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锦上的婚礼图及其艺术特征探微
2023-08-08刘宁
◎刘宁
一、引言
黎锦具有悠久的历史,既是黎族服饰文化的装饰形式,也是黎族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黎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因此黎锦图案起到了文字记载的作用,从内容到形式都与黎族群众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习俗息息相关。黎锦上的装饰图案有几何纹、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和复合型纹等。婚礼图属于复合型纹样的一种,是黎族群众婚俗文化的真实写照,为世人了解黎族的婚俗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图像资料。黎族传统织锦上的婚礼图是基于黎族婚俗而形成的特殊题材,婚礼图图案的形式和内容、表达的情感脱胎于黎族的织锦和婚俗文化。从婚礼图的形式和细节来看,婚礼图除表达婚礼喜庆之意外,还蕴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婚礼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记录或描绘婚俗场景本身,还在于凭借图案形式传递黎族民众的美好夙愿。
二、黎锦上的婚礼图
(一)婚礼图概述
婚礼图要求将主要的婚礼场面设计在筒裙的醒目位置,而上下端的图案则是呼应主题的,比较典型的是设计了很多小型人物,寓意人丁兴旺、多子多福,也有的将狗、羊、牛、鱼融入其中,保佑平安幸福。这种题材的织锦服饰不仅出嫁的新娘要穿,而且参加婚礼的妇女也可以穿,但是新娘的礼服会更讲究些。所以,类似的婚礼图织锦筒裙,每个妇女都会备上一条。
黎族婚礼场面虽在各方言区略有差异,但婚礼礼仪中普遍都有接亲、迎亲、饮福酒、逗娘、煮饭挑水、送亲、收席、回门、请妻等程序,每个程序中都有很丰富的内容。为了在婚礼上展现出精美的织锦,黎族姑娘在少女时就跟着母亲学习织锦,一件带有精美婚礼图的婚礼服面料常常要耗时2 ~3 年才能完成。[1]
黎锦上的婚礼图纹样以哈方言最具代表性,哈方言婚礼图出自哈应锦,哈应锦流行于陵水、三亚、乐东、东方等市哈应土语人聚居的地区。[2]哈方言婚礼图采用平铺叙事的方式环绕筒裙一周,如图1 所示把三部分婚礼图中的场景纵向拼接在一起,完整地展现出婚礼娶亲的整个场景,不仅包含新郎、新娘、伴娘、伴郎、送亲队伍和乐队等人物形象,还包含作为陪衬边饰纹样的舞蹈纹、狗吠纹等装饰纹样。
图1 哈方言婚礼图局部
(二)婚礼图中的婚俗文化
1.婚礼图中的新娘与新郎
新娘和新郎是婚礼图中的核心人物,通常位于婚礼图的中心位置。婚礼图中的新娘通常以乘坐婚轿的形象出现,在视觉上是不呈现的,但在心理上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婚礼图将其直观地呈现出来。
婚礼图中另一个核心人物是新郎,新郎通常骑在马上,手持一柄伞或火把,在各方言婚礼图中表现略有不同。在黎族婚俗中,新郎在白天接走新娘时,不管天气如何,新郎必须与新娘一起撑着红伞走出去,以此象征从今往后日子红红火火。而居住在山区的黎族人,通常举着火把迎娶新娘,因此火把不仅是照明的工具,更是婚俗仪式中的重要道具。
图2 婚礼图中花轿里的新娘和马上的新郎
2.婚礼图中的伴娘与亲友
伴娘作为新娘的挚友,会身着华丽的服饰和夸张的头饰,伴随在花轿的周围,并且手中都会拿一把伞,这源于黎族婚礼中的“逗娘”习俗。
逗娘类似于闹洞房,是一场黎族婚礼最值得期待的部分,也是整个婚礼的高潮部分。在结婚当天,当送亲队伍来到新郎家村口时,村里的小伙子们早就举着火把等待着,个个争先恐后,要看看新娘和送亲的姑娘们。这时,送亲队伍的姑娘们和新娘,个个都把脸藏在随身的伞或竹笠内,不让小伙子们看见。小伙子们只好用歌逗引她们。姑娘们听见逗引歌,把脸藏得更严实,小伙子们无奈,便用火把熏她们的脸,用棍棒拌她们的腿,弄得送娘队伍东躲西藏,个个脸黑汗流,直到进入新郎家门,才算过了这一关。[3]
图3 婚礼图中的伴娘
黎族在举行婚礼时,全村的男女老少、邻村的亲朋好友都会赶来为新人祝贺,“有时婚礼人数可达千人以上”。①这些人在参加婚礼时都要带上贺礼,加上新娘的陪嫁,组成一个“浩大”的“送礼”队伍。因此,对“礼物”的表现也是婚礼图重要的表现内容。在这个队伍中有牵牲畜的人,有抬猎物的人,也有送禽鸟的人,体现了黎族的一种相互关爱之情。[4]
相较于人物形象而言,嫁妆和彩礼则具有不确定性,不同的人家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所抬的聘礼自然也是也各不相同,毕竟对于黎族而言,猎物是最贵重的礼物之一。
图4 现实中的彩礼
3.婚礼图中的乐舞形象
除了对迎亲、送礼等主要人物的描绘外,婚礼图对音乐和舞蹈场景也有体现。据相关记载:黎族“聚会亦椎鼓歌舞。”②歌舞是结婚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现实的婚礼过程中,当新娘和伴娘进村后,由男性组成的八音队会用吹拉弹唱的方式来迎接她们。婚礼图中的音乐表演远不止八人,也不仅仅是男性,女性排成两列,男性排成一列,男女之间用一条竖线隔开,但他们用相同的动作和姿态唱着同一首歌,来欢迎送亲队伍的到来。
图5 婚礼图中的乐队和现实中的婚礼乐队
对于舞蹈的表现是婚礼图的一大重点和亮点。婚礼图中的舞蹈与“祭祀舞”“祈福舞”大有不同,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舞蹈的动作欢快而多样,有倒立的、有独舞的、有跳双人舞的、有群舞的;二是在舞蹈行列中,狗的形象增加了生活气息,狗的形态生动,和人在一起忘情“舞蹈”。这些处理方式都是为了烘托婚礼热烈、欢快的气氛。[4]
图6 婚礼图中的舞蹈纹样
4.婚礼图中的人举火把形象
在婚礼图中也有专门描绘举火把的人形纹样,有专家学者认为此类纹样应称之为“人举火把纹样”。20 世纪60 年代前,黎族人常常捆绑一些干竹片当火把,并举着走夜路。于是筒裙上面开始出现举着火把的人纹。人数少的人纹,表现的是夜晚结伴去邻村找女朋友;人数多的人纹,意味着举着火把送新娘或者举着火把迎新娘(黎族许多地区,有晚上迎娶新娘的习俗)。[5]
关于火把迎亲的婚俗来源,据说是古俗的遗留,古时火把是武器,也是家产,人们必须保留火种才能煮熟食物、取暖和照明。女儿出嫁和儿孙分家时,必须分给其一个火种,让他们去刀耕火种,繁衍生息。传火把是分家立户的意思,现在则作为兴旺发达的象征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
图7 婚礼举火把图和现实中的火把迎亲
5.婚礼图中的隆闺形象
隆闺作为黎族青年爱情萌芽的地方,是黎族青年男女从相识到定情的小房子,男女青年在这里对唱山歌,玩乐器,诉说衷肠,共同用心血浇灌爱情之花,饱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隆闺”是黎语,大意是“不设灶的房子”。“隆闺”有男女之分,大小之别,男子住的称“兄弟隆闺”,需要自己上山备料盖;女子住的叫“姐妹隆闺”,由父母帮忙盖。隆闺一般建在村头、村尾僻静处或村谷仓边,有的也在父母的住房旁边搭建,样式与主房相似,但规格要小很多,只有几平方米,室内只设床铺,只开一个小门,建好后的隆闺也有大小之分,大的可以住三五人,小的只能住两人。隆闺不设灶,专用于睡觉、对歌、玩乐器。通过夜游这种谈情方式,隆闺成为黎族男女谈情说爱的合法场所,并且得到了黎族社会的承认。
图8 润、美孚方言区婚礼图中的隆闺形象
三、婚礼图的艺术特性
婚礼图作为黎族妇女婚礼筒裙上较为特殊的装饰纹样,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造型相较于其他织锦纹样别具一格,古艳厚重。黎族妇女用黎族特有的服饰语言和表现手法,把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和幸福婚姻的向往凝练概括,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心理表征并最终以婚礼纹样的形式呈现。通过对黎族各方言婚礼图纹样的梳理和分析,概括和总结出婚礼图五个方面的艺术特征。
(一)色彩的象征性
婚礼图皆以黑色为底,用红、黄、白线对婚俗场景进行描绘,反映出崇尚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愿望。黎族给五色赋予了不同的色彩寓意,用于黎族五大方言区。黎族妇女依据本民族这种色彩语言,巧妙地将色彩传达到婚礼图纹样中,被视为理解婚礼图底蕴的一种方式,一种对民俗文化情感的解读。人们用“红藤白藤”来比喻坚贞不移、白头偕老的爱情宣言,这种红黄、红黄白的搭配用色在黎族五大方言婚礼图中都有所体现。[6]
黑色在黎族代表着吉祥、永恒、庄重和平安,通常用作底色。在黎族人心里,黑色是大自然给予的馈赠,身着黑色就拥有大自然的庇佑,所以黑色是黎族最重要也是最尊贵的颜色。红色在黎族文化中代表权贵、威严,表达着尊重的感情,所以常用红色表达对祖先、神明的崇拜。黄色像太阳的颜色,在黎族文化中代表着力量、丰收和活力,因为只有拥有阳光,动植物和粮食才能健康生长。鉴于此,黎族妇女常把黄色用于腰带、袖口等位置,希望能给穿着的人提供力量。白色在黎族代表着纯洁和平顺如意。绿色是自然赋予的生命颜色。绿色在黎族代表着生机、青春和生命。[7]
(二)图案的情节性
黎族妇女以其独特的文化视角和织锦技艺,在黎锦上展现其对婚俗文化的理解,而婚礼图正是这种理解意象的物质表达。以抽象简洁的手法刻画形象,在有限的布幅上把黎族婚俗的故事情节通过图案悉数反映,可谓精妙绝伦。
婚礼图作为黎族织锦中反映黎族婚俗场景的图样,每一幅都具有特殊的故事情节,无论是场景的描绘还是细节的刻画都十分生动,图案纹样的故事情节丰富有趣,值得人们反复思索和品味。即使是情节相似的婚礼图,细究其构图的样式,人物形象的细节与位置都有差异,黎族婚俗大体上流程相近,却并非完全相同,黎族各方言之间,各地区之间,甚至是各村落之间都存在着很多细微的风俗差异。各方言间织锦方式的差异和对婚俗理解的不同,都是造成这种差异性的重要原因,而这种差异性却为研究民族地域婚俗提供了丰富直观的材料依据。
(三)元素的多样性
黎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因此黎族妇女的文身和黎族织锦的纹样,就成了传统黎族风俗最直观的文化载体。婚礼图中元素多样,有作为主体形象的人形纹,有作为装饰形象的动物纹样,还有作为扮演重要角色的道具,各种元素纵横交错在婚礼图中,极大地丰富了黎族婚俗内容的文化内涵。
婚礼图作为黎族织锦人形纹样中人数最多的一类图案,通过图样的元素组合而形成别具一格的叙事风格,通过服饰装扮、道具和载具等元素达成人物身份的确认,把同质化的人物形象与各自的身份属性区分开来,诠释了黎族文化的审美特性。构成元素的多样性使得婚礼图纹样蕴含的意味更为深远,文化内涵更加丰富,贯穿于黎族织锦的整个历史发展,贯穿于黎族风土人情的方方面面,反映出黎族不同语言地区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底蕴。
(四)构图的均衡性
婚礼图中的人物形象就次序而言,是多而不杂,通常由单个和多个纹样组成视觉的主体,从形式上构成统一的整体,以此来刻画构成图案的多样造型。相同题材所要表现的人物形象在不同的图样中具有相似的特征,均衡体现于刻画形象在织锦纹样中所处位置是否合理,边饰纹样形象与形象之间的位置是否等距,确保整个纹样画面构成的和谐,避免场景的混乱和主次的模糊,既能衍生出千变万化的形象与结构,又在图样中得到均衡和谐的统一。
在构图上,婚礼图还具有程式化的造型特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人物形象的表现遵循主大次小,主繁次简的原则;二是在人物形象刻画上呈现正面,在刻画动物形象时则呈现侧面。而这种对主要人物形象和次要装饰纹样的搭配,使整个婚礼图案纹样在筒裙的装饰上更加稳定均衡。
(五)文化的包容性
黎锦早在汉代就已成为朝廷岁贡之极品,在江南一带享有盛名,在唐宋时期,黎锦便已闻名于世。因此无论是从历史渊源还是文化交流的角度看,黎族和其他民族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与汉族交流最为广泛,在婚礼图纹样中最能体现黎族和汉族文化交流的情节就是火把迎亲和新娘坐轿。
夜婚的习俗并不是黎族所独有的,在很多南方少数民族至今都保留有类似的婚俗,古代汉族也有类似的风俗,在敦煌莫高窟第85 窟的《弥勒经变》中,就有类似“火把迎亲”的场景描绘。除此之外,婚礼图中婚轿的出现也是黎汉文化交流最好的体现。轿子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据史料记载,最早的轿子要追溯到夏朝初期,婚庆时新娘子乘坐“喜轿”这一习俗也是始于宋代。[8]
无论是夜娶的婚俗还是花轿的表现上,都是黎汉文化交流最直观的体现,任何文化都有其孕育发展的环境和土壤,也有其必然存在的原因,黎族同其他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借鉴不仅是一种包容的品质体现,更蕴含着一种开放的精神风貌。
四、结语
黎锦作为黎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蕴含着吉祥的寓意,寄托着黎族人民的美好夙愿。作为一种服饰纹样,婚礼图的主旨和立意非常明确,即描绘黎族婚俗场景表达祝福的思想情感。婚礼图婚俗形式与内容丰富,骑在马上的新郎手持火把,坐在轿中的新娘华服盛装,还有对轿旁的伴娘、送礼的亲友以及火把迎亲的场景刻画。婚礼图作为黎族婚俗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面反映黎族社会文化生活的镜子。婚礼图通过有限的场景、简约的造型却几乎涵盖了黎族婚俗文化细节的方方面面,通过艺术特征的概括和梳理,使得黎族文化的造型意识与文化内涵得以被世人所重新审视。
注释:
①高泽强:《海南黎族研究》,海南出版社,2008年版,第225 页。
②李露露:《热带雨林的开拓者——海南黎寨调查纪实》,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第27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