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浅析

2023-08-07边文斌

求知导刊 2023年14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情境教学生活化教学

摘 要: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理论,他强调教育源于生活,一贯主张“生活是教育的载体”,充分体现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活化元素对于教育的重要意义。小学科学教材的选题主要以生活实际为出发点,因此,小学科学教学也应当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采用生活化模式进行教学,才能为学生带来深刻而真实的体验,帮助学生加深对科学学科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从而实现对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情境教学

作者简介:边文斌(1988—),男,江苏省无锡师范附属太湖新城小学。

科学是人类在研究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知识系统,以及形成这些知识系统的认识过程和在此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小学科学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启蒙课程,以保持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亲近自然,认识科学概念,发展科学能力,直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适应个人发展的终身学习理念。

学生的日常生活即处于自然之中,每天习以为常的情景,如太阳的东升西落、月亮的阴晴圆缺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小学科学课程无论是在教材选题还是在知识结构上,其都具有充分的生活化特点。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应当坚持教学生活化这一原则,设计与学生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教育教学活动,创设学生所熟知的生活化情境,将科学概念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之中,通过有效的生活体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唤醒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课堂主体意识,进而从多角度完善学生的科学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

一、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标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也就是说,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在开展日常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围绕小学科学教材内容,以教学目标为基础,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将教材中的科学概念与其熟悉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通过让学生探究他们身边的生活事例,引导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对科学知识形成正确的认识,并学会利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使课堂生活化,能将原本抽象的科学概念有效地与生活现象相关联,继而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具体化,激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更为主动积极地投入探究实践当中,达成科学教学目标,最终提升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

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众所周知,兴趣是推动学习者开展学习的主要内驱力。生活化教学将学生所熟知的生活化情境渗透、融入教学活动之中,使生活元素与科学概念相互交融、相互结合,能让学生体悟到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并学会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系列实际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就感,积累学习的自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更为主动积极地参与科学教学活动,也能够促使学生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科学品质。

(二)有助于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概念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尚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哪怕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也仅仅处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期,他们认识周边事物的方式依然是根据客观事实或是利用生活经验。因此,小学生面对较为陌生且相对抽象的科学概念时,理解和掌握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生活化教学的实施,能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现象融入科学教学活动之中,利用生活与科学之间的密切联系,将抽象的科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跳出形象思维,理解科学知识,自主构建科学概念。

(三)有助于提升学生探究实践的能力

科学教学需要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了解科学探究的具体方法和技能,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所以说,生活是教育的载体,教育活动的开展应当基于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不能将课堂变成脱离生活根基的空洞说教。而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构建生活化课堂,让科学教学返璞归真,回归生活本身,让学生在感受人文底蕴和科学生活的同时,培养探究实践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精神,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

三、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一)理论教学的生活化

1.教学情境生活化

以生活化的方式导入课堂,是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方式。新课标倡导以兴趣为导向的教学,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基于学生兴趣展开教学,能够更为高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小学科学教师应把握学生对游戏、故事、影片等的好奇心,在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情境,围绕生活实际,根据学生的兴趣所在和课堂主题展开教学,利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新的学习背景之中。在生活化的场景下,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激活学生的探究思维,充分挖掘学生的科学探究潜能,让学生学会通过生活学习科学,通过科学观察生活。

例如,小学生对于各种各样的食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从学生一天所吃的食物、爱吃的食物入手,引导学生对自己一天所吃的食物进行回忆与分类,帮助学生观察和分析,了解自己在饮食中的不良习惯。同样,抓住學生对饮料、动手制作饮料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在“溶解”一课中,从学生平常爱喝的饮料入手,为学生播放DIY果茶、奶茶等视频,再利用速溶饮料导入溶解的知识,向学生解释溶解的原理,让学生能够通过生活学习到切实的科学知识,并能够将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2.教学过程生活化

小学生对于抽象的事物兴趣不高,而对于具象的、生活化的事物则具有浓厚的兴趣。建立学生对科学学科的概念,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的基础。而要想为学生建立具体、丰满的科学学科概念,教师就要为学生打下良好的知识理论基础,从生活出发为学生梳理相关概念,帮助学生了解科学、认识科学、运用科学。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从生活出发,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场景、现象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现科学课堂的高效开展。

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很多与科学相关的经验和知识,这些经验和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概念,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寻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前科学概念,然后设置教学冲突,让学生的前科学概念与科学概念发生碰撞。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和掌握新的科学知识,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其学习效果[3]。

例如,教师在教授“空气”这个抽象的概念时,由于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很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它的存在。然而,空气是学生天天接触的一种物质,因此,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就是前文所述的前科学概念,教师就能帮助学生理解空气的存在。教师可以从生活出发,向学生提问:“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体现空气存在的现象?”引导学生提取吹气球、玩“空气城堡”等生活经验,再让学生探究这些现象中的共同之处,引导学生意识到空气的存在。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利用塑料袋来“捕捉”空气,通过实验来进一步了解“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无处不在”这一科学概念,这样能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实践教学的生活化

1.实践材料生活化

小学科学实践教学中有着十分丰富的实验内容,在进行这些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选材目光放到生活中,在生活中寻找实践材料,从而拉近实验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将生活化的实践材料作为科学教學生活化的切入点,能帮助学生建立科学实验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例如,在“光的传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激光笔、透明盒子、线香、火柴、橡皮泥、带孔塑料板、纸杯、橡皮筋、蜡烛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材料作为实践材料,设计“激光打靶”“光线打靶”“小孔成像”等多个实验。教师在“激光打靶”实验中,可以让学生利用激光笔对盒子上的靶心进行照射,然后引导学生利用线香、火柴所制造出的烟雾显示光的路径,让学生认识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再利用手电筒、三个带小孔的黑色塑料片,让学生进行“光线打靶”实验,引导学生尝试将手电筒的光穿过三个小孔,在白屏幕上呈现明显的光斑,同时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塑料片摆放的方式不一样,光斑呈现的结果也不同”;最后,引导学生利用蜡烛和塑料片,按照视频教程制作“小孔成像”的模型,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之前通过探究学到的科学知识。这三个实验环节的设计,能让学生通过生活化的实践材料认识和运用科学知识。

2.实践活动生活化

课堂实践活动的生活化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具体来说,将生活元素融入实践活动中,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活动需要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判断等,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体验科学的方法;实践活动需要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实践活动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主思考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科学现象和科学知识,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生活化课堂实践活动在科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将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在讲授“搭支架”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出发,设置“为山区人民搭高塔”这一任务。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方案的讨论与设计,并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科学原理和实际应用的关系,让他们认识到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同时给予学生充足的动手实践机会,让学生能按照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制作,并进行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思路和设计原理,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科学知识。通过这种项目化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在实践中体验科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还能够锻炼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加深他们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提升其科学素养[4]。

(三)作业探究的生活化

1.课外活动生活化

课堂教学是学生按照教材内容和教师指导学习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外活动则是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实践与运用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例如,在“热胀冷缩”一课学习结束后,学生了解了水热胀冷缩的特性。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探索其他液体,如酱油、料酒、食用油等是否同样具有这种特性,或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科学探究的手抄报比赛,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外活动中感受科学知识带来的满足感。而在对花卉的观察活动中,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设计相应的观察表格,请学生在课余时间观察、记录花卉的开放过程,让学生感受养花的乐趣。通过观察记录,学生了解了花卉开放的整个过程,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和记录获得了科学学习与探究的满足感。

2.家校共育生活化

科学源于生活,也应当回归生活。要想实现科学知识的有效生活化,家校共育是一个良好的途径。教师应当积极与家长取得联系,传达学生在学校进行科学学习的情况,请家长配合满足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提问的好奇心。另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布置一些家庭作业,让家长帮助学生了解家庭生活、家务活动中的科学现象,让学生在帮助家长分担家务的过程中探索科学,获得科学的生活化体验[5]。

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元化的过程,其应当源于生活,最终回归生活。小学科学教师应当从生活实际着手设计科学课堂,利用多样化、生活化的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学习科学、实践科学,实现对学生科学学习的自主性、创新性、探索性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与探索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唐梓兰.让科学在生活的土壤中成长:小学科学教育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探讨[J].科教文汇,2022(13):122-125.

梁福宝.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学周刊,2022(30):112-114.

邱江平.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名师在线,2022(10):30-32.

李香叶.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研究[J].华夏教师,2022(5):88-90.

宋学斌.小学科学教学中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实践策略[J].家长,2022(2):49-51.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情境教学生活化教学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