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甫与黄庭坚用典技巧的差异

2023-08-10黄丽旋

文学教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用典黄庭坚杜甫

黄丽旋

内容摘要:杜甫处于由盛唐到晚唐的转折点,诗歌到这个时候已经相对成熟,并在杜甫的创作中呈现出“集大成”的状态。在杜诗众多艺术特色中,用典毫无疑问是很突出的一点,杜甫用典采用多方面的技巧,显示出他高超的创作天赋和深厚的文化功底。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黄庭坚也特别强调对典故尤其是唐诗的推崇和学习,在唐代诗人中他最推崇杜甫,称赞杜甫“杜子美一生穷饿,作诗数千篇,与日月争光。”然而,黄庭坚在学习杜甫用典技巧的同时也有自己的创新,提出著名的“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理论主张。本文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杜甫与黄庭坚用典技巧的差异。

关键词:杜甫 黄庭坚 用典 差异

用典也称用事,是指在诗歌的语言中,直接或间接地引用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前人的诗句等典故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解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说明典故用来以古比今、借古抒情。中国诗歌的用典讲究精切、自然、变化,就是所谓的“用事工者如己出”,用事而不被事所用;追求不露痕迹的效果,就是所谓的“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1]。诗歌这一文学体裁需要通过较少的字数表达出诗人意蕴丰富的感情,因此需要诗人对每一个字词都要反复钻研、雕刻。典故的使用可以用较少的字数表达丰富的内涵,从而成就了典故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诗以用事为博,始于颜光禄而极于杜子美。”(张戒《岁寒唐诗话》)[2]说明杜甫的诗歌用典技巧达到很高的水平,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在诗歌创作上提倡学习杜甫,江西诗派诗人都在用典技巧上苦心经营,无论在用典的数量还是技艺上都达到了新高度。但是,杜甫诗歌与黄庭坚诗歌在用典技巧仍然存在差异。

杜甫用典善于提炼民众语言融入诗句中和将民间方言、俗语、故事嵌套入诗,形成雅俗共赏的特点。这里的“雅”是指典故的使用使诗歌品味起来含蓄隽永,“俗”指的就是杜诗典故多采取民间方言、俗语入诗。在《秋兴八首》其二中“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第一句出自于酈道元《水经注》“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体现了杜甫善于提炼民众语言入诗的创作特点。作者还没有来到巫峡之前就听说听了猿声会落泪,现在杜甫到了夔州,听到了猿声,自己确实落下了眼泪,因此为“实下三声泪”,这一句并没有用多么华丽的字词,但是仔细品味就可以感受到老杜身后的心酸。后一句“奉使虚随八月槎”使用的是民间故事,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但一个“虚”字表明自己回到长安的愿望是虚无缥缈的。又如《数陪李梓州泛江,有女乐在诸舫,戏为艳曲二》中“使君自有妇。莫学野鸳鸯。”采用的是汉代乐府民歌《陌上桑》:“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妇。”将原典中秦罗敷不畏强暴、机智的话语转化为调侃戏虐的语气。

黄庭坚用典追求新警,努力创造一种陌生感,使词汇以陌生形式出现,往往以一字之新,提全句之神。在《发赣上寄余洪范》中“胸中淳于吞一石,尘下庖丁解十牛”来自于典故《管子》“有屠牛坦,一朝解九牛。”又有《贾谊传》:“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顿者,所排击剥割,皆众理解也。”“解十牛”是一个新词,黄诗将“一朝解九牛”改成“解十牛”表明庖丁比屠牛坦更厉害。

杜诗用典善用一些熟悉的话语融进自己的诗里,即所谓的“以熟典入诗”,从而达到一种浑然天成,毫无阻隔的状态。杜甫在流落成都期间,时值安守之乱,国家衰落,民事凋敝,写了《草堂》一诗:“一国实三公,众人欲为鱼。”第一句用的是《左传.僖公五年》:“一国三公,吾谁适从。”这句话描写了当时春秋战国混乱的局面,用来比喻当时军阀割据局面。第二句化用的是《史记.项羽本纪》中:“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揭示了人民难逃战争的迫害。又如《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丹青不知老将之,富贵于我如浮云。”用的是《论语.述而篇》:“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和“不义而福且贵于我如浮云。”杜甫将这些熟悉的典故融入诗中从而自然流露出对曹霸不慕功名,将老死置之度外的赞扬。

黄庭坚在用典时多选取生僻的典故,尽力避免一些通俗的、常见的典故,因此他喜欢在一些佛经、小说等杂书中寻找典故,以达到一种新鲜、陌生感,正如钱钟书先生讲:“读《山谷集》好像听异乡人讲他们的方言,听他们讲得滔滔滚滚,只是不大懂。”[3]比如《题山谷石牛洞》:“司命无心播物,祖师有记传衣。白云横而不度,高鸟倦而犹飞。”第二句出自《传灯录.达磨传》:“二者表曰,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后代浇薄,疑虑竞生,言吾系西方之人,汝乃南方之子,从何得法,凭何证验。汝今受此衣法,庶却后日所生疑难。但此衣法,用以表明化无窒无碍耳。吾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

黄庭坚在一首诗歌中的用典数量要极大地高于杜诗中的用典数量,充分体现了黄庭坚所说的“无一字无来历”和宋代“以学问为诗”社会风尚。在《次韵马荆州》一诗中“六年绝域梦刀头,判得南还万事休。谁谓石渠刘校尉,来依绛帐马荆州?霜髯雪鬓共看镜,茱掺菊英同送秋。它日江海腊前破,还从天际望归舟。”第一句“梦刀头”用的是西晋王溶夜梦三刀悬于梁上的典故;“谁谓石渠刘校尉”用的是西汉刘向的典故;“来依绛帐马荆州”用的是东汉马融的典故;“霜髯雪鬓共看镜”化用的是杜牧诗“前年鬓生雪,今年须带霜”;“它日江海腊前破”化用杜甫诗句“梅蕊腊前破”;最后一句用的是南朝谢朓“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的典故,这首诗实现的诗人“无一字无来历”的主张。不仅如此,黄诗还追求在一句中融合多个典故,例如《寄黄几复》中“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其中第一句用的是《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第二句中“寄雁传书”用的是苏武牧羊的典故,“谢不能”化用的是刘禹锡“边鸿不到水南流”的诗句。

虽然杜甫诗歌中也会有多个典故的运用,甚至也出现一句诗中有多个典故,总的来说,黄庭坚诗歌的用典数量较之杜甫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黄庭坚强烈反对诗歌“强谏诤于庭,怨愤垢于道”,明确反对把文学艺术作为武器直接干预社会,而大力提倡“不怨之怨”的温柔敦厚的诗风,他主张用委婉兴寄的手法来实现诗歌的讽谏功能,因此诗歌中大量使用典故,并且还善于将用典与比喻、比拟等手法交织使用,从而形成奇崛拗峻的风格。

杜甫出生于经学世家,长期接受儒家文化熏陶,他始终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疾苦,始终把“致君尧舜上,在使风俗淳”作为自己的理想。在晚唐时期,杜甫已经透过国家繁荣的表象看到隐藏在其后面的种种危机,体现出有别于同时代诗人的忧患意识,这种意识体现在他的诗歌当中就是用典故来借古讽今,批判批判朝政。

与黄庭坚相比,杜甫用典来讽谏朝政时更加直率和锋芒毕露,没有将典故与多种修辞手法融合使用,读者可以更容易地透过典故来领略诗人思想主旨。

在杜甫诗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路有冻死骨。”揭露的就是社会中贫富悬殊,批判统治者荒淫无度,只顾自己安逸享乐。第一句化用郭璞诗“朱门何足荣”;第二句化用王粲诗“酒肉有川坻”,又说黄山谷曰:“《孙子新书》:“‘楚庄攻宋,厨有臭肉,尊有败酒,而三军有饥色。”只要我们稍微了解典故内容就可以迅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黄诗《流民叹》中“桓侯之疾初无证,扁鹊入秦始治病。”运用扁鹊医治桓公的典故,委婉地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听民众诉求的讽刺。

对于黄庭坚在诗歌中善于将用典与比喻、比拟等手法交织使用,黄宝华分析说:“山谷诗善于将比喻与比拟结合使用,不仅有静态之美,而且往往将喻体坐实,让他有行为动作。”[4]在《戏呈空颖父》中:“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管城子”出自于《毛颖传》:“秦皇帝使恬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食肉相”来自《后汉书·班超传》:“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孔方兄”来自鲁褒《钱神论》:“亲爱如兄,字曰孔方。”“绝交书”来自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诗句中运用拟人手法,将物比作人,使物具有行为动作。这句乃是诗人自嘲:自己以笔墨为生却不能获得官职,也不能收进钱财。

黄庭坚在用典时不仅追求偏僻典故和新词汇,还在运用前人典故时开凿新思路。杜甫在用典的时候也注重对典故追求新意,但两者相比,黄诗用典可谓一种独辟蹊径,这也是黄庭坚著名理论“点铁成金”在诗歌中的反映,即所谓的“用古人语而不用其意。”

黄诗《古诗二首上苏子瞻》:“桃李终不言,朝露借恩光。”出自于《史记.李将军列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典故说的是只要有德行,即使不被别人所赏识,也能独立于世。而“桃李”在诗句中为反面形象,认为桃李嫉妒江梅,不肯在主人面前为他美言,用的是《文选.乐府》:“入门各自媚,谁肯相顾言。”的意思。“桃李”在詩歌中历来作为正面形象,而黄庭坚却用另一种思路,反其道而行之。

在《以小团龙及半挺赠无咎并诗用前韵为戏》:“曲几团蒲听煮汤,煎成车声绕羊肠。”典故来自白居易的《初冬月夜得皇甫泽州手札并诗数篇因遣报书偶题长句》;“心逐报书悬雁足,梦寻来路绕羊肠。”用车声比喻煎茶声,之后再由车的声音联想到蜿蜒的羊肠小道,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煎茶的过程,构思奇特。

杜甫喜欢正用典故并且作品与典故的主旨基本一致,这样就可以使典故更好地融入诗歌,读者通过了解典故就可以领悟诗意。在《郑驸马池台喜遇郑广文同饮》:“然脐郿坞败,握节汉臣回。”这里用了董卓和苏武的典故,杜甫在这里用董卓比安禄山,都是扰乱国家的贼子。又《题郑十八著作虔》“贾生对鵩伤王傅,苏武看羊陷贼庭。”第一句来自于《贾谊传》:“谊为长沙王传三年,有鵩飞入谊舍。止于坐隅,鵩似鴞,不祥鸟也。谊伤谪居,长沙卑湿,为赋以自广。”郑虔因为有人诬告他私撰国史而谪居十年的经历与贾谊相似。后一句来自于《汉书.苏武传》:“匈奴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郑虔曾经身陷贼庭,但他也同苏武一样没有屈服于贼人。

黄庭坚则擅长反用典故,即所谓的“反弹琵琶法”,通过反用带典故来追求“新”。在《寄黄几复》中:“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第一句用的诗司马相如的典故“文君夜奔相如,相如驰归成都,家徒四壁立。”司马相如虽然有好的文笔,但是他却是一个道德缺失的人,这里反用其意用来赞扬黄几复私德清廉。又如《次韵胡彦明同年羁旅京师寄李子飞三章一章.道其困穷》“谁料丹徒布衣得,困穷且思试新年”典故出自《南史—刘穆之传》:“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践危机。今日思为丹徒布衣不可得也”,原典故的意思是思贫贱用以自守,但在黄诗中却用来感叹穷困艰难的境况。

典故的使用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以及呈现诗歌主题。中国古代许多文论家对诗歌中用典做出了自己的评价。钟嵘《诗品序》:“夫属词比事,乃为通谈。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5]由此可见,钟嵘反对过度用典,认为诗歌是用于“吟咏性情”的文学样式,不必借用典故,他提倡直接、真切地反映社会生活。挚虞在《文章流别论》中指出:“古诗之赋,以情义为主,以事类为佐。”这也同样表达了反对过度用典的主张。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也曾指出:“诗家病使事太多,盖皆取其与题合者类之,如此乃是编事,虽工何益?若能自出己意,借事以相发明,情态毕出,则用事虽多,亦何所妨?”他指出用典要得当,能够自己出新意,否则一味地模仿前人之作,就会变成剽窃。诗歌发展进入宋代,多用典故成了宋人博览群书、展示学问的途径,因此宋代诗歌形成了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学问为诗的状态。

黄庭坚提出“无一字无来历”的理论,用典成了他诗歌中的一个鲜明特征。在黄诗中几乎每一篇都使用典故并且都是一些偏僻陌生的典故,以此来显示他的学问,被后代读者认为有“掉书袋”的嫌疑。赵翼《瓯北诗话》:“山谷则书卷比坡更多数倍,几于无一字无来历,然专以选材庀料为主,宁不工而不肯不典,宁不切而不肯不奥,故往往意为词累,而性情反为所掩。”[6]这段话客观地评价了黄庭坚,既指出诗歌用典之多,用典之奇,也指出典故的大量使用导致诗情表达受阻。

在杜诗中,用不用典故是依据诗歌主题来决定的,一些描写自然风光的山水诗、写景诗、咏物诗就全篇没有使用典故。在《江畔独步寻花》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骄莺恰恰啼。”在这首描写春日景色的诗中就通篇没有运用典故,诗人用“时时”“恰恰”这些字眼使诗歌画面充满动感,勾勒出彩蝶飞舞,飞莺啼叫的明快的画面。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通篇也未使用典故,却把自己听闻安史之乱结束后,惊喜欲狂、手舞足蹈的状态描写得淋漓尽致,全诗情感奔放,痛快地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黄诗与杜诗在用典技巧上也有许多类似的地方,比如用典来源广泛、用典浑然天成等,但受时代风尚的影响,宋诗已经没有了唐诗高昂自信的姿态,而呈现出精神内敛的特征。前辈学者缪钺先生在论唐、宋诗之别时说:“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7](《诗词散论·论宋诗》)这正是对唐、宋诗歌区别的生动论述。其体现在黄诗与杜诗用典技巧的差异则是黄诗呈现出奇崛峻怪的风格,杜诗呈现出活泼生动、不拘一格的风格。

注 释

[1]薛雪[清].《一瓢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3]钱钟书.《宋诗选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10月第二版

[4]黄宝华.《黄庭坚诗词文选评》.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5]钟嵘著,许文雨讲疏《诗品》.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5月版

[6]赵翼著,马亚中,杨年丰批注.《瓯北诗话》凤凰出版社.2019年1月版

[7]缪钺.《诗词散论》.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版

(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猜你喜欢

用典黄庭坚杜甫
用典与墓志文字考释举隅
杜甫改诗
习近平用典
杜甫与五柳鱼
漫谈诗词“用典”
黄庭坚书论(上)
黄庭坚论书85则(中)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
杜甫的维稳观
用典与格律诗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