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我国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模型构建与提升策略

2023-08-08陆晓雨王名扬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青年教师体育教师素养

陆晓雨,王 铭,王名扬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筑牢体育强国根基、奋力实现体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建成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开局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到2035 年全面建成体育强国的战略部署。《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等政策文件从国家层面强调新时代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紧迫性。中央《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要配齐配强体育教师,推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承担专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重任,高校体育教师面向教育和体育两个主方向[1-2]。

目前,多数研究关注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对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分析较为缺乏。有关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主要关注专业素养综合结构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提升路径等[3-7]。对于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学界尚未形成共识,可理解为其个人态度、认知、知识、能力、水平的综合反映,也涉及对组织文化、架构、制度等方面的感知,是个人品质、能力与外部环境感知利用的综合。

综上,为了促进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快速成长,解决阻碍专业素养提升的各类问题。本研究以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访谈和扎根理论等方法,构建专业素养模型,全面分析专业素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索提升对策,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1 研究方法与过程

1.1 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探知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对有关教学、训练、科研、社会服务等构成专业素养要素的感受、经历、现状、评价和影响因素,采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8.0 进行编码和分析。

1.2 研究对象

结合便利抽样与标准抽样,选取北京体育大学、清华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共32 名青年体育教师为访谈对象,涉及学科专业包括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运动康复学和运动心理学等,运动专项包括排球、篮球、足球、田径、羽毛球、网球、游泳、艺术体操、武术套路和重竞技项目等,年龄均在45 周岁以下,其中男性13 人、女性19 人,博士学位14 人、在读博士2 人、硕士学位16 人,国际级运动健将认证者11 人,主持国家级课题3 人、省部级课题5 人、市局级课题9 人、国家体育总局或省市体育局课题5 人。

1.3 访谈内容编码

整理访谈对象基本资料,转录访谈录音,剔除无关内容。对26 个对象进行开放式编码,另外6个留作理论饱和度检验,扎根理论的编码过程主要有4步。(1)开放编码。将转录、剔除后的4 万余字记录逐句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提取概念并使用范畴概括反映访谈内容,最终从访谈记录中抽象出174 个概念和27 个范畴(见表1)。(2)主轴编码。通过聚类分析,将开放式编码得到的范畴进行关联,确定类属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第2 次编码,发展出主范畴——师德师风、压力感知与支持获取、主观控制、教学与训练能力、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及其对应范畴(见表2)。(3)选择编码。从所有已发现的概念类属中选择“核心类属”,厘清诸多概念类属及其内在联系,核心类属必须能将最大多数的研究结果囊括在一个理论范围之内。在将6 个主范畴类属进行抽象化和理清它们之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确立高尚的师德师风、正确的压力感知与支持获取、具有主观控制能力、教学与训练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社会服务能力为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模型的主要构成(见图1)。(4)饱和检验。对剩余6 个访谈对象进行检验,表明各范畴已发展完善,除了上述6 个主范畴外未发现新范畴,而且范畴内部也无新的初始概念,因此,通过扎根理论分析得到的模型达到了饱和。

表1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专业素养访谈内容开放编码Table 1 Open Code of Interview Content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Young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表2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专业素养访谈内容主轴编码Table 2 Main Axis Code of Interview Content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Young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图1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模型Figure 1 Professional Quality Model of Young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2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模型解析

通过实证研究推导教师角色及其对应的素养与能力,是对日常经验的理论转化,成果亦能对教育实践产生促进作用。本文对通过扎根理论构建的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模型解析如下。

(1)“高尚的师德师风”是内在动力,体现在规范的师德、责任担当意识、对体育事业和高校各项工作的热爱兴趣和情怀,积极健康的师生关系。兴趣和情怀是积极探究、参与各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和内在动力,能够促使发动、强化、维持专业素养持续提升。个人价值提升,指个体认为从事专业素养相关活动对于个人在考核晋升,专业、职业发展等方面具有作用。师生关系充分体现教师对学生的认识与关爱。兴趣情怀是内在、内心动力,价值提升偏向外在目标,个人价值提升得到满足会进一步激发兴趣,促进教师投入更多时间、精力,但兴趣依然是第一动力。

(2)“正确的压力感知与支持获取”是对外界压力感知后转化为动力,获取外界各类支持,建立必要社会支持系统的能力和素养。一方面,感知来自学校评价、考核制度、家庭的经济收支、职称评审等多方压力并转化为行动,适当的自我感知压力有利于主动提升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各类支持的主动与被动获取,被动的支持如高校的管理服务,各项制度规范与完善,软硬件设施等外部条件;青年教师主动寻求来自学校院系领导、学术带头人、共同体等的支持,包括方向引导、资源接洽、经验传授、方法改进等有利于其快速成长。

(3)“具有主观控制能力”是教师个人主观对实施行为难易程度和获得结果的知觉和执行控制的能力,以及对采取行动的主动把握和习惯性反思。20世纪80 年代后,教师专业化开始转向侧重于个体、内在、主动、终身的教师专业发展[8],体现了教师在专业素养提升中的主体角色。时间精力投入对各方面发展起促进作用。访谈发现,青年教师平均每周科研活动投入20 小时以上者,均取得阶段性学术成果。在取得成功经验后,青年教师乐于投入更多精力和行动。坚持是树立终身提升专业素养的基础和必要调节,承接各类项目并坚持开展6 个月以上,更易获得成功经验。协调组织的对象既包括自身的时间精力,也包括学生等外界人员。约束主要指自我约束,自律地开展工作,以及教学、科研等全面的反思。具有终身学习的心态、准备与实践,通过继续教育、培训等方式,持续学习、相互学习、终身学习新的技术、理念和方法。

(4)“教学与训练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专项运动能力、竞赛指导。教学设计侧重于教学目标、开发课程资源、教学内容拓展与建构。教学实施指运用现代化技术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保障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能够突破枯燥、单一的传授式教学。专项运动能力体现了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运动专项特色、运动专项技能和较高的竞技能力。竞赛指导指具有对学生竞赛的组织和临场指导应变能力。

(5)开展科学研究并取得成果是对青年教师的普遍要求,也是职称晋升制度的压力来源。高校教师的发展不能只是单一提升教学技能,也离不开优秀科研成果的支撑[9]。科研能力指个体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包括对系统科研方法的掌握、问题意识、对现有学术动态的追踪、批判性思维的运用能力、对学术现状进行审视并提炼自身观点的能力,科研素养的高低决定了科研发展的速度[10]。科研能力有助于开拓专业视野,反哺教学,体育教师从事科学研究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身科研能力、提升科研素养,将科研中的最新知识和发现带入教学,保障教学内容及时更新;以研究思维反思教学、研究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教学品质;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探索意识,传授相关方法、养成学生综合素质。立足新时代,高校科研工作的重点是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首位,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11],这是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重点所在。

(6)“社会服务能力”包括各项服务保障及与企业的深度合作。高校教师应将科研成果运用到实践中。立定服务“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奥运争光计划”国家战略,发展群众体育,保障竞技体育,解决体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突出问题,实现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各项工作与国家和地区发展相结合,多角度、立体化紧密联系社会实际的需要。

师德师风是内在主动推力,压力与支持是外部被动推力,主观控制是行动力,共同作用于教学训练、科研、社会服务活动,产生能力和结果。教学训练、科研、社会服务是外在表现和衡量标准,决定各项活动过程与成果产出质量,是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教学、训练和人才培养是重要工作,科研促进教学训练,社会服务和科研为教学训练更新知识、保持学术前沿位置,社会服务是教学和科研能力在现实中的应用。师德师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主观控制、压力与支持,拥有内心的动力有利于行动和支持获取,形成行动力、执行力和坚持力。教育是注重情感关怀激励的领域[12],获得更多学术共同体的支持也会促进青年体育教师的正向态度生成。

模型构建中发现,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存在类型变化和成长阶段动态发展。不同学校、专业、学位、岗位、类型和职称的教师,其专业素养构成侧重不同,如教学型与科研型、专业课与理论课教师也存在较大差异。新手型教师,态度端正、进取心较强,但是各方面能力明显不足。经过一段时间积累,外界压力增大,并开始获取一定支持,各方面能力逐渐提升。在取得高级职称后,外界压力下降,主观控制感增强,态度兴趣向两个方向发展:一部分教师受到激励保持较高水平;另一部分教师出现职业懈怠,兴趣和重要性认识开始缓慢下降,各方面专业能力也随之变化。现实中,教师某项素养并非长期保持线性上升,而是不断适应外界要求和教师个体的变化,可能会经历从高到低,再提高并维持的过程,因此需要外界在其低谷时给予更强的压力和支持。

3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存在的问题

3.1 教师对提升专业素养的兴趣不足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对提升专业素养缺乏兴趣、感觉价值低。15.6%的受访者对提升专业素养没有兴趣,21.9%认为专业素养的提升无法实现个人价值增加,虽然有11.5%的受访者表示计划开展行动,但尚未采取任何实质措施。兴趣不足严重影响青年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主体作用和主动作为。访谈发现,近30%的青年体育教师在博士、硕士阶段未接受有关教学、研究等专业素养的引导、启蒙和训练,以致其专业素养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这也说明,目前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专业素养会影响下一代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

3.2 教师对外界支持的感知获取较少

访谈发现,学校更关注青年教师论文发表、承担课时等定量化评价,对青年教师深层次心理诉求不够重视,对青年教师的价值观、个人发展、兴趣培养和保持等不够关注,以致有受访者认为“在学校工作没有归属感”,特别是在申请科研或教改课题和论文写作方面没有得到相应的帮助和支持。78.2%的青年教师对学校职称评审、科研奖励、工作量考核等制度不满意,认为“制度安排不灵活”“经费、软硬件配置支持不足”。在评价方面,体育院校更关注青年教师执裁亚运会、奥运会等赛事,承担国家队服务等社会工作,在职称评审中降低了教学、科研成果在个人业绩中的份量,降低了青年教师对提升教学、科研能力的重视程度。

受访教师表示,当前获得的专业素养提升外界支持较少。(1)缺乏教学研究团队的支持。近半数青年教师表示缺少教研室的集体支持,研究以个人为主,仅有15.6%参与集体备课或科研团队。(2)缺乏朋辈支持。同一教研室的同龄人由于评优、职称晋升等存在竞争,无法形成合力,竞技体育的竞争文化反而会“相互提防”。(3)缺乏跨学科合作。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论文、项目申请,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均缺乏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无法吸取其他学科优势、取长补短,难以产生跨学科的理论方法或实践技术创新。(4)缺乏与企业的横向合作。访谈发现,青年教师与企业合作少,参与校企对接、走访企业数量、合作深度均较低,对企业和产业实际了解较少,仅有9.4%的青年教师承担了企业支持的科研课题,超过81.3%从未与企业进行过任何合作。对压力感知和支持获取较少,降低了青年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外部推动力。

3.3 不同发展阶段青年教师专业素养短板差异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水平良莠不齐,根据访谈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周期理论,将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发展阶段划分为“适应期”“探索期”“强化期”。不同阶段面临不同专业素养的问题和困境,短板差异化明显,科研能力表现更为明显和突出,教学和社会服务存在相似情形。

“适应期”的青年教师属于新手型,普遍面临“无从下手”“起步难”问题。(1)教学方法掌握不足,一入职就走上教学工作岗位,缺乏教学法基本知识,缺乏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技能,教学语言、案例皆不丰富。(2)缺乏基本科研能力,特别是高水平运动员出身的教师,多年专项运动训练使他们具有较高的竞技水平而缺乏基础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部分受访者表示,“文献检索存在一定困难”,认为自己“读书不够”“理论知识掌握不多”“提炼观点能力不足”。(3)缺少科研选题,访谈中不少青年教师对选题感到迷茫,“如果学校或老一辈教师不进行指导,自己不知道从哪个方向进行选题”,缺乏捕捉确定选题的能力。缺少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的目标、计划和长期规划,领域、方向不明确,对各类基金项目缺乏了解。多位受访者表示,论文投稿多次未能发表,影响科研兴趣、产生挫败感,“缺乏论文撰写的能力”是阻碍科研活动的最大阻力之一。基础和经验不足,在论文写作或选题申报时,研究方向不一致,研究内容不聚焦,研究成果不深入,这与其接受的研究生教育和导师专业素养存在很大关系。

“探索期”的青年教师开始需要获得并积累各类课题和成果。一方面,项目来源少,多集中于国家体育总局、省市体育局委托项目等竞技体育科技服务项目;另一方面,与教育学、心理学等青年教师竞争同一类项目时,明显感受到不具备课题申请书的写作优势。在有项目申报名额限制的院校中,青年体育教师项目常常因为“选题不新颖”“申报书撰写质量不高”等原因被淘汰。屡次申请项目未果,导致青年教师兴趣下降、产生自我怀疑和退出行为,15%的受访者在屡次申请未果后不再申请。

“强化期”的青年教师已承担教改、科研项目,但由于缺乏专业素养的厚植与淬炼,同样感到困难和阻力重重,具体表现在研究视野不够宽广、创新意识不足、创新点不明确。在面临思路受阻,难以深入时,缺少学科带头人、年长或高水平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常常出现与预期不符的阶段性结果,造成教改、科研活动停滞不前,难以产出预期成果。高水平原创性科研成果、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专利申请等是衡量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访谈中,无人获得各类科研成果奖,仅有2 位教师获批实用新型专利。

4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

为了提升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本文通过扎根理论构建模型,以此为基础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策略。按照教师所处不同阶段,在师德师风、压力感知与支持获取、主观控制、教学训练、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六个方面整体把握、综合施策、精准提升、系统推进。

4.1 挖掘并激发内在兴趣,提高使命意识

高尚的师德师风、兴趣、情怀是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内驱动因和前置因素。青年教师只有具备提升专业素养的意愿和对其重要性的认识,才能产生持续坚持的动力与行为。鉴于此,要深度挖掘青年教师的内在兴趣,激发自信心和积极性,厚培师德师范和责任情怀。

(1)从提升青年教师责任感、使命感、情怀和师德师风等入手,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提高政治站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基层党建引领、教研室传帮带、在职培训等,强化使命担当和对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重要性认识,明晰体育强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健康中国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积极宣扬老一辈体育工作者的体育情怀,明确师德师风建设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和关键价值。以中华民族体育精神、奥林匹克精神等作为教育主题进行引导,强化青年教师在培养高等体育人才后备军中的责任担当。营造健康、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运动技能训练之余,教师加强与学生的交流,通过沟通交流促进教学相长,提升师生双方的体育品德和情操。

(2)在入职期间通过问卷、量表、访谈、观察等方法,了解青年教师的兴趣,区分教学型、科研型、教学科研型、社会服务型等发展类型,明确各类型工作的重点、特点与目标。如教学兴趣浓厚,就需要提供高频率、大范围、高水平的听课、看课交流活动;培养科研兴趣,要重视起步,激发和保护科研兴趣,设立低门槛、普及性的院级、校级课题,特别是对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需要提高的退役运动员青年教师,建立“扶上马、送一程”的科研素养培训体系,助力其科研起步,使其体会到参与科研的乐趣。学校积极搭建社会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对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促进作用。

4.2 深化改革创新,加大服务与支持力度

高校所营造的管理服务、评价制度、外界压力和学术共同体支持,构成青年体育教师感知和获取的外部环境。适当的压力能够成为教师专业提升的动力,良好的服务与支持为教师专业素养发展提供制度给养和能量,对青年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发展具有促成作用;相反,缺位的制度则不仅不能促进教师发展,还会起到限制作用。增强青年教师主观控制力,能够促使其在提升各项专业素养中自愿付出更多时间、精力并逐步取得成功。为提高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目标,学校应树立正确的目标,整体规划,引入整合资源,建立支持系统。

(1)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学校优势资源,搭建院系之间、院校之间的教学、训练、科研、竞赛等交流合作平台。高校体育学科发展要注重多维空间合作融合[11],在集中解决体育实践问题、解决重大理论问题的学科领域实现资源共享,开展跨区域、跨院校、跨学院的教学科研实验资源共享与合作。开放实验室、仪器设备,为青年体育教师提供开展创新教学、科学实验的便利条件,不囿于场地器材、采购周期的限制。不断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支持其进行国内外访学研修,参与国际交流合作、“一带一路”项目,为青年体育教师提供合作交流平台,实现科研项目攻关等深度合作。发挥教师发展中心作用,定期举办培训和沙龙交流会,以提升其专业素养。

(2)优化人才评价制度,发挥人事管理制度“指挥棒”作用。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使不同类型的青年体育教师皆可预见职业发展的未来。适度增加压力、设定经过努力可达到的绩效目标,让青年体育教师干事有激情、成长有动力,实现以改革促发展。注重发挥政策的兜底作用,使青年教师工作有条件,待遇有保障。建立体现体育学科实践性强的人才绩效考核机制,重视教师的教学、训练、科研、社会服务成果。

(3)压实责任。构建学校、院系二级工作责任体系,压实相关部门、领导的责任。充分发挥学院领导、部门领导、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在态度端正、兴趣培养、适度压力、充分支持、促进行动、提升能力和综合专业素养等方面着力,始终把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发展作为重要任务,与学校和院系、部门各项规划紧密相联,形成多层级支持系统。部门领导建立适度压力和有力支持的工作环境,引导青年体育教师将时间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专业素养提升上。鼓励青年教师提出自我约束和时常全面反思的要求,以提高主动控制感,通过部门目标、活动、氛围、文化、环境等促进青年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4)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的作用,帮助青年教师尽快融入学术共同体,增强自信心、稳定感、归属感和组织认同感。以学校首席专家、学科带头人的重大科研项目为依托,吸纳青年体育教师参与其中,在吸引力和团队氛围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使青年体育教师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产生新的研究方向,获得更多创新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研究表明,教研对于教师掌握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具有更明显的效应[13]。发挥教研室高水平教师和教授作用,通过集体备课、相互听课提升教学能力。帮助青年体育教师加强与高层次人才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学习高层次人才组织和领导团队能力。将青年教师置身于专业教学环境中,不仅可以通过团队内前辈教师的指导,快速实现角色转换,还可以积极探索前沿科研项目和教学方法。

(5)深化校企合作,建立信息化合作平台。产学研合作是提升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学校应建立信息化校企合作平台,为供需双方和跨学科研究搭建平台。使青年教师有机会面向企业一线的实际问题和产业诉求,合作设计、生产和改进相关产品,并实现专利申请。由学校组织青年教师为其他学校、社区开展体教融合、体育科普等;为国家队、省队等各级运动队开展服务攻关;为政府事业单位等开展全民健身、员工健康服务。

4.3 贯彻个性化培养理念,分阶段提升各项能力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建设是专业素养提升的重中之重,也是需要长期规划并实施的系统性工程,可通过创新服务机制,精准识别人才需求,提供精准帮助来实施。

(1)对于“适应期”的青年教师,学校管理部门或学院要进行个性化诊断,引导其分析自身状况,客观评估实力,结合专业思考发展方向,设置合理目标,加强态度兴趣、行动规划、教学教法、科研方法、职业发展等培训。与高水平教师合作,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能力;与专项运动高水平教师合作,积极参与竞赛组织,提高临场指导能力。发动学校多部门参与,协同合作。引导选题方向,在选择科研选题和研究方向中,发挥特色,引导青年体育教师选择面向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竞技体育、群众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对外交往、体育法治等领域,主动对接国家社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培养课堂教学技能,引导其主动参加本校和外校高水平教学观摩研讨。

(2)对于“探索期”的青年教师,提供及时的信息反馈,如教改选题、课程评价、课题申报书撰写等。组织专家指导与培训教改、科研课题申报书撰写,提高研究能力、知识储备和创新能力,通过培训、合作等方式,使青年教师了解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增强相关研究的知识储备,通过讲座等方式,提高青年教师对体育学科前沿的了解。采取过程性奖励和结果性奖励并举的方式,奖励在教学和科研中取得进步的青年教师。引导教师定期反思教学活动,丰富教学手段,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跨学科合作,尝试引入教育学、管理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外脑”,大力推动“体育+教育”“体育+医疗卫生”“体育+旅游”等交叉复合,通过引智、借智开展合作研究、取长补短,不断积累经验。

(3)对于“强化期”的青年教师,学校需要提供更多的资源倾斜。破格提拔具有突破性进展的青年教师,使其在课程教学和研究领域上不断深入和创新,激发青年教师创新创造的激情和潜能,申请更高级别课题,产出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成果。提升教师运用新型技术改进传统体育教学的能力,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5 结束语

强校、强教,关键在于强师。对于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与模型构建,有助于认识其内涵、构成和机理,能够更好地发挥青年教师在体育强国建设中生力军作用,助力体育学科繁荣与发展。因此,对于提升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存在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效对策。

运用扎根理论研究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模型发现,其由师德师风、压力感知与支持获取、主观控制、教学训练、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6 个方面系统性影响和构成。本研究为下一步开展大规模问卷调查,收集数据,探索教师分类、分阶段发展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青年教师体育教师素养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