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体”入戏见精彩
2023-08-10沈云杰
沈云杰
文学阅读向来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可一度也被认为是阅读教学的重灾区,因为现实的语文课堂中,文学作品“学什么、怎么学”往往因欠缺有效的方法引领,还经常处于一种“跟着感觉走”的状态。王荣生先生曾指出,“文学教育中,阅读是基础也是关键……其中,建构合宜适当的文学阅读图式,即掌握各种文学作品的读法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里“掌握各种文学作品的读法”,其实就是在强调一种“文体思维”,即要把小说当小说读、把诗歌当诗歌读、把散文当散文读、把戏剧当戏剧读,如此,才能读出各自表达的魅力和其中深藏的意义。
具体到戏剧教学,相关专家、学者对我们的提醒是“读剧本须用场面思维”,意即阅读剧本时需要进入场景,要把文字转化为形象的感受,并通过情境性的推论和想象,将其转化为生动活泼的戏剧场面;话剧界推崇“我即人物”,也就是阅读剧本,要贴近人物,要入戏,剧本是用来演的,所以要力争像演员那样读剧本,揣摩演员的神情、语气,读出舞台氛围。这都是设计戏剧教学的高阶指导。具体到赏读每个剧本的操作环节,我们可以把体现戏剧情节特点的“矛盾冲突”和艺术表达魅力的“剧本语言”作为两个重要的抓手,以此引导学生进入剧作本身。下面分别以部编教材中的经典剧作《窦娥冤》和《雷雨》为例,談谈对这两个“抓手”的认识。
一、《窦娥冤》的矛盾冲突
戏剧的剧情核心是矛盾冲突,矛盾冲突主要包括两点:一是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社会之间的外在冲突;二是人物本身的内在矛盾冲突。欣赏《窦娥冤》,就可重点关注这两大冲突,即窦娥与周围其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巨大外在冲突,和她自身存在的内在冲突,去理解本剧“怨”和“悲”的核心剧旨和价值。
外在冲突立足全剧看会更清晰,张驴儿父子、赛卢医、梼杌等恶人给窦娥构建了很多困境,更重要的是,面对这些困境,弱女子窦娥选择了一种自取灭亡的反抗。之所以说她自取灭亡,因为她本身有改变命运的机会,第一次是婆婆把张驴儿父子带回家时,如果她和婆婆一样选择接受,就不会有后面的遭遇;第二次是羊肚汤毒死张驴儿父亲时,如果她答应张驴儿“嫁给我”的要求,也不会走向死亡。这层冲突中,我们看到弱小、善良被强大、邪恶撕碎了,这是本部戏的一个重要悲剧因素,弱小对强大,而且美好的东西被毁灭。另外,这层冲突中还展示出非常有价值的一点是王国维先生那句“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赴汤蹈火、走向死亡是主人公窦娥自己的意志和选择,这也是“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重要原因。
内在冲突从节选文本中我们能发现三重“怨天与靠天,承担与喊冤,善良与刻毒”,综观全剧还能看到一重“生命意识与道德伦理”。通过对窦娥自身这重重矛盾冲突的关注、探究,我们会真正理解,具有侠肝义胆的关汉卿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个看似矛盾而又不矛盾的内在冲突,写出了一个无欲无求、隐忍清洁的弱女子窦娥被她自觉遵从的社会无情地碾压和抛弃的现实人间,表达了窦娥在绝望中的无奈和挣扎以及最悲哀的无助、绝望和幻灭感,由此这幕悲剧也就自然而然拥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立足戏剧的矛盾冲突,采用矛盾分析法,探究窦娥身上的重重内外矛盾,相信会让学生真正理解和从内心接受:窦娥之冤,冤得真,冤得深,冤得奇,冤得痛彻人心,冤得惊天动地;“窦娥”的确是“冤屈”的代名词;《窦娥冤》位居中国古代悲剧之首,“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
二、《雷雨》的剧本语言
戏剧的表达魅力体现在由人物台词和舞台说明构成的戏剧语言中,戏剧语言有两个比较重要的特征:一是富有动作性,二是潜台词言简意丰。动作性指语言本身,如声调、节奏、重音等;还指在言说台词时由舞台说明补充的人物的相关行为动作,如表情、手势等。阅读剧本时应该有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成人物“动作”的意识,能试着揣摩台词的腔调、想象人物的动作,比较容易贴近人物的内心。潜台词对剧本而言,是指戏剧的台词中没有直接说出但观众通过思考领悟得出来的言语,比喻不明说的言外之意。潜台词往往比显性的对白、独白和旁白更具表现力,因为它是人物灵魂深处的运动。欣赏《雷雨》,关注剧本语言的这两个重要特点,利于我们走进剧中人物的内心,感知其丰富的性格、情感,进而把握作品意蕴。
关于戏剧语言的动作性,譬如这段台词:
鲁侍萍 (大哭起来)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抽咽)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 萍 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这是三十年后鲁侍萍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大儿子,而且是在亲生骨肉相残的场景下(一母同胞的哥哥打了自己的亲弟弟),此刻作为母亲的鲁侍萍话语不多,但内心是翻江倒海,对于这两句台词,依据台词的动作性特征,揣摩台词的声调节奏和重音、想象人物的表情,会发觉,只有读出节奏上的前急后缓、语气上的前重后轻,才能真正体会一位母亲三十年朝思暮念、日夜牵挂却为了不让儿子难堪而生生咽下到嘴边的真话的心酸和悲苦。
节选剧情中还有周朴园和鲁侍萍两次关于金钱的对话,其中第二次是周朴园用一张五千块的支票想做彻底了断时,侍萍接过支票后有一处动作提醒“慢慢撕碎支票”,这“慢”里面有一种很沉痛的清醒,她一点一点撕碎的是支票,也是残存在记忆中、刚刚还给她带来温情幻觉的那份让她感受非常复杂的过去。
本剧比较经典的潜台词是周、鲁两人三十年后见面谈起自己大儿子的对话。
鲁侍萍三十年后回到周公馆提出的唯一要求,是见见自己的大儿子,周朴园通过两处潜台词“不过是——他很大了”“并且他以为他母亲早就死了的”提醒她不要把实情挑破,鲁侍萍也回了一句意味深长的“学乖了”的潜台词,这是让人非常伤感和心酸的三个字,联系侍萍前后三十年的人生,现在的“学乖了”,这背后就是承认自己过去是不乖的,“过去”即指和周的相恋,或许因为年轻、单纯、倔强,看不清这现实,也许是不甘心屈服于这现实,她不考虑身份、不顾及门第投入了这份主仆之恋,但三十年残酷现实的磨砺,让侍萍屈服了,她向冰冷的门第观念低头了,她认识到当年自己是“不乖的”,这里面有一种臣服于现实和命运的深深的无奈在。另外,剧本中还有周朴园满怀追忆地向鲁侍萍打听当年的梅小姐,并说她“很贤惠也很规矩”时,侍萍说她不是小姐也不贤惠,并反复说自己“不太规矩”,这也是“意在言外”的潜台词,值得细细品读。
立足戏剧文学的文体特点,凭借对体现戏剧情节特点的“矛盾冲突”和表达魅力的“剧本语言”的关注,引导学生进入剧作本身,会让他们真正看到经典剧作的无限精彩。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振声学校)
责任编辑:王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