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背景下鄂西传统建筑空间营造策略研究

2023-08-10李青青

艺术科技 2023年16期
关键词:建筑空间鄂西吊脚楼

摘要:“十四五”规划将乡村振兴作为重点,将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两者相互促进,互为动力。准确抓住鄂西土家族的建筑文化,就等于找到了文旅发展的动力。文章围绕文旅建筑处在一个动态变化中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并以彭家寨景区为例,研究其改造设计策略。分析其活化设计及融合模式,通过土家族建筑吊脚楼的内外部特征的分析,对建筑空间营造路径进行宏观和微观层面的研究,提出发展策略,总结营造原则和方法。其首先围绕更新,以场地空间为基础。通过重构历史的物质载体,再现场地景观环境、整体风貌格局、传统建筑元素以及环境空间肌理,达到文化古、近、今的融合与传承。其次是复兴,即传承延伸物质载体。通过对生产性与居住性空间的表现性还原,重塑地方精神与文化,还原人们对传统生活的记忆。最后是创新,着眼于居住体验和可持续发展。通过现场改造和文化复兴的实践,创造出既能继承传统,延续文脉,又能满足现代新型生活方式的需要,并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空间。在此基础上,探索鄂西地区土家族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新途径,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文旅融合;鄂西;吊脚楼;建筑空间;营造策略

中图分类号:TU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6-0-03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第三十四章“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中提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重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我国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坚持优势互补、相得益彰,让文化和旅游在共创美好生活中“融”得自然、“合”得协调。

1 鄂西宣恩县两河口村彭家寨景区融合设计

1.1 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沙道沟镇南端的两河口村,位于川盐古道的水运线路上。两河口村因位于龙潭河和四道水的交叉口而得名,有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其是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9年入选国家森林乡村。河口村所在的宣恩县是“施鹤八属”中吊脚楼集中分布的一个县。其沿龙潭河而建,处于“两山夹一谷”的地势之中,有“山歌之乡”的美誉[1]。

1.2 规划定位

两河口村彭家寨景区坐落于武陵山腹地,毗邻土家族母亲河——酉水河的上游。该景区包括旅游集散中心、咸池游客换乘中心,以“耍耍街”“中意国际建筑研习营”“舍巴田园”“摩霄楼”“地仙桥”“墨客廓桥”“彭家寨吊脚楼群”“陌上花开”为主题,打造了一座集土家文化研究、建筑艺术展示、国际学术交流、农耕文化体验、沉浸式演出、康养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新地标,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国家重点项目及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这项工程也为我国建筑界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学习的实例。彭家寨風景区素有“土家文化的中枢、建筑艺术的圣地”之美誉[2]。

1.3 文旅融合与鄂西传统建筑空间融合的发展模式

首先是经济驱动下的产业互动延伸融合模式。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具有自然耦合与互补作用。这是一种文化与旅游的低级融合。例如,通过与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等结合,把村街文化、名人故里等文化元素纳入旅游范畴,从而扩大文化产业的市场空间,使其具有更多的内涵,并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其次是需求导向下的产业重组融合模式。为更好地满足旅游者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不同种类产品与服务经过重新组合后,形成一种整合的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方式。这一模式是旅游与文化、旅游与工业相结合的中层次融合。可以产生新的业态产品,如将文娱、体育、传统节日等文化业态与旅游活动重组,可以形成文娱旅游、体育旅游、节庆旅游等业态产品。

最后是技术驱动下的产业渗透和融合。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互渗透和融合,从而构成了一种新的产业形态的文旅一体化发展模式。在文旅融合进程中,从主导作用来看,这两个行业的融合模式可划分为两类:文化产业向旅游产业渗透的融合模式和旅游产业向文化产业渗透的融合模式。

1.4 鄂西传统建筑空间营造与文旅融合的可行性

一是时代背景。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十四五”时期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2035远景发展目标的时代性要求。二是政策背景。基于湖北省对鄂西南少数民族村落的规划发展要求。三是可研依据。基于鄂西南是湖北省少数民族聚集区,民族村寨和传统建筑具有丰富性。四是研学依据。鄂西南地区是一座“没有围墙的木构建筑博物馆”,具有重要的文化、美学艺术价值。

2 文旅融合背景下鄂西传统建筑空间营造路径

2.1 宏观层面:整体定位与特色营造

2.1.1 创新文旅融合

当地的民俗文化主要包括手工艺、土家歌舞、土家节庆等。可将“非遗”手工艺纳入“非遗”体验馆中。以创意文化精加工等方式,提升手工艺品的档次,凸显土家文化的特点,既能解决村民的生计问题,又能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将土家文化融入他们的日常文化活动和工作中,让文化变得更加鲜活。例如,以西兰卡普为代表的土家织锦,以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情景和信念为基础,编织了很多栩栩如生的手工制品,是土家族民风民俗、艺术文化的具体物质载体。同时,可传承和发扬土家节庆、土家歌舞等,用“土色土香”创新文旅融合发展形式。

2.1.2 促进产业融合

中国土家泛博物馆——彭家寨项目通过活化设计,展现了彭家寨建筑群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如今,彭家寨已经从最初的“懵懂少年”摇身一变成为文旅行业的“新起之秀”。

吊脚楼是土家族特有的一种全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因此具有建筑艺术研学意义。可围绕“保护与再生,价值与研究”这一主线进行研究。这既可以保护与传承民族村落及传统建筑文化,又可以为少数民族村落及民居文化的保护传承提供依据。

2.1.3 人与自然融合

两河口村的规划与设计,以彭家寨吊脚楼为中心,以建筑艺术与土家文化为精髓,结合传统村落与旅游资源,构建活化的、动态的、再生的“土家综合博物馆”,重现土家人的原始生产与生活情景,打造“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土家泛博物馆。

吊脚楼建筑群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这些简朴的吊脚楼向人们展示了土家人在乡村建设与建筑设计中所蕴含的人文主义思想与文化内涵。在这一整体设计过程中,人们可以看到“天人合一”的理念,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环境理念,从基地选址到人居环境的布局形式,无不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2.2 微观层面:建筑内外部空间营造

2.2.1 建筑单体空间特色营造

吊脚楼单体建筑从庭院进入住宅,从外到内,从明到暗,可以感受到宅内空间意境。彭家寨民居空间形态是各空间单元构成整体后所呈现的形状与神态,包括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这两个方面。其中物质形态是指空间的构成方式、位置关系等,非物质形态包括居民的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心理认知等因素所赋予的空间特色和空间意义。物质性是非物质性的载体,非物质形态体现在物质形态的产生和变化上[3]。

2.2.2 建筑公共空间特色营造

在土家族泛博物馆的规划中,两河口村位于西端尽头,参观流线单向行进,不利于留住游客。因此首先要合理规划交通线路。规划人行道时要考虑到整个地区的联动发展,将其作为景观步道,成为穿越两河口地区的通道,展现历史文化特色。

除此之外,还可将土家族文化融入公共空间设计中。例如针对赶场、节日庆典等习俗活动,将建筑空间划分利用时段,满足当地人日常作息和正常活动需求。

3 鄂西传统建筑空间营造原则与方法

3.1 营造原则

3.1.1 更新——存量改造物质载体

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们仿佛置身于钢筋混凝土世界,建筑形式多以现代化建造居多,缺乏地域文化元素。因此,在设计中首先要融入特色文化,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在设计中再现民族传统结构特征。通过重构历史的物质载体,存量改造传统的吊脚楼,满足个体需求。

尊重历史,拥抱未来,在风景名胜区对村庄进行改造,在保护区之外选址植入具有当代和未来感但又不失吊脚楼师法自然精神内核的精品民宿——存量与增量设计并行。

3.1.2 复兴——传承延伸物质载体

彭家寨在修建吊脚楼的过程中,还发挥了当地建筑就地取材的优势,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设计,就料施工”的原则,尽可能使用容易收集、便于运输的材料,将其用作建筑和建造环境的原材料和装饰材料。同时,在建筑设计中可以根据当地的地形、气候等条件,发挥其实际使用功能,避免资源浪费,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生物共存,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总体来说,土家族吊脚楼包含了崇尚自然观、天人合一的思想,蕴含着一些特殊的建筑要素,具有独特的内涵气质,能够再现场地景观环境、整体风貌格局、传统建筑元素以及环境空间肌理。

3.1.3 创新——增量植入物质载体

鄂西山多地少,建房选址难度大,屋基以木柱子支撑在斜坡上,以适合斜坡的地势,形成吊脚楼式房屋。在垂直方向上,吊脚楼的外形构成了“占天不占地”“天平地不平”的轮廓,既能缓解高低差,又能保证人的视野。这种建筑形态既与当地地形相适应,又在视觉上增强了空间层次和上下明暗对比,给人一种生动活泼的感觉,没有丝毫生涩呆滞。

由于鄂西地形复杂,因此建筑主体可采用钢制结构,外层为铝板,内层和内层之间留空隙,用于隔热和防水。全部在工厂加工,并在现场吊装。建造简单快捷,运输方便安全,这能很好地保证农村工地施工的准确性和适应山区建设的复杂性。并且不需要进行大量的挖掘和平整,能够基本上维持原有的自然区域,保持原来的天然地带,实现更好的绿化,避免由于破坏地层结构的稳定性而导致的滑坡、崩塌等工程事故的发生。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维护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

3.2 营造方法

3.2.1 元素提取

土家吊脚楼除了具有人居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因地制宜的建筑形式及不同起吊方式的空间层次感。其在木建构造型及装饰上除了能表现造型美和装饰美外,还能反映木构件的灵活性。

3.2.2 结构重组

传统构件的结构重组突破了原来的设计思想,既是对传统建筑元素的颠覆,又是一次传承中的创新。在设计时可以通过“同质异构”式设计——选取建筑的一种元素的形,通过单一的固定模式创造出特定的形体。“同质异构”式设计与“异质异构”式设计就是将各种元素和谐地嫁接起来,使它们在不同的结合形式下发生冲突,从而产生一种全新的视觉效果。

3.2.3 提炼简化

在传统的建筑设计中,简约提化就是将复杂的要素简化、归纳、去繁存简的一种方法。土家族的吊脚楼种类繁多,每一种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在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简约提化,就是要运用传统民居整体形态中的细部具象特征与抽象民俗理念,通过现代设计手法,将新材料、新技术与新形式结合起来表达[4]。

3.2.4 场所精神

“天人合一”的建造观是中国建筑非常注重的一点,偏爱天然的材质。事实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是以木质建筑为主体的。中国的木质建筑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建筑,而是一种组合建筑,这种组合建筑并不是很大,其中采用了非常先进的建筑理念。这种木构建筑体系具有灵活性、可变性,对需求和环境的改变有良好的适应性。

4 结语

建筑不是静止封闭的,而是动态的、与外界有交互的。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要更新、复兴、创新建筑文化空间。在鄂西建筑中植入文化主题,用一种“形散而神不散”的力量统领整个建筑空间,从而建构一种具有秩序感、體验感的场所精神。鄂西土家族的吊脚楼是一种典型的民族建筑艺术,不管是在结构形式上,还是在建筑装潢布置上,都是均衡、协调的。文化带动旅游发展,旅游促进文化传播,二者互为补充,共同促进乡村振兴。发掘农村文化资源,发展农村文化旅游,不仅符合旅游市场需要,而且能极大地推动文化振兴。

参考文献:

[1] 冉迪斯,陈岚,陈一.乡村振兴战略下的鄂西土家族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以鄂西彭家寨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20,59(19):170-173,177.

[2] 胡冰洁.恩施州彭家寨民居建筑形态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9.

[3] 盛建荣,章玲.彭家寨乡土建筑的生态特征对未来建筑发展的启示[J].华中建筑,2007(8):166-167.

[4] 李贵华.鄂西土家族吊脚楼传统建筑元素的创新设计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20.

作者简介:李青青(1998—),女,湖北十堰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建筑空间鄂西吊脚楼
鄂西高速机电信息化管理系统
苗族吊脚楼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
巴渝文化——吊脚楼
吊脚楼(外三首)
沪渝高速鄂西段隧道LED照明节能技术应用研究
某休闲场所室内空问设计改造方案
探析重庆吊脚楼对山地建筑的启示
鄂西铁尾矿烧结砖的烧结过程及机理
贺龙与鄂西“神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