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中的民族性体现探析

2023-08-07张玥

参花(上) 2023年8期
关键词:民族性艺术歌曲作曲家

◎张玥

艺术歌曲作为舶来艺术,传至我国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发展至今日,中国艺术歌曲和欧洲艺术歌曲最大的不同便是民族性元素的不断注入。民族性是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中的根本性体现,一个国家艺术歌曲的创作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最主要特征便是民族性的差异。我国艺术歌曲创作中的民族性体现包括多个方面,诸如我国艺术歌曲创作中所选用的题材、我国艺术歌曲创作中的创作技法以及和声曲式的民族性体现等。

一、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简述

(一)艺术歌曲的产生及界定

18 世纪末、19 世纪初的欧洲,浪漫主义思潮打破了人们长期的思维禁锢,作曲家开始以自我情绪的抒发为主体进行音乐创作,反映普通民众生活的全新的声乐体裁——艺术歌曲由此而产生。

19 世纪,普通民众广泛地接受了浪漫主义思潮。与此同时,艺术歌曲也走进了千家万户,得到了欧洲民众的普遍认可。艺术歌曲在不同国家、地域和不同的音乐理论著作中有着不同的解释,但概括起来,艺术歌曲有着以下特点:首先,艺术歌曲多以诗歌为题材;其次,艺术歌曲以钢琴伴奏为主,并提前创作钢琴伴奏旋律;再次,艺术歌曲的演唱形式多为独唱;最后,艺术歌曲侧重描写人们的内心世界,要求曲作者、词作者、演唱者三方的情感高度一致。

在欧洲因地域和艺术特征的不同,艺术歌曲主要可划分为德奥艺术歌曲、俄罗斯艺术歌曲、意大利艺术歌曲和法国艺术歌曲。代表性的作曲家有莫扎特、舒伯特、勃拉姆斯、舒曼。等等。2007 年5 月,在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的发起下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办,在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厅举办的中国艺术歌曲研讨会,会上诸多业界学者对中国艺术歌曲的界定进行了不同的论述。与会的作曲家有: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傅庚辰、副主席王世光、陆在易,中央音乐学院梁茂春、上海音乐学院徐坚强、西安音乐学院罗艺峰、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尚德义、李曙明等。与会专家陆在易先生对中国艺术歌曲进行了较为详尽和明确的界定:第一点,艺术歌曲是个人情感的抒发,哪怕是集体情感,也是通过个人体现最终完成的;第二点,歌词有着较强的音乐性和文学性,甚至有些是名家名诗;第三点,在创作之始已指定好声部,即便作品成名后,其他声部演唱或者移调后演唱也依然不影响在创作之始的声部指定;第四点,伴奏部分主要指钢琴伴奏,偶有加一两件小乐器进行助奏,伴奏和演唱相得益彰,艺术歌曲甚至被称为是歌声与钢琴的二重奏。

(二)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

艺术歌曲自上世纪二十年代传入我国,当时以青主为代表的老一辈作曲家在西洋技法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民族音乐元素创作了《我住长江头》等艺术价值极高的艺术歌曲。在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我国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艺术歌曲,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作品有着不同的时代烙印,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极大地反映出彼时全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代表性的作品有《松花江上》《嘉陵江上》等。新中国成立后至20 世纪80 年代是艺术歌曲蓬勃发展的阶段,歌颂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歌颂美丽家乡成为这一时期艺术歌曲创作的主要题材,代表性作品有《乡音乡情》《那就是我》等;进入21 世纪后艺术歌曲已经走进普通大众的生活,开启了全民艺术歌曲阶段,古诗词艺术歌曲成为21 世纪以来的主要创作题材,诸如《锦瑟》《定风波》等。

二、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题材

中国艺术歌曲创作在题材的选择上也受到了西方艺术歌曲创作的影响,很多艺术歌曲选材于意境深远、合乎折韵的古诗词;也有很多艺术歌曲选材于短小精悍并富有诗意的爱国主义题材诗词;此外,在20 世纪80年代以后也涌现出较多以民歌为题材改编而来的中国艺术歌曲。

(一)古诗词艺术歌曲

古诗词艺术歌曲便是以流传至今的古代诗词为创作题材的艺术歌曲。诗词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学体裁,几千年来涌现出来的著名诗人词人为我国民众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很多古诗词在创作之初便以歌唱的形式进行传播,故广义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有着较为久远的历史。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同时也是民歌经典力作的合集。《诗经》流传至今,不变的是其一直受到历代音乐家的推崇,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提供了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直到现代,依然有很多作曲家在创作艺术歌曲时选材于《诗经》,诸如我国著名音乐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陆在易先生创作的《关雎》等。

《楚辞》《乐府诗集》等是各朝代诗歌的经典集著,记录着不同朝代下人们的悲欢离合。当下中国艺术歌曲中享有较高知名度的《敕勒歌》《木兰从军》《阳关三叠》《长相知》《春晓》《钗头凤》《声声慢》等,深受广大音乐从业者和爱好者的追捧。

狭义上讲,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欧洲艺术歌曲传入我国以后,并由我国近代作曲家以中国古代诗词为题材指定声部创作的艺术歌曲。由此而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便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青主先生创作的《我住长江头》及《大江东去》,自此,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便以一种独立题材的创作形式被大众所接受和推广。直到今天,这一题材的艺术歌曲创作依然受到作曲家的追捧,据统计,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作曲家创作的大众耳熟能详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有上百首之多。

(二)爱国主义题材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在19 世纪末传入我国。20 世纪初,我国也有了自己的艺术歌曲创作,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我国艺术歌曲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特殊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是我国艺术歌曲创作中的核心观念,爱国主义艺术歌曲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国人,成为一直发展到今天的不变主题。

19 世纪末,以音乐为唤醒人们内心的手段,成为当时音乐家的一致追求。20 世纪初,《男儿第一志气高》创作成功,激励着当时国人的斗志,自此,爱国主义题材的歌曲层出不穷。在当时的中国艺术歌曲中,爱国主义题材的艺术歌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代表性的作品有《松花江上》《嘉陵江上》《长城谣》,等等,这些艺术歌曲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时至今日,一直保持着极高的传唱率。

新中国成立以后,爱国主义题材的艺术歌曲依然是作曲家创作的热点题材,代表性作品有《送上我心头的思念》《我爱你,中国》《我爱你,塞北的雪》《乡音乡情》《祖国,慈祥的母亲》,等等。也有一批有时代特色的爱国主义题材艺术歌曲,诸如《科学的春天来到了》《千年铁树要开花》,等等。

(三)民歌元素的艺术歌曲

在众多的音乐题材中,最为受到大众追捧的莫过于民歌,民歌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作出来的带有本民族特色的歌曲,民歌主要由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组成。由于民歌本身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歌曲体裁,所以很多作曲家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大胆借鉴民歌元素,既可以植根于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又可以让自己的作品有着更广的流传度,还可以延长作品的流传寿命。

以民歌元素创作而成的艺术歌曲在欧洲屡见不鲜,广泛存在于欧洲的各个国家,此类题材的作品在我国起步较晚。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著名作曲家黎英海先生对这类题材的声乐作品进行大胆的尝试,根据云南民歌改编的带有民歌元素的艺术歌曲《小河淌水》创作成功,这首作品一经问世便火遍大江南北,在全国有着极广的影响力。此类作品得到作曲家的极度追捧,众多作曲家投入到此类作品的创作当中去,大量带有民歌元素的艺术歌曲问世,代表性的作品有《想亲娘》《槐花几时开》《可爱的一朵玫瑰花》《草原之夜》,等等。

三、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技法

中国艺术歌曲之所以有别于欧洲的艺术歌曲,语言的不同并非最主要的区别,中国艺术歌曲之所以能从欧洲艺术歌曲中成功地剥离,是源于其带有中国音乐元素的创作技法,形成了中国艺术歌曲特有的艺术特色,丰富和满足了国人的审美需求。

(一)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中旋律的民族性体现

旋律是有组织和有逻辑的乐音根据不同的乐思进行组合,旋律是音乐最直观的表达,也是音乐最突出的表现方式,在音乐中起着灵魂般的作用。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音乐风格的不同和其语言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语言的基本音调是旋律最原始的获得方式。我国的语言发声体系和欧美语言体系有着明显的差异,我国将文字的发音划分为四个音调,第五音调便是轻声音调,一首声乐作品被成功创作最基本的创作手法便是不能违背语言的自然音调规律,根据语言音调去创作音乐,才使音乐更有生命力和流传度。诸如艺术歌曲《乡音乡情》中“我爱戈壁滩,沙海走骆驼,我爱洞庭湖,白帆荡碧波”,最终创作出来的旋律走向和语言的原始音调基本一致,所以这首作品深受广大民众追捧,直到今天为止,依然是各大赛事和晚会中上演率很高的曲目。此类作品数不胜数,可以算作中国艺术歌曲作品的共同特点。

中国艺术歌曲创作还将不同民族和地区的其他音乐体裁形式的旋律作为创作素材,或是直接引用,或是改编引用,或来自戏曲、弹唱、器乐等音乐形式,诸如张寒晖的艺术歌曲《松花江上》。直至21 世纪这首作品依然被评选为国人最喜爱的十首声乐作品之一。之所以有着如此广泛的流传度,主要取决于这首作品在创作之初便以东北女性的哭坟为主要创作源泉,哭坟腔调是丧事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松花江上》正是凭借这一点保持着极强的生命力,穿过历史的长廊一直走到今天。

(二)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中调式的民族性体现

调式是多个具有不同音高的音,围绕着一个主音来进行的体系,不同的调式有着不同的音程关系,也有不同调式下的音乐色彩。五声调式是中国民族调式的代表,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代表着国人的音乐调式审美,和西方十二音体系相比缺少了不协和的二度音程和七度音程以及增四度和减五度音程,极大地增加了调试音之间的协和度。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加入一个偏音便形成六声调式,加入两个偏音便形成了七声调式,与正音相比,偏音出现的频率较小,但也极大地丰富了民族调式的色彩。

著名作曲家赵元任先生创作的艺术歌曲《听雨》有着文字记录较为详尽的创作过程,先是选材于著名诗人刘半农的《扬鞭集》,再将这首作品进行带有古诗词韵味的吟诵,以吟诵的曲调为基本创作曲调来进行创作,选取的是民族五声调式为创作调式。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我国艺术歌曲创作的第一个繁盛期,在这一时期我国艺术歌曲的未来发展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方向性,而彼时的作曲家大部分都有欧洲留学的经历,在欧洲所受到的音乐教育也基本以西方音乐体系为主,所有作曲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以民族音乐曲调为基本创作曲调,作品中也有大小调的出现,但都是偶尔为之,只能算作整个音乐作品的调味剂。

(三)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中曲式的民族性体现

一部作品所选用的曲式是该作品的基本外在形态,曲式的选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作品的大与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作品前进的逻辑运动形态。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便是以民族性的曲式为基础来进行,我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也不例外。

曲式一词源于欧洲,但西方作曲技法传入我国以后,我国作曲家便根植于我国传统民族音乐,并从中发掘出我国传统民族音乐当中所运用的曲式结构,以此为基础创作出来的中国艺术歌曲更具我国音乐的民族性。《在那遥远的地方》是我国一段体艺术歌曲的代表,在我国具有广泛的流传度,是我国著名作曲家王洛宾先生根据哈萨克族民歌改编而成,歌曲曲式结构简单,以分节歌的形式创作而成,整首作品曲式反复四次,旋律不变,共演唱四段歌词。除此之外,以民族曲式创作或改编而成的中国艺术歌曲还有很多,诸如《想亲娘》等。

四、结语

艺术歌曲源于欧洲,虽是舶来艺术,但传入我国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当下,中国艺术歌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正在走向世界的音乐舞台,中国艺术歌曲发展史便是欧洲艺术歌曲发展史和中国音乐元素碰撞的过程,从最早的照搬照抄再至后来与我国不同题材的诗歌作品融合统一,直至将中国诗歌的意境美以具有中国民族元素的音乐进行完美表现,中国艺术歌曲是中国音乐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也必然是世界各国艺术歌曲中的“亮眼明星”。

猜你喜欢

民族性艺术歌曲作曲家
艺术歌曲《望终南山》的演唱分析
论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族性的彰显
小小作曲家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拨乱反正”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谈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钢琴伴奏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
作曲家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