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下高中生物学科学习力的提升策略
2023-08-10崔苗苗
崔苗苗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重点部署的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中的第八条“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也着重作出了信息化、智能化这样的表述。
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认为,学习力是生长力(活力、能量),是人的生成、成长和发展,是人具有饱满生命能量与活力。当前,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都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整个世界包括教育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互联网+”这个全新的教育大背景下,探索高中生学科学习力提升的新的方法策略十分必要。
一、从精读到思辨,提升新时代的阅读力,进而提升学习力
传统模式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更重视如何运用知识作答,而忽视了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和解读的能力的培养。学生也因阅读力不足,缺乏有效获取信息的具体方法,作答正确率自然也不能得到保证。阅读力决定学习力,注重给予具体的生物学信息解读方法的指导,培养生物科学文献的精读能力,进行思辨训练,有助于学生学习力的提升,增强学习自信。
(一)精选文献,激发阅读兴趣
为了让学生不抵触、愿意甚至喜欢上阅读,喜欢上生物学相关内容的阅读,那就要从激发学生在阅读中的愉悦感、获得感和成就感入手,引导学生接触最新的科研成果,在印证所学、运用所学中形成与时俱进、动态发展的科学观,构建一个动态开放的生命科学知识体系。
这首先要求教师对科学前沿文献进行精选、整理和分析,深入挖掘科学前沿进展的教育价值。选取时下热议话题,特别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内容,激发学生共情。比如:《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1》的内容是与我们人类最为贴近的内容,课本知识的延伸阅读可以从学生对生命现象、生命价值出发,理性看待生命的诞生、生长、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等,从生命意义角度激发学生对“己”的探索欲,从而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文献的阅读兴趣。
(二)定期研讨,养成阅读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衡量教育是不是成功就看有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
阅读习惯是阅读力的重要组成,同样也是学习力的基本保障。信息时代,学生容易被那些碎片化快餐式的信息吸引。无论是知识构成还是思维方式,都很难整合成系统,时间久了,还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阅读障碍。所以,以定期研讨活动为任务实操,用保时保质保量的阅读,促进阅读习惯的养成就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具体操作上,可以引领学生坚持每周完成一篇文献的阅读,并在阅读后总结文献核心内容:研究了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如何设计实验?以布置任务的形式适当约束,让个体阅读从无到有;同时通过每周一次开展“相互提问”“小组讨论”的研讨活动,借助群体效应,让学生在展示、竞争心理的驱使下,在研讨活动中体验到真实的获得感、价值感,激发表现欲和认知渴求,逐步形成主动阅读的内驱力。
(三)精细阅读,提升思辨能力
精读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可操作的科学阅读方法,让学生在阅读文献时根据个人情况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促进阅读力的提升。以下是进行精读的几个具体方法指导:1.提升专注力:边读边画关键词。2.提升检索力:用直接标注或者表格的形式找出文献的研究目的、方法、结论等内容。3.提升分析力:尝试用提取出的关键词构建思维导图。4.提升整合力:用一句话或者一小段文字准确概括出文献的创新点。5.提升思辨力:最后写一点读文献后的启发、感想或评价,允许甚至鼓励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大胆提出反对意见,养成主动思考独立思考的能力。
阅读力是学生受用终身的能力,通过对信息的读解、筛选、思辨,保持理性认知,保持求真意识。也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发展自我,成就自我。
二、信息化技术应用助力提升学习力
信息技术的每一次发展对教与学都有着深刻的意义,计算机、互联网、手机、交互式白板、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已深刻改变着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如何扬弃,如何科学理性地直面信息时代是提升新的学习力的重要课题。如何从最初利用新鲜有趣的资源关注到如何辅助“教”再到如何促进“学”,层层递进挖掘属于这个时代的学习力,为教育教学不断注入新的动力也需要积极思考探索。
(一)跨越无限时空,巨人肩膀随时就在脚下
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布多形式预习任务,可突破时空限制开展多形式指导。以有趣的科学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开展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如《DNA的结构》一节,课前发布来源于网络媒体的《发现DNA结构》的科学史动画短片,同时发布了2017年被誉为“DNA之父”的沃森在四川大学的演讲视频。90高龄的沃森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地在川大学生的掌声中分享他的成长经历,无疑是最具饱满生命力与活力的映照。学生通过视频初步了解DNA基本结构的同时,鲜活的榜样力量,激发了学生学习内源性动力。
(二)从以铜为镜的时代到以信息为镜的时代
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我,没有这两点作为基础,人是很难有进步的。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始终有一个问题很难得到解决,那就是学生该借助什么来认识自我?网络上层出不穷的打卡软件解决了很多人健身没有恒心、节食没有规律等方面的问题,那么在学习力的提高上,这些科技成果同样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
引领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电子学习档案,用软件跟踪、收集分析数据并给出中肯的评价,客观上起到鞭策作用,主观上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缺点、提升自我。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作品进入电子学习档案。以构建“基因型为XbY的男性性染色体在减数分裂各时期细胞模型”为例,将学生可将构建好的模型存入电子學习档案袋,并将设计思路写好在网页上传发布,然后按照制定的评价量规进行自评,教师和同班同学能够通过网络看到发布的作品,通过电字档案袋的管理系统进行评价,优秀作品也可通过校园网对外发布,以发挥社会、家庭参与评价的作用。
(三)生活中信息无处不在,学习同样可以无处不在
随时随地翻阅资料,随时随地采集标本,随时随地做实验论证,随时随地请教专家,这些曾经无比奢望的便捷如今早已成为司空见惯寻常事。科技的发展突破了藩篱,打破了桎梏,让人们拥有了在生活中开展“挂机”式的学习的可能。利用短视频、网络直播、微课、交互式白板等信息手段创设生活情境,开展与学生生活相关实验,激发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热爱。
借助时下流行的短视频、美篇等工具记录自己开展的家庭生物实验或其他生物探究的课外活动等,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如《DNA的结构》一节的作业,采取构建DNA的结构模型的任务式作业。除提交物理模型外,部分同学还将制作模型的过程制作成了美篇等,学生从不同角度讲述了模型制作背后的故事、心得体会。有关于选材对比的不易,尝试后的挫败感,还有在搭建模型中意识到错误及时修正而充分理解“反向平行”的意义……这样的网络记录既是展示也是反思,学生不仅将DNA的结构特点系统化水到渠成,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深化了对信息技术与生活的理解力,对“学习力”的评价具有了多元化视角。
总而言之,无论是阅读能力本身还是信息化的时代潮流都与每一个人的学习力这种终身能力息息相关,如何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提升学生阅读力以及进一步处理分析运用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终身学习型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既是党和国家赋予我们教师的崇高使命,又是全新的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全新的要求。在这条路上,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当不断自我更新,让教育真正成为每一个时代前行的核心驱动力。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