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流金融发展视角的绿色物流金融探析
2023-08-10李孟锴
李孟锴
摘 要:绿色经济是以经济与环境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为前提的符合时代旋律的新经济模式,不仅是一种发展理念,更是一种发展模式和一系列措施,为全球各经济主体所认可,尤其在物流方面和金融市场中受到广泛的重视,绿色物流金融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绿色物流金融的诞生和发展以丰富的理论和实践为基础,从理论上说,绿色物流金融的形成得益于金融发展、供应链发展、可持续发展、环境和谐发展的综合影响,是多种理论交叉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绿色物流的实践中,物流产业链如何与金融相结合、金融服务如何嵌入物流活动中是学者一直在研究的课题,一直为我国绿色物流金融发展提供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借鉴。因此,文章在物流金融发展视角下探讨绿色物流金融发展的内涵、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为实现物流金融的绿色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物流金融发展;绿色物流金融;绿色物流;可持续发展;金融模式
中图分类号:F259.2;F832文献标志码:A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3.12.041
Abstract: Green economy is a new economic model that conforms to the rhythm of the times based on the premise of mutual promotion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Green economy is not only a development concept, but also a development model and a series of measures recognized by various economic entities around the world, especially in the logistics and financial markets. Green logistics finance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by all parties. 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green logistics finance is based on rich theories and practices. Theoretically, the formation of green logistics finance benefits from the comprehensive impact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supply chain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harmony, and i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section and interaction of various theories. In the practice of green logistics, scholars have been studying how to integrate the logistics industry chain with finance, and how to embed financial services into logistics activities, providing ric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logistics finance in China.Therefore, the paper explores the connotation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green logistics finance 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relavant suggestion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realizing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finance.
Key words: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finance; green logistics finance; green logistic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nancial model
1 綠色物流金融的理论基础
1.1 绿色物流内涵
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活动中减少其对周围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增强对生态环境和物流环境的保护,使物流效果达到最大化。绿色物流的作用范围覆盖物流活动全流程,主要体现在物流作业活动和管理活动的绿色化。从物流作业活动来看,绿色物流包括包装绿色化、运输绿色化、加工绿色化、流通绿色化等。从物流管理角度来看,主要围绕环境友好、生态保护、资源集约的目标开展物流流程改造,既改造正向物流流程,也推动逆向物流体系的绿色化[1]。绿色物流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既是国家对经济发展和环境和谐的总体要求,也是提高物流效率的必然选择。
1.2 绿色物流金融
围绕做好绿色物流运营服务,金融机构针对不同物流业务设计出不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减少物流活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推动物流环境的优化和物流资源的高效使用,同时提高物流过程中的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率,将绿色物流过程中的资金、信息等内容高度统一,这就是绿色物流金融。
2 绿色物流金融基础理论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环境论坛会上首次提出,但是当时各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无人理会和理解这一概念。1987年,挪威首相夫人布伦特等政界人士和学者在发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强调可持续发展是能够满足当代发展的同时,不透支子孙发展空间的能力。可持续发展不仅在经济方面,而且在社会层面都应当具备的长期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理论主要分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三大板块,这三大板块既可以相互促进,也需要相互制约,通过生态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交织形成一个复杂系统。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前提,要求发展以环境和资源可承受为前提,经济持续发展是结果和条件,经济持续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同时经济发展后要反哺环境,用经济发展成果回馈自然环境。
2.2 经济理论
绿色物流金融的基础理论之一是“循环经济”,为美国经济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首创。循环经济是针对生态经济的一种表示,是指运用生态系统的规律、生态学的理论融入经济活动中,将多数资源循环使用,发掘资源的利用潜力;具体可以将加工产品和使用后丢弃的材料进行综合利用,将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重新投入生产环节,进而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该理论的提出丰富了20世纪70年代人们对生产资源、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三者关系的研究,为后续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对循环经济的研究晚于国外,但仍在持续深入推进;国家发改委对我国循环经济作出了定义,它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多次循环利用为目的和手段以减少资源消耗、循环利用资源为原则,以“低污染、低消耗、高使用率”为基本特点,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和谐统一的理念。从我国对循环经济的解释可以发现,循环经济着重于循环,要求社会经济从简单的“采购-加工-消费”转向“采购-加工-消费-再加工”模式,实现资源低投入、高利用、高产出,资源的价值能够实现最大化发掘[2]。此前,我国发展方式较为粗放,资源利用率较低,高投入、高产出、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环境保护要与经济同时发展,形成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最终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2.3 绿色物流供应链理论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环境保护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共识,奢侈消费、非理性消费逐渐被绿色消费、理性消費取代,各个国家开始制定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全球产业链的环保程度大大提高,资源消耗型产业链发展比例不断减小,呈现出环境保护型的绿色产业链、供应链发展趋势,绿色物流供应链管理理念也被提出并不断丰富内涵。绿色物流供应链是指基于现代供应链综合考虑物流实践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增强运输过程、装卸货物过程、仓储中转过程、包装派送过程等各个环节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措施,使绿色成为供应链全流程的鲜明底色,一方面能够使物流活动对环境伤害较小,另一方面通过对环境进行保护也能优化物流流程、提高物流效率,带动其他产业和谐发展,实现环境保护和各产业协同发展的有机结合。绿色物流供应链管理是我国构建生态保护和谐社会的必然路径,是以不破坏环境为根本前提,从环保角度评估物流各个环节的活动。并强调信息流共享,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实现数据的快速互通,打通数据通道,提高信息时效,让物流企业更及时灵活地进行决策制定并调整资源的配送和仓储,科学调节供应链的资源配置,降低资源消耗。
2.4 金融发展理论
金融发展理论的奠基人应该是戈德史密斯,他在1969年深入研究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两者间的交互关系后提出了金融发展理论并形成了传统金融理论的雏形[3]。随后,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传统金融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拓展,从局限于金融本身和经济发展层面深化到社会民生和环境保护方面,形成了内生金融发展理论和新形势制度金融发展理论,两者都探讨了外部环境和内部经济、金融管理、作业方式之间的影响。而后由麦金农和肖恩提出的金融深化理论,明确了金融体制和经济发展间既能够相互促进,也能够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良好和完善的金融体系能够有效将民间资金通过储蓄集中起来,再通过贷款转移到需要资源的行业和产业中去,促进经济发展,推动技术进步;另一方面,经济的良好运行可以提升国民收入,增强民众信心,让人们更愿意投资到实体经济中、更能够接受对金融进行投资,给金融活动注入更多动力,最终形成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良性循环。内生金融发展理论还建立了数学模型,引入流动性冲击、政策冲击、产业变革、垄断等与完全竞争相矛盾的参数,在对比研究的基础上从金融市场主体如何在金融市场和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的角度切入解释金融市场的价值。金融发展理论为绿色物流金融奠定了金融方面的基础,为金融服务于绿色物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能够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物流运营三者间发挥资金融通等一系列服务功能。绿色物流金融的运作路径主要是提供融资授信、支付结算、风险管理等途径。目前我国绿色物流金融的运行模式主要有三种:金融业主体中心模式、物流业主体中心模式和企业端中心模式。
3 基于物流金融发展视角的绿色物流金融模式的不足
3.1 运营模式创新后劲不足
绿色物流金融与传统物流金融相比区别最大的部分在于运营模式的创新,这种模式无论在运营发展理念还是实际实践价值上都对物流金融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从对当前我国绿色物流金融的运行模式的分析来看,绿色物流金融的具体应用环节主要是提供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担保融资、物流资金流管理、租赁业务、支付结算和保险保障等,是绿色物流实现了赋能和升级,推动了物流的资源整合和充分利用[4]。但金融主体本身的发展需求、物流企业的经营压力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的构建力度不足,发展创新往往得不到充分的资源支撑,思想上虽然有创新,但落地见效不足。
3.2 绿色物流金融参与者少
目前绿色物流金融虽然是国家所提倡的,但由于起步较晚加之物流业成熟度不足,参与主体仍然不多。绿色物流金融项目大多数由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掌握,国有商业银行凭借资金规模优势,并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为提升自身的社会形象提供针对物流企业实施绿色物流的金融服务支持。而大型商业银行合作的对象往往是大型的物流企业,对供应链下的小企业涉足不多,不利于绿色物流金融对绿色物流的促进。
3.3 绿色物流金融专业产品短缺
从当前绿色物流金融发展的实践情况看,存在着可供物流公司选择的专业绿色物流金融产品稀缺、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不足的问题。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来源于金融机构,如大型国有银行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不敢创新,只是凭借其资金规模优势提供简单、重复的贷款服务,在资源整合、提升管理水平等方面着力甚少,对绿色物流企业的金融需求的开发和回应不足。此外,金融机构由于其营业性,很难为小的物流供应链企业提供充足的金融服务,而大企业往往服务过剩,导致绿色物流金融产品供给结构不平衡。
3.4 重视程度不足
随着全球对环境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低碳成为各国在发展各行业时必须考虑的内容,许多发达国家存在粗放发展带来的环境生态问题、环境恶化给社会居民生产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当前发展中尤其重视环境保护。但由于我国地区发展不均衡、产业分布结构合理性不足,导致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发展阶段不同,发达地区如江浙沪地区已经在工业化进程上具有优势,有能力进一步开展绿色工业、绿色物流的升级改造;但中西部地区由于发展较慢,更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一些发达地区的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由中西部地区承接,增大了绿色物流的难度,同时发展的迫切需求使绿色物流和绿色物流金融的重要性被忽视,绿色物流金融发展滞后。
4 从物流金融发展视角探析绿色物流金融发展
4.1 绿色物流金融模式创新
4.1.1 整合利用多方力量
绿色物流金融要想形成体系化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或者大型银行等少数主体,而应当从顶层设计做起构建长期稳定的运行机制;这样不仅能够吸引政府持续投入,还能激发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地方银行及地方国企的参与,丰富参与主体,提高服务质量,同时建立绿色物流利益共同体,能够为绿色物流企业提供整体发展方案。
4.1.2 强化绿色物流金融业务的拓展与产品创新
对于绿色物流金融的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主体来说,如何持续扩大业务量和范围是核心问题。银行等投融资主体需要进入物流产业链对物流行业成员开展融资等金融服务,通过将产业链的一部分辐射到其他地方,实现产业链整体繁荣。同时要加大绿色物流金融产品创新的资源投入,丰富产品类型,对不同位置、不同规模、资质的物流企业研发绿色仓单质押、绿色保兑仓、绿色债券、供应链金融等[5]。
4.1.3 逐步实现绿色物流金融信息化、网络化
为更好开展绿色物流金融,实现社会效益、商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相统一的目的,绿色物流金融需要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便捷性,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建立起智能化金融信息集成、传输中心,提高金融信息共享的效率,帮助物流企业及时获取前沿的金融服务信息,确保物流企业的信息流更顺畅。同时绿色物流金融信息平台也构成对物流企业和金融企业的信息约束,帮助主体间更好掌握彼此信息,同时增加了企业的违约成本,形成产业链企业的相互监督,有效提高绿色物流金融产业链上的各个主体的信息透明度,提高沟通效率。
4.2 建立绿色物流金融的支撑体系
首先,应当形成激励体系。银行业作为营利性的商业主体,需要有充分的盈利空间激发其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积极性。可以通过构建绿色金融产品二级交易市场、绿色物流金融期货市场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提高金融产品的流动性,引导银行业更多关注绿色物流金融活动。如通过金融产品引导物流企业采用新能源货车作为物流运输工具、通过多点开设仓储、夜间运送等方式减少污染排放和环境影响。还可以运用贷款差异化条件激发物流企业的环保意识,通过对企业加工、包装货物的污染度进行控制,并將其纳入贷款考核指标,引导企业用环保材料进行包装或减少包装,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实施提高贷款利率或缩短还款期限等提高贷款条件甚至禁止贷款,倒逼高污染企业进行转型,减少环境污染,而低污染企业则会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和金融市场的优质资源,进而更有动力更新生产线、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最终实现物流过程中的运输、生产、销售、仓储、装卸各个环节提高环境友好性。
其次,要增强人才队伍对绿色物流金融的支撑。金融产品本身比较复杂,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而绿色物流金融又是较为新颖的产品,更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加入其中,不仅要熟悉金融的运行规律,还要了解物流的运作流程,只有综合性的复合型人才才能为绿色物流金融提供有力支撑。为此,一方面高校应该完善相关人才培养体系,另一方面要从实践中选拔、培育人才。从目前国内外科技巨头的管理者的经历来看,不难发现,他们往往具有高等教育背景,因此从高校的人才培养来看,应当向学生潜移默化地传授低碳经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学生明晰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积极用绿色发展的思维看待发展的问题,将环境保护作为发展价值的重要考量,从而在物流业、金融业毕业的高校学子中形成广泛共识,打好绿色物流金融发展的人才基础。最后,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企业要主动与区域内、国内乃至全球领先的绿色物流金融项目相关人员积极开展交流,深化绿色物流金融的实践认识,同时要与高校开展合作,积极对员工进行选拔和培训,将有意愿、有能力的员工安排到高校深造,让他们成为兼备理论和实践的人才。
4.3 适当应用前向物流金融模式
前向物流金融的典型模式就是“厂商银”的模式。所谓“厂商银”是指生产商在约定通过承诺回购或协助销售承担市场风险的条件下,银行为经销商提供信贷支持,生产商收到货款后将货物发往银行指定地点并将提货单或仓单提供给银行,经销商在支付保证金后,银行告知货物保管方将货物放行,经销商前往取货。这种模式多用于大企业之间的信用往来,可以适当用于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
5 结 语
绿色物流金融是金融和物流有效结合的新型行业,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物流金融的运行过程帮助金融业树立环保金融服务意识,能减少物流产生的环境污染。因此,应当重视绿色物流金融、提供体系化的支持,增强人才培育,以更好地发挥金融优势助力绿色物流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翠,李立民.碳中和背景下绿色金融发展与物流企业碳减排效率的关联性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22(10):178-181.
[2] 于鹏,王西.绿色金融物流:物流金融发展的新视角[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9(4):71.
[3] 邓修强.绿色金融——低碳经济绿色物流下金融业的发展探索[J].中国储运,2021(10):101-102.
[4] 宋洁.基于物流金融发展视角的绿色物流金融探析[J].商展经济,2022(9):105-107.
[5] 刘永焕.绿色物流金融:物流金融发展的新视角[J].物流科技,2013,36(9):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