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语思维+”:提升儿童课堂 言语表达力的范式探究

2023-08-10孙响

格言·校园版 2023年21期
关键词:小沙言语意象

孙响

言语与思维并不是相互隔离、毫无关系的,而是紧密联系、不可分离的。试图将二者分离或者分开进行研究都存在一定的不科学性。思维与言语的关系并不仅仅是一件事情的结果那么简单,而是一种过程,却也不单单是一种由一点出发直至另一个点终止的过程,而是思维与言语间的连续往复运动。在二者关系中,思维是内核,发生在言语之前,主导了言语的生成与表达;言语则成了思维的工具,同时促成了思维的发生与存在。

一、“言语思维+情感”:让表达深情

(一)追“本”溯“情”,唤醒言语自觉

教材中的文本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资源,为开展语文教学提供支架,是训练儿童言语思维、提升儿童言语输出的重要媒介。语文教学中,通过语言教学将文本这样的书面语言逆化成作者的内部语言或是内部动机,这就是文本解读的过程。而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读者只有走进作者、化身为作者,进而去感受作者,才能模仿出、甚至感受到作者的言语思维过程,体会他们是如何通过言语思维这样的内在心理活动,将内部语言转化成外部语言的。

例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是关于儿童童年生活的文章,非常接近儿童的生活。在教《童年的水墨画》一课时,溪边垂钓一幕的情境性特别强,可以引导学生顺着作者、诗中钓鱼的小朋友的思维去前行或者逆行。很多孩子都有垂钓的经历,顺势而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化身作者,进入诗中进行垂钓,这样就能让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当时的心理状态,感受他的喜悦与兴奋。那么,此时的学生有了垂钓者的言语思维,将情感融入具体的情境中去,使其言语思维在无形中得到了训练,那么言语表达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二)共“情”同“话”,生成言语表达

在教授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共情”来达到训练言语思维、提升言语输出能力的效果。先问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和小女孩相同的愿望的时候,比如很饿的时候特别渴望吃烤鸭,很冷的时候特别想拥有火炉?然后再进行拓展,问学生还有其他什么愿望?夏天特別热和渴的时候,有什么愿望?在你这些愿望都快要实现的时候,如烤鸭到了嘴边却长了翅膀飞走了;很冷的时候,燃着的火炉突然熄灭了;夏天特别渴的时候,刚拿出来的冰棍,突然掉进污水里了……你什么感受?那小女孩有着和你一样的经历,如果小女孩此时此刻就在你面前,你会说什么、做什么呢?在这样的环节中,让学生和小女孩在感情的某个点上产生共鸣,那么在对话交流中,就显得有效多了。

二、“言语思维+审美”:让表达显美

(一)感知意象美,增加言语表达的美感

意象,也就是客观外物寄托了人的主观情思。当一些物象经过人的思维加工与运作、与人的情感有了万般的联系时,便成了意象,成了人表情达意的载体。这是一种特殊的言语思维,也是一种美的存在。教材中的文本包含着很多意象。此类文本中的意象是作者的审美思维与言语思维完美的结合。在教授这类文本的时候,透过意象臆测作者的思维,感知意象美,便可很好地锻炼儿童的言语思维,增加言语表达的美感。

张继楼的《童年的水墨画》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通过多个意象的组合,将欢乐的童年时光再现于纸上,给读者无穷的回忆和无尽的回味。以下是其中的一个场景——林中:

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

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

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

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诗歌结合“松树”“小蘑菇”“斗笠”“雨珠”“山花”等意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给我们勾勒出一幅优美的雨后林中采蘑图。教师可在教学中抓住这些意象,展开言语教学,使学生体会意象美,锻炼言语思维,增加言语输出的美感。请看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们,轻声读一读,说说雨后林中出现了哪些景物,圈一圈。说说你找到的景物。”

生:“松树,松针,雨珠,小蘑菇,还有斗笠。”

师:“你要补充,请说——”

生:“还有山花。”

……

教师利用文本中的意象,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唤醒学生的言语思维,感受意象带来的画面美。这样的言语输出是一种美的再现与创造,给听者以美的享受。

(二)创设情境美,拓宽言语表达的美域

我们必须创造情境,更确切地说是在思想里想象情境。情境的创设对于言语思维的训练、言语输出的提升有重要作用。我国著名教育者李吉林提出的“情境教学”强调:贴近儿童生活,设置情境,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李老师没有明确说这是言语教学情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可以是言语教学环境。因此,创设美的情境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言语思维,还可以拓宽言语表达美的场域。

在教学中,特别是言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优美的、贴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有近似真切的感受。这样,他们的言语思维就不会受到客观的制约,其言语输出美的场域也得以拓宽。

三、“言语思维+想象”:让表达创想

(一)情景想象,催生言语表达

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剃头大师》一文中,“小沙每次都是被姑父押进理发店里,而且,姑父还得执一把木尺在一旁监督,否则,小沙准会夺门而逃。”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小沙被姑父押去剃头的情景,语言形象风趣,充满画面感。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抓住这些有特色的言语和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复述,展开言语训练,帮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当时,小沙是什么样的表情?会带着什么样的语气说什么样的话?还会有哪些动作?在小沙夺门而逃时,脸上会有什么表情?

小王同学:“小沙被姑父押进了理发店,身体一边不停地扭动、一边不停地使劲向后缩,还一边不停地喊:‘我不要理发!我不要理发!我要回家。(该生一边说一边做动作,同学大笑。)可惜,他的力气再大也没有姑父的力气大,他只能被按在椅子上接受‘酷刑。小沙一边哭、一边不停地看向门口,准备快速溜掉。这时候,姑父看出了小沙的心思,拿着戒尺站在小沙身后。”

教师通过细致化的思维引导,将情景还原或者进行再加工,让人物形象、情景变得更加具象化,这样一来,学生在表述的时候就不会显得陌生,反而更加自如,描绘得更加仔细,那么言语表达也将更加有趣、更加丰满。

(二)情节想象,催生言语表达

语文教材中,故事性文本占据了大半壁江山。利用好故事文本的特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言语输出。我们知道,故事是靠一个接着一个的情节推动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情节想象,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言语思维、提升言语输出的效能。针对故事的一些情节展开丰富的想象,本身就是一种思维的训练过程。比如一位教师在教授《蜘蛛开店》一课时,就采用想象情节的手段,根据已知故事的内容和情节,续编故事情节。在以后的日子里,蜘蛛还会开什么店呢?还有怎样的顾客来呢?会发生什么呢?

小毛同学:“蜘蛛决定开一家衣服编织店。有一天,店里来了一位大象顾客,他想买一件外套。这回,蜘蛛有了经验,他拿起皮尺,几下就量好了。他和小蜘蛛把平时积攒下来的蜘蛛网抱出来,缝缝补补,拼拼接接,一件超级外套就做成啦!大象穿上外套后,往左转三圈,又往右转三圈,满意极了!”

学生在前文学习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情节想象,续编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其言语思维得到锻炼的同时,言语输出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平日的教学中,关注言语教学,可利用“言语思维+”的思维模式,从情感、审美、想象三个方面着手,有意识地将言语思维的训练贯穿语文教学始终,使学生的表达更具深情,感染听者;使学生的言语表达更具美感,给人以美的享受;使学生的表达更具创想,开拓思维,给人以更深邃的遐想。当然,这是一个需要坚持的过程,学生言语思维的训练不能一蹴而就,这一训练应该渗透在平日教学的点点滴滴,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猜你喜欢

小沙言语意象
抚远意象等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剃头师
绿裙子老师
绿裙子老师
倒霉的小沙表弟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