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一线与非一线医务人员心理健康对比
2023-08-10王敏丽陆昶谋农玉贤
王敏丽 陆昶谋 农玉贤
【摘要】 目的 對比区内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一线与非一线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态,为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等距抽样法选取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公立医院一线医务人员132名、非一线医务人员157名,分别用SCL-90量表、阿森斯失眠量表对两类人群的心理症状、睡眠情况进行评估;分析两组人群得分差异,以评价两者心理健康状况。结果 一线医务人员SCL-90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常模,焦虑因子得分高于常模(P<0.05或0.001),非一线医务人员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得分高于常模(P<0.001),一线医务人员与非一线医务人员在SCL-90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非一线医务人员失眠人数明显多于一线医务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一线与非一线医务人员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应对两组人群进行差异化心理干预。
【关键词】 新冠肺炎疫情;医务人员;常态化防控;心理健康;失眠
中图分类号:R563.1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23.07.004
Comparison of mental health between front-line and non front-line medical staffs under normaliz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OVID-19 in Guangxi
WANG Minlia, LU Changmoub, NONG Yuxiana
(a. Morita Ward, b. Department of Mental Health, Nanning Fifth People's Hospital, Nanning 530001, Guangxi,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between front-line and non front-line medical staffs under normaliz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OVID-19 in Guangxi, so as to provide basis for targete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Methods 132 front-line medical staffs and 157 non front-line medical staffs in public hospitals during the pandemic of COVID-19 were selected by equidistant sampling method. The psychological symptoms and sleep statu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ssessed by SCL-90 scale and Athens insomnia scale, respectively. Finally, the difference of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analyzed to evaluate their mental health status. Results The scores of obsessive-compulsive symptoms,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depression, hostility, terror, paranoia and psychotic factors of the front-line medical staffs in SCL-90 scal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norm, while the score of anxiety factor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norm (P<0.05 or 0.001). However, the scores of obsessive-compulsive symptoms,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depression, anxiety, hostility, terror, paranoia and psychotic factors of non front-line medical staff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norm(P<0.001). 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cores of obsessive-compulsive symptoms,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depression, hostility, terror, paranoia, and psychiatric factors between front-line medical staffs and non-front-line medical staffs in SCL-90 (P<0.001). The number of non front-line medical staffs suffered from insomnia was larger than that of front-line medical staffs, and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01). Conclusion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mental health status between front-line staffs and non front-line medical staffs, and differential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for the two groups.
【Key words】 COVID-19; medical staff; normaliz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ntal health; insomnia
自2019年12月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暴发以来,新冠病毒不断进化变异,2021年11月开始,奥密克戎变异株大流行,疫情形势严峻,疫情防控难度也在不断增加,医务人员承受着愈来愈大的心理压力,对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诸多负面的影响。根据以往研究[1-3],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因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心理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在人群中会引发持续性的焦虑、抑郁情绪,容易诱发心理疾病;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医务人员作为疫情防控工作的主体,除承担着防控工作任务外,还承受着救治患者、自身感染风险等心理压力,以往针对医务人员的心理状态调查指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存在明显的焦虑[4],有着较低的心理状况水平,较强的躯体化、焦虑、恐怖情绪[5]。
一线医务人员作为本次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直接接触疑似或已感染的患者,不仅存在更高的感染风险,同时也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其产生的不良心理状态为疫情防控增加了潜在的隐患,非一线医务人员虽然不直接接触传染患者,但病毒的强传染性也因为其工作环境、工作性质而增加被感染的风险,随着疫情的进展,形势错综复杂,群众对疫情严格管控的不理解所产生的对医务人员不满情绪,使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发突出,造成消极影响。为了确保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保证常态化防控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及时对受影响的医务人员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因一线与非一线医务人员在防控任务、风险、条件方面存在较大区别,因此,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程度也可能存在差异,如何有针对性地对两类人群进行心理干预尤为重要。目前,有关新冠肺炎疫情下各类人群心理健康状况相关研究或调查主要集中在医务人员、学生及一般普通人群[6],尚缺乏医务人员内部比较研究。故本研究以一线和非一线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评估两类人群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的心理症状与睡眠情况,分析各自的特点与两者差异,为进一步实施差异化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按照测试时间先后顺序编码,使用系统抽样法选取2021 年10月1日至2022 年3月10日期间在我院线上心理测评系统有测试记录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广西公立医院一线医务人员132例(男性22例,女性110例)及非一线医务人员157例(男性36例,女性121例)。疫情下一线医务人员的定义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聚焦一线贯彻落实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措施的通知”(国发明电〔2020〕10号)中规定的一线人员范围进行界定。
入组标准,①一线组: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内公立医院直接参与新冠肺炎防疫和救治一线工作,且与确诊或疑似病例直接接触的接诊、筛查、检测、转运、治疗、护理、流行病学调查、医学观察等,以及直接进行病例标本采集、病原检测、病理检查、病理解剖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非一线组:除一线医务人员外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内公立医院医务工作者。②所有入组人员年龄在18~60岁之间。③能配合完成测评。④中专以上文化水平且熟悉智能手机的使用。排除标准:①已经受到感染的医务人员。②已经被隔离的医务人员。③目前不在工作岗位的医务人员,包括休产假、外出进修、因其他原因在外滞留的医务人员。
1.2 方法
对一线与非一线医务人员用SCL-90[7]、阿森斯失眠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AIS)[8]通过线下筛查入组,手机线上自评的形式进行测评,并采用自编问卷完成所有被试一般人口学资料的收集。最后导出所有数据,分析两组人员心理症状、失眠情况的特点及差异,以评价两组人员心理健康状况。
1.3 量表评估
症状自评量表即SCL-90量表,用于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共有90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法(0=从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量表分10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如饮食、睡眠)。将各因子得分与中国常模[7]进行对比以评价受试者心理症状严重程度。
AIS为国际公认的睡眠质量自测量表,可用于公众睡眠质量状况调查。量表共8个条目,每条从无到严重分为0、1、2、3四级评分,总分小于4分:无睡眠障碍;总分4~6分:可疑失眠;总分6分以上:失眠。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处理全部数据,正态数据采用参数检验,非正态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用例/百分率进行描述,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SCL-90因子得分与常模的比较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SCL-90各维度因子得分与常模的比较采用U检验;两组间SCL-90量表因子评分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P25,P75)]表示,两者间的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人口学特征
本研究一线医务人员共入组132人,其中男性22人,女性110人;年龄<25岁42人,25~30岁37人,31~40岁39人,40岁以上14人,75名調查对象目前未婚;在文化程度方面,大专以下19人,大专或本科100人,本科以上13人。非一线组共入组157人,其中男性36人,女性121人;年龄<25岁58人,25~30岁38人,31~40岁36人,40岁以上25人,78名调查对象目前未婚;在文化程度方面,大专以下26人,大专或本科110人,本科以上21人,经过卡方检验,两组的性别、年龄段、学历、婚姻状况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人员的SCL-90评定结果
将一线医务组与非一线医务人员组自评后SCL-90各因子分别与中国常模(n=1388)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一线医务人员SCL-90躯体化因子得分与常模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均低于全国常模,焦虑因子得分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01)。非一线医务人员组SCL-90躯体化因子得分与全国常模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将两组SCL-90各因子得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SCL-90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躯体化、焦虑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两组人员AIS评定结果
对两组人员睡眠情况进行统计,一线医务人员组无睡眠障碍人数占42.42%,可疑失眠人数占22.73%,失眠人数占34.85%;非一线医务人员组无睡眠障碍人数占19.74%,可疑失眠人数占10.83%,失眠人数占69.43%。采用秩和检验对两组人员睡眠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非一线医务人员失眠发生率明显高于一线医务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4。
3 讨论
本研究SCL-90的评定结果显示,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广西一线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良好,包括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强迫症状、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7个因子得分低于全国常模,躯体化症状与全国常模保持一致,这与其他地区对一线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结果有较大出入,如杨靖[9]、张娜[5]等针对扬州、太原地区医务人员的研究均显示新冠肺炎疫情下一线医务人员SCL-90有多个因子如躯体化、焦虑、恐怖症状显著高于全国常模,这可能与广西地区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疫情规模较小有关,且随着病毒的毒性减弱,一线医务人员防疫物资充足,防控政策愈加科学精准,感染的可能性及患重症的概率下降,该群体心理负担有所降低,这也说明了在常态化防控下,一线医务人员的心理负担比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初期要低。而仅焦虑因子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可能与当前精准疫情防控工作要求较高有关,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愈加细化,一线医务人员需要更细心、谨慎才能把防控工作做好,使得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非一线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则较低,SCL-90的评定结果显示,非一线医务人员SCL-90焦虑、抑郁、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8个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常模,即非一线医务人员心理健康问题较突出,这与肖聪等人[10]的研究较为一致,除去工作环境的感染风险较高、工作强度的加大,这可能还与媒体过度暴露信息有关[11],以往研究认为不当的媒体信息释放可能引起不必要的“信息疫情”,可靠的与未经证实的信息混合在一起,导致人们难以分辨信息的真实性,使得接收者更加无所适从,从而危害身心健康[12]。而在疫情流行下,因病毒传染性强,且存在无症状感染的可能,导致人人自危,对他人、对环境的不信任增加,亦会引起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恐怖等心理症状。
对一线医务人员与非一线医务人员SCL-90的得分进行对比,提示强迫症状、抑郁、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7个因子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即非一线医务人员的健康水平要低于一线医务人员。这可能与两者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受到的社会支持不同有关。首先,在当前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因为直面危险,一线医务人员的物资优先保障,包括国家、社会、医院对一线医务人员的支持会更多,薪资待遇、各项保障、职称评定均向他们倾斜。其次,一线医务人员实际上处于半隔离状态,受到外界不良信息影响较少。再次,一线医务人员采取轮休制度和集中隔离休整的策略,避免了将感染风险带回家,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一线医务人员的家庭负担。而非一线医务人员的物资极有可能得不到充分保障,因工作环境的原因还存在把病毒传染给家人的风险。一项针对医护人员的访谈研究就曾指出,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主要有担心医疗物资不足,担心自己把病毒带回家,担心面对危重病人的无能感[13],这与目前非一线医务人员面临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此外,目前多数针对疫情下心理健康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一线医务人员[5,9,14-15],对非一线医务人员的研究较少,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外界对非一线医务人员的关注较少,对该群体社会支持亦较少,而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社会支持被证明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16-19]。
对一线医务人员与非一线医务人员睡眠情况统计显示,一线医务人员的失眠人数比例为34.85%,这与疫情早期两项针对医务人员失眠情况的调查结果较为接近(失眠比例分别为36.1%、35.8%)[6,20],而同样处于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相关研究结果则显示一线医务人员失眠比例可达到38%以上[21-22],这可能与各地区疫情防控压力的不同有关,疫情防控压力大,医务人员心理负担增加,失眠比例亦会增加。而非一线医务人员的失眠比例高达69.43%,且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即非一线医务人员比一线医务人员存在更严重的失眠情况,这可能与工作压力有关,不可否认,在某些地区发生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一线医务人员的感染风险、工作强度均大于非一线医务人员,但对于实施常态化防控的地區,没有发生疫情或疫情可控,一线医务人员的工作量通常会有所减少,如核酸采样、转运、为患者治疗及护理等,而通常为避免交叉感染,一线医务人员不再安排常规诊疗工作;因人员有限,这意味着非一线医务人员需要承担更多额外的工作任务,除了疫情防控相关工作,还需要承担常规护理、常规诊疗及后勤保障工作,这无形中增加了非一线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导致工作压力较大,而工作压力与失眠呈正相关[23-24],这可能是导致非一线医务人员失眠率较高的原因。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认为,广西地区一线医务人员与非一线医务人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型和程度上存在差异,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广西地区一线医务人员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总体上比非一线医务人员要少,一线医务人员突出的心理症状主要为焦虑,而非一线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态水平较低,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上均有突出表现,此外,非一线医务人员的失眠问题也更为突出。
在有限的心理干预资源下,建议疫区心理干预队伍参考目前相关调查研究成果,设计并开展针对不同特征人群,特别是不同特征医务人员的心理干预模式,如通过网络、公众媒体加强对非一线医务人员的一般心理应对、情绪处理指导、睡眠健康教育等,对一线医务人员主要以帮助其缓解焦虑情绪为主的心理干预,同时加强对失眠人员的心理疏导。通过实行差异化心理干预将有助于准确把握各类人群的心理问题,从而提高干预的成效。本研究结果也提示,除了关注一线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非一线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同样需要重点关注,同时也呼吁外界对非一线医务人员给予一定的支持与理解。
本研究的局限在于小范围横断面研究,不能概括疫情下所有疫区的情况;收集数据时恰逢疫情状况不明朗且暴发速度最快的时点,尚缺乏对两组人群心理问题差异来源的深入研究,因条件限制未能及时进一步扩展调查其他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
参 考 文 献
[1]包晰,沙丽娜,池朝霞.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医务人员心理健康实现的路径思考[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21,39(4):472-475.
[2]葛秀娟,孔晓明,杜洋,等.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期精神科医务人员睡眠情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1,16(1):17-20.
[3]杨纯玉,刘伟健,陈贻华,等.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J].四川精神卫生,2021,34(6):559-564.
[4]張文慧,李儿,郑丽平,等.杭州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医院护士的焦虑现状调查及对策[J].健康研究,2020,40(2):130-133.
[5]张娜,刘灿,陆姣,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常态化下太原市一线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21,37(8):1126-1130,1135.
[6]LIU S,YANG L L,ZHANG C X,et al.Online mental health services in China during the COVID-19 outbreak[J].Lancet Psychiatry,2020,7(4):e17-e18.
[7]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263.
[8]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31-36.
[9]杨靖,孙爱东,邱萌,等.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22,38(1):113-116.
[10]肖聪,王蕾,刘建蓉,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非一线医务人员的焦虑抑郁情绪[J].四川精神卫生,2020,33(1):15-18.
[11]王一,高俊岭,陈浩,等.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疫情期间公众媒体暴露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复旦学报(医学版),2020,47(2):173-178.
[12]BONTCHEVA K,GORRELL G,WESSELS B.Social media and information overload:survey results[EB/OL].2013:arXiv:1306.0813.
[13]CHEN Q N,LIANG M N,LI Y M,et al.Mental health care for medical staff in China during the COVID-19 outbreak[J].Lancet Psychiatry,2020,7(4):e15-e16.
[14]雷华,杨智峰.德尔塔病毒株疫情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收治医院一线医护人员心理现状调查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43(6):897-901,907.
[15]夏维,毕江江,樊龙昌,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武汉一线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和脑功能的影响[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1,16(11):633-635,659.
[16]杨帆,王思义.新冠肺炎疫情下医学生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4):381-387.
[17]刘芹瑕,李果,黄敏兰,等.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3(3):71-82.
[18]许有云,张先义,杨瑾.社会支持对新冠疫情期间在华留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2,30(3):452-457.
[19]齐晶,王朝晖,何溪,等.疫情下孕妇不同的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20,31(7):869-875.
[20]刘福志,赵妍妍,涂卓特.2020年泉州市护理人员焦虑情绪和失眠现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22,40(3):282-286,314.
[21]陈智健,樊静洁,刘世新.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期某三甲医院核酸采样人员睡眠质量调查分析[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2,17(4):234-236.
[22]褚建欣,许龙,冯鑫媛,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天津市医护人员心理及躯体状况的影响[J].职业与健康,2022,38(5):640-644.
[23]傅燕虹,秦岭,马谓彬,等.护士工作压力源、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6,25(11):1028-1033.
[24]张慧丽,霍仙娜,赵正焱,等.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在护士工作压力与睡眠质量中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2,30(3):401-405.
(收稿日期:2022-10-13 修回日期:2023-01-04)
(编辑:潘明志)
第一作者简介:王敏丽,女,主治医师,医学学士,研究方向:抑郁症的诊疗、心理健康教育。E-mail:451287710@qq.com
[本文引用格式]王敏丽,陆昶谋,农玉贤.广西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一线与非一线医务人员心理健康对比[J].右江医学,2023,51(7):597-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