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设计与教学探讨

2023-08-09叶延琼章家恩

高教学刊 2023年22期
关键词:知识体系农业院校实践教学

叶延琼 章家恩

摘  要: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是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等专业的通识拓展选修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从选修该门课程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点出发,对区域生态环境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同时,针对该课程发现存在教学模式单一、实践教学缺乏、学科基础薄弱等问题,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相关学科知识的补充与学习、实施多元化教学,增设实践教学学时、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等措施。上述措施对于在资源环境学院相关专业学生中宣传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业院校;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知识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2-0098-04

Abstract: The Regional Planning for Eco-Environment is a general elective course for the students majoring in geodesy and geomatic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environmental science,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it is also a course with equal emphasis on theory and practice. From the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designed the teaching knowledge system of the Regional Planning for Eco-Environment. Meanwhile, combined with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 course, it was found that the course generally characterized by the single teaching mode, the neglecting the practical teaching, the weak discipline foundation. So, according to the course's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for course reform,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supplement and study of related subject knowledge, implementing multi- teaching method, adding practical teaching, and improving the teaching level of teachers. It is very important and meaningful to publicize and popularize the knowledge of eco-environment protection for above related majors' pupils an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course.

Keywords: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regional planning for eco-environment; knowledge system; teaching method; practical teaching

基金項目:华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通识教育课程《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教学改革探讨”(JG21070);广东省质量工程项目“华南农业大学乡村生态振兴产业学院”(粤教高函[2018]179号);华南农业大学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线下示范课程‘旅游生态学”(zlgc19050);华南农业大学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华南农业大学悦佳产教融合示范基地”(zlgc19010)

第一作者简介:叶延琼(1976-),女,汉族,重庆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生态学、生态规划学。

*通信作者:章家恩(1968-),男,汉族,湖北孝感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处长。研究方向为生态学相关教学与研究。

生态规划学和环境规划学都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广受关注的新兴学科。生态规划是指根据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对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系统、综合的规划,以保持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1-3]。环境规划则是将区域“社会-经济-环境”视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生态环境演变规律和地学基本原理,在对区域复合生态系统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人类活动和环境所作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4-5]。可见,生态规划和环境规划均是一个由人参与并由人主导的方案制定过程[2]。

进入21世纪,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凸现,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等,均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6]。认识和了解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树立正确的人与生态环境关系观,共同保护人类生态环境[4],对当代社会成员而言显得尤为必要。为此,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以下简称“本院”)提出在全院的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及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开设区域生态环境规划(Regional Planning for Eco-Environment)这门通识性拓展选修课程,以增强本院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使其初步掌握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操作程序、技术规范及基本内容等,以便在相关专业学习及工作中能够灵活运用生态环境规划的理念,优化调控各种生态关系,并能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灵活运用。自2019年秋季课程首次开设以来,目前已有700余名学生选修,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更好地完成区域生态环境规划课程的教学工作,结合选修课程学生的专业特点,本文结合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任务,优化设计了教学内容、梳理当前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

一  课程性质

区域生态环境规划(以下简称“本课程”)是面向全院测绘工程、环境工程、地理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等专业的通识性选修课程。该课程主要运用生态学、地理学、环境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基于区域生态环境资源特点及其社会经济发展条件,规划提出区域合理的资源开发与利用途径,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方式,使之达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较好地了解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重要性,熟悉与区域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生态保护红线规划、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城乡生态环境规划、土地整理复垦规划等专项规划的目的、规划程序、报告编制方法、内容和成果要求等。

二  课程内容设计

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涉及地理学、生态学、环境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但作为本院相关专业的一门通识性选修课程,课程学时安排较少(24学时)。同时,有关生态规划和环境规划的教材较多,如刘康等[3]编写的《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章家恩[1]编写的《生态规划学》、杨志峰等[7]编著的《城市生态规划学》、郭怀成等[8]编写的《环境规划学》、高甲荣等[9]编写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孙华[10]编写的《乡村资源环境规划基础》等,各院校一般根据专业特色,在教材选择上各有侧重,或以生态规划为主,或以环境规划为主、或以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为主等[11]。根据选修本课程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发布实施,本文对区域生态环境规划课程的教学知识体系进行了优化设计(图1)。内容上既包括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理论、调查方法及分析评价方法,同时也包括生态红线保护、生态污染防控与治理、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灾害防控、土地整理与复垦等专题规划。

三  存在问题

尽管在课程知识内容设计过程中,任课教师最大程度地兼顾了生态规划和环境规划两方面的内容,同时也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相关知识的欠缺,因此,在第一章至第四章的课程内容设计上,分别介绍了生态环境规划的相关概念、基础理论、生态环境调查的内容与方法及生态环境分析与评价等相关知识,既考虑了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项规划,也考虑了生态环境建设的专项规划。但从目前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  教学模式单一

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课程内容较多,理论较为抽象,多数院校设置的课时在32~40学时之间[12],而本院因该课程属全院性通识性选修课程,因此,仅设置了24学时。在有限的授课学时下,教师欲尽可能多地向学生讲授更多的生态环境规划相关知识,结果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讲解,而学生则被动式地听课,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差,课堂缺乏生气。同时,尽管目前高校教学基本已实现多媒体教学,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成为教师们的首选,但教师们在课堂中呈现的图片多以平面、静态为主,且视频时长不能太长,最终导致学生不能有效地充分吸收课堂知识并进行认真思考,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  缺乏实践教学

区域生态环境规划主要围绕区域的资源本底调查、资料收集整理、现状分析与评价和规划方案设计等内容进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1]。但由于本门课程为通识性专业选修课程,安排的学时较少,未能安排实践教学学时,因此仅在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结束后,让学生通过查阅并整理资料的方式,或直接将现有的相关规划案例报告发给学生,让学生熟悉相关生态环境规划的实施步骤、规划涉及的内容及最终成果等。因此,在多数情况下,学生只能进行大致的了解,很难有机会走出校门进行野外的生态环境观测和调查,最终选修本门课程的学生因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导致其学习兴致不高,课程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三)  学科知识储备不足

区域生态环境规划与生态学、环境学、地理学、统计学和经济学等诸多学科均有着密切联系[1,13]。但目前从本院相关专业开设的课程来看,除资源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有开设环境类的课程、测绘工程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学生有开设地理学的相关课程外,大多学生没有生态学、统计学、经济学等学科基础,学好区域生态环境规划课程存在一定的难度。

(四)  部分专业课程开出时间较晚

目前,本门课程开出的时间主要为:测绘工程专业在第5学期开出;地理信息科学、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在第6学期开出;而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则是在第7学期开出。从学生的课堂出勤率与课堂表现来看,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明显优于其他几个专业。对于本科生而言,第7学期大多学生或涉及研究生入学考试准备、或公务员考试准备、或参加各种招聘会以及到企业实习等,导致学生上课出勤率低、课堂听课率低等,影响课程开设的宗旨。

四  区域生态环境规划课程教学改革设想

(一)  强化补充相关学科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

区域生态环境规划课程中涉及的多数概念、基础知识等都与环境学、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等紧密相关。因此,区生态环境规划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学科基础知识。作为全院学生的一门通识选修课程,不同专业学生均存在某一部分知识欠缺的现象,如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对生态学基础知识不甚了解,而资源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则未能掌握应用广泛的“3S”技术等现代规划技术,故在教授该门课程的同时,教师需要适当进行相关知识的补充,同时针对性地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专业书籍,以增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了解。

(二)  基于传统课堂,实施多元化教學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不同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既有助于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也有助于将好的学习方法传授学生,并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13]。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根据通识性选修课程的性质、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等,基于传统课堂讲授的教学优势,积极采用头脑风暴、案例引导、专题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达到教学中互动探讨、深入探究及技能训练等教学目的。为便于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积极沟通与互动,除可利用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提供的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教学资共享、作业布置和作业提交外[13],任课教师和学生还可充分利用当前盛行的课程微信群、QQ群等进行教学相关信息的反馈、资源的共享及发表自己的观点,相互讨论,以此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知识交流[14]。

(三)  增设实践学时、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当前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學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15-16]。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是一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涉及的领域知识需要实践来检验,如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一般保护区该如何划定?各功能区的典型特点及发挥的功能是什么?特定区域中哪些土地需要进行整理、复垦或开发?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现场实践加以明确,以弥补课堂定性描述的不足。此外,各专项规划的方案设计也需要通过实践来完成,包括规划所需资料的搜集、规划区的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规划方案的设计与优化等。因此,在今后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应考虑增设实践教学的学时,教师根据课程实践教学时数,选择性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达到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又可以促进课程建设和发展的目的。

(四)  加强教师知识储备、提高教学水平

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边缘性和创新性等特点[17],对任课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很高。一方面,任课教师需要熟悉掌握课程的整体框架知识;另一方面也需要了解生态学、环境学、地理学、经济学及其分支学科的相关知识,以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达到提高教学业务水平的目的。此外,还可通过成立课程教学团队的方式,吸纳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多名教师参与到课程教学中,以有利于在备课过程中相互探讨,取长补短、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充实完善,以此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五  结束语

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是人类对生态环境问题认识不断深化的产物,其实质是为了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18]。区域生态环境规划主要通过合理安排人类社会、经济以及生态建设等各项活动,以使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生态系统能有机协调,达到最佳发展状态的过程[11]。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出台,区域生态环境规划课程内容将不断更新。作为本院各专业的通识性选修课程,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规划课程的教学质量任务艰巨。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如何优化课程知识体系、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努力探索适合本课程教学的教学模式,还有待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不断摸索。只有充分了解本课程在相关专业学生的目标定位,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才能使修课学生学到系统实用的知识,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 章家恩.生态规划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 叶延琼,章家恩,秦钟.案例教学在《生态规划学》课程中的应用[J].广东农业科学,2011(19):144-146.

[3] 刘康,李团胜.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4] 段昌群.生态学教学理论探索与实践——21世纪大学生态学教学内容优化及课程体系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 李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 刘娜娜.高校生态环境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1,24(1):84-88.

[7] 杨志峰,徐琳.城市生态规划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 郭怀成,尚金城,张天柱.环境规划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9] 高甲荣,齐实.生态环境建设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10] 孙华.乡村资源环境规划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

[11] 刘惠.“生态环境规划”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文汇(上旬刊),2009(6):177,180.

[12] 王月健,徐丽萍,马松梅,等.“生态环境规划”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及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0(15):132-133.

[13] 叶延琼,章家恩,陈丽丽,等.《旅游生态学》课程设计与改革探索[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4,24(2):118-121.

[14] 毕俊喜,王丽琴,武敏,等.数控技术混合式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34(6):152-156.

[15] 肖伟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4):81-84.

[16] 闫晗.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学生创新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4(30):19-21.

[17] 吴云清,张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创新立体化模式的思考[J].地理教育,2006(7):73-74.

[18] 蔡湘文,张学洪,王敦球,等.规划专业“生态环境规划”课程教学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1(28):188-189.

猜你喜欢

知识体系农业院校实践教学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农业院校遥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CS2013指导下的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案设计与翻转实验教学实践
构建知识体系的专题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和探索
智能信息处理实验课程建设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