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游历教学的价值意蕴及启示

2023-08-08张依婷肖菊梅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7期
关键词:周游列国孔子

张依婷 肖菊梅

内容摘要: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始终践行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为师之道。身为教师理想范型的他,是中华文化生命的承载者、开启者、引导者和化育者。孔子周游列国之行更是开创了我国教育史上“游历教学”之先河,其游历教学所蕴含的周游列国间品读社会百态,与师同游时感知言传身教的价值更是具有丰富的当代启示:冲破学校域限,在游学中体悟生活;拓展互动场域,在自然内巩固所学;置身百态社会,在变化中洞察社会。

关键词:孔子 游历教学 为师之道 周游列国

公元前497年至公元前484年,从孔子55岁弃官离鲁到68岁返鲁,前后持续十四年,先后行至卫、陈、宋、曹、郑等国,颜回、子路、子贡等弟子随行。虽孔子周游列国的经历常被视为政治活动,但孔子周游列国期间的言行,却在潜移默化中对随行弟子产生了深刻的教育影响。无论是对孔子的研究,还是对其教育思想的研究,都能激活当下教育实践中教师为师执教的深度自觉,唤起人们去探讨教育的更多可能性[1]。

一.孔子游历教学的价值意蕴

冯友兰先生曾言:孔子“游说于君,带领学生,周游列国。此等举动,前亦未闻,而以后则成风气”,此风气与“大规模招学生而教育之”一样,都由孔子开之[2]。孔门师生一同周游列国,游历途中孔子与弟子一道讲学习礼,以身示范如何应对政治局势、如何周旋于各国政要、如何评价国计民生以及如何克服各种困难艰辛。历时十四年的游历之旅,孔子历尽艰辛,险些丧命,但他始终乐观,坚持理想,甚至有着明知不可而为之的坚定。他的一言一行感染着同行的弟子,也吸引了许多异国的青年。

(一)周游列国,品读社会百态

《论语·子路》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由鲁适卫的途中,孔子发出了“庶矣哉!”的感叹,冉有就孔子之言持续发问,“庶—富—教”的治国思想由此阐发。孔门师生的对话过程是一个彼此激励、相互敞开的过程。正因双方都不先行占有真理,对话的过程乃是改变双方的过程[3]。在社会现实的触发与冉有的持续追问下孔子得以更清晰、全面地阐述自己的思想。或是受到此思想的影响,冉有后来从政时尤为重视经济财政工作。

《孔子家语》记载孔子之宋,匡人简子以甲士围之。子路怒,奋戟将与战。孔子止之,曰:“恶有修仁义而不免世俗之恶者乎?夫《诗》《书》之不讲,礼乐之不习,是丘之过也。若以述先王、好古法而为咎者,则非丘之罪也,命之夫。由歌,予和汝。”子路弹琴而歌,孔子和之。危难之时,孔子镇定自若,先反躬自省,自查后发现并无过失,便用智慧化解冲突,用德行感化对方。如《孙子兵法》所言:“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孔子以礼乐教化,以德行感化,转危为安,其广博深厚的智慧与宽阔仁厚的胸怀深深影响着同行的子路。

《孔子家语》载,孔子自卫将入晋,至河,闻赵简子杀窦犨鸣犊及舜华,乃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何谓也?”孔子曰:“窦犨鸣犊、舜华,晋之贤大夫也。赵简子未得志之时,须此二人而后从政。及其已得志也,而杀之。丘闻之,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其郊;竭泽而渔,则蛟龙不处其渊;覆巢破卵,则凤凰不翔其邑。何则?君子违伤其类者也。鸟兽之于不义,尚知避之,况于人乎!”遂还,息于邹,作《盘琴》以哀之。世间百态,众生百相,孔子借助言传表达他对社会文化的道德取向与价值判断,借助一系列的比喻将问题铺陈开来,深入地为子贡解读晋国之事,随后作《盘琴》抒心中哀思。

(二)与师同游,感知言传身教

孔门师生共同生活,孔子用自己的一举一动,为弟子们呈现传统礼制和君子圣德的现实样貌。周游列国间,孔子的交往应对以及言行举止,让随行弟子能够直观清晰地感知孔子所述之学在现实中的运用。与弟子而言,孔子身体的真实在场就是显而易见的道德示范,追随其后、陪伴在侧就意味着道德教化的获得[4]。《孔子家语》载,孔子遭厄于陈、蔡之闲,绝粮七日,弟子馁病,孔子弦歌。子路入见曰:“夫子之歌,礼乎?”孔子弗应,曲终而曰:“由来!吾语汝。君子好乐,为无骄也;小人好乐,为无慑也。其谁之,子不我知而从我者乎?”子路悦,援戚而舞,三终而出。明日,免于厄,子贡执辔,曰:“二三子从夫子而遭此难也,其弗忘矣!”孔子曰:“善恶何也?夫陈、蔡之闲,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也。吾闻之,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庸知其非激愤厉志之始于是乎在。”由此可见,危急时刻,孔子镇定自若、安然自得的处世之道便是对弟子们最好的身教。孔子向弟子传达了所遇之难皆为幸运的观念,安抚弟子此刻情绪的同时引发弟子思考苦难的意义。

《孔子家语》载,孔子适郑,独立东郭门外,或人谓子贡曰:“东门外有一人焉,其长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颡,其头似尧,其颈似皋繇,其肩似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累然如丧家之狗。”子贡以告。孔子欣然而嘆曰:“形状末也,如丧家之狗,然乎哉!然乎哉!”丧家之犬虽有戏谑意味,却道尽了游历之行的艰辛,以及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当时社会道德败坏,从从政者到整个社会风气,都已经处于一种礼崩乐坏的状态,凭借个人的微薄力量已经无法力挽狂澜,使社会重回正轨[5]。身处乱世,郁郁不得志的孔子并未因壮志难酬而归隐山林,而是选择不畏艰险地周游列国,努力宣扬儒家思想,他这种迎难而上、不卑不亢的精神势必会对同行弟子产生深刻的影响。

《论语·述而》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置身齐国,见齐国同鲁国一般兴礼乐,听具有仁教精神的音乐《韶》,甚是欣慰。同时向弟子们进一步传递出重视音乐教化的信息。《论语·宪问》载: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显然,此位荷蒉是位隐士,深谙音乐,能品出孔子乐声中的深意,劝诫孔子“深则厉,浅则揭”。孔子虽也知晓当下自身难有所为,但其并未放弃,选择迎难而上。“果哉!末之难矣。”是孔子对荷蒉的回应,也是其对在场弟子的教育,当今之世选择置身事外归隐山林何其容易,选择有所为则十分不易。

(三)传播学说,发扬儒家思想

游历教学使得孔子的政治学说以及道德形象更为广泛的传播,儒学种子被孔子播撒至四方,而儒家学说的影响力也随之扩大。孔子推行“有教无类”,曾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周游列国期间,孔子也广收弟子,如卫国的子贡与子夏,陈国的子张等。《史记·孔子世家》载:“过蒲,会公叔氏以蒲叛,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正是孔子的丰厚学识与高尚人格吸引了这些异国青年心甘情愿地拜他为师,而他们的加入也使得孔门私学更加包容、互补。这是异国青年们从现实需求出发对文化的自觉选择,正是儒学的广博与精深吸引了他们。《汉书·儒林传》载,“仲尼既没,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卿相师傅,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孔子逝世后,他的弟子们四散在各个诸侯国中,众弟子成为接续儒家思想的重要载体,儒家思想得以持续传播。

孔子游历之旅中广泛地进行社会交往,与所到国家的国君、大臣等高层交往,与耕者、渔夫、歌童等社会底层交往,与荷蒉、接舆、长沮、桀溺等隐士交往,儒家思想、儒家学说在交往中被广泛传播。《论语·卫灵公》载,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孔子回避卫灵公关于用兵之事的询问,含蓄地宣扬“以礼治国”的思想,表达“厌恶战争”的态度。

二.孔子游历教学的当代启示

孔子与弟子的游历之行对弟子而言便是最好的社会教育,与在学校中进行的教育不同,它的资源更丰富,影响更深刻。当时极具现实意义的游历教学与当今学校组织的研学异曲同工,品读孔子游历之行,探寻今日可鉴之举。

(一)冲破学校域限,在游学中体悟生活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世间万物皆来源于生活,许多惊人的发现更是来自于生活的实践与探索。孔子与同行弟子数十人,一面进行政治游说活动,一面进行教育活动。14年间,先后行至卫、陈、宋、曹、郑、蔡、楚等国。仅在卫、陈孔子稍受礼遇,在他国则多受冷待,甚至遭受武力威胁与围困[6]。“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便是由孔子游历之行中的真切体悟凝结而成。

家庭生育观念的变化使得孩子在家庭中的生态位发生变化,许多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学校内强调的是知识性的“教育”,双重影响下孩子们对生活的体悟甚少。而类同孔子游历教学的研学则能很好地改善这一现状,帮助孩子们冲破学校域限,走近生活、走近社会。本质上,旅游是一种追求愉悦的异文化体验,旅游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作一次学习经历,只是学习是在追求愉悦的“外衣”下潜移默化地实现的[7]。而研学旅行与此不同,学习是它的主题与主线,“隐性”的学习动机在研学旅行中被“显性”化。与课堂学习不同,游学使学生置身于新的学习情境,而这种情境更易唤起学生学习与探索的欲望。同时,与课堂中偏向的认知层面的生活教育不同,游学涉及情感、行动等多方面,故而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深远。

(二)拓展互动场域,在自然内巩固所学

虽然游历期间,孔子政治宏图未能完全施展,但是教育领域他收获良多,对各国政治、社会、人文、地理的考察使其的学说更为充盈。各国皆是他们的教学资源,就事而论,就事而教,他们边走边学,教学相长。即便置身险境,孔子仍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其处世之道便是对弟子们最好的身教。教师的言传身教、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在当今教学中仍十分重要,然而当前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师生回答形式过于机械化、师生问答目的单一化[8]等问题,学生主体性在课堂中并未完全发挥,课堂效果也受此影响。当代哲学家休伯特研究发现,要想培养特定领域的专家或大师,教育的涉身性必不可少,较高水平的学习目标必须依靠师生共同在场的、面对面的交流互动才可能实現[9]。研学旅行独特的教学环境与丰富的教学活动能显著增加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将过往知识与实践活动建立联系,抽象知识理解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显著提升[10]。此外,研学旅行为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理解与推理能力得到了锻炼[11]。

虽然研学旅行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孔子的游历教学却由来已久。我国文化底蕴深厚,风景名胜众多,为研学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研学是一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体验式学习,师生共游祖国的大好河山时,地理的相关知识灵动地展现在眼前;共探古迹的悠久历史时,历史的文字跃然纸上;共品自然的四季之美时,有关生物的困惑便豁然开朗。师生互动场所由课堂拓展至广阔天地,脱离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师生能够平等开放地互动,学生的思维在提问与倾听中得以开拓。

(三)置身百态社会,在变化中洞察社会

十四年间,时空变换、斗转星移,孔子与弟子们深入社会,直视社会问题。他们见识了昏庸无能的统治者,目睹了战争与内乱带给百姓的疾苦,认识到了政治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与冲突。这段经历很好地锻炼了随行弟子的参政议政、人际交往等能力,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古话说:“书犹药也,多读可以医愚。”而多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则能通晓世事、洞察时势。弟子们在游历期间深入社会,亲眼目睹了各国的文化差异,接触了各类人群,许多书中并未记载的现实被他们察觉,他们在实践中增长学识,在社会中开拓视野。当今社会虽不如那时动荡,却依旧瞬息万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仍旧沉浸在背诵、刷题、考试之中,而社会的变化他们无从知晓、无心理会,这样的他们难以应对多变的社会。社会教育实践能够连接起社会与个人,让学生能够发现并关注现存的社会问题,了解时代发展的脉络与未来趋势,沉着冷静地应对各种挑战。

前几年,我们身处“后疫情时代”,常规的学校教育常态被打破,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作用日益凸显。许多线下研学难以实现,但是线上研学却可开展,直播对话、空中课堂,孩子们通过网络与远处的教师进行交流,各地的文化借助网络广泛播撒。VR、AR等信息技术更是能够帮助孩子们获得亲临现场的真实体验,孩子们在虚拟世界中置身百态社会,洞察社会变化。

總而言之,虽然从政治方面来看,孔子的游历之旅以失败告终,但是从教育方面来看,其游历之旅意义非凡。这不仅开创了师生游历教学之先河,而且为后世培养了许多经世致用的优秀人才。史料如同片片拼图,将孔门游历之旅拼凑完整,后世才得以从中窥见孔子的广博智慧。以古鉴今育新人,当今教育也应让学生在社会中拓展视野,在自然内巩固所学,在生活里体悟世间。

参考文献

[1]傅海燕.今天我们如何认识孔子——《程方平谈孔子》评介[J].教育史研究,2021,3(4):185-188.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47.

[3]刘铁芳,罗明.作为教学方式的对话:意蕴及其可能性[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3):89-94+110.

[4]周小李.重温教育的口传气质:基于对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媒介视角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22(5):217-226.

[5]吴先伍.从“知其不可而为之”论孔子的经世智慧[J].中原文化研究,2022,10(3):15-22.

[6]李如密.游历教育与从游学习——孔子“周游列国”之教育活动及其价值再考察[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6,8(5):101-107.

[7]徐宏.民族村寨研学旅游开发价值、困境与策略研究[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22(2):33-38.

[8]张文婷.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问题分析及路径探索[J].教学与管理,2017(30):64-66.

[9]休伯特·L.德雷福斯.论因特网 [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56.

[10]Esteves H,Ferreira P,Vasconcelos C,& Fernandes I. Geological fieldwork: A study carried out with Portuguese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J]. Journal of Geoscience Education,2013,61(3):318-325.

[11]Tenenbaum H R,To C,Wormald D,& Pegram E. Changes and stability in reasoning after a field trip to a natural history museum [J]. Science Education, 2015,99(6):1073-109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州师范学院2020年校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考评机制研究”(YJGX2000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省乡村教育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周游列国孔子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周游列国
周游列国
周游列国
周游列国
周游列国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周游列国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