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栋雯《家族文化的复兴与重构》序
2023-08-08晓苏
栋雯博士毕业之后,将她的学位论文数易其稿,再三斟酌,反复打磨,现在终于要公开出版了。作为她读博士期间的指导老师,我也深感欣慰。
付梓在即,她希望我在她的著作前面写一篇序言。于情于理,我都应该满口答应,并迅速成文。然而,我接受这个任务之后,心里却十分纠结,曾经还想婉言推卸。原因是,她的这篇题为《家族文化的复兴与重构》的论文与我所属的家族有着密切的关系。面对这样一部长达二十万言的著作,我不知道如何才能给予客观而公正的评价,既担心低估了论文的研究价值,又害怕高抬了我们家族的文化建设。但是,出于言而有信,我还是决定写一点文字,一方面对栋雯的大作出版表示衷心祝贺,一方面谈谈我对她的一些印象。
栋雯看上去是一个弱女子,其实内心是十分强大的,暗藏着一种不易觉察的恒心与毅力。她来自贵州的一所师范大学,读博之前任职于学校组织部,应该说有着令人羡慕的仕途前景。为了读我的博士,她连续考了好几年。其实,她每年考得都不错,成绩总在头几名,年年都进入了复试环节。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她没能被录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怀疑她考博并非单纯为了学术,而是为自己日后的提拔积累资本。没想到,她却那么坚定,那么执着,那么顽强,一年不取考两年,两年不取考三年,而且考试成绩一年比一年好。最后,我居然被她感动了,在名额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录取了她。
让我始料不及的是,栋雯读完博士回到原单位之后,很快向学校提交了转岗申请,毫不犹豫地从一位行政干部转成了一名专业教师。直到这时,我才完全相信她当初读博动机的纯粹性。与此同时,我也对她多了一份欣赏。在人们对官场和权力趋之若鹜的当下,栋雯却反常逆行,转向学术研究,实属与众不同。在我的印象中,不少年轻人都盼望从政,读硕读博只不过是他们的跳板。这些人从骨子里是看不起学术的,当然也不懂学术。从这个角度来说,栋雯的选择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来到华中师范大学读博后,我对栋雯的家庭背景有了更多的了解。要说,她的生活环境是比较好的,用优越这个词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她的先生是贵州一家银行的负责人,对她宠爱有加。她年纪轻轻就有了一个聪明可爱的儿子,由她母亲专门照管。如果仅从生活的角度来讲,她可以说衣食无忧,岁月静好。许多平常的女性,一生追求的不就是这种生活吗?可是,看似平常的栋雯却隐藏着另一种向往。她不满足于一般女性的世俗生活,而要选择奋斗和吃苦去追求人生的更高理想和更大意义。
栋雯在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学的是语言学,还公开出版过一本名为《趣数汉语万能动词》的小册子。虽然语言和文学同属一个学科,二者相互交融,彼此缠绕,密不可分,但在重点和方向上分属两个完全不同的研究领域。倘若选择轻车熟路的话,栋雯完全可以去攻读语言学方向的博士。但她一开始就选择了中国民间文学。面试时问其原因,她做了三点回答,一是从小喜欢中国民间故事;二是补上自己的文学短板;三是探寻民间文学与民间文化之间的关系,从而让离读者越来越远的当代文学重返民间,回归人民大众。从以上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她选择中国民间文学作为自己的博士生研究领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
显然,栋雯选择中国民间文学专业也为自己的读博之路设置了难度。借用一句俗不可耐的话说就是,理想是丰满的,而现实往往是骨感的。不过,她事先便做好了迎难而上的准备。入校的第一年,因为要获得必需的专业学分,还要完成必修的政治课和外语课,听说她只在春节期间回了一趟贵州,其他时间几乎全都待在学校里。除了上课,还要撰写各门课程论文,同时还要恶补硕士阶段的文学缺口。那一年,她远离家人,默默苦读。听她的室友讲,在某些夜深人静的时候,她也会忍不住拿出乳臭未干的儿子的照片来看上一会儿,不禁以泪洗面。值得高兴的是,她的时间没有白花,心血没有白费,一年下来,各门功课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所有学分拿到以后,栋雯在时间上虽然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但最艰巨的任务却摆在了面前,那就是按时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可以说,这是读博之路上最难的一关。据我所知,不少博士生就是在这一关上被卡住了,导致前功尽弃,遗憾终生。作为栋雯的导师,我也曾为她的博士论文而提心吊胆。为了减轻她在论文写作上的负担与压力,我还帮她策划了一个选题,建议她研究中国当代小说中的民间语言。这个选题既扣住了中国民间文学方向,又能发挥她在硕士階段的研究优势。栋雯一开始是同意这个选题的,并且还拟出了详细的写作提纲。
后来出乎意外的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参加了一次我们家族的清明大会,突然对家族文化建设产生了极大兴趣,并迅速将家族文化与民间文学挂上了钩。随即,栋雯便找到我,要求改换博士论文选题。当时,我感到十分为难,虽然认同她的想法,心里却顾虑重重。我曾试图劝她放弃,但她却固执己见。无可奈何,我只好依了她。
关于这部论文本身,我实在不想多说什么。好在,栋雯论文完成之后,按规定研究生院要送外盲审,盲审顺利通过,随后又顺利通过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现在,这部论文又将以专著的形式公开出版,它的价值便不言而喻了。
晓苏,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供职于华中师范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