常被忽略。文章主要阐释听觉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分析目前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听觉训练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最终提出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听觉训练的四个具体策略。教师应抓住小学这一关键阶段,对学生开展系统且深入的音乐听觉训练,重视听觉训练的实践教学,制定并落实良好的教学策略,发挥听觉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价值与作用。
关键词:听觉训练;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6-0-03
1 听觉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1 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
音乐不同于其他艺术,它是抽象的,以乐音的形式存在,人们需要依靠听觉来感受、鉴赏和领悟音乐作品。只有拥有良好的听觉能力,方能欣赏作品更深层次的美感。优秀的音乐只有在具有良好审美能力的耳朵面前才有意义和价值,甚至可以说,音乐是为具有良好听觉的耳朵而存在的,让不懂聆听、毫无乐感的人来欣赏音乐,即使音乐再优美、再动听,也只是对牛弹琴。人的听力自出生后逐渐发展,音乐听觉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在后天的训练中能力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年龄越小,训练的效果越好,对一个人的影响越深远。因此,应抓住小学这一时期,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听觉训练,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1]40。
1.2 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
音乐听觉是人耳对乐音的感知、辨别和欣赏能力,是人类感受音乐情绪、理解音乐内涵的一种重要方式[2]。音乐听觉能力是对音乐中诸多要素的辨别能力,影响着音乐记忆能力、音乐创造能力、内心听觉能力等多重音乐素养的建立。它是一种强大的音乐能力,对人的音乐能力具有重要影响[3]。音乐听觉能力的建构需要经历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具有普遍规律,同时受环境影响。一方面,音乐听觉与遗传密不可分,每个人天生就具有不同的音乐听觉天赋;另一方面,它又受环境因素影响,人们在生活中不可避免会接触音乐,通过多种媒介,无形中感知音乐、记忆音乐,积累音乐听觉经验。在后天经过专业的听觉训练后,音乐听觉能力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注重学生低龄时期音乐听觉能力的培养,是每个音乐教师教学的重点。
1.3 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能力
内心音乐听觉是指在音响信息缺失的情形下,提取已存储的音乐记忆并运用音乐思维,在内心想象音乐、理解音乐、创造音乐的一种高级音乐能力[4]。内心音乐听觉是音乐实践领域活动的必要前提,在与音乐鉴赏、音乐感知和音乐创作有关的活动中始终具有重要地位及决定性作用,决定了前述音乐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可以说,音乐听觉训练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内心听觉能力[5]。內心听觉能力的培养和建立要经过后天长期大量的音乐学习和经验的积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经过四个基本环节:感知、记忆、想象、思维[1]195-200。通过科学合理的听觉训练,为人们内心音乐听觉的形成带来良好的开端。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人类内心音乐听觉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人耳快速发育,听力十分敏锐,易于发展。一旦错过这一时期,内心听觉能力的培养将十分困难,必须付出大量努力才能达到与小学时期类似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抓住小学这一关键阶段,对学生开展系统且深入的音乐听觉训练,以培养其内心听觉能力为根本目标。
2 小学音乐教学中听觉训练存在的常见问题
2.1 在课堂中占比较小,缺乏系统性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研究,人们充分意识到了听觉训练在音乐教育中的不可或缺性,开始重视视唱练耳教学,但这种重视大多在专业的音乐学院中才能看到。小学音乐教育中,虽然教材标出了音高、节奏的训练板块,但是许多教师仍会忽略听觉训练,未深刻意识到听觉训练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有些教师会在课堂中插入一定的音高、节奏训练,但这些训练几乎都是针对所学歌曲的特点而开展的,并未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未开展专业系统的音乐基础训练。
2.2 形式单一,效果不好
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有些教师开展的听觉训练内容较为枯燥乏味,形式不够灵活,主要依赖钢琴开展音高训练,如弹一个音让学生说出音名,让学生说出用钢琴弹出的节奏等,忽略了其他教学方式的使用。教师过于注重音高、节奏知识的灌输,不以学生为主体,未做到寓教于乐,比如将训练与游戏结合、联系生活实际等。这致使听觉训练的效率不高,学生不明白训练的意义,学习效果不佳,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不强,兴趣缺失。
2.3 在开展听觉训练时不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
前文提到,听觉训练的意义是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音乐听觉能力等,这就要求训练能够使学生懂得感知和欣赏音乐,甚至通过聆听锻炼形象思维能力,然而大多数教师很难做到这一点。有些教师的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中的歌曲,对外的拓展学习与思考较少,这会使学生的听觉体验不够丰富,缺乏对音乐的聆听鉴赏,缺乏对音乐美的感知和体验,音乐审美能力得不到提升,内心音乐听觉能力也得不到锻炼,自然无法实现培养“音乐的耳朵”这一目标。
3 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听觉训练的具体策略
3.1 将听辨音高训练与游戏相结合
音乐中,音高音准是基础,准确把握音高音准是每一个学习音乐的人必须掌握的基本音乐能力。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围绕音阶开展听辨音高的训练,使学生对音的概念有基本的掌握与了解。小学阶段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学生容易感到枯燥无味,对此教师可将训练与游戏结合,发挥学生积极、勇于表现的优点,活跃课堂氛围,使听觉训练达到更好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7个基本音分别用不同的小动作表示,如“do”是双手戳脸的动作,“re”是剪刀手动作,“mi”是双手比作ok的动作等,一直到“si”,之后用钢琴弹奏音节让学生辨别,边模唱边做出代表这些音的标志动作。起初学生的反应可能较为迟钝,容易混淆,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协作配合、辨别声音。同时,考虑到学生的音乐能力各不相同,可按音乐能力将学生搭配分组,以高带低,在熟悉后举办听音比赛,让学生们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使课堂环境轻松灵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辨别音高时,反应时间较长,容易出错,需要对其进行针对性辅导。同时教师要每节课坚持开展这种音高训练,巩固复习,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听觉能力,为学生内心听觉能力的建立打好基础。
3.2 将节奏训练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节奏学习是第一步。学习节奏能够挖掘人的潜能,是人们感知和体验音乐美的媒介和途径。在小学阶段,教师应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探究创新有关节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来说,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更容易被觉察感知,因此,教师可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对学生开展节奏训练。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教授学生节奏型时,将“×”节奏比作小猫“喵”的叫声,将“××”节奏比作鸭子“嘎嘎”的叫声,将小附点节奏型比作小鸡“唧唧”的叫声,将三连音节奏比作打雷声“轰隆隆”的声音等。待学生熟悉后,教师可将这些节奏型组合成一小段节奏,让学生模仿。如“2/4×× ××|×× ××||”即“嘎嘎、嘎嘎、嘎嘎、嘎嘎”,“2/4 ×—|×—||”即“喵—喵—”等。之后再提高难度,将几种节奏型混合组成完整的四小节节奏,学生配合节奏表演小鸭、小鸡走路时的模样。如此通过模仿,学生更易理解生活中蕴含的节奏,记忆也更深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学生对节奏的接受能力较强,但节拍的速度不稳,容易抢拍,很难形成稳定节拍。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结合实际音乐作品开展节奏训练,引导学生反复练习,形成稳定的节拍感,培养节奏记忆,为内心音乐听觉建构过程中的想象、思维环节铺平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3.3 将听觉训练与形象思维训练相结合
形象思维是在认识事物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联想等方式来揭示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通常广泛使用在可触可见的艺术中,如雕塑、建筑、绘画等领域。但音乐不是如此,音乐形象是完全通过听觉来描绘感知的,音乐家通过精彩的演奏将歌曲意蕴表达出来,听众只有通过听觉产生想象、形成共鸣,才能再创造得到一个生动具体的音乐形象[6]。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审美体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内心音乐听觉能力的形成打好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使用音乐比较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例如让学生聆听钢琴的高低声部,用联想、比喻等方法形容对不同声部的听觉感受。除了单一乐器声音的比较之外,教师还可让学生注重聆听歌曲首尾音乐力度的变化及乐曲情绪的变化,让学生展开想象并描绘出来。如民乐合奏曲《金蛇狂舞》,一开始乐曲以明亮清晰的主旋律渲染出了热情洋溢的气氛,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感受在春节前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的兴奋喜悦之情。乐曲结尾加上了锣、鼓、钹等打击乐器的烘托,使音乐情绪达到顶峰,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除夕夜晚热闹非凡、亲人团聚一堂的美好情景,使学生在想象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提高其音乐形象思维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想象力丰富活跃,教师应该利用这一优势,开展更多的音乐想象训练。如让学生将脑海中想象的场景画出来,用肢体语言配合音乐表达出来等,使其对音乐作品形成自己的理解,加深音乐记忆,在有良好记忆的基础上塑造新的音乐形象,创新音乐。
3.4 注重学生在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
音乐欣赏可拓展学生的音乐知识面,使其养成良好的听觉习惯,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聆听音乐时,有的听众能够理解音乐作品内蕴,产生共鸣,而有些听众则缺乏对音乐的理解能力,无法感受音乐的魅力。要成为前者,必须重视音乐欣赏教育。教师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使用“情感体验法”,其是“以音乐情绪、情感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通过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更能感受与鉴赏音乐的艺术美,进而使情感体验外化等手段,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7]。
例如,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给学生播放音乐的同时,插入丰富的画面和视频,将音乐作品与具体的实物联系起来,使学生在音乐和画面的刺激下身临其境,提升音乐感受力。教师还应给学生讲述歌曲创作时的背景及其蕴含的美好精神,使学生充分体会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激励学生学习优良品德。教师可安排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表演歌曲,这样能够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所塑造的情境,产生情感共鸣。在学生表演后,教师需要对每个学生的表演给予细致具体的赞赏和鼓励,点评各自的优点与长处,使学生自主体验音乐情感,提升音乐鉴赏能力,鼓励其独立思考音乐所具有的内涵,形成独具个人风格的创造性思维,通过音乐思维的建立逐渐构建起内心音乐听觉。
4 结语
听觉训练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容易被忽略,不受重视。教师应重视听觉训练的实践教学,将听觉训练带入小学音乐课堂,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使学生建立内心听觉,学会聆听音乐、体会音乐、鉴赏音乐,发挥听觉训练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巨大价值与作用。
参考文献:
[1] 廖小芒,王文军.音乐听觉训练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6:40,195-200.
[2] 霍颖.农村小学音乐教学中听觉能力的培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
[3] 徐瑞阳.关于歌唱者听觉训练与音乐学习的思考[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3(1):144.
[4] 曾佳.关于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听觉分析训练[C]//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基本乐科教学及招生改革研讨会论文汇编(教学探索与改革研究). 2017:171-177.
[5] 彭艳.论音乐内心听觉及其培养策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45-146,149.
[6] 李小青.浅析幼师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J].艺术科技,2015,28(2):235-236.
[7] 張琳.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方法与模式探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蔡宜霖(1999—),女,江苏盐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王志军(1970—),男,江苏盐城人,博士,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