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学术期刊编辑的“平衡者”角色定位

2023-08-10樊文光

出版参考 2023年6期
关键词:角色定位

樊文光

摘 要:新的編辑学理论将作者、读者、编者、媒体四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解构为“间性”理论,认为四者之间存在着三种“间性”,即“主体间性”“媒介间性”和“主媒间性”。本文认为,上述四要素的交互作用必然造成编辑活动的主体、内容和客体三元素之间经常处于失衡状态,需要编辑充分发挥“平衡者”的角色定位。文章首先介绍“平衡者”概念的理论渊源,即“间性理论”,认为编辑活动的交互性必然导致编辑过程中各元素之间的不平衡。其次从编辑活动的实践方面分析不平衡现象四个方面的具体表现。最后探讨学术期刊编辑如何处理上述诸多不平衡问题,发挥“平衡者”的角色定位。

关键词:学术期刊编辑 角色定位 平衡者

传统的编辑学理论将编辑的角色定位为联系作者和读者的桥梁,并未对学术期刊做深入系统的区别性探讨。从微观角度来看,学术期刊编辑仍然是为单个的作者和单个读者架起了桥梁;但从宏观角度来看,由于学术期刊的特殊性,即学术期刊的作者和读者为同一个群体,这种桥梁作用并不明显。因此,究竟如何定位学术期刊编辑的角色,学界存在各种不同主张。本文认为,尽管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学术期刊编辑的角色定位不尽相同,但贯穿编辑活动全过程的不变主线是编辑作为“平衡者”的角色定位。

学术期刊的功能在于为学者提供学术交流和学术传播的平台,学术期刊编辑的角色定位自然应该是学术交流和传播的主导者。然而,由于编辑活动四要素(作者、读者、编者、媒体)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三元素(主体、内容和客体)之间经常处于失衡状态。因此,为了更高质量地促进学术传播和交流,编辑需要在编辑过程的各个元素之间建立某种平衡。具体而言,需要从主体间、内容上、客体间、主客体间四个方面加以平衡。从主体间来讲,作者和读者之间需要平衡;从内容上来讲,学术前沿和学术深度需要平衡;从客体间讲,需要在本期刊和同一学科专业领域内其他期刊之间取得平衡。从主客体间来讲,编辑需要平衡自己的专业背景与刊物的专业覆盖面和学术宽度。

一、理论渊源:编辑实践活动的“间性”理论

(一)编辑实践活动的交互性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主体之于客体的活动,编辑活动也不例外。编辑活动作为人类一项与生俱来的文化创构活动,具有鲜明的主客体性。如果从媒介客体和编辑主体的交互作用视角来看,两者有着复杂而现实的“间性”关系。[1]“间性”的本质属性就是交互性,即彼此交互作用,谁都离不开谁。离开任何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都无法存在。正是由于编辑主体和媒介客体的交互作用,编辑实践才形成了一个主客体作用关系的“场域”。这个场域正是连接主体要素编者、作者、读者和客体要素的纽带。[2]

不仅编辑主体与媒介客体之间存在着“间性”,编辑过程的各个要素之间均存在此种“间性”。作者、读者、编者、媒体四要素的交互作用形成三种“间性”:“主体间性”“媒介间性”和“主媒间性”。“主体间性”,即包括作者、读者和编者在内的编辑实践主体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媒介间性”,即不同媒介的结构关系和作用机制;[3]“主媒间性”,即上文所述的编辑主体(作者、读者、编者)和编辑客体(刊物等)的相互影响。

(二)三种“间性”带来编辑过程各个元素之间的失衡

在编辑过程中存在着三方面的元素,即以作者、读者构成的主体元素,具有学术价值的知识构成的内容元素,以及作为内容载体的媒介构成的客体元素。交互作用的动态性使得编辑过程三元素之间的失衡成为常态,体现为主体间(作者和读者之间)、内容上(学术前沿和学术深度)、客体间(本期刊和同一专业领域其他期刊之间)和主客体间(编辑自己的专业背景与刊物的专业覆盖面)四个方面的不平衡。编辑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担当好“平衡者”的角色定位,才能将相关元素之间的关系始终维持在平衡状态。

二、三种“间性”导致四方面的不平衡

(一)主体间的不平衡

主体之间,即由作者和读者构成的学术主体之间,由于专业领域的限制以及对同一议题的认知水平不在同一层次,经常处于不平衡状态。同一学科领域的学术主体涵盖了本学科专业各个层次的作者和读者,从顶级专家学者一直到研究生。由于他们对专业的熟知程度、研究方向、议题切入点等都不在同一层次,如何平衡兼顾成为编辑的基本功。如偏重最顶级专家的文章,或造成脱离大多数学者的认知程度,造成曲高和寡,反过来影响其学术影响力;偏重普通学者,或学术含量太低,不利于刊物的发展,背离学术交流传播的目的和功能。学术期刊作者和读者队伍的同一性、多层次性决定了学术主体的梯度特征,需要编辑统筹兼顾加以平衡。

(二)内容上的不平衡

由于学术期刊都是以特定的学科专业为背景,因此,刊物内容的选择不能偏离该特定的学科专业范畴。学科专业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刊物所载内容的多层次性,从该专业领域的普及型内容直到最新前沿热点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过分偏重学科知识或热点议题的情况,二者的失衡会导致刊物内容过度超前或过度落后于学科专业的实际情况。此外,由于学科专业领域在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不断拓展,刊物的专业宽度与专业深度经常与本学科发展水平脱节,这是内容上的另一种不平衡问题。

(三)客体间的不平衡

对于学术期刊而言即同一专业领域内的所有期刊,由于刊物专业侧重面的不同以及办刊历史积淀的差异,导致刊物的专业深度和学术厚度不同,使得刊物在本学科专业领域内所处地位和影响力不同,甚至两极分化。部分刊物处于核心地位,部分刊物被边缘化甚至濒临停刊,经常处于不平衡状态。这就需要编辑发挥“平衡者”的角色定位,主动运筹,错位发展,打造特色,在学术界独树一帜才能使得刊物在该学科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四)主客体间的不平衡

相对于大众期刊,学术期刊编辑者无论从专业背景还是对内容的掌控和把握程度上都要求更高。一方面,编辑是“大众中的专家、专家中的大众”这一定位没有变化的前提下,学术期刊编辑需要具备特定的学科专业背景,本身必须是该特定领域内的专家。但何种级别的专家才适合作为本学科专业的编辑,是个值得推敲的问题。换言之,这又是一个需要平衡的方面,编辑需要平衡“专”与“博”的关系。如果编辑自身在某一细分领域特别有专长,特别专注于某一领域,会影响刊物专题策划和稿件选择的倾向性,以至于使得刊物过分偏重某一领域,进而影响到刊物的专业覆盖面。因此,编辑需要平衡自身的专业偏好与刊物专业覆盖面的关系,避免选题太狭窄、太局限。

三、学术期刊編辑“平衡者”角色的发挥

(一)对主体的平衡

学术期刊都是以特定的学科专业背景作为支撑,不同的学科专业对应不同的作者群和读者群。首先,由于同一学科细分领域的不同,作者和读者进一步形成了不同的学术亚群体。宏观上,不同的作者群对应不同的读者群,编辑需要平衡本学科各个细分领域,平衡了学科专业领域也就平衡了作者和读者主体。微观上,特定的作者对应特定的读者,即由于专业领域的进一步细分以及对特定议题的聚焦度不同而导致的学术观点相同或相近的学术主体之间,因相互认同形成了特定学术群体。编辑需要平衡同一议题不同的学术观点持有者,做到百家争鸣,激发学术创新和活力。上述两方面的情形需要编辑根据学科专业的不同以及学术观点的差异引导不同的学术主体间达到平衡。

其次,由于不同层次的作者对应不同层次的读者,代表着不同层次的学术群体,只有平衡好各个层次的主体,刊物的影响力才能达到最大化和最优化。

最后,从总体上来说,作者与读者是缺乏沟通与联系的,而编辑则是沟通作者与读者关系的桥梁。为了充分地发挥桥梁中介作用,编辑要不断地了解和研究读者需求,并据此策划优秀的选题;同时也要不断地向作者介绍读者的需求,并为作者出谋划策,协助作者创作出既能满足读者需求,又能引导、提高读者的作品。编辑不仅架起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还需要根据文章本身的专业深度适时调整自己在桥梁上的位置,保持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具体而言,编辑通过对稿件的技术处理使得文章的表述更精准,表达更准确到位,一方面,使得特别专业的文章易于读者阅读,起到引导读者的目的;另一方面,对于普通稿件予以加工提高达到学术传播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编辑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平衡作者与读者的过程。

(二)对内容的平衡

学术期刊的学术价值包括学术创新度和学术深度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偏颇,需要统筹兼顾。编辑实践中经常体现为需要平衡热点议题和本学科一般性议题。学术传播不同于新闻报道,不可刻意追求热点,当然也不能只关注本学科一般性议题,任何偏颇都会造成刊物学术创新度或学术深度不够。

编辑既是学术的传播者,也是学科传承的参与者,需要把握学术创新度和学术深度二者之间的平衡。一方面,编辑需要密切关注本学科发展动态,追踪学术前沿热点,提升刊物的创新度;另一方面,编辑需要对一般性议题进行深度挖掘,保持刊物的学术深度。理想状态是使刊物紧追学术前沿却不能过于超前,照顾到最大多数作者和读者的实际情况,才能代表本学科的水平和进展。太超前太落后都容易脱离实际,使得刊物失去学术交流传播的应有之义。

(三)对客体的平衡

对客体的平衡实质上是避免同一学科专业领域内各期刊的同质性。一定时期内,一个学科专业能容纳多少学术期刊应该是一个定量,而且在这个定量范围内呈现动态平衡状态。同理,一定时期内的学术成果量也是有限的,优质的学术成果更加有限。由于学术界资源的共通性,学术成果特别是优质稿件在这些期刊中如何分布,是个需要平衡的问题。

首先,编辑需要平衡好本期刊与本领域内其他期刊的关系,避免恶性竞争。需要根据本学科专业细分找准刊物定位,错位发展,各有侧重而不能面面俱到,引导稿源的合理分配,使得稿源、作者和读者资源合理分布,形成一个个以刊物为平台的学术专业集群。在这个过程中,编辑需要充分发挥平衡与整合能力,策划好选题和专题。

其次,刊物必须打造鲜明的特色和稳定的风格,充分发挥品牌效应,让作者投稿更具针对性,培养作者队伍,引领读者队伍,凝聚特定的学术群体。

最后,争取到最佳稿件。最佳稿件不等于权威稿件,学术期刊不是教科书,不宜全部刊发本学科最高权威的作品,权威稿件虽然能提升刊物学术影响力,但并不能代表刊物质量,至少不画等号。编辑要考虑这些稿件是否为本刊所需、是否与本刊的选题契合、是否契合本刊的特色风格。

(四)主客体的平衡

编辑是“外行中的内行,内行中的外行”。因为是“内行”,编辑与作者才能进行深度对话,才有沟通的基础;因为是“外行”,编辑才不至于有门户之见,从而对稿件做出比较客观的判断。要做到这一点,编辑就必须平衡好“外行”和“内行”两个角色。

尽管学术期刊的编辑本身是某一学科专业领域的专家,但由于专业学科的不断细分和无限发展,学术期刊编辑又永远处于门外汉的地位。作为“外行”,编辑需要不断提高自己,使自己更加专业。

在实践中,学术期刊编辑作为本学科专业某一层次的专家,一般而言,本身也从事某一领域的学术创造活动。作为“内行”,编辑是不是越专业越好?恐怕未必,对某一细分领域研究过于深入,会造成选题策划的倾向性,影响到刊物整体的专业涵盖面,导致刊物内容窄而偏。从稿源角度来看,选题过于偏窄会导致稿源不能持续充足。为此,编辑需要平衡好自身研究领域与刊物涉及面的关系,在编辑过程中随时切换身份,既要照顾到自己熟知的领域,也要照顾到刊物的学科专业覆盖面,将本学科领域的相关议题全面呈现在刊物中。

总之,能否平衡好上述四个方面是衡量和评判编辑作用发挥水平的最终指标。编辑犹如掌舵者,需要精准地照顾到编辑过程中的各个元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力求在各个元素之间取得平衡,才能使刊物的学术水平达到最高、刊物质量达到最优,更好地促进学术的交流与传播。

(作者单位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展望》编辑部)

猜你喜欢

角色定位
大学英语CALL教学模式中的角色定位探讨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民意在原则裁判中的角色定位
谈非洲黑奴贸易中非洲角色定位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定位
浅析《南方周末》网络版的角色定位
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定位
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与需求
赤道原则Ⅲ与金融机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