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美育课程的教学探索

2023-08-10王子骞

艺术科技 2023年16期
关键词:审美美育教学设计

摘要: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性艺术教育,大学美育的课程开展一直是美感教育的热点探究问题。全媒体时代,自媒体的文化传输、游戏内容的设计填充、数字投影艺术的成熟等,都使美育的表现形式变得多样化。因此,不管是艺术理论的学习,还是艺术实践的指导,都不足以应对新时期多元化的课堂内容,要想贯彻落实新时期学校美育工作,就需要寻找新的教学模式。通过文献研究以及借鉴其他高校的美育教学内容发现,美育之于音乐、美术、影视、文学、书法等,尽管形式不同,但相同之处在于都是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并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美育课堂设计的重点和难点,是要将艺术理论和史学脉络与艺术作品相结合,为学生讲解作品背后的历史和哲学问题,在增长学生知识的同时,增加正能量的文化输出;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深度融合,使其熟练掌握相应艺术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将各学科专业与艺术哲学深度融合,提升美育课程质量,实现美育的目标。基于此,文章对大学美育课程进行探究。

关键词:美育;摄影;审美;教学设计;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6-0-03

1 大学美育相关概述

1.1 大学美育的内涵

美育分为幼儿启蒙美育、小学美育、中学美育、大学美育和职后继续美育这五个阶段,贯穿人们的整个学习时期,大学美育是对个体在高等教育阶段实现美育熏陶的统称。

大学美育这门学科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争议性:有的学者主张它是学校课程;有的认为只是分支;有些人坚持认为,由于美育是交叉学科,又涉及美学理论,又兼有文学研究,又兼有教育研究,因此应该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有学者主张,不妨将其理解为跨学科的综合教育。

大学美育的概念,很早就有学者提出,具体而言,我国大学美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教育部于1912年9月颁布《小学校令》,同年12月颁布《中学校令施行规则》,标志着美育在中国首次被纳入教育的课程结构中。1992年3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四章第十九条指出:实行义务教育,必须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

第二个阶段,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支持学校开展美育工作,各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创造有利条件,共同培养新世纪的共产主义接班人。大学开展选修课程和与美育相关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

第三个阶段,2002年5月,教育部印发《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要求进一步加大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力度。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0年10月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到要创建学校美育法律制度,要求学校不断完善美育课程和教材体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

第四个阶段,教育部于2022年11月发布《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对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进行了规范和要求。打造面向人人的艺术教育平台,并提供了课程开展的保障。

1.2 大学生人格修养与高校美育

下面是几位对我国美育事业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代表性人物。

1.2.1 蔡元培:中国美育第一人

蔡元培,曾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国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长。

他提出五大教育方针,即著名的“五育并举”,分别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美感教育,“以美育代宗教”更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现代思想。他指出,“今日科学发达,宗教亦无所施其技,而美术实可代宗教”[4],即希望将国民的精神像宗教一样通过美育来转化。

同时,蔡元培在北大亲自开设美学课程,这也是他在北大亲自主讲的唯一课程。此外,他还创办了大力推进美术学科建设的画法研究会、书法研究会、戏剧研究会和音乐传习所,因而被誉为“中国美育

之父”。

1.2.2 鲁迅

鲁迅身兼多重身份,除了是弃医从文的作家外,也是审美一流的民国设计师。

美术是他一直以来的爱好,自小便接受关于艺术的熏陶。弟弟周作人在《鲁迅的青年时代》一文中对鲁迅的美术造诣给予了高度评价。鲁迅的书封设计,除书名、作者题款外,很多都采用“素封面”,颇有“留白”的中国传统意境。

鲁迅对美育十分重视,他曾说:“美传诸人间,使与国人耳目接,以发美术之真谛,起国人之美感,更以冀美术家之出世也。”[5]

1.2.3 朱光潜

朱光潜是21世纪中国最重要的美学家之一,也是现代美育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以通俗、生活化的語言,将审美与生活联系起来,引导青少年从美育的角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地看待人生的意义[6]。《谈美》《谈美书简》是朱光潜最具代表性的两部著作,其内容由浅入深地阐述了对美学、艺术、文学等一系列问题的理解,以平易近人的口吻探讨美学。

除了上述几位代表人物之外,还有很多对中国美育事业作出了独特贡献的人,这里不作深入具体的讨论。他们都把美育放到与世界观培养同等重要的层面去认识和倡导[7]。蔡元培说“要养成国民健全之人格”,由此看来,美育对“养成国民健全之人格”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大学生人格养成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国大力发展美育教学事业的宗旨是培养大学生通过美育课程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表现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通过美育课程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综合性知识,增强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并融合自己所学专业,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以美育人。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0年10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在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同时,通过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全面落实新时期学校美育工作的所有要求,在全国各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美育功能最大化。同时,文件还制定了包括面向全体学生的高等教育公共艺术课程开设、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材体系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经典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的具体内容[8]。

传统的艺术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于现今的大学美育教学。面对新时期美育的新要求、新任务,需要摒弃传统呆板的教学模式,与时俱进,大胆地将课堂带出去,将艺术带进来。以寓教于乐的方式,通过艺术作品及知识理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鼓励学生多实践,在“玩”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 课程的开展及设计

2.1 理解美

大学美育,以育为主,育“美”。关于“美”的探讨有很多种,笔者将其分为:表现美的手段、分析美的构成、美“物”——艺术创作、“美”人——心灵美的探索。通过这四个方面由浅入深地分析艺术美育,并通过摄影及电影案例,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对美育课程的兴趣。

2.1.1 表现美的手段

许多美学家并不认为美育仅仅为近代西方所实施。“周之礼乐”等美育观念在我国古代早已盛行。通俗点说,琴棋书画都能将“美”的含义表现出来。这里的琴棋书画就泛指以某一种艺术为媒介的载体,是一种表达美的艺术手段。

以摄影为例,教育功能作为摄影的五大功能之一,一直具有警示他人、反思过去的教育引导作用。摄影作品在反映客观现实生活的同时,体现了作者的生活状态及对社会现状的评价。摄影作品就像一面镜子,可以映射出拍摄者的三观,受众通过阅读作品,会潜移默化地受到作者价值倾向的影响。课堂中多以战争题材摄影、纪实类摄影举例,能够发挥教育意义,引人深思,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敏锐度。

2.1.2 分析美的构成

鉴赏艺术作品就是分析作品的构成,可以称为智识活动,用学识和智慧去理解美,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好看”的发生机制。比如从哲学的角度回答美是什么,从社会学的角度回答谁有权利定义美,从历史学的角度回答美在各个历史阶段是怎样被解释的。

以摄影为例,读懂一幅作品,应先看其表层的东西。

第一,构图。摄影构图大体可分为三类:利用线条的构图、几何形状构图和平衡构图。针对这三类构图,可分别举例示范,让学生快速掌握构图方式,为之后的课程鉴赏打下基础。

第二,类型。分析照片属于何种类型,可以将照片大概分为人像、风光和静物。每个类型的摄影作品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风格,观察作品的类型特点,思考类型与主题的相关性,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创作思维能力,为课后的动手实践打下基础。

第三,影调(色调)。画面影调和色调可以影响观众的情绪。学习影调、色调的艺术专业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同时为鉴赏作品带来极大的帮助。

表层之后为深层。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在欣赏一幅作品时,审美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且大部分学生理解不了作品所表达的思想,这时候就需要借助一些资料或者理论辅助理解。教师教会学生如何读懂一幅作品的过程,也是学生积累综合性知识的过程。

第一,作品的创作灵感。观看摄影展时,可以借助展览简介对作品主题和创作灵感有初步掌握。通过简介了解作品创作于怎样的时代背景,作者经历了什么,由此产生了什么样的启发,利用哪些媒介进行创作。掌握这些信息,可以让学生对这个系列的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作品背后的时代故事。若简介信息不全面,则学生依然无法深入理解作品,这就需要查阅一些访谈资料,或者查看画册的年号,基本可以推测出作品创作的年代,作者的年纪、所思所想,以及当时社会风气、潮流。

2.1.3 “美”物

运用专业的艺术知识,或者新的科学技术结合传统的手段进行创作,如灯光装置艺术、NFT数字艺术、虚拟现实技术。

2.1.4 “美”人

“美”人是对心灵美的探索。这就涉及美学、哲学的领域。深入研究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就会发现,作品的创作观念、表达的主题,都能够从哲学的高度进行剖析。

2.2 开展方向

1927年,蔡元培先生在总结当年推行大学美育的初衷时写道:“美育之实施,直以艺术为教育,培养美的创造及鉴赏知识,而普及于社会。”[9]

现计划将大学美育课程列入必修教学环节,总学时32学时,其中包括理论16学时,实践16学时。理论部分共8章内容:大学美育概述、美育的传统境界和模型、自然审美与社会审美、科技审美与艺术审美、中国艺术美育与外来艺术美育、音乐艺术鉴赏、摄影艺术鉴赏、冰城之美。

实践部分则以月为单位,邀请各领域专家举办主题性美育讲座,培养学生以不同视角理解美的发生机制的能力。活学活用,用发散性思维思考问题,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创作。美育教研室与学校团委、社团深度合作,将竞赛、展览、艺术鉴赏、志愿者活动等纳入实践环节,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实践环节不局限于艺术类别,美育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由此培养学生的人格,因此实践的宗旨是与学生学习的专业相结合,与美育相辅相成。

3 结语

大学美育的目标不局限于培养专业的艺术型人才,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开展大学美育课程,即开展面向人人的艺术公共课程,着眼于所有大学生的素质培养,以作为业余爱好而非专业特长。因此,美育课程学习不会以过于专业的理论为主,更多的是要勾起学生对某一种艺术领域的兴趣,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寓教于乐的方式去实现美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大春.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26.

[2] 王甲.系統思维视域下学校美育的缺失与体系构建[J].中国德育,2022(11):17-21.

[3] 刘逢坤.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22:21.

[4] 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486.

[5] 薛林荣.鲁迅设计北大校徽[J].传承,2010(4):42-43.

[6] 黄莉.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J].红旗文稿,2023(2):40-43.

[7] 王一川.文心涵濡:大学美育新方案[J].美育学刊,2022,13(6):1-10.

[8] 谢志勇.文学经典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特征及其实现路径[J].宜春学院学报,2020,42(10):108-112.

[9] 王一川.大学美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5.

作者简介:王子骞(1995—),男,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文艺理论、美学、美育、摄影理论。

猜你喜欢

审美美育教学设计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美育教师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