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府煤田的地质工作历史与展望
2023-08-07段中会杨宏科
段中会,贺 丹,杨宏科
(1.陕西省煤田地质集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21;2.自然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21;3.陕西省一八六煤田地质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75)
0 引言
神府煤田是世界八大煤田之一[1],二十一世纪国家煤炭开发战略的重点区域。神府煤炭具有特低灰、特低硫、特低磷、高发热量、高挥发分、高化学活性(“三低三高”)的特点,有“天然环保煤”的称号。在不同语境下,“神府煤田”含义有三:其一,最初的神府煤田指陕北侏罗纪煤田北部以神木为中心,延伸到府谷、榆林县境内,总面积7 890km2的区域,范围由陕西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一八五队1982年12 月8 日提交的《陕北侏罗纪煤田榆、神、府勘探区普查找煤地质报告》界定[2-4];其二,广义的神府煤田,指陕北侏罗纪煤田,俗称为神府煤田。分布于陕西省北部神木、府谷、榆林、横山、靖边等县市;其三,狭义的神府煤田,用来代指神府矿区[5-8]。东西宽50km,南北长20~60km,面积约2 400km2。本文的神府煤田取前两个含义。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神府煤田研究概况
清道光《榆林府志》《神木县志》等均记载,榆林神木产炭,然详情未载。清光绪年间,《神木乡土志》卷三《物产》:“煤炭,神木最多”“煨炭,炭质轻松无烟(焰),每燃一块,可终日不灭,询御寒之良品,缙绅之家多用之。”据《榆林府志》道光二十一年本、《府谷县志》乾隆四十八年本、胡荣铨民国24 年(1935 年)著《中国煤矿》一书等记载,清代乾隆至宣统年间,先后有府谷县煤窑5 处、神木县煤窑5 处(沙沟乡峁、大砭窑、炭窑沟、树沟炭窑、窑子洼炭窑)开采;民国时期,榆林县石炭窑(厂)6 处、神木县煤矿6处、横山县煤矿7处[9-12]。
1914—1915 年美国技师马栋臣、王国栋来华,到陕北调查石油等矿产后,发表不少论著,其中《中国陕北盆地地质》《陕北盆地之地层系统》两篇论文,初步建立起陕北晚古生代至中生代地层系统;被誉为“中国煤田事业的奠基人”的前辈王竹泉院士等地质工作者为日后神府东胜煤田的发现进行了奠基。正是王竹泉等前辈的拓荒,为此后地质工作顺利开展乃至煤田大发现奠定了坚实基础。1917—1923年,王竹泉经多次实地调查后,编著并出版《中国地质图》太原榆林幅说明书,对内蒙古准噶(格)尔旗以南,陕西鄜(富)县以北、东止黄河,西迄陕西安定县(今子长县)间产煤区,就地层、构造、地文、经济地质等进行了论述。认为黄河以西“东西宽约100km,南北长约375km”范围内为侏罗纪煤系,煤层厚0.67~4m,向西缓倾,倾角1°~4°,属烟煤。煤层厚度以神木为界,其北平均厚度3m,其南平均厚度1m,计算深度1 000m,产煤区地质储量为904.5亿t。
20世纪20~40年代,潘钟祥、王竹泉重建了陕北地层系统,张广石(张世忠)记载了陕北煤区储量660 亿t。1923—1933 年,潘钟祥、王竹泉等地质学家,前后数次到陕北调查油田、油页岩等地质,著有《陕北油田地质》《陕北古期中生代植物化石》等论文,更正马栋臣等所著《陕北盆地之地层系统》中的错误;重建了陕北地层系统,至今仍基本被地质界沿用;1931—1942 年,地质工作者张广石(张世忠)先后编写有《陕西矿产一览表》《陕西之煤业》《陕西煤炭业过去现在将来》等著作,记载了陕西煤炭资源等,在全省73 个县中,51 个县123 处有煤炭,全省煤炭总储量为719.5亿t,列全国第二位。这时候,地质工作者已经认识到:在陕北、关中、陕南等三个煤区中以陕北煤区最多,在地质时代上,以侏罗纪最富。此记载,反映了陕西煤炭资源分布的基本状态。同时评论和记载陕北煤区:“东以黄河为界,西迄甘境,南至梁山桥山,北抵内蒙古绥远,包括府谷、榆林、定边、绥德、安定、保安、延川、延长、甘泉、宜川等县。储量660 亿t,占全省储量的91.7%。煤田地质时代,大部属侏罗纪。煤质极佳,厚度亦大,层数亦多,是陕西煤炭储量最大之煤田。惟山脉纵,河流交错,交通颇感困难,难以开发”。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神府煤田研究概况
20世纪50年代,煤炭地质工作者开始对陕北煤田的调查。石油地质工作者在勘探石油时,对鄂尔多斯地台之煤田亦做了调查研究。1952年10月,田在艺、杨礼米编著有《陕北煤田》,提出陕北煤系地层主要分布于上石炭统太原组,上三叠统瓦窑堡组,下侏罗统延安组,第四系[13];1954 年,石油工业部陕北地质大队101队张文昭等人,提交有《陕北盆地北部鄂尔多斯地台地质报告》[14];1956 年,石油工业部西安地质调查处刘绍龙编著有《鄂尔多斯地台煤田》研究报告[15];1956 年,陕西省工业厅经济资源调查勘测队,在区内以寻找泥炭为主,附带了解其他矿产,通过一个月的调查,编有《府谷神木与横山靖边沿线地质矿产初步了解报告》[16];1958 年7 月,郑州煤田地质学校师生120 余人组成陕北普查队,赴榆林、神木、佳县、横山、米脂诸县境内进行了为期两月的踏勘,绘制了1∶10 万地质图2 500km2,编有《陕西省北部榆林神木区域侏罗纪煤田踏勘报告》[17-19]。
1958 年,煤炭地质系统开展煤田预测工作,此后进行局部地质勘查工作。1958 年7 月,陕西省煤炭工业局开展了全省第一次煤田预测工作,编制完成了1∶50万的全省煤田预测图及煤质分布图,编有《陕西省地质及煤田预测图简说》。该次煤田预测,陕西省含煤面积约6.54 万km2,预测埋深1 600m 以浅的煤炭(含石煤)资源总量4 091 亿t(含26 亿t 的探明储量)。该次预测将陕西北部划分为四个煤田(渭北煤田、黄河西岸煤田、瓦窑堡煤田、陕北盆地煤田),预测侏罗系延安组含煤面积45 900km2,北部煤层多而厚,西南部煤层薄而层数少,西南部煤系地层不连续沉积,煤层不稳定,煤种为气煤、长焰煤、弱黏结煤等,预测总储量2 388亿t[20]。1958年9月,西北煤田地质局成立榆林煤田勘探队(后为186队),对陕北煤田进行系统调查与勘探。同年10—12 月,在榆林城南金刚寺一带施工钻孔7 个,进尺474m,编写《金刚寺井田简易地质报告》,提交储量232 万t;1958 年11 月,陕西省煤炭工业局派工作组到陕北,配合榆林煤田地质勘探队,调查神木、府谷两县煤矿点数十处,年底编写《陕北府谷神木两煤田概要说明》,估算侏罗纪煤储量384 亿t,石炭纪煤储量51 亿t;1959 年,陕西省煤炭局地质勘探公司186 队在榆林县西南开展普查工作,工作面积662.45km2,编有《陕北侏罗纪煤田横山矿区波罗韩岔间普查勘探报告》,提交储量C1+C2 级13.98 亿t[21];1960 年,陕西省煤炭局地质勘探公司186 队郭士仁等人在榆林县城及周边地区开展普查工作,面积309.41km2,编有《陕北侏罗纪煤田榆林矿区归德堡至古城滩间普查勘探报告》,提交储量7 432 万t[22];1961 年5 月,陕西省煤炭工业管理局煤田地质勘探局186 队在榆林市、靖边县、绥德县境开展普查工作,工作面积约1 167km2,提交了《陕北侏罗纪煤田韩岔吴家园子杨桥畔间地质资料》,估算C1 级+C2级资源储量共计17 348万t[23];1963年11月,西北煤田地质局194勘探队,在神木高家堡以北、府谷麻镇以南、尔林兔镇以东、黄河以西,面积约6 000km2进行踏勘,提交了《陕北神木府谷地区煤田地质初步踏勘报告》,估算了石炭二叠纪煤储量为29.44 亿t;侏罗纪煤储量为24.96 亿t;指出本区为一良好的煤炭工业基地[24]。
1974—1981年,陕西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进行了第二次煤田预测工作。集中了陕西省20多位长期从事煤田地质工作的专家、学者,专门成立陕西省煤田预测小组,在1974年底开展煤田预测工作,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年以来,陕西省以各种手段所取得的各类煤田地质勘查和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地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历时4年多时间,完成了第二次煤田预测工作,其成果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是陕西省第一篇比较系统的煤田地质成果。本次预测工作在综合分析大量地质资料基础上,以地质力学理论为基础,研究探讨了构造控煤、成煤古地理、含煤性变化趋势、煤种分布及煤变质作用类型等地质规律,为战略找煤提供了较多的科学依据。此次煤田预测,全省煤田总含煤面积5.84万km2,埋深2 000m以浅的煤炭(含石煤)资源总量2 926.7亿t,其中探明资源的含煤面积5 831km2,探明资源储量268.3亿t。按含煤地层分布和成煤时代以及煤层赋存情况,将渭河以北地区划分为五大煤田(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黄陇侏罗纪煤田、陕北侏罗纪煤田、陕北三叠纪煤田、陕北石炭二叠纪煤田),各煤田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1976 年,陕西省一八五煤田地质勘探队受命派一分队前往横山县,先后开展波罗井田和樊家河井田精查工作,分别提交《陕北侏罗纪煤田横山县樊家河井田精查地质勘探报告》,估算A+B+C 级储量3 989万t;《陕北侏罗纪煤田横山县波罗井田精查地质勘探报告》,估算A+B+C 级储量7 552.30 万t。之后开展鲍渠井田精查,编有《陕北侏罗纪煤田横山县勘探地质资料》,因钻探工程施工未完成,仅作为中间报告资料[25-27]。
与此同时,20 世纪70 年代中后期,陕西省地质局及煤田地质勘探队进行了小规模的局部煤炭地质找矿工作。1978 年12 月,陕西省地质局第14 地质队方春华等人据陕西地质局指示,在横山县以西至定边县一带进行找矿,并对塔湾煤矿进行普查钻探,提交了《陕西省榆林地区横山-定边普查及横山塔湾煤矿地质报告》,获得C+D级储量3 579.5万t[28]。
3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神府煤田大发现
1980年9月,陕西省一八六煤田地质勘探队在榆林、神木、府谷境内开展1∶10万地质填图,对侏罗纪煤田的煤炭资源做出远景评价,面积约9 000km2,提交了《陕北侏罗纪煤田神木、府谷地区地质调查报告》;1981—1982 年,陕西省一八五煤田地质队,在榆林、神木、府谷境内开展大面积的普查找煤工作,工作面积约9 000km2,1982 年12 月,一八五队编制完成了《陕北侏罗纪煤田榆神府勘探区普查找煤地质报告》。在含煤面积7 894.45km2内获批准的D 级储量781.76亿t[29]。经过普查勘探证实,榆神府地区不仅储量大,而且煤质为特低灰、特低硫、特低磷—低磷、中高发热量的长焰煤、不黏煤和弱黏煤。同时,煤层埋藏浅,开采技术条件简单。《找煤报告》指出:“在陕北侏罗纪煤田,以神木北部的店塔为中心,延伸到府谷、榆林县境内,总面积7 890km2,储量877.28亿t,是陕北、蒙南侏罗纪、石炭二叠纪煤田的核心部分。”这份报告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为国家下决心调集力量尽快勘探和开发陕北煤田提供了科学依据。《人民日报》在1982 年12 月28 日头版刊发《榆林地区发现一个大煤田》。神府煤田的发现,引起党和国家最高决策层的关注。1983—1986年期间多位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到煤田视察。
4 神府煤田发现以来的地质勘查工作
神府煤田发现后,原煤炭部立即把神府煤田的勘探列为重中之重。大约五年时间里,陕西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组织所属勘探力量相继进入榆神府地区开展大规模的详细勘探工作,陕西省地矿局地质八队和物探队,在陕蒙边界处还有煤炭部地质117 队、151 队、地矿部105 勘探队、104 水文队也相继入场工作。
1983 年开始,一八五队等单位实施神木北部矿区普查、详查地质勘探。1986 年以后,陕西煤田勘探的重兵都集中于神府煤田,一三一队、一三九队、一九四队、物测队、水文队等队相继进入榆神府勘探区参加会战。主力集中于神府、新民、大保当、横山等地。经过地质工作者三十年余年的艰苦努力,神府煤田资源勘查工作基本完成。
神府矿区的地质勘查有两个集中时期。第一阶段是1986—1995 年。一三九队于1986 年提交了活鸡兔大型露天精查报告,一八五队1987 年提交《神木北部矿区详查地质报告》,到1995 年,神府矿区相继完成了大柳塔、朱盖塔、杨伙盘、神树塔、孙家岔、张家沟、柠条塔、肯铁令、海湾、大海则、燕伙盘、石圪台、柠条塔露天、何家塔、活鸡兔、前石畔、何家塔井田(扩大)和大柳塔井田(扩大)等18 个大型井田的精查勘探工作;第二阶段是2003—2013年,又陆续完成了袁家梁、郭家湾、青龙寺三个勘查区详查项目,红柳林、李家沟、田家寨、青龙寺、袁家梁、郭家湾等六个井田勘探项目。并加入煤矿地质勘查工作,先后进行了矿区内张家峁井田补充勘探、板定梁塔煤矿(整合区)勘探等若干煤矿生产资源勘探项目。
新民区地质工作以一三一队及一八五队为主,1986—1993 年,先后完成了郭家湾井田详终及新民区找煤、普查、详查地质报告;2008—2009 年,又进行了少量煤炭(整合区)勘探地质工作。
榆神矿区地质勘查工作以一八五队为主,1986年开始进行普查工作。1993—1998 年,先后完成榆(林)北神(木)西大保当区普查、先期开发区详查及大保当井田精查勘探;新世纪迎来榆神矿区地质工作的高潮时期,至2018年,以一八五队为主,陆续完成了锦界I 期、锦界、曹家滩、凉水井、金鸡滩、梁家村、大保当(补充)、小保当、大砭窑、小保当一号、二号井田、小壕兔一号、二号井田、郭家滩井田等14个勘探项目,同时还进行了小壕兔、尔林滩、中鸡、中鸡南、孟家湾西等勘查区普查,朱家塔、小壕兔、小保当优质环保煤的详查等勘查项目。
榆横矿区地质勘查工作主要由原地矿系统单位进行。陕煤地质进入榆横矿区开展地质工作较晚,2009 年以后,以一八五队为主先后进行了大海则预查、海流滩详查、木瓜山—万家沟详查(中间)、袁大滩勘探、十六台普查、响水普查等6个勘查项目并提交了报告。另外,2015—2018 年,在陕北侏罗纪煤田的深部,一八五队进行了柠条梁勘查区煤炭预查勘查项目并提交了报告。
截至2018 年底,神府煤田探获煤炭资源储量2 066 亿t。其中达到勘探阶段的煤炭资源储量709亿t、达到详查阶段的煤炭资源储量243 亿t,达到普查阶段的煤炭资源量572 亿t,预查阶段的煤炭资源量542 亿t。勘探、详查、普查、预查资源储量分别占该煤田累计探获资源储量的34.32%、11.77%、27.70%、26.21%。查明资源储量1 335 亿t,保有资源储量1 286亿t,尚有518亿t潜在煤炭资源。
5 神府煤田与国家能源战略西移
“神府煤田”的发现,为国家能源战略西移和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新中国地质找矿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随着神府煤田勘探步伐的不断加快和勘探程度的提高,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建设大型能源基地和发展陕北经济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长期稳定。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煤炭的需求不断增长。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东部煤炭基地逐步进入资源枯竭期,急需要寻找煤炭生产接续区。神府煤田的勘查开发,为国家能源战略西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0]。进入二十一世纪,煤炭资源丰富且相对集中的神府煤田具备了接替煤炭战略西移的能力。因此,我国煤炭开发总体布局坚持压缩东部、限制中东部、优化西部,明确提出煤炭开发要向内蒙古、陕西、新疆三个省区转移。依托优质煤炭资源优势,陕西原煤产量不断增加。神府煤田设有神东、陕北两个国家规划大型煤炭基地,神府、榆神、榆横三个国家规划矿区。2019 年陕西煤炭产量达到6.34 亿t(是2000 年的31.7 倍),稳居全国第三位,产量占全国比例提高到17%。十三五时期,全国煤炭生产重心持续向晋陕蒙新等资源禀赋好、竞争能力强的地区集中。2019 年,晋陕蒙新四省(区)原煤产量占全国的76.8%,比2000 年提高40.9%;其中,陕西产量占晋陕蒙新四省(区)的比例为22%,相比2000年提高15.8%。其中,主要的产量来自神府煤田各矿区。作为国家西煤东运的腹地,西电东送的枢纽,神府煤田成为中国二十一世纪最主要的能源接续地之一。
“神府煤田”的地质工作成果奠定了陕西省作为全国煤炭工业大省的根基,为陕西煤炭工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1949 年陕西全省煤炭产量只有96 万t[31],到1982 年全省原煤产量2 018 万t。煤田发现和开发以后,陕西全省原煤产量增长明显加快,1990 年达到3 327 万t,1991 年开始产量迅速扩大,1995年4 248万t,2003年11 612万t,2008年突破2亿t,2010年末达到36 116万t,2015年突破5亿t,2018年陕西煤炭产量62 324 万t。2018 年每天生产原170.75万t,相当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全年产量的近两倍。1986 年来33 年间全省煤炭产量增长了23 倍。煤炭资源的探明和开采,有力地推动了陕西经济“专列”快速向前。2011 年,陕西跻身全国“万亿GDP 俱乐部”行列,全省国民经济生产总值达到12 391.3亿元[32]。2018年达到24 438亿元。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产业(2018 年,原煤产量占能源生产总量的79.40%)成为陕西省的支柱产业[33]。神府煤田的开发使榆林崛起成为闻名全球的能源之都。
2018 年,榆林市生产总值达到3 438 亿元,人均GDP 为16 442 美元,经济总量跃居西部地级市第三位,陕西省内第二位[34]。神木市、府谷县、榆阳区分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榜单的第48 位、70 位和第99位(表1)。
表1 神府煤田开发现状(截至2018年)Table 1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Shenfu Coalfield(as of 2018)
6 神府煤田的煤矿地质工作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一八五煤田地质勘探队进行了瓷窑湾矿溃沙灾害调查、大柳塔煤矿1-2 煤层二盘区开采技术条件勘察及大柳塔煤矿建井地质报告编制,实施了大柳塔矿201 工作面疏降水工程。二十一世纪以来,多家地勘单位在神府煤田全面开展煤矿地质技术服务,包括煤矿补充勘探、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等,如活鸡兔矿井一盘区、杨伙盘煤矿、张家峁煤矿补充勘探煤层火烧边界控制,韩家湾煤矿、隆德煤矿、杨伙盘、小保当等矿井补充勘查;开采技术地质条件专项勘查如韩家湾煤矿、南梁煤矿、小保当等煤矿超前探放水和张家峁煤矿顶板水害防治;围绕煤矿生产工作需要,开展矿井地质研究,如金鸡滩、张家峁煤矿等覆岩“三带”“两带”勘查及研究、覆岩渗透性研究、地面径流条件下开采防治水技术研究,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地质类型划分、矿井生产地质报告修编、煤矿(整合区)资源储量核实等。
1996年,陕煤地质参与了中国煤田地质总局组织开展了“我国西部侏罗纪煤田(榆神府矿区)保水采煤及地质环境综合研究”(煤炭工业部“九五”重点科研项目)首次提出保水采煤概念。主持研究了“煤田开发过程中的环境地质问题研究”,首次关注矿区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为在西部生态脆弱矿区科学采煤保护生态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之后,持续进行矿区保水采煤及可持续发展研究。2005年以来,王双明等研究了煤层、隔水层、含水层和地表生态系统的空间组合特征,形成了生态脆弱区实现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技术:即以煤水空间组合特征研究为基础、以采动地质条件变化分区为途径、以采煤方法规划为手段、以防止隔水岩组破坏为目标、以保护生态水位为核心的采煤保水技术体系,将生态脆弱矿区环境保护引领到了生态水位保护新阶段。
7 新时代神府煤田地质工作
7.1 煤炭绿色开发的地质保障工作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神府煤田形成了我国最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千万吨级以上的特大型现代化矿井13对,集中建成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千万吨级煤矿群和链条齐全的煤化工基地,逐步建成了独步国内、领先国际的现代煤炭生产和清洁高效利用技术体系。绿色矿山建设是煤炭工业的根本方向,而坚强的地质技术保障是实现煤矿安全绿色开发的前提。绿色矿山建设对地质保障技术提出更加迫切的需求。“十四五”期间,重点加强煤炭绿色开采地质保障技术研究,建立井上下一体化的煤矿工作面地质条件精细探测的综合技术体系,精确预测预报煤矿以小构造、矿井充水、煤层顶板失稳、深部冲击地压、煤层自燃等为主的各类隐蔽致灾因素。
7.2 矿区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神府煤田地处半干旱带,地表植被稀少、地下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随着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地处黄河中游的神府煤田开发面临着日益突出的环境约束。实践表明,神府煤田“煤层埋藏浅”的地质条件是把“双刃剑”。在未来的煤田开发过程中,必须以区域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优化和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实现保水采煤为目标,统筹矿区规划和开发进程中的重大战略布局。可以预见,如果现在再不采取实质性的战略层面行动,未来榆神矿区的生态恶化将加剧显现,秃尾河也会重蹈窟野河断流的覆辙,区域性的生态危机在所难免。地质工作要重点围绕采动损伤监测与控制、采动塌陷区治理与利用、保水开采、矿井水综合利用及深度净化处理、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开展研发与攻关。包括生态脆弱区高强度开采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矿井水综合利用与水环境保护技术,矿区环境遥感监测、采动损伤监测与控制、高强度大规模开采下浅埋煤层开采覆岩移动与控制等技术,煤炭开采与城镇化建设协调开发技术,煤炭高强度开采沉陷与生态演变精准监测及修复治理技术,矿区地貌、土壤、植被、水体重构和景观再造技术,老矿区关闭矿井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与利用技术。
7.3 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的地质勘查技术
神府煤田煤炭是国内外少有的优质煤基油气资源。长期以来,煤炭仅仅作为动力燃料利用,而对于其作为化工原料、特别是富油煤作为油气资源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事实上,采用低温干馏技术,可以将侏罗纪低煤阶煤炭资源转化成煤焦油、煤气和半焦,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缺油、少气和焦煤稀少的资源禀赋不足。若在煤炭热解技术和规模化发展上取得突破,实现富油煤从燃料向“燃料+原料”的转化,神府煤田就孕育着一个大油田。其中,集成地质勘查新技术的优势,研发富油煤的地下原位热解技术是探索煤炭绿色开采绿色利用的革命性颠覆技术,尤为引人注目。要系统开展富油煤原位热解用热介质和加热方式研究,筛选出适合富油煤原位热解的合理加热方式和加热介质,开展富油煤原位热解先导示范试验,形成富油煤原位热解液化和气化一体化技术。
7.4 煤炭地质信息化平台建设
建设智慧煤矿,将小保当煤矿地质保障系统建设成为内容全面、功能先进、实用性高的国内领先信息化系统示范工程。在此基础上,开发基于云服务和大数据技术的智慧煤矿地质保障信息系统。推进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升级改造,完善数字煤矿生产协同共享管理平台。从地测管理、防治水管理、风险预控、三维可视化和综合展示六个方面建设地质保障信息系统。开发煤炭地质云2.0 平台,建设煤炭地质服务信息系统、煤炭地质信息及大数据分析共享平台及煤炭地质云信息资源共享交易平台。
8 结语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发现神府煤田,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煤炭工业最重大的资源发现,为二十一世纪国家煤炭工业战略西移奠定了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地质工作应着力为煤田绿色开发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提供坚强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