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中医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
2023-08-09高丹
高丹
摘要:目的 分析中医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为防控措施提供依据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
方法 对2019年1月-2021年12月3年133名血源性职业暴露医务人员的信息资料进行汇总、统计分析。
结果 职业暴露的主要高发人群是学员和护士,分别占59.4%、20.3%;年龄在26岁以下人员占57.1%;工作年限在3年以内的人员占63.9%;暴露地点主要在病房和治疗室分别占59.4%、35.3%;病区以推拿科和康复科病区为主;暴露源以四项阴性为主占77.4%;暴露类型主要是针刺伤占90.2%其中针灸针、静脉穿刺针为针刺伤高危环节,分别占44.4%、26.2%;暴露后局部规范处理为100%,及时上报率99.2%。
结论 建立健全职业防护安全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的配备是降低中医医院职业暴露风险的重要手段。医学院校应开设职业防护教育课程,对在校生进行系统地职业安全防护及暴露后应急处理相关内容的学习;加强院科两级重点人群、重点科室的职业安全教育和带教;配足临床医护技工作人员,特别是要配足护士;制定规范的应急报告处置流程;规范中医针刺类、注射和输液、拔针、医疗废物处置等操作规程;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落实标准预防措施;有效预防职业暴露的发生,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关键词:中医医院;血源性;职业暴露;危险因素;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R826.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23)07-0001-03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血源性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黏膜或破损的皮肤或被含有病原体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或引发某种疾病潜在危险的情况。医疗机构为血源性传播疾病患者高度集中的场所,医务人员已成为血源性传染病暴露的高危人群[1]。为了进一步了解某中医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现对某中医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3年期间的133名血源性职业暴露医务人员的信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某中医医院两个院区开放床位1253张,在岗职工1590人,选取其中一个院区,设有推拿科、康复科、急诊科(含ICU)、骨科、外科、肛肠科、疼痛科、妇科、耳鼻喉科、眼科、中医药健康服务中心、治未病中心、内科、风湿科、脑病科、肿瘤科、麻醉科、口腔科、胃肠镜室、检验科等共计23个临床医技科室。2019年1月—2021年12月上报至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的职业暴露情况登记表。
1.2 方法 采取回顾性调查,对133名发生职业暴露的职业类别、年龄、工龄、暴露类型、暴露地点、暴露源、发生暴露后处理包括局部是否规范处置及是否及时上报、处理、跟踪监测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暴露人员职业类别、工龄及年龄分布情况 暴露人群的职业主要为学员79人共占59.4%(规培生34人、实习护士21人、实习医生11人、见习护士4人、进修医生4人、实习技师3人、进修护士2人);其次是在职护士27人占20.3%。在暴露人群中,工齡≤3年85人占63.9%,工龄>3年48人占36.1%。年龄≤26岁76人占57.1%,年龄27~30岁28人占21.1%,年龄>30岁29人占21.8%。见表1。
2.2 职业暴露类型 针刺伤120例占90.2%;黏膜暴露9例占6.8%;其他4例占3%。见表2。
2.3 职业暴露发生的科室及发生的地点 暴露发生的科室以推拿、康复病区为主分别为23例占17.3%、22例占16.5%;急诊科(含ICU)20例占15%;妇科耳鼻喉科眼科病区18例占13.5%;骨科外科病区14例占10.5%。暴露发生地点主要在病房有79例占59.4%,其次为综合治疗室47例占35.3%。见表3。
2.4 暴露源情况 暴露源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等四项阴性为主,共103例占77.4%;四项不明11例占8.3%;乙型肝炎病毒12例占9%;丙型肝炎病毒2例占1.5%;梅毒螺旋体5例占3.8%。见表4。
2.5 暴露后局部处理情况 120名针刺伤职业暴露者,均能立即自行或在本院医护人员指导下,对伤口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进行轻轻挤压、同时用洗手液在流动水下冲洗后用乙醇或碘伏消毒;9名黏膜暴露者均立即对暴露黏膜进行了流动水下彻底冲洗;其它4名暴露者也立即进行了相应的皂液流动水下冲洗后用乙醇或碘伏消毒等局部规范处理;局部处理正确率100%。
2.6 暴露后上报和处置情况 132名暴露者均能通过电话或企业微信报告科室负责人和感控办,并在感控办工作人员指导下按照“本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报告处置流程进行处置”。
2.7 暴露后处理和跟踪监测情况 12名乙型肝炎暴露者查乙型肝炎二对半抗体(+),其中5名抗体数值较低者,给予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11名四项不明暴露者,10名查乙型肝炎二对半抗体(+),其中3名抗体数值较低者,给予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1名乙型肝炎二对半抗体(-)者给予采取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11名暴露者经HIV感染专家评估,感染风险低无需预防性用药。5名梅毒暴露者每周注射苄星青霉素1次,连续注射3周预防性用药。2名丙型肝炎暴露者,定期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以上30名暴露者经按规范定期抽血监测跟踪随访,无暴露后血源性病原体感染发生。
3 讨论
3.1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特点
3.1.1 职业暴露高发人群 结果显示学员、护士、年龄<26岁、工作年限≤3年,是职业暴露的高发人群,并且年龄和工作年限都与血源性职业暴露呈负相关,结果一致[2]。由于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尚未设立针对医学生职业防护的课程[3];另一方面学员处于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缺乏相应的职业防护知识和经验,操作技能不娴熟,自我防护意识薄弱,加之部分带教老师“放手又放眼”未及时指导提醒,学员违反操作规程所致。临床医务人员工作繁忙,特别是护士人力资源不足,减员将会增加近50%的针刺伤害[4]。低年资医务人员因工作年限短、工作经验不足、又承担着较多的医疗工作任务,频繁接触暴露源,对职业防护意识不足,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5-6]。导致职业暴露的发生率较高。
3.1.2 职业暴露类型 主要为针刺伤,刺伤环节中针灸针扎针、拔针过程中导致的职业暴露发生次数最多占44.4%。其次,静脉输液穿刺、拔针也是造成针刺伤的主要环节占26.2%。另外,双手回套针帽造成针刺伤占9%。注射针头刺伤占8.3%。因此,规范中医针刺类技术和输液、注射、拔针、回套针帽等操作规程,禁止违规操作,落实标准预防措施是预防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关键。
3.1.3 职业暴露发生的科室和地点 以中医院收治病种、广泛运用中医针刺类技术开展中医特色治疗和急危重症穿刺插管操作居多的推拿、康复、急诊(含ICU)病区为主。其次为妇科耳鼻喉科眼科病区、骨科外科病区、风湿科疼痛科病区。暴露发生地点主要在病房和综合治疗室,是亟待整改和培训的场所[6]。
3.1.4 日常管理效果 根据暴露后局部能规范处理、及时上报和处置、跟踪监测等结果,说明医院日常职业暴露管理和培训工作做的较好到位。
3.2 预防对策
3.2.1 高校开设职业防护课程 由于我国在职业防护教育的实施上,存在间歇期[7]。迄今为止,我国对职业防护课程的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大部分院校未开设职业防护相关课程,也无相应的专业教材[8]。现阶段,我国护生职业防护知识大多来源于护理学课程中某些章节的学习或是专题讲座,教学内容零星散乱,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理论与实践脱节[9]。 任晓冉等[8]的研究显示,64.2%~78.0%的护生所在院校未进行职业防护相关教育。而国外研究报道,护生在第一学年便开始学习职业安全防护及暴露后应急处理的相关内容[10-11]。从以上数据可见我国医学生普遍存在职业防护教育不足,职业防护知识薄弱现象。职业防护教育是降低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12],医学院校应开设职业防护课程并纳入必修课程,以医教融合的思路开设职业防护课程,以最贴近临床的视角构建课程,使教学与临床无缝对接,促使学生掌握临床真实情景中的职业防护方法[9]。实习前还应在模拟实验室进行培训、考试合格方能进入医院开始临床实习。通过医学院校学生在校职业防护教育,可强化防护意识,促进防护行为的养成,有效提高医学生职业防护知识和技能水平,降低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职业暴露的风险。
3.2.2 加强教育培训和带教 医疗机构中医务人员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尤其是学员、新进员工、临床护士、工龄≤3年的人员是职业暴露的高发人群,也是职业防护教育培训的重点人群。应建立多部门、多层次的院科二级培训模式和重视科室带教工作。院级培训:由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负责全院员工和学员、新进员工岗前培训及外包公司负责人的培训;护理部负责实习护士、见习护士岗前培训和临床护士的强化培训;后勤负责工勤人员培训,外包公司负责保洁员、保安人员培训。科级培训和带教:由各科室带教老师和感控医生(护士)负责,对每批新进学员、新进员工进行专科职业安全防护培训,带教中老师强调与科室相关的职业暴露风险及职业防护措施,并在日常诊疗护理工作中不断提醒、督促、提高学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对科室开展的新业务有可能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应给予全科人员提醒并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培训形式采用PPT讲座和现场演示,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全员《本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报告处置流程》和职业安全操作规程及相关预防措施等的培训,要求人人知晓应急报告处置流程、了解职业暴露潜在危害、掌握并自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每年开展院、科二级职业暴露演练。从而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和技能水平。
3.2.3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合理增加医务人员特别是护士的人员配置,让医务人员有充足时间完成操作,避免长期超负荷工作和紧张的工作氛围,避免医务人员在身心疲惫的情况下精力不集中导致忙中误伤。
3.2.4 加强防范管理 感控办按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报告处置流程》,发放到各工作场所,要求人人知晓掌握,使职业暴露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科学、合理、有效的预防用药,避免感染血源性疾病的危害。做到凡是有职业暴露感控办必了解暴露过程、给予人文关怀、上门服务、指导处置、登记建档。针对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关键高危环节规范中医针刺类、静脉输液、注射、拔针等安全操作规程,禁止不推治疗车不配齐诊疗用具就到病人床旁做治疗、拔针等操作。定期到各工作场所督查、指导防护工作,针对职业暴露发生和处置及后续跟踪监测随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与发生科室沟通、共同分析、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持续改进或培训,营造安全的氛围。
3.2.5 落实标准预防措施 结合医院实际规范病房和综合治疗室布局,合理安置病人,使用适宜的个人防护用品,遵守操作规程,规范利器盒的高度和放置位置,正确处置医疗废物,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
3.2.6 预防接种 所有临床医技医务人员和学员及保洁员、保安人员都应接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定期监测乙型肝炎二对半抗体数值情况,酌情给予加强接种疫苗。
医院是病人聚集、疾病传播高风险的公共场所,血源性职业暴露是可防可控的,医务人员应“让标准成为习惯,让习惯符合标准”的理念贯穿到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中,科学预防职业暴露,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暴露的发生,保障医疗安全和医务人员安全,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花静,李家斌,王进,等.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调查分析及干预措施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18):4286-4289.
[2]栗昊,张锦,郭继强,等.某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22,36(3):495-500.
[3]孙绍娟.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的原因分析与防护对策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2):189-19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T213-2008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S].2009.
[5]陈英,冷羽,王艺瑾,等.护理实习生的职业暴露、职业防护现状调查分析[J].内科,2021,16(1):18-21.
[6]李飞燕,黄平.某三甲中医院医务人员针灸针职业暴露调查[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3,22(3):346-350.
[7]王朋,李颖,张晗.我国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教育文献计量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18,15(6):473-477.
[8]任晓冉,徐莎莎,画妍,等.临床实习不同阶段护生针刺伤发生情况及其防护教育现状调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25):1882-1884.
[9]姚立鹏,马腹婵.探讨卫生类高职院校护理职业防护教育的现状及护理职业防护课程的构建思路[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6):130-132.
[10]BERGAMINI M,CUCCHI A,STEFANATI A,et al. Knowledge of preventive measures against occupational risks and spread of 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s among nursing students.An epidemiologi-cal prevalence study from Ferrara,Italy[J].Prev Med Hyg,2009,50(2):96-101.
[11]SULIMAN M,AL QM,ALAZZAM M,et al.Students nurses knowl-edge and prevalence of Needle Stick Injury in Jordan[J/OL].Nurse Educ Today,2018,60:23-27[2020-04-10].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8987894.
[12]汪笑妹,陸关珍,孙玲玲,等.实习护生职业暴露现状及教育的研究进展[J].职业与健康,2020,36(22):3165-3168.
(收稿日期:2022-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