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非遗”传播视角的可持续展览设计探究

2023-08-10王欣然

艺术科技 2023年16期
关键词:可持续设计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竹戏棚是粤剧演出的场所、戏棚文化的载体,如今只有香港保留着这一文化传统。竹戏棚搭建技艺于2017年被列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年轻一代很少有人拜神看戏,游客也难以目睹这一临时民间建筑,戏棚文化日渐式微,搭建行业后继无人。如今,展览文化和绿色设计盛行,戏棚兼具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可持续环保特性,以它为主题举办展览项目,既能传承和弘扬戏棚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可推广其搭建方式,助力大量临时展览的绿色循环搭建。文章以“非遗”传播为视角,以香港竹戏棚为研究载体,通过分析设计原则和案例亮点,探索在展览经济背景下如何利用可持续展览设计促进“非遗”传播,实现环境、经济、文化的合作共生。

关键词:香港竹戏棚;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设计;绿色展览设计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6-0-03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香港致力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首先,政府成立了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HKCPC),负责研究和保护“非遗”,并组织各类相关活动。其次,政府设立了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HKCFPF),旨在促进“非遗”发展。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棚文化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青衣、长州、大埔等地区的庆神节、太平清醮或盂兰胜会等盛会上,人们经常能够看到戏棚的身影。这些临时搭建的竹木结构场所通常用于演出神功戏[1]。然而,伴随时代发展和媒体迭代,戏棚内上演的神功戏逐渐无人问津。年轻一代很少参与祭神和观赏戏曲演出,导致戏棚文化逐渐式微。

同时,随着展览经济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将展览作为传播的介质之一。根据世界旅游组织(UNWTO)的数据,全球展览业的总规模达到了2.5万亿美元。正是由于展览文化日益盛行,所以短期展览产生的环境问题越来越明显,如布展时滥用资源、撤展时丢弃大量建材等。因此,本文立足于文化政策及环境问题,结合“非遗”传播视角,旨在为绿色可持续展览设计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1.2 研究意义

1.2.1 文化意义

竹戏棚作为香港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不仅是一种表演形式,还是一种文化传播方式,助力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播。此外,该项研究也具备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能够帮助更多的“Z世代”青年融入传统文化场景,为现代交流加入更多传统语境。戏棚与神功戏的共生关系印证了文化的创造与延续。人与空间密不可分,空间承载人的创作与情感,人为空间注入灵魂[2]。

1.2.2 行业意义

该项研究能为展览行业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商业模式,从而改变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看法,帮助展览行业更有效地实现资源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探寻竹戏棚背后蕴含的可持续设计和绿色环保理念,将其与如今大量短期的展览活动相结合,推动绿色展览行业发展。

2 香港竹戏棚文化研究

2.1 民间建筑瑰宝——历史沿革

搭棚技艺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是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代的百戏表演中已使用竹架撑起的棚阁,是竹戏棚的雏形;至宋代,更有搭建流动戏棚的文字记录。清代以来,随着地方戏曲的蓬勃发展,各地的流动戏棚需求上升,不少搭棚师傅到各乡村谋生,逐渐发展出我国独有的戏棚搭建技艺。有关戏棚最早的记录出现在19世纪末,当时的戏棚以竹木结构为主,棚顶和棚身铺设了织成格状的葵叶,整体上已初具现今戏棚的形制及规模。后来由于战乱,部分搭棚技术人员从广东肇庆、东莞、宝安等地迁至香港定居,并把他们的技术与香港本地的戏棚工艺结合,经历几代传承及改良后,发展成现在的戏棚建筑形态。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戏棚搭建技艺逐渐没落,绝大多数年轻群体不愿投身于戏棚搭建行业。香港戏棚工艺日渐式微,现在专门搭建神功戏棚的棚厂只剩两间,熟练的搭棚师傅不足40人[3]。因此,需要对其展开研究,实现文化传承。

2.2 时间与工艺的结晶——戏棚搭建技艺

2.2.1 戏棚搭建材料

戏棚主要由竹子、杉木构成建筑框架,通常能够循环使用2年左右;竹木间通过篾带捆绑固定,以前使用竹造蔑带固定,现在为方便和安全,改用塑胶产品固定;舞台部分还会铺设木板,保证表演者的安全;屋顶外盖锌铁片,以遮风挡雨。

2.2.2 戏棚搭建过程

因为戏棚搭建地点多样,如寺庙前的广场、平坦的运动场甚至是蒲台岛的悬崖边,所以其搭建形式和规模不尽相同。总体来说,搭建时间普遍为1~2周,搭建过程主要分为6道工序,如1图所示。

2.2.3 戏棚建筑特点

(1)材料环保,循环使用。戏棚所使用的竹木均为天然环保材料,通常可以循环使用2年左右。

(2)流动性强,随建随拆。戏棚可以在不同的地点搭建和移动,适应各种场地和环境。竹戏棚的灵活性能够使表演和表演者更广泛地触达观众,将“非遗”和表演艺术带到更多地方。除此以外,竹戏棚戏台的搭建主要依靠竹与竹之间的力学,配合胶篾带捆绑固定扎实。不使用钉铆,在节省材料的同时,不会对主体竹木造成损坏,方便搭建和拆解,可以循环使用更长时间。因此,使用竹戏棚戏台,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准备和拆除工作,节省時间和精力,还能增强可持续性。

(3)人工搭建,经验至上。戏棚没有平面图纸,也无尺寸标准,全凭师傅通过眼睛判断竹子排列距离、通过感觉确定固定位置,完全根据经验搭建。

3 戏棚展览中的可持续设计原则

3.1 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指根据不同环境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妥善办法[4]。竹戏棚搭建的因地制宜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我国南部盛产竹子,因此竹子成为重要的建筑材料。香港屋宇署推出的《竹棚架设计及搭建指引》中提到,搭建竹棚通常是用本地的篙竹和毛竹[5]。竹戏棚可以根据场地环境进行合理调整,使活动几乎能在任意位置开展。在宽敞平坦的球场或寺庙门前,都可以搭建戏棚[6]。由此可见,竹戏棚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就地取材,且能够适应不同的场地环境。在建造展览空间的过程中,要考虑环保和可持续性。竹子作为可再生资源,能够减少材料浪费,须采用环保的处理和施工方法,如使用无毒的防腐剂等。

3.2 能源效率与节能设计原则

在搭建戏棚的过程中,会专门留出“通光”,即在搭建屋顶时留出通风和放光位置,在能够遮风避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光照和自然通风。

本展览的搭建抓住戏棚这一特点,使屋顶疏密有致,旨在展现戏棚从搭建到拆解再到搭建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照。同时,在屋顶中间设置透明卷帘,下雨天将其展开以保护内部,借此实现节能提效。

3.3 信息传递与文化教育原则

展览的可持续性也体现在其可持续的信息传递和深远持久的文化教育影响上。戏棚承载着节日庆祝和粤剧文化,可实现可持续的教育价值。通过展览内容和解说,提供有关可持续发展和“非遗”教育的知识,鼓励观众在展览结束后继续关注“非遗”。

3.4 社会责任与参与原则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社会的责任,戏棚搭建模式下的展览设计方法可推广至其他临时展览、市集等活动场地的搭建中,促进临时性建筑可持续发展。通过与社区合作,为社区营造添砖加瓦,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这一领域,从而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4 设计案例分析

4.1 设计定位

展览面向香港本地居民(所有年龄段)、大陆游客及海外游客,旨在弘扬并传承香港戏棚文化特别是搭建技艺这一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推广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展览搭建模式,使更多人关注、了解甚至加入搭棚行业,助力搭棚技艺重新焕发光彩。

4.2 设计理念

4.2.1 展览主题

展览旨在探索香港独特的竹戏棚文化,呈现竹戏棚文化与可持续设计的关系,强调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通过展览的互动体验和信息展示,带领参观者深入了解竹戏棚的历史、建造工艺、“非遗”传承,思考如何以可持续的方式发展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4.2.2 搭建方式

展览搭建所使用的材料均为戏棚拆解后所剩材料:竹木作为建筑结构框架,外包木板、锌铁遮风挡雨,以幕布作为软分隔划分空间、营造氛围。展览内部的大部分展品和装饰同样来自戏棚,如竹木、灯笼、地板等。与戏棚一样,该展览建筑能够快速搭建和拆解,且大部分建筑材料能够在后续或其他展览中循环使用。

4.3 展览设计亮点

4.3.1 竹戏棚的历史与意义

展览将带领参观者回顾竹戏棚的起源与发展,探索竹戏棚在香港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参观者将了解竹戏棚作为戏剧表演的舞台,如何承载香港人民的情感和记忆。

4.3.2 可持续建造与设计

竹木作为一种天然材料,搭建不需要铆钉,可实现低污染、低噪声、低浪费,推动临时建筑绿色可持续化;在展览的“戏棚节庆”区域,使用全息投影技术投射戏棚内的活动,展览将展示竹戏棚的建造过程和设计原理,呈现可持续建造的实践过程。参观者将了解竹子被使用的过程以及可持续发展知识,配合背景音乐,沉浸式体验戏棚全生命周期。

4.3.3 “非遗”传承与创新

展览将介绍竹戏棚作为“非遗”的传承与创新载体。参观者将与“非遗”传承者亲密接触,了解他们的技艺传承过程、工作坊和培训项目,并探索他们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推动竹戏棚文化创新发展。

4.3.4 互动式参与

展览将提供多种互动体验,让参观者亲身感受竹戏棚文化的魅力;在展览的工作坊区域,参观者可以通过视频学习如何用胶篾带捆绑固定竹子,参与竹子编织;在VR体验区,以第一视角更加真实地体验搭棚手工艺者的搭建过程。

4.3.5 可持续性思考与“非遗”传播路径

展览将鼓励参观者思考和参与可持续发展行动。通过展示香港竹戏棚文化,打造“非遗”传播的新途径。

5 结语

本文以香港竹戏棚为研究对象,对可持续展览设计和“非遗”传播进行了综合研究和分析,旨在为展览设计领域的从业者和研究者提供有关可持续展览设计和“非遗”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参考。随着绿色时代的到来,“非遗”的传播不仅仅是文化的傳播,也是价值观和创新信息的传播。不仅要创新“非遗”的文化形式和传播媒介,还要考虑其可持续性。只有不断地对传统文化进行跨学科、跨材料的结合,才能为其带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推动地域文化传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 豆子.香港戏棚文化式微传统如何追上新世代的节奏[EB/OL].当代中国,https://www.ourchinastory.com/zh/109,2020-11-11.

[2] 长春社文化古迹资源中心.时间与工艺的结晶:戏棚搭建技艺[EB/OL]. Facebook,https://fr-fr.facebook.com/cache.org.hk/posts/4080224845339689, 2020-12-15.

[3] 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戏棚搭建技艺[EB/OL].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https://www.hkichdb.gov.hk/zht/item.html?7cc2a50a-95cb-4735-9ad2-ab6726fadf72.

[4] 因地制宜[EB/OL].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B%A0%E5%9C%B0%E5%88%B6%E5%AE%9C/1539797,2021-10-16.

[5] 竹棚架设计及搭建指引[EB/OL].香港屋宇署,https://www.bd.gov.hk/doc/tc/resources/codes-and-references/code-and-design-manuals/GDCBS_c.pdf.

[6] 朱竞翔.香港盂兰胜会的临时竹戏棚[J].建筑学报,2014(12):92-95.

作者简介:王欣然(2001—),女,天津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工业设计。

猜你喜欢

可持续设计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持续视角下的旅游纪念品设计
可持续景观设计探讨
生态美学理念下的校园景观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