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沛县地名的命名规律

2023-08-07鹿琳毛子锐

今古文创 2023年26期
关键词:沛县命名

鹿琳 毛子锐

【摘要】地名,不仅是一个语言符号,还承载着一个城市沉厚的历史文化。沛县北扼齐鲁,南屏江淮,东襟四湖,西控中原,占据重要的地理位置。其地名沿革反映了当地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本文以沛县地名为研究对象,列举实例,从自然地理、政治历史、经济发展、社会人文等角度,探寻沛县地名的命名规律。

【关键词】沛县;地名;命名规律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3)26-0127-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6.041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扬州大学广陵学院2022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2213987012Y)。

地名,是记录一个城市历史发展的重要载体。沛县历史悠久,于秦代置县,其地名文化是了解这座城市的重要资料。文章对沛县地名作以全面的搜集、整理,研究地名背后承载的地理变迁、历史变动、经济发展、文化交融,探寻沛县地名的命名规律,以期对地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有更深刻的認识。

一、与自然地理有关的地名

沛县位于江苏省最北部,微山湖西畔。东与北两面隔微山湖、昭阳湖与山东相望,南面与西面分别与铜山县、丰县接壤[1]。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沛县独特的自然优势。一方面,沛县境内河流纵横贯通,形成密集的水网。长期河水灌溉形成独特的地形地貌,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质多为泛黄冲积物,土壤东沙西淤。另一方面,沛县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物产富饶,造就了别具一格的自然景观。地名的命名受到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一)水域来源的地名

沛县境内多水,与水有着解不开的渊源。随着元代建都北京,政治重心向北移,统治者为缩短陆上运粮时间,以便将南方粮食运往北方,于是开凿济州河、会通河和通惠河,京杭大运河规模初步形成。沛县位于原运河会通河段上,元代先人借泗水河作为运河河道,明清时期对运河加以扩建。水运交通便利,气候宜人,人们依河而居,众多村落名称中都有“河”字。比如三河尖村、杨河村、石河村、韩河村、高河村、河口村、三里河村、三河尖村、河涯村等。

水域来源的地名虽交通便利,但也会受到水患的影响,故部分地名因水患而生。这类地名常采用谐音的方式命名,如:燕庄,原名“淹庄”,村民受水灾影响,取名“淹庄”,后取姓氏谐音“燕”,改名为“燕庄”;曹庄,原名“漕庄”,后取姓氏谐音“曹”,改名为“曹庄”。此外,部分地名因水质特征命名。如:鲁村,原名“卤村”,因村前河水发咸,认为水中含卤,取名“卤村”。后取姓氏谐音“鲁”,改名为“鲁村”[2]266。

(二)地形地貌来源的地名

沛县地处黄泛冲积平原,地表坦荡,地势西高东低。黄河决堤、黄河泛滥是造成冲积平原的主要原因。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黄河在濮阳决口,黄水经巨野入泗水过沛县,历时24年,泥沙在境内大量淤积。从此黄河不断改道、决堤、泛滥。从金明昌五年(1194),黄河在河南阳武决口改道,侵汴、入泗,夺淮入海起,到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再次改道北徙至利津入海止,历时660余年,黄河都从县西南方流过,在黄河泥沙的填积下,沿线地面不断淤高,渐成地上河,经常决口泛滥[3]101。民国时期沛县饱受水患之苦。长期河水冲刷形成沼泽洼地,地势呈中间低、周围高之貌。故部分地名中含有“洼”字,比如孙洼、卓洼、黄洼、姚洼、李洼、黄洼、张洼、谢洼。

为防河患,人们建圩防洪,故部分地名中含有“圩”字。比如程圩子、渠圩子、杨圩子、袁圩子、侯圩子、三道圩子等。也有村民筑堤防水,民间有“南修大堤挡黄水,北修长城挡鞑兵”的说法[3]101。魏堤口、彭堤口、田堤口、崔堤口、闵堤口、夹堤址等都是人们筑堤防水的例证。

(三)自然景观来源的地名

县境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春季天干多变,四季分明[3]102,宜种植作物。部分地名用植物景观命名,如姜梨园因姜氏村内种植数里梨树而得名。王梨园因王氏种植数里梨树而得名。柳园子因柳树绕村成园而得名。杏花村因村内多杏花,花团锦簇而得名。邓元村,原名“邓家花园”,邓氏爱花,在村前辟地60亩,建园种花。马园村,因马氏有大片菜园而得名。郭林地,因郭氏定居地多林地得名。毛芋头张庄因盛产毛芋头而得名。此外,有的地名用建筑物命名,这些建筑源自明清时期,地名中多有“楼”“阁”“桥”字。如:胡楼、韩楼、封楼、孟楼、唐楼、朱阁、贾阁、孙桥、黄桥、王桥、孟桥等。

(四)村落聚居来源的地名

村落,乡人聚居之处。它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商周时期,“聚”是文献记载的最早的村落形态,它有“汇集”“聚拢”的意思。这一时期的一些区域村落名称,大致还有“丘”“庐”等[4]2。秦代,出现带有防御性质的村落“坞壁”[4]2。东汉时期,出现“村”的概念,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鼎器妙用章》中载“得长生,居仙村”。这里的“村”即指乡野聚落。到东晋南朝时期,文献中有关“村”的记载多了起来,不少乡野聚落开始以“村”为名,并大有取代其他称谓的趋势[4]13。唐代,村落普遍用“村”命名,并把“村”作为国家基层行政单位。元明清时期,村落进一步发展,许多现存村落是在这一时期保留下来的。

据《中国村落史》载:“村落是由古代先民在农耕文明进程中,在族群部落的基础模式上,进而因‘聚族而居的生产生活所需而营造的具有一定规模、相对稳定的基本社会单元。”[4]5这种“聚族而居”的村落是以宗法制为核心,基于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费孝通曾指出“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5]村落名称多冠以一至两个主姓。比如刘庄村、黄庄村、程庄村、吴庄村、张庄村、朱庄村、许庄村、孟曹庄村、丁辛庄村、肖孟庄村、王孟庄村、贾宋庄村、张李庄村。

二、与政治历史有关的地名

汉高祖刘邦在沛举兵反秦,建立大汉王朝,帝王将相的古迹传承千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许由垂钓,商容来沛,孔子问道,老子居沛,在这里留下了温馨的人文佳话。沛县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了醇厚乡情,明清移民文化与沛地文化碰撞交融,使沛地文化更加灵活生动。地名的命名受到政治历史因素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一)历史人物来源的地名

沛县是人文荟萃之地。1920年《沛县志》载:“自昔人物俊伟,照耀寰区。览川原之漭漾,湖河之浩瀚。犹想见古豪桀奋兴之地乃迁流至今。”[6]后人敬仰先人杰出的贡献,感怀先人创业的风采。故部分村庄用先人名字命名,比如刘邦店、灌婴寺。有些道路名称也用先人名字命名,比如樊哙路、张良路、萧何路、沛公路等。

沛县民风淳朴,乐于助人。有的地名用平民百姓名字命名,以表达对其美好品德的歌颂赞美。比如曹文村、张本清口、胡子宜村。另外,部分历史人物来源的地名在沿用过程中,或取谐音或加以雅化,比如:彭楼村,曾是乾隆皇帝喂马的地方,当地人以皇帝在此喂马为荣,喂马需设马棚,遂取村名为“棚楼”,后取谐音“彭”,就成了今日彭楼[2]105。敬安,相传明正德帝南巡马行此地紧鞍,后取谐音“敬安”作纪念[2]400。杨明集,其名来源于汉高祖刘邦。刘邦幼时与母亲逃难,经过此地,恰逢天亮,听到庄内羊鸣声。刘邦称帝后赐名为“羊鸣集”。清乾隆年间,皇帝觉得“羊鸣”不雅,遂改名“杨明集”[2]530。

(二)历史古迹来源的地名

历史古迹来源的地名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有些历史古迹仍然存在,成为旅游景点,比如:琉璃井,相传为秦始皇所凿,现为县文物保护单位。樊井,曾是樊哙屠狗时用的井,现为县文物保护单位。射戟台,曾是东汉刘备、吕布射戟之处,现位于沛县文化馆内。青墩寺,旧名玉皇殿,现为县文物保护单位。有些历史古迹已经消失,比如:留城,古封国名,始于唐尧时代。后几经废置,或为邑,或为县,或为国,至隋末纳入沛县版图[2]3。民间记述约在明洪武22年,留城陷于湖中,留城消失。湖陵城,秦汉名湖陵县,位于今沛县龙固镇的前程子村和微山县张楼乡的后程子村一带[2]7。明嘉靖时,河绝沛县,湖陵城消失。泗水,运河故道。清嘉靖五年,黄河决于丰沛,泗水向东移,流经沛境的泗水没于黄水。飞云桥,位于古明城南门外,桥邻近歌风台,摘自刘邦《大风歌》风起云飞之句为桥名[2]20。明清时期,橋多次重修,后飞云桥的记载无处可找。

此外,部分历史古迹来源的地名是经过后人筹资重建而来。比如:歌风台,公元前196年,刘邦途径家乡沛县所筑。清乾隆46年,歌风台毁于水患;清光绪三年,歌风台重修;抗日战争时,毁于战火;1951年,沛县人民政府建八角歌风亭;1985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拨款重建歌风台于县内文化馆内。1995年,重建歌风台于汉城中东部,现为旅游景点[2]27。汉高祖原庙,建于汉孝惠帝五年,明清多黄水,汉代高祖原庙已无处可查。1995年,沛县人民政府筹资重建。

(三)移民来源的地名

沛县于先秦置县,地处齐鲁、宋楚之间,兼容两地民风民俗。明清时期的两次大移民奠定了沛县地名的基本格局。

第一次移民为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等地迁居沛县。长期以来,在苏北民间流传着“洪武赶散”的传说:朱元璋登基不久,为报复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一带绅民对“吴王”张士诚的拥戴,以移民垦荒为由,将江南40万人丁驱至苏北[7]。这次政府强制性的移民,迫使民众迁居苏北,徐州沛县就是接收移民较多的地方之一,因此产生了许多移民地名。比如张柳庄村、桥窝村、孙庄村、潘阁村、赵卓楼村、马庙村、新安集、狄庄村。

第二次移民为清咸丰年间,山东灾民迁居沛县。咸丰五年(1855年)夏,黄河于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河道入海。这次黄河大改道后,微山湖西岸的铜山、沛县淤出面积庞大的湖田。这些湖田,南迄铜山,北跨鱼台,绵亘二百余里,广三四十里,或二三十里[8]。这是黄河影响中国历史最大的一次决口,山东曹州府治下的菏泽、巨野、郓城、嘉祥等地区受创严重,山东灾民难以维持生计,四处流亡,最终来到沛县开垦湖滩定居。他们在沛县境内形成的村落统称为“湖团”。山东曹州灾民在长达百余里的湖岸线上相继建立了10多个湖团,人数多达10余万,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段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史称“曹州移民”[9]。山东灾民感怀故土,仍沿用山东老家的地名。如龙西、杨屯、夏屯、户屯、奚阁、龙固集、纪庄、西安庄、徐庄、东姚桥、西姚桥等。

在移民地名中,有些为了书写方便,将地名中的某个字简化,比如:西仲山、南仲山,均沿用山东老家地名,原为“西煄火山村”“南煄火山村”,因“煄”字难写难认,改为“西仲山”“南仲山”[2]169。

三、与经济发展有关的地名

沛县位于苏鲁豫皖接壤处,商者聚集、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形成了经济发展的天然优势。特别是明代中叶,漕运达到鼎盛时期,徐州段运河作为南北大运河的命脉枢纽,整个城市迎来商业发展的新高峰。沛县部分地名出现在元明两代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一)商业市集来源的地名

商业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极其看重漕运的明清时期,徐州段运河是明代南北运河“咽喉命脉所关, 最为紧要”的一段。当时徐州境内“凡江淮以来之贡赋及四夷之物上于京者, 悉由于此, 千艘万舸, 昼夜无息”[10]。河北、山东、安徽、河南、江苏五省客商由水路纷至沓来, 徐州自此有“五省通衢”之说[11]。他们大多定居在沛县通往徐州的必经之路,因而形成一些村落。有的地名用开设的油坊命名,如:杨油坊、张油坊、许油坊。有的地名用开设的客店命名,如:店子、常店、杨店。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村内渐渐形成市集,人们便用市集命名地名,并冠以姓氏。比如:王集、张集、闫集、孟集、袁集、高集、南李集、北李集等。

(二)交通来源的地名

自元朝以后,泗水河作为京杭大运河河道,经鱼台县流入沛境。统治者出于漕运的需要,设有诸多渡口。据《天下郡国利病书》载,元明两代在沛境的主要渡口有9处,即沙河渡、湖陵渡、庙道口渡、北门渡、东门渡、南门渡、金沟渡、上沽头渡、下沽头渡[3]265。南北行者聚集在渡口处,渐成村落,部分渡口名沿用至今,如庙道口、金沟、沽头等。

此外,部分地名用驿站名命名,如十里铺村、二十里铺、里仁铺。沛县驿站分四路传递公文,东路至滕县,西路至丰县,北路至鱼台、济宁,南路至徐州。十里铺,就是南路通往徐州的第一站,据《沛县志》载:南路:十里铺、二十里铺、里仁铺,到铜山王家集铺[2]221。

四、与社会人文有关的地名

彭徐旧壤,商宋故地,北習鲁俗,南承吴韵,又得楚风之劲。沛县作为汉文化的发源地,拥有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社会人文地名一定程度上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凝聚着人们对社会人文的认知和见解,虽然只有简短几字,却能演绎出非凡的故事。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一)民间故事、俗语来源的地名

民间故事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许多地名以故事的形式在人们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产生。如:立寺村,据村内老人说,曾有对夫妻辛苦耕种庄稼,积累了一些钱财,后生贵子,建“立子寺”。清朝魏氏族人迁居至此,人们赞赏夫妻二人勤劳俭朴的品质,取村名为“立寺”,村名沿用至今。鸳楼,原名鸳鸯楼,郝氏族人在乔迁之日,飞来一对鸳鸯。鸳鸯常用来比喻夫妻,是爱情美好的象征。可这对鸳鸯不久双双殒命,原主人朱家夫妻二人也相继去世,这段故事传得人尽皆知,增加了鸳鸯楼的悲剧氛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称之为“鸳楼”。

此外,部分地名源于民间俗语,比如:斗虎店,村民在某一庙内发现一猫一蛇打架。俗话说猫是虎,蛇是龙,这是龙虎相斗,遂取名“斗虎店”[2]280。杂八地,因俗语“杂七杂八之地”得名。丁六,原名“丁溜”,丁氏农人在桥边休息,见水流湍急,哗哗作响,俗话称为丁溜。后来为了书写简便,写作 “丁六”[2]449。

(二)宗教信仰来源的地名

宗教信仰是人类社会所具有的普遍文化现象,它是个体或群体的精神寄托,具有一定神话色彩。沛县的宗教信仰主要为佛教、道教等。佛教自宋初传入沛县,至今已有1000余年。新中国成立前,县内有僧庙58座,尼庵10座[3]806。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宗教政策的完善,佛教逐渐兴盛,故产生一些以“寺”命名的地名,比如黄寺村、晓鸣寺村、华严寺村、大庵寺村等。道教自明洪武年间传入沛县。时境内道观以仙林庵、泰山庙、火神庙、天齐庙、三清观、关帝庙、玉皇庙、玄帝庙、三官庙等较为有名[3]806。现存部分地名就是以道观名命名,比如孙庙村、玉皇庙村、田祖庙村、火神庙村、三官庙村、关帝庙村、泰山庙村等。

(三)民俗愿景来源的地名

地名是人对自然实体、地理区域的主观反映[12]。中国人对地名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部分地名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与追求。总的来看,这些民俗愿景地名,主要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生存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生存需要主要表现为外在的、物质的需求,包括人的衣食住行。比如:张五楼,张氏族人希望子孙后代能住上楼房,因此得名。孟楼,孟氏族人期盼生活美满,住上楼房,因此得名。归属与爱的需要是对生活稳定、幸福的追求,主要表现为渴望被接纳、爱护、扶持。比如:张和庄,原名张伙庄。伙者,取众姓相伴,相扶相助之意,后改为“张和庄”[2]515。丰乐,取丰收民乐之意。六合,取六家齐心合力之意。义合,取村民和睦之意。

五、结语

地名,是历史与文化的见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地名用词简单,却道出了地与人、地与事、地与物的种种关系[13]。沛县置城,始于秦末,深厚的历史积淀为地名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地名的起源、命名原则、命名含义,是对自然地理、政治历史、经济发展、社会人文的反映,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

总而言之,通过对沛县地名文化的探析, 其隐藏的规律、鲜明的地域特色、深刻的时代印记、丰富的文化内涵,像一座宝藏,值得人们不断挖掘。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沛县地名委员会编.沛县地名录[M].沛县:江苏省沛县地名委员会,1982.

[2]江苏省沛县地名委员会编.沛县地名[M].沛县:江苏省沛县地名委员会,2001.

[3]江苏省沛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沛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5.

[4]胡彬彬.中国村落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1.

[5]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6]于书云修,赵锡藩纂.民国沛县志·卷一[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1920.

[7]曹生文,俞扬,茆贵鸣.“洪武赶散”传说与明初苏北的江南移民[J].江苏地方志,2022,(01):14-17.

[8]王玉朋,张帅.晚清时期的衍圣公与微山湖地区的“湖团案”[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1,(08):89-101.

[9]沛县地方志办公室.湖团纪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

[10]明神宗实录·卷191[M].北京:北京图书馆抄本影印,1982.

[11]胡梦飞,宋仕香.河道变迁与地方社会——以明清徐州段运河为中心的考察[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03):348-351.

[12]冯丽.河间市居民点地名的命名方式及特点[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03):112-118.

[13]高俊良,梅锋.中国县级以上政区地名史考[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鹿琳,女,汉族,江苏徐州人,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语言文化。

毛子锐,男,汉族,浙江兰溪人,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研究方向:语言文化。

猜你喜欢

沛县命名
沛县大屯街道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沛县经济开发区多措并举宣安法 高压清剿除隐患
命名——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沛县靶向施策 探索“综合治安”新路径
沛县全力推动“9+1”场所防患于未“燃”
有一种男人以“暖”命名
为一条河命名——在白河源
河鲀命名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