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挑战、原则遵循与实现路径

2023-08-08戴红磊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高质量体育

戴红磊

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如何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业界广泛关注的重要议题。自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以来,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2019 年,国务院办公厅针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出台《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43 号);2021 年,国家体育总局颁布《“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体发〔2021〕2 号),进一步强调坚持供需两端发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2022 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为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型期,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深入变革的新形势,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还存在诸多不适应、不完善,迫切需要基于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国道路。伴随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和体育强国中地位的日益凸显,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焦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整体滞后于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与管理实践需要,学界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还缺乏系统研究。基于此,本文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将“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研究目标,尝试从现实表征、现实挑战、原则遵循和实现路径对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以期为实现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行的对策建议。

1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表征

伴随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体育产业也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并在持续深化改革中成绩斐然,表现出产业规模持续扩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创新取得突破、产业空间不断扩大的高质量发展表征,为体育强国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1 体育产业规模持续扩张,民营企业成为市场主体

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和增加值增速持续高于同期GDP 增速,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从2016 年的19 011.3 亿元增加到2021 年的31 175 亿元,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4.78%,同期GDP 平均增速仅为8.95%,显示我国体育产业强劲的增长潜力和巨大的市场空间[1]。体育产业的快速壮大,民营体育企业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共有体育产业法人单位23.8 万个,从业人员443.9 万人(不包括产业活动单位、个体户从业人数),占全部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1.1%和1.2%;体育产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突破3 万亿元,体育产业企业法人单位平均营业收入23 460.4 亿元[2]。表明,我国体育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期,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迅速壮大,民营企业成为体育产业的重要市场主体,体育产业向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大步迈进。

1.2 体育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体育服务比重明显增加

随着我国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育产业供给体系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不断增强。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业占比趋于下降,增加值占比从2016年的44.2%下降到2021 年的28.0%;体育服务业占比呈上升趋势,增加值占比从2016 年的55.0%上升到2021 年的70.0%。体育服务业内部结构显示,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和体育教育与培训也呈快速增长趋势,增加值分别从2016 年172.9 和230.6 亿元增加到2021 年的892 和1 795 亿元[1],所占比重分别从2.7%和3.6%上升到7.3%和14.7%;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所占比重也从2016 年的0.7%上升到2021 年的3.3%,可见大数据赋能体育产业创新驱动效应明显。以上数据表明,我国体育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体育服务业与体育制造业之间的联动效应日趋明显,共同成为支撑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

1.3 体育产业创新取得突破,体育跨界融合提速明显

近年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我国体育产业边界不断扩大,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催生了以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和新商业模式为核心,以资本、知识、技术、人力、信息和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依托的体育产业发展新动能。同时,“体育+”和“+体育”模式彰显活力,体育旅游、体育康养、体育文创、体育广告、体育传媒和体育会展等多种融合业态不断涌现。如体育旅游,仅2022 年国家体育总局就在全国范围内推选出202 个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3]。此外,基于大数据赋能,我国“云健身”“云展览”“云赛事”等数字体育新模式发挥体育经济“稳定器”的作用,极大推动了居民体育消费的均等化和多元化。人民数据研究院公开资料整理显示,2022 年1—7 月我国运动健身APP 月活跃用户人数均超5 000 万人[4]。可见,“体育+”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在不断增强。

1.4 体育产业空间不断扩大,区域产业集群建设加快

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呈现从沿海向内地梯度扩散的趋势。截至2021 年12 月,我国国家体育产业基地334 个,其中示范基地79 个、示范单位143 家、示范项目112 个,覆盖全国31 个省(市、自治区)和5 个计划单列市[3]。在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的引领下,各地纷纷开展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和重点体育产业项目建设工作,打破“体育产业只属于东部沿海”的空间标签。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国家重大规划的出台,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国体育产业区域集群建设的步伐,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珠三角、成渝等区域已成为我国体育产业重要的增长极。可以说,我国体育产业区域集群建设已驶入快车道,体育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和稳定性水平明显提升,成为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2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挑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5]。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既有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冲击,也有国内经济社会深刻转型的挑战。

2.1 全球市场环境不稳定性进入演化期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国际国内市场环境或将发生转折性变化。(1)全球经济放缓的挑战。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22 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2.9%,预计2023—2024 年增长率也将在3%左右,未来数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保持在2010—2020 年的平均水平以下[6]。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将会加速全球价值链供应链重构,对我国体育产业外需市场造成直接冲击。(2)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大国博弈和经济衰退引致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现有全球治理规则和国际贸易体系造成侵害,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措施吸引制造业回流,多国对体育产业转移的干预力度加强,我国体育产业或将面临抑制风险,体育产品国际竞争力将有所下降。(3)社会资本投资信心受到冲击。新冠疫情不仅使轻资产运营的体育服务业遭受巨大打击,也使社会资本青睐的体育综合体等重资产运营面临撤资风险。2020 年以来,健身行业倒闭潮可能会引起新一轮市场投资恐慌,削弱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的信心。全球市场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带来严重挑战[7]。如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打好战略主动仗,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直面的问题。

2.2 全球体育产业科技创新进入加速期

我国体育产业在全球新科技促发下正面临深度变革。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信息、生物、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领域的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融合中已进入大规模商业化应用阶段。我国作为“世界工厂”,在体育产业长期发展中形成“有形(体育制造)”“数量(追求规模)”“内向(招商引资)”为特征的发展模式,该模式“在以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应用为驱动社会生产力变革主导因素”的时代背景下必将发生深度变革。(1)体育产业的生产模式、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等将发生颠覆性变化,体育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和平台化将成为推动全球价值链重构的重要因素。我国体育产业面临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结构高级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的巨大压力和发展机遇。(2)世界各国为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均把5G、AI、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等新兴技术作为提升国家产业竞争力的重大战略,通过对内制度创新和对外政策打压同步强化产业竞争优势[8]。因此,在“追赶窗口期”加速收敛态势下,我国体育产业或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技术攻关、技术垄断等系列挑战。

2.3 我国体育产业政策体系进入调整期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政策体系建设仍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需要。(1)创新政策体系不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在拉动体育经济增速方面作用明显,但政策取向偏重于体育产业的产能规模扩张和数量比例关系调整,对产品质量标准、技术创新和竞争力提升的关注度明显不足。在当前高端回流、低端转移、技术封锁和规则排斥的新形势下,现有体育产业政策体系已难以适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要求。(2)现有政策体系同质化现象明显。目前,各地在执行国家体育产业政策时缺乏对地区比较优势和区域分工协作的统筹规划,大部分简单套用国家政策选择本地体育产业,既导致地区间体育产业结构趋同化和项目重复化,又影响国家体育产业政策实施的整体效果。(3)内需体系不够完善。考虑到未来国际体育贸易可能遭遇逆流形势和国内体育供需结构升级,体育产业若想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速度,必须加快培育完整的体育产业内需政策体系,提高内需占比总需求的比重,使内需增长能够快于或等于总供给增长。(4)体育产业政策法治化程度不高,政策实施缺乏一套科学严谨的激励约束、评估机制和退出机制,严重影响国家体育产业政策落地效果。

2.4 我国体育产业供需改革进入深水期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供需矛盾问题依然严峻,居民体育消费结构已发生深刻变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导向的体育产品和服务将成为消费增长点。发挥好国内大规模市场优势,重在实现体育产业供给结构改善和供给体系质量提升[9],而补供给短板仍是今后面临的重大挑战。(1)补齐中高端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的短板。2022 年,我国人均GDP 1.27 万美元[10],中高收入群体的快速崛起对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提出新要求。目前,我国体育产业仍存在同质竞争加剧与高端供给不足并存、低端供给过剩与高端消费外流并存的现实困境,使得推进我国中高端体育消费品生产与服务供给扩容增质依然面临严峻挑战。(2)补齐体育供给空间配置不均衡带来的短板。目前,我国城乡发展失衡问题依然严峻,2022 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农村居民的2.45 倍[10],这对促进居民体育消费升级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优化区域体育产业布局及协同发展机制,深入推进城乡体育均衡发展促进城乡居民体育消费,尤其合理挖掘农村体育消费潜力,将是我国体育消费改革的重要方向。

2.5 我国体育产业人才培育进入关键期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世界级先进体育产业集群,还需高度重视人才短缺带来的挑战。(1)缺乏专业运营人员。目前,从事体育产业主要有两大人群:有体育系统工作经历的人群,虽然对体育本身有一定认识,但普遍没有管理学或经济学背景,对体育产业运营管理缺乏专业经验;商人群体,对体育产业潜在的经济价值有极强的敏锐性,但缺乏对体育本身以及体育特殊性的了解。(2)高技能人才短缺。长期以来,我国体育产业,尤其是体育制造业技能人才多以低技能人才为主。据人社部统计,在整个产业工人队伍中,我国高技能人才仅占5%,而日本高级技工占比为40%,德国更是高达50%[11]。(3)人才培养体系滞后。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体育经济的忽视,导致对体育产业专门人才培养重视不够,高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也是近些年才渐入规模化培养,在课程设置、师资条件和质量标准等方面都很难得到保障,人才培养体系不规范和不明确问题普遍存在。因此,我国体育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必须破解高素质体育产业人才短缺的壁垒。

3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原则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和战略安排,鲜明提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五条重大原则,这为新时期体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宏伟目标提供了原则遵循。(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治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5]。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切实增强党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能力和定力,只有将坚持党的领导落实到体育产业发展各方面、各环节,才能应对发展过程中来自各方更加严峻的风险挑战。(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根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5]。中国体育产业是在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和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共存的制度环境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这个特征决定了中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12],而是旗帜鲜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据中国国情走出适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的信心和支持就是我们国家奋进的力量[13]。体育从人而来,向人而去,与人同转,回应人民所需既是体育产业的价值所在,也是衡量体育产业价值的尺度。(4)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活力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4]。面对当前国际发展环境和国内供需矛盾带给体育产业发展的新挑战、新要求,要充分发挥“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的突破和先导作用,不断破解体育产业高质量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5)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品格。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特质,更是党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的思想武器[12]。当前,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各类矛盾和不确定性前所未有,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发扬斗争精神,提高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的能力水平。

4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以往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积累使其基本具备“由规模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型的基础条件。面对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的新要求,应在总结发展经验和认清未来发展挑战的基础上,以“五个重大原则”为根本遵循,从政策设计、消费升级、科技创新、产业生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系统谋划路径举措,形成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效率—质量”耦合机制(见图1)。

图1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Figure 1 The Path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4.1 强化顶层设计,加快推行高质量体育产业政策

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着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完善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安排。高质量的政策是更好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的重要工具,是应对百年未有大变局的有效手段。(1)建立体育产业政策全流程治理机制。体育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要充分吸纳各利益相关方参与,形成政策“调研—制定—实施—督察—评估—反馈—完善—退出”的全流程一体化治理机制[15],建议由国务院指定相关部门牵头成立体育产业政策协调委员会,负责统筹体育产业政策全流程治理。(2)完善体育产业政策相关配套措施。政策重心要从选择特定产业、特定企业的特惠模式,向普惠性、功能性政策转变[16]。强化体育产业政策与创新、竞争、金融、财政和环境等政策的联动,加大对体育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和本土品牌体育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3)强化体育产业政策实施的制度保障。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消除政府不必要的直接干预,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体育资源的决定性作用[17]。精准体育产业政策作用方式,放宽体育服务业和体育新兴产业的进入管制,吸引更多社会资源通过创新提升体育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4)提高体育产业政策法治化水平。加快完善规范体育市场行为的法律体系及其执行机制,加大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惩处力度,切实保障各类所有制企业参与体育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在持续推进体育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的同时,主动对接与积极参与国际体育贸易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的制定与修订。

4.2 聚焦跨界融合,加快推动居民体育消费升级提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5]。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以产业跨界融合促进体育消费升级提质是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1)继续聚焦体育跨界融合。着力实施“体育+”工程,重点推动体教融合、体旅融合、体医养融合[18]、“体育+金融”“体育+科技”“体育+文创”“体育+会展”“体育+传媒”等从“浅度融合”向“深度融合”“全方位融合”转变。(2)继续提高体育赛事表演质量。各地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通过重新梳理体育赛事发展理念,着力打造具有较大知名度的体育赛事、具有知识产权的体育赛事表演品牌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品牌体育赛事。(3)探索引领体育消费新方式。强化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广宣传相关试点城市的经验。同时,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通过体育健身消费卷、全民健身公共积分[19]、医保卡体育健身消费、区域体育旅游联票等方式支持和引导体育消费。(4)把握体育消费结构变迁新特点。统筹好“实体与虚拟”的关系,着力振兴以“先进体育制造业”为主体的体育实体经济;统筹好“线上与线下”的关系,完善线上线下相互交融的服务性体育消费发展模式;统筹好“城市与乡村”的关系,深化体育消费市场下沉,打通乡村体育消费的堵点和痛点。以体育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和新业态供给创新,全面挖掘潜在的体育消费需求。

4.3 注重技术突破,加快推进高质量的体育科技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5]。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要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引领破解科技创新难题。(1)政府牵头搭建“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创新平台。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强化体育产业创新协同与配合,优化体育产业创新生态链,通过“新基建”建设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平台对体育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催化作用,加快建设包含价值观形成、资源整合、能力提升、金融扶持等元素的体育产业创新生态体系。(2)继续扩大智能体育的全球领先地位。目前,全世界对于智能体育都尚未形成绝对技术优势,但我国在该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应充分利用5G 技术在体育产业应用中的“全部潜力”,继续加大智能健身产品、智慧体育公园和VR 冰雪体验中心等智能体育新品的研发投入力度,力争在深度和广度上继续有所突破,并牢牢把握话语权。(3)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充分发挥市场牵引和龙头企业作用,鼓励实施体育产业链“链长”制度,由“链主”企业牵头研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核心技术,使龙头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通过聚焦体育器材装备制造所需的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制造技术基础等一批“卡脖子”关键前沿技术短板,全面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在自主可控方面实现历史性突破。

4.4 孵化产业生态,加快推进区域体育产业集群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5]。合理规划区域间、国家与区域间的体育产业关联,是充分激发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潜能的必然要求。(1)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把握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成渝等区域经济圈和城市圈协调联动机遇,以及沿长江产业带、沿黄河经济带、京广铁路沿线产业带等带状走廊的产业串联附能,通过多极点、网络化的跨区域城市群、经济带建设推进体育产业发展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20]。(2)强化“一盘棋”思想,树立“一体化”理念,强化区域协同关系,主动加强区域体育产业战略协同、规划衔接和政策沟通,打破体育产业的发展边界、技术边界、市场边界和区域边界。坚持体育产业先发地区带动,携手省际毗邻地区所长,大力推动体育产业集中合作区、省际体育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和体育产业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21]。(3)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坚持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体育赛事、体育制造等方面深入合作,充分释放我国体育产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集聚共生的积极效应,以高水平开放促进国内体育经济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断提升我国体育产业国际话语权、主动权和主导权。

4.5 开发人力资源,加快推进体育产业人才体系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部署,并将“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落脚点。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是确保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要着重加强体育产业“创新型、技能型、管理型、服务型”人才培养,实施体育产业重点领域“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不断壮大高水平和高技能体育产业人才队伍。

4.5.1 院校层面 (1)优化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结构。高等教育要基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聚焦关键领域紧缺人才、跨学科拔尖人才和创新技能型人才等三类人才培养。(2)调整体育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在“需求牵引”下,从教材、课程、教法、实践和实训等方面入手,深化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学科交叉+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懂体育懂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3)增强体育产业基础研究能力。加强高校体育产业相关基础研究,布局建设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平台,夯实体育科技创新创造的理论功底,全面提高体育产业人才培养质量。(4)优化体育产业教育结构。探索在有条件的高等职业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体育产业相关专业,订单式培养体育企业所需的专门技术型和服务型人才。

4.5.2 企业层面 (1)围绕重点科技领域和关键技术环节,加大对重大攻关技术专项人才和高水平管理人才(统筹管理、品牌运营、市场销售等)的引进培养力度。(2)加大对现有人员的职业培训和潜力挖掘,鼓励支持其前往相关国际体育组织、知名体育俱乐部等访问学习,加深对国际标准、先进管理制度等的理解与掌握,增强服务型人才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5 结束语

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乃至今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必须坚守并遵循的战略定位。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征程,要深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国际错综复杂发展环境给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新要求和新挑战,要紧紧围绕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坚持以“五个重大原则”为根本遵循,持续深化体育产业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各项任务,不断扩大体育产业的发展空间和增长韧性,力争使体育产业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成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高质量体育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2017年全球体育产业人物风向标
2016体育年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