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体育思想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2023-08-10谢孟楠
谢孟楠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归纳演绎和逻辑分析等方法总结贺龙体育思想发展脉络,分析新时代贺龙体育思想的育人价值,探索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育人价值为认识运动成就健康的本体价值;提升学生身心健康的隐性价值;实现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实践路径为坚持“思想引领”的价值导向,强化学生的思想意识;注入“主题教育”的讲座形式,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创新“课堂实践”的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内外联动;加强“体思融合”的育人功能,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贺龙体育思想;体育课程思政;体育教学;育人价值;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S2-0095-04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inductive deduction, and logical analysis, we summarize the development vein of He Long's sports thought, analyze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He Long's sports thought in the new era, and explores the practical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The value of educating people is the noumenal value of realizing health through sports, enhancing the hidden value of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realizing the shaping of students' core values. The practical path is to adhere to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ought leading" and strengthen students' ideological consciousness,inject "thematic education" into the form of lectures to improve students' physical literacy,innovate the teaching method of "classroom practice" to enrich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teraction of students,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function of "body thought integration" and enhance the teaching ability of PE teachers.
Keywords: He Long's sports though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education of P.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education value; practice path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和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发布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各学科发挥课程育人作用[1],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门课程,各专业创新多角度、多方式进行育人实践探索。如何有效整合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发挥红色体育文化在体育课程思政的独特价值;如何提升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探索体育课程思政实践路径。重新认识贺龙体育思想的精神价值,将有助于体育教师对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这些问题的思考。在抗日战争时期,贺龙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引,开展体育运动加强革命队伍建设[2]。新中国成立后,贺龙作为国家首任体委主任,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体育外交和国防建设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凝聚了老一辈革命家为开拓中国体育事业而积累的宝贵经验,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遵循。因此,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通过梳理总结贺龙体育思想的发展脉络,从而分析新时代贺龙体育思想的育人价值,探索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接班人提供经验借鉴。
一 贺龙体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 贺龙体育思想的萌芽期
祖辈对武术的喜好,使得贺龙深受影响,使其对武术、骑马、游泳等体育项目都十分偏爱。贺龙家境贫寒,放弃学业,在做苦工期间目睹了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对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认知逐步清晰,为以后走向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3]。艰苦的生活环境使贺龙的思想发生了变化,穷苦人受地主豪绅压榨的痛苦在其年幼的心里埋下仇视的种子[2],萌发了将来为国家兴旺,为穷苦人民脱离艰苦生活奋斗的想法。贺龙不仅练就了强健的体魄,而且持之以恒锻炼了毅力,培养了不怕苦不怕累的坚强意志,为以后在革命事业中脱颖而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而成为了我国革命事业中伟大的践行者,对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产生了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二) 贺龙体育思想的形成期
贺龙认为“战士提高自身战斗力,需要练就强健的身体,身体素质不行,仗就没法打了”。在战斗岁月里,他要求战士进行军事训练来提高体能,比如跳高、骑马、跑步、爬山、打球、游泳和武术等体育活动;在此基础上还开展了爬墙、盘绳、跳杆、射击、刺杀和投弹等多项军事训练,不仅增强了战士的体魄,也促进了精神文化建设,加强了战友之间的交流,增进了战友之间的感情,提升了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能够打胜仗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贺龙组建一二零师“战斗篮球队”,官兵利用空闲时间练习篮球,1938年“五一”期间组织战斗篮球队与国民党骑兵队进行友谊赛,争取骑兵队团结抗日。经过这次篮球赛的对抗,国民党骑兵队在共同抗日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1941年赴延安交流比赛获得全胜,朱德总司令赠送“球场健儿,沙场勇士”的锦旗。在贺龙的带动下,众多体育项目在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中广泛开展,一时间掀起参与体育运动和强身健体的民众思想热潮。贺龙又创办了贺龙中学,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提出“体育是为革命服务”的明确目标,这些观点决定了贺龙体育思想具有军事化、群众化和教育化等鲜明特征,强化了贺龙体育思想的实践品格。
(三) 贺龙体育思想的成熟期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进入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全国呈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色。贺龙作为国家第一任体委主任,积极推进体育事业,使我国体育运动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4],竞技体育开始走向世界,运动健儿屡次在国际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贺龙主张不仅要提高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更要关心其成长[5],重视培养有知识、有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贺龙提出学校、企业单位要大力地发展体育运动,让人们群众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培养勇敢坚强、积极向上的精神和乐观的集体主义品质。贺龙还指出青少年兒童体育运动开展的重要性,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在发展人民群众体育运动同时,要提高青少年运动参与率[6]。贺龙成立了群众体育运动指导司,普及和完善群众运动,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贺龙的带领和指导下,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迎来新局面,贺龙体育思想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特色,奠定了体育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地位。
二 贺龙体育思想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育人价值
(一) 认识运动成就健康的本体价值
世界卫生组织将缺乏运动列为四大死因之一,全球因缺乏运动死亡人数超过吸烟导致的死亡人数,若完全消除缺乏运动现象,全球人口预期寿命将增加0.68岁,哈佛大学研究表明每周5次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死亡率最低。1896年10月,英国《伦敦学校岁报》评价甲午战争:“夫中国——东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然病根之深,自中日交战后,地球各国始悉其虚实也。”[7]从此中国就被西方帝国主义列强戴上了“东亚病夫”的帽子。贺龙任国家体委主任时响应党的号召,扶持农村体育运动和推动职工体育运动,体育运动成为了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力量,提升全国人民体质的途径。1954—1966年,中国青少年平均身高比父母一代增加了3 cm,中国人平均寿命由解放前35岁提升至60岁,中国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因此,贺龙体育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中华民族的内蕴,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讲述贺龙体育思想发展历程,使大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认识运动成就健康的本体价值,从运动能力、健康意识和行为品德等方面提升大学生体育素养,展现贺龙体育思想是激励大学生勇往直前的动力,具有独特的时代育人价值。
(二) 提升学生身心健康的隐性价值
体育课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课程之一,不仅有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功能,更具有强身健体、磨练意志和调节心理的独特属性,是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媒介[8],将贺龙体育思想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中,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体育教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将贺龙体育思想融入各项体育课程中,并根据公体课和体育专业课学生特点有效激发体育课的教育性、娱乐性、健身性和社会性多重属性。通过贺龙军事体育思想、学校体育思想、群众体育思想树立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正确认识,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锻炼身体和健康行为的习惯,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贺龙体育思想在学生身心健康、人格提升、意志培养等方面契合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能进一步使学生克服焦虑、恐惧和抑郁等心理因素,达到学生身心健康、技能学习和实践的完美呈现。
(三) 实现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青年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开发体育中“思政元素”,深挖以“体”育人的精神资源[9]。《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当代大学生将是体育强国建设的主力军,高校体育事业是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课程思政将贯穿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贺龙体育思想为切入点,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塑造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导向才能在教学方法和实践中挖掘出贺龙体育思想所含的精神内涵和教育资源。通过讲述贺龙体育思想的时代价值,不仅能发扬贺龙体育思想,更能传承红色体育文化,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实现体育实践和体育活动多样化,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卓尔不群、顽强拼搏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奋斗的动力和潜力,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良好精神面貌,为塑造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三 贺龙体育思想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 坚持“思想引领”的价值导向,强化学生的思想意识
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过程是在一定外界环境影响的内在的知、情、信、意、行诸多心理要素辩证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10]。贺龙体育思想融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教师在体育教学时首要将思想建设作为规范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动机。体育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需要吸引学生的专注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1],从思想和行动上形成良好的意识习惯,实现自我满足。
贺龙提倡运动员不仅要积极参加训练,更要学习社会科学理论知识,开民主生活会,学习社会发展史、毛主席著作和党团员教材等等,在一二零师“战斗篮球队”成立后就开始关注队伍中的党、团建设问题,发展了6名党员和50多名团员。贺龙强调“无论做什么,思想首先是领先的,既要成为思想的强者,又要成为身体的勇者”,他非常注重运动员的思想建设,注重培养又红又专为革命服务的战士,邀请西南党校、团校和西南军政大学负责同志给运动员上党课、团课,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贺龙体育思想规范学生的价值导向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辩证思维,真正让学生从内心认识和理解共产主义,从思想上领悟出行为规范的客观价值,实现德育、美育和智育协调发展,做到真正将传统红色革命思想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价值指引和精神动力。
(二) 注入“主题教育”的讲座形式,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
体育素养是英国学者Whitehead提出的概念,主要包括体育意识、体育品德、体育个性、体育知识、体育行为和体育技能[12],在体育专业课和公体课中将贺龙体育思想运用在主题教育中,能引导学生在身体锻炼和技能学习中增强体质,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契合道德品质培养和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任务导向。
通过讲述贺龙的体育故事提升大学生体育素养,例如在新民主革命时期主要强调体育为战争服务,为社会生产服务,如“头号武术迷”讲述贺龙13岁习武,18岁成为武状元[13],为百姓伸张正义打倒土豪劣绅;“两把菜刀闹革命”讲述贺龙组建一支农民革命武装竖起“讨袁军”的旌旗,以昂扬的斗志跨入了护国军的行列,开始武装斗争,成为湘西人民传颂的英雄人物;在晋绥边区作为一二零师师长组建“战斗篮球队”,通过打球增加八路军在群众中的亲和力。还有“贺龙投弹手”“民兵冬训运动”“武装保卫春耕”等,这些故事都体现了贺龙胸怀天下、善恶分明、艰苦奋斗的精神特质。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主要强调为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如“推行劳卫制”来培养健壮、勇敢、坚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祖国的保卫者,共有4 200多万人通过了“劳卫制”体育锻炼标准;“推动农村和工人体育运动”在全国掀起体育活动热潮,各级体育协会相继成立,到1956年底全国性的产业体育协会19个,基层体育协会25 100个,扩大了体育运动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又成立国防体育协会和组织第一届全国性的产业运动会等等,都体现了贺龙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因此,在贺龙体育思想的主题讲座中引导反思和分享,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军事操练、生产劳作、应对危机和调节心理等相关的知识,实现学生“体思双生”“体德双修”“体智双优”的同步提升,对学生运动技能、责任担当和行为意识等方面有积极的影响。
(三) 创新“课堂实践”的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内外联动
高校体育课程以身体训练为主要手段,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在体育教学中把握课堂的基本部分,将贺龙体育思想融入教学实践中,丰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中体验快乐、增强体质和培养人格魅力。
贺龙体育思想融入体育教学契合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需求。在体育教学中针对体育专业课学生可以进行活动量较大的主题式学习实践活动,围绕贺龙在抗战时期关于艰苦奋斗、英勇顽强等概念,分组组成顽强拼搏的“战斗队”、沉着冷静的“神枪手”队和作风优良的“投弹手”队等,通过了解自己队伍名称的由来进行障碍、武装赛跑、射击和体育舞蹈等接力比赛,在团建活动中能将艰苦奋斗、竞争协作、自强不息等抽象化的概念变为具象化的感受而深记心中,充分体现团队建设和贺龙体育思想在体育教学中的深度融合。针对公体课学生可以开展活动量较少的情景式学习实践活动,主要以贺龙体育故事和游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将贺龙体育故事设计为挑战项目和游戏,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和感受红色文化。例如打“碉堡”体验八路军冬季大练兵中的“贺龙投弹手”训练,武术课可以体验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的英雄气概等。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形势下,不仅要立足于课堂教学来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更应形成课堂内外联动机制,体育社团、体育协会等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组织有关体育文化方面的知识竞赛,促进红色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四) 加强“体思融合”的育人功能,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
2021年11月教育部在《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报告中,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课程思政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在新时代高校教师应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和“三全育人”为教育路径,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成为学生心中的好老师、大先生。如何将高校80%以上的专业课教师、专业课和专业学习时间优化,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是高校和教师面临的巨大挑战。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学生进行课程思政的设计,加强“体育+思政”的育人功能,全力支持和配合学校各部门做好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推进。在“体育+思政”的协同育人作用下,要积极参加各类课程思政培训和竞赛、校内外课程思政教学经验交流,提升体育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能力,适应新时代作为体育教师的准则,合理利用学校资源和红色文化,积极发扬和传播红色文化,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为学校提供有力支持,为教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作出新的突破,为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方面作出新的奉献,使学生做新时代有为青年。
四 结束语
贺龙体育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体育思想方面的赓续,是历史经验和规律的最好诠释,形成了辉煌的、辩证的和独特的体育思想体系。新时代,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中,发挥贺龙体育思想的时代价值,对塑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 潘靖五.关于贺龙同志体育思想形成的探讨[J].四川体育科学,1987(1):10-11.
[3] 朱珊,王冬.贺龙的民族体育情结与体育思想精髓[J].兰台世界,2013(10):16-17.
[4] 党挺.延安体育之研究(1935-1948)[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9.
[5] 贺龙传编写组.贺龙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6] 曹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体育思想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7] 贺晓明,谢武申,王鼎华.共和国体育的奠基人——贺龙[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4.
[8] 于素梅.中国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建构[J].体育学刊,2017,24(4):5-9.
[9] 曹卫东.青年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N].中国青年报,2021-10-25(02).
[10]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1] 常益,张姝.健体育魂:大学生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转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6):136-141.
[12] 劉杰,杨军.终身体育思想理念下青少年体育素养培养研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3.
[13] 王海英,党挺,党笛洋.红色体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现实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1(9):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