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文互换,智美与共

2023-08-10林滢

学周刊 2023年25期
关键词:徽标智育美育

林滢

摘 要:徽标不仅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社会各界的讨论热点。学生解构徽标既可以享受直观的视觉美感,也可以通過现象挖掘本质,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实现审美鉴赏,形成二次创作。常见的徽标解构基本方法以“解”为基,以“构”渐进,循序深化,达成智育与美育的携手共进。围绕“徽标解构”这一核心任务,可设置课前搜集、课上解读精析、总结规律、建构创新等活动,以任务群教学助力学生拓展“图文互换,智美与共”的双向思维,切实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徽标;图文互换;智育;美育;跨媒介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25-0123-04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5.041

智育和美育都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在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时代号召下,师生以新课标思想为引领,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觉渗透审美素养教育,二者的有机结合将加强学生对生活中真善美的理解,对其夯实全面发展的基础、实践核心素养的提升有关键作用。徽标由徽章演变而来,是代表一个社会、团体或者机构的视觉图像符号,由图像、形状、质地等多种元素组合而成,强调精神理念和思想内涵。出色的徽标多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1]。学生解构徽标既可以享受直观的视觉美感,也可以通过现象挖掘本质,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实现审美鉴赏,形成二次创作,达成真实的“图文互换”。而图文互换本质上是一种跨媒介的教学,学生可以此为契机,有效提高思考力,培养创造力。

一、徽标解构的“智美”意义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构建引导考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是落实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2]。徽标因其适用范围广,外形高度凝练,但又意蕴丰厚,一直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社会各界的讨论热点。

从传统的“智育”角度出发,在语文学习和备考中,徽标解构以其“小而精”的学习模式备受好评。特别是2013年及2015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涉及徽标解构共计3次,考查形式涵盖元素辨析和意义解读,内容辐射节水、环保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促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高强度阅图与思考,即提炼图像、形状等要素构成,并完成“图→文”(图片信息向文字表达)转换,在不同媒介的转换中切实践行自我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但当教学视野囿于构图,其实是对徽标解构的自我设限。例如以往课堂对色彩一般不做过多考查,而在日常生活中,色彩常是吸引观众的焦点所在。诸如此类课堂和生活的焦点错位,或许可以打开一个新的切口,让师生重新审视新时期的徽标解构。

因此,在“智育”的基础上,提升“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对学生亦为重要。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关注学生审美鉴赏素养,而美育正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3]。徽标解构的意义也不当仅限于“智育”,更应融入“美育”的综合考量。徽标作品既寄托了设计者独特的构思深意,也展示了个性化的审美情趣。学生解构徽标其实就是主动深入品鉴,并以之为可供参考的实例,梳理、探究其特点和规律,进行内化和自主创造的过程。此过程架设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智育追求与美育实践相结合,跳出“图→文”转换的单一模式,拓展“图文互换,智美与共”的双向思维(如图1)。

二、徽标解构的基本方法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提升跨媒介分享与交流的能力[4]。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它分为认识多媒介、善用多媒介和辨识多媒介三部分。以跨媒介视角重新解构徽标,联通图、文两种媒介,实现二者的有机转换,正是善用多媒介的真实实践。在日常教学中,常见的徽标解构基本方法以“解”为基,以“构”渐进,循序深化,达成智育与美育的携手共进(如图2)。

(一)图文解读寻规律

解构徽标的基础在于对已有优秀作品的认知,用文学化的语言再现徽标的图例,说明设计者的创意,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尤为重要。

1.精选对象,抓住主体

由师生共同精选分析对象,可以国内外的公益、普惠性质徽标为参考。出色的徽标通常令人眼前一亮,并以其别具匠心的设计触发观众联想。师生可抓住“第一眼”这一关键时刻,从整体把握其外形特点、色彩应用,并观察所配文字,了解该徽标适用的组织、行业或活动等。

2.细节入手,思考手法

此后,由细节入手,观察徽标中出现的中文变体、英文大小字母、所涉时间以及出现的事物对象等,并加以简单记录;并由此思考其运用的构思及表现手法,尝试摸索建构秩序,如时间迭次、空间矛盾、对比装饰等;厘清“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的思路[5]。

3.发挥联想,挖掘内涵

大部分徽标不只专注于原始形态,往往会对使用的要素进行生动演绎,这种演绎一般都富有动态感或视觉冲击力。师生在解读时,只有结合徽标的主题,从可见的信息和细节出发,大胆发挥联想,从原形到变形、具体到抽象,才能更好地揣摩寓意,挖掘内涵。

(二)创新构建蕴智美

陈汉民认为,现代标志设计的评价标准是八个字,即易解、好记、美感、适用,可谓“八字方针”,离开这一原则,很难说是一个好的标志[6]。教师以这一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在不断的探索和回顾中,可将徽标建构的原则梳理为如下。

1.通俗易懂

徽标的最终呈现并不单纯局限在特定范围或专属人群,而是要在大众生活中的流通,完全面向公众的开放形式,因此需要造型简练,才能通俗易懂,晓畅通达地传递信息。

2.便于辨识

徽标的建构目的主要是想达到引人注目的视觉效果,继而传达信息,因此在建构中要易于辨识与记忆,造型别有其独特之处,视觉形象需区别于同类标志。

3.信息豐富

徽标的信息传递有多种内容和形式,其信息内容包含精神与物质,信息成分兼容单纯与复杂,传递形式结合图形与文字,感知方式融合直接与间接。因此在徽标信息的处理与调节中,应尽量表达出丰富旨趣且有明确侧重效果[7]。

4.审美价值

但如只从徽标功能角度考虑,全然不顾美学意义,那么就失去了解构时“智美并举”的核心追求。徽标究其本质是视觉表达的一种形式,更是一门图形艺术,设计需美观大方,巧妙运用色彩,具有表现力、亲和力和感染力,才能成为一种精神文明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对后进产生深远影响[8]。

三、徽标解构的任务设计

(一)选题依据

新课标提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师生可通过实例分析研讨多种媒介信息存储、呈现与传递的特点,分析合理选择、恰当运用不同类型的媒介对表达主题、传达信息、促进交往所产生的影响,并加以总结,形成结论[9]。而徽标解构正类属于此。在任务群的指导下,师生对徽标进行解读和构建,学生践行综合运用多种媒介有效获取信息、表达交流,兼具智育和美育的双重价值。

(二)任务框架

本任务学习由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实践构成,围绕“徽标建构”这一核心任务设计了课前搜集徽标,课上解读精析、总结规律、建构创新等活动。课前搜集徽标是跨媒介学习和前提;“解读精析”是查找徽标的要素,探索其涵义;“总结规律”是进行理性分析,归纳徽标建构的艺术手法,借活动加以验证和反馈;“建构创新”是由两个互动活动,应用与实践跨媒介的图文互换(总体任务框架如图3)。

(三)任务示例与分析

1.课前:搜集高校徽标

学生自主结成学习小组,搜集对象为各大知名高校的校徽,在组内讨论和比较后,在班级群或其他线上平台推送最喜欢的校徽,最后各小组推荐的对象为: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东政法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此环节确定学习范围,旨在让学生主动跨媒介查找徽标。这一对象紧密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勾连高考后升学的方向,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后续任务的开展做了准备和铺垫。

2.任务一:解读精析

在课前观察的基础上,继续观摩各校校徽,小组间打乱顺序,完成表1中的“梳理构成”,并尝试填写“探究内涵”,而后由原小组进行讲解。以“北京大学”的校徽为例,学生对于这款校徽的认识从夺目的主体色——红色开始;再把握内圈主体,即一个瓦当的形状,继续拆分细节为“北大”二字,又可将之继续分解为三个人形图案;然后看外圈的英文校名和建校时间,可谓一目了然。学生在梳理图形构成的过程中,收获了参与感和认知力,将视觉美感转化为语言文字。教师可引领学生渐进深入。而在进一步的涵义研讨中,思考的多样性、逻辑的多元性也可以得以体现。由于校徽寄寓了各校悠久的历史和不尽相同的底蕴,仅凭学生的临场发挥难以得到理想结果。此时“以生引生,生生交流”格外重要,可由推荐小组分享课前的运用多种媒介获取的有效信息,勾连构图元素与意义,在课堂沟通中传递真实资讯,将学习小组升格为学习共同体。

3.任务二:总结规律

在上一任务中,学生已经对徽标解读有一定认识,但要完成从现象到规律的升华,还需要对徽标进行比较和权衡,方可获得理性的辨识和总结。

(1)活动1:我来做评委

2021年4月,福建汀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原创徽标,经过层层评选,确定入围决赛的作品如下(图4),你会选择哪一幅呢?为什么?

据实时反馈,学生选择最多的是1号徽标。1号以蓝绿渐变的色彩为主色调,以汀江源的“汀”字为设计视觉元素;将“汀”字幻化成青山绿水、茂密的绿叶、飞翔的鸟儿和呵护的手,体现出保护区的形象特征,描绘出自然和谐的理念,简洁大气,主旨鲜明。2号寓意深刻,但在色彩的运用上稍显单调。3号艺术感染力强,但在要素的变形上较1号略有逊色。教师在此活动中,可提醒学生注意同一主题在多样表达中的异同、图片和文字的相互转换等。

(2)归纳设计原则

上述活动是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的真实事件,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帮助学生概括共同点。在一对一、一对多的比照中,学生发现入围徽标都化用了“汀”字,直接传递了徽标的核心信息;以蓝绿为主色调,强调了绿色、自然的概念;虽在变形上各有侧重,但大多具有丰富意旨,承载了对保护区的美好祝愿。据此,学生可尝试归纳出设计原则,如醒目性、简洁性、文化性、美学性等等。教师加以补充,修改应用的语言,概述设计原则即“通俗易懂、便于辨识、信息丰富、审美价值”,共同制作“徽标设计评价量表”,如表2。学生可二次沟通,明确在自己的设计中将倾向于突出其中的某一性质。

4.任务三:建构创新

总结的目标是让建构有规可循,有据可依,将理论的文字化为具象的图形,完成图文间的相互转换,这是“徽标解构”这一总任务的落点。

(1)活动2:我手画我心

福州第四中学2021级名为“风鹏级”,取自“风鹏一日振翼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旨在希望学子们能如风鹏一般搏击长空,抟扶摇直上,请紧扣这一主题,以鲜活的线条、绚丽的色彩,设计一个属于自己的段徽(需附200字以内设计说明)。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可以草图形式呈现,课后再加以着色与完善,主要陈述徽标的构图与寓意,最后各组呈现的徽标作品如图5。以2号作品为例,颜色基调以朱红和墨绿为主,分别代表着青春与活力,健康与希望;主体是一只大鹏,寓意学子志向远大,敢攀高峰;大鹏身上的白线是经过艺术处理抽象的风,对应着“风鹏”;其后的一轮红日,象征理想远大,未来光明;背景的两株小草,预示面对困难亦如草坚韧。教师需要提示学生注意画面与意义的紧密结合,二者不可偏废。

(2)课后活动:谁是首席设计师?

请同学们根据之前形成的“徽标设计评价量表”,为各小组作品打分,并在网络投票选出首席设计师,将其作品作为段标运用于之后的校园活动中。

徽标建构的方法远不止于此,关键是通过图文互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强化其掌握经不同媒介获取信息、开展有效表达和交流的技能,引领其在建设跨媒介学习共同体的同时,丰富语文学习的手段,提高自身综合运用多种媒介“以心驭手,以手画心”的水准。徽标建构是语文学习的“旧相识”,在新课程标准的召唤下,师生自觉将“智美与共”的理念贯通于整个任务的践行,使它变成了“新朋友”。这一任务也正是语文课程在新时期不断求新与求变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

[1] 郭振山,门立众.标志设计(第2版)[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10/t20201013_494381.html,2020-10-1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答记者问[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2010/t20201016_494880.html,2020-10-16.

[4][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5][7] 薛澄岐,裴文开,钱志峰,等.工业设计基础[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6][8] 陈汉民.陈汉民文集[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赵颂花]

猜你喜欢

徽标智育美育
非遗剪纸绘梦想,厚德启智育新人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武术,是一生的修行
刺与柔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浅析现代美术教育的美育、德育、智育功能
徽标的解答——由“形”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