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乌铜走银”制品文化产业发展对策思考

2023-08-07杨麒王瑛

收藏与投资 2023年7期
关键词:制品技艺工艺

杨麒 王瑛

摘要:云南“乌铜走银”作为云南省具有代表性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其发展时间长、影响大,但相较于其他同类文化产业,却不具有竞争力。本文从“乌铜走银”制品的概述出发,通过调查、走访等方式,并针对“乌铜走银”制品的市场现状、工艺制作现状和消费者现状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在大数据时代下如何运用互联网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乌铜走银”这门精美的制作工艺,让其在新时代中不断传承、茁壮发展。

关键词:乌铜走银;产业化;民族工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时代

一、云南“乌铜走银”概述

乌铜走银,因制作时使用秘法炼制而成的贵金属材料“乌铜”以及独特的装饰手法“走银”而得名,是我国云南地区特有的一项民间传统手工铜制工艺。这项工艺始发于云南南屏,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过去,用此法制作的工艺品多为文房用具,当下的品类则十分广泛,包括茶具、器皿、酒具、香具、烟具饰品等等。乌铜走银制品的精美来源于复杂的制作技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炼制乌铜合金;(2)锻制乌铜片;(3)乌铜片上錾刻图案;(4)走银;(5)焊接和组装;(6)抛光打磨;(7)捂黑处理工艺。

二、云南乌铜走银制品产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一)市场现状分析

乌铜走银制品市场目前相对单一,大部分仍集中于云南省。虽然整体上乌铜走银制品的销售趋于稳定,但各个乌铜走银公司或作坊的销售情况却不相同,有的年营业额1 000多万元,有的年销售额300万元左右,有的年销售额70万元左右,年销售额相差甚远,呈现局部突出的态势[1]。综合分析其原因如下:一是地域区位的影响,金永才大师的公司(作坊)位于云南昆明市区内的官渡古镇,来往游客较多,故人流量带来的销售额自然也具有较大的优势。二是制品质量的影响。生产和制作技艺相对成熟,产品的品色和质量自然也更优,所以更受顾客的青睐。三是名气的影响。随着规模不断扩大,知名度不断提升,自然也会吸引更多的顾客。据了解,经过近些年的不断发展,“金李记”的实操员工规模已有一百多人。然而,这样的规模虽然在乌铜走银制品整体销售规模中占有较大比重,但是实现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仍存在困难。

(二)工艺制作现状分析

整体而言,由于长久以来乌铜走银技艺未发生太大变化,故制作乌铜走银所使用的材料和工具的变化也不大。

具体而言,图稿设计模式由最初的手绘作图,轉变为手绘初稿结合电脑作图与机器打印的模式。改善了原有手绘作图相对模糊的问题,使得线条相对精细、精准,产品的艺术呈现效果也得到优化;在炼制乌铜合金方面,由于冶制工具的改良(使用了化金机、冶金机等机器),这样炼制出的乌铜合金更加便于制作和后期“走银”技艺的开展。在錾刻方面,最初的木槌、錾刀转变为更方便使用的胶锤和转台,也更便于提高制作时产品錾刻的精准度。在走银方面,由过去使用的吹管、皮老虎,改为现代工艺常用的燃气或天然气喷枪,节省了体力。同时,走银工艺的精美也可以更好地体现;焊接和组装方面使用了喷枪和点焊机,操作起来更加便捷,相应的焊接也会更加牢固。打磨抛光则使用了机器抛光,光洁度和整体美观度得到了较大提升。

(三)消费者分析

据调查,近年来乌铜走银制品的销售额在逐年增长,整体年销售额已突破千万元大关。这与乌铜走银制作工艺的提升、技艺成熟稳定的传承者增多、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力支持等因素密不可分。但整体而言,乌铜走银制品的销售渠道较为单一,主要利用茶具、首饰、烟具等渠道来进行销售,且由于其针对的消费者以艺术爱好者、古玩收藏家、文化研究者为主,消费者群体多为青年或中年人,大部分消费者都是中高水平收入者。

三、乌铜走银工艺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依托政策,加强宣传,提高知名度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作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乌铜走银工艺,应把握机遇,创新发展。首先,应着眼于乌铜走银制品的宣传。创新宣传方式,面向全国,积极利用当今社会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新媒体形式。其次,依托乌铜走银工艺现有成果和作品,制作宣传手册、宣传纪录片。这一纪录片要摒弃传统纪录片的画面单一、片段冗杂的特点,结合新兴热点,吸引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纸质宣传手册,要利用和依托云南旅游业繁荣发展的强大背景,在火车站、景区等人流量密集,尤其是游客密集的场所进行投放。这样可以利用游客的全国流动性进行全国性宣传,有助于将乌铜走银制品打造为云南省旅游名片。

(二)革新制作工艺,丰富设计思路,推动产业化发展

乌铜走银传承至今,虽然各种工具不断革新,但制作工艺仍以手工制作为基础,又由于其制作成本高但产量低,制作技艺工序繁多,故每个月的成品产出约为10件。这样的模式很不利于乌铜走银的产业化发展。因此,在手工錾刻等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将乌铜走银的技艺与现代加工工艺相结合,同时丰富设计思路,推动产业化发展,是乌铜走银发展过程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解放思想,改变认为由传统的锻造、冶炼工艺打造出来的工艺品更具有工艺价值的看法。乌铜走银制品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与其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并不冲突。笔者在前文中也讲述了当代乌铜走银工艺在制作用具上的革新及其所带来的优点。所以,与时俱进地革新制作工艺,结合当下技术发展,不断丰富创作工具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整体上看,乌铜走银制品的技艺较为烦琐,为了达到规模化生产,我们需要在选材上制定统一、严格的标准。同时,对于炼制乌铜合金、锻制乌铜片、抛光打磨等工序,打造适合其生产的现代化机床和流水线。这将较大地提高制作效率,扩大生产,也将更好地保证其制品的质量。其次,对于产品的销售而言,产品的包装和设计是重中之重。不断丰富和发展产品的设计思路,也是乌铜走银制品走向市场的关键。针对笔者前文所述的乌铜走银制品的消费者群体,开创各具特色的定制产品。在保持必须遵守的传统的同时,也必须适应时代多元化发展的要求,提供更多的作品(产品)选择。针对专业收藏、高端定制等较高等级消费需求,其重点主要在于“提质”。针对小资消费、大众收藏消费等等级相对较低的消费需求,其重点主要在于“降价”。一方面,为消费者打造属于个人的独一无二的罩漆走银器物,满足部分青年市场消费者追求纯粹独特、小众、标新立异的需求。在业务推广阶段,也可以主打定制类产品。将现代元素、客户诉求与传统工艺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乌铜走银制品。

(三)创新销售模式,拓宽销售渠道

据调查,目前乌铜走银制品的销售模式仍是以线下零售为主。并且,大多数购买者也只是通过景区游览的机会了解到乌铜走银制品。因此,从了解到购买的这一黄金阶段的空间被大大压缩,也意味着需要消费者在短期内作出购买与否的选择。问题的重点便回到这一“黄金阶段”上来。首先,传统工艺的新生代传人赶上了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越来越开放便捷的信息平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出现在无处不在的手机终端上。新一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已经意识到,门店销售、代理分销等传统营销方式将不再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主流消费习惯。如何利用互联网,使其成为传统工艺与年轻一代消费者有效沟通与交流的平台,成为摆在传统工艺企业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3]。

对于乌铜走银制品的产业化发展,由于其过硬的质量和极高的价值,宣传要大于销售。那对于即便具有不断丰富发展有史的乌铜走银产品工艺,也很有借鉴学习意义。同时,利用各大关注度高的节日,将乌铜走银的文化发展与大众喜闻乐见的节目类型相结合,吸引关注才能有更好的宣传。其次,采取线下体验和线上销售是最简单的方式。电商平台展示乌铜走银这样一个观赏性高的民间工艺品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而在运作“互联网的发展+民间工艺乌铜走银”时,便可以在线下利用原有的手工作坊,将其打造为线下体验店,方便消费者对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开展体验式营销的各种活动,线上注重乌铜走银创意点挖掘,适应时代产品需求融入当下时尚构成元素。做好产品推广范围,利用好互联网平台时来与广大消费者即时互动,使“乌铜走银”制品宣传的受众更广。

(四)增强品牌意识,塑造品牌文化

同行相轻是中国古代甚至今天一直存在的一个弊端,这种思维导致走银传承人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坐井观天,不利于乌铜走银持续、健康、高速发展。从事乌铜走银工艺的传承人思想不宜过于保守,要大胆吸收他人新的、好的成果以及吸收众多姊妹艺术的精华,为我所用,才能开拓一个新的乌铜走银的发展境界[4]。因此,要发展就要联合。协调统一发展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增强品牌意识,塑造品牌文化要求我们求同存异,强强联合,创造统一的乌铜走银制品品牌,在品牌统一的前提下,兼具各个传承人的不同特色,是其发展的重要方向。

四、结论

综上所述,拥有悠久历史与精美工艺的乌铜走银制品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市场态势总体而言是稳定的,但由于其发展缺乏科学的指导与策划,过于专注工艺而不注重其发展,同时饱受新冠疫情的冲击,导致近些年的发展逐渐走向瓶颈。通过调查与研究,我们发现,正确地进行市场化运作,创新销售模式,拓宽销售渠道,加强宣传,融合现代科技与技术有助于破除瓶頸。解放思想,革新技艺,开发适应时代需求的多元化产品,是乌铜走银制品实现产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作者简介

杨麒,男,河南武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产业。王瑛,女,河南汝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王东方.传统手工艺如何突破发展瓶颈—以当下乌铜走银市场状况调查为据[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7(5):107-108.

[2]詹花秀.论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动能提升—基于资源配置视角的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21(3):78-84.

[3]工艺当随时代 传承历久弥新[N].中国文化报,2019-05-28(004).

[4]宋筱.文化治理视角下昆明官渡古镇乌铜走银传统手工艺传承创新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21.

猜你喜欢

制品技艺工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浅谈食品接触之“竹纤维”制品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枳壳及其炮制品色差值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
一段锌氧压浸出与焙烧浸出工艺的比较
络合铁脱硫工艺在CK1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