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中见巧,戏画相彰
2023-08-07吴建宏
摘要:关良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油画家,以戏曲人物题材创作闻名于世。本文从关良的艺术生涯入手,介绍了关良的成长经历、创作理念和艺术成就,旨在通过对关良戏曲主题油画风格的赏析,分析关良与戏曲的不解之缘,以及他的戏曲题材油画的特点、技法和表现力,展示关良如何在油画中融入戏曲的神韵和情感,探究关良戏曲人物题材油画的审美意蕴。
关键词:关良;戏曲人物题材;油画创作
20世纪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风起云涌的重要历史时期,外来艺术与本土艺术交织碰撞,“五四运动”的浪潮在文化界孕育出一批有识之士。无数近代画家在西风东渐之中掀起了美术革命的旗帜,许多青年艺术家远渡重洋,试图为中国近代美术之改良寻求一种中西交融的新参照,也为现代美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在蔡元培“美育”新教育思想的号召下,一批先锋艺术家如徐悲鸿、刘海粟、汪亚尘、倪贻德、陈抱一、关良等人积极引取西画之长,以各自独特的绘画语言解读东方文化特质[1]。其中,关良(1900—1986年)是中国近现代画坛一位独树一帜的优秀艺术家,他将戏曲人物题材与油画相结合,以夸张写意的手法,传神地表现出戏曲人物的神韵和气势,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艺术魅力。
一、关良的艺术生涯
关良,字良公,广东番禺人。清末的广东沿海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口岸,商业贸易发达,关良也因此较早受到西方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早期粤地的外销商为了迎合西方审美以及西人对东方文化的好奇心理,会聘请画家以洋法作国画,绘制在外销瓷、外销香烟的包装上以及一些外销的装饰画上。关良自幼就对这些新奇的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收集了大量的香烟盒画,甚至能临摹得惟妙惟肖。17岁时,关良随兄长赴日留学,本拟学习化学,最终决心从艺,先后在川端研究所和太平洋画会学习油画。在日时期,关良早期师从藤岛武二研习学院派的写实主义绘画,藤岛推崇中国画论“惜墨如金”的至简之道,并以此教导关良。在日期间,他接触了大量后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画家的作品,尤其是凡·高、高更和塞尚等画家的作品,使他开阔了视野,虽然从关良归国之后的早期作品来看(留日作品均已佚),尚以大笔厚涂的重体量写实为主,还未能形成个人风格,但在日的研学经历,无疑对关良绘画思想的形成起到了奠基性的影响。
1922年回国后,关良先是任教于陈抱一所在的神州女校,次年应刘海粟之邀,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与汪亚塵等人一同主持西画课。执教美专期间,关良与当时的沪上艺术名流如吴昌硕、潘天寿、黄宾虹等人结交,进一步拓宽了艺术眼界,也对近代美术走向中西融合的必然趋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1925年,关良在《申报》上发表题为“艺术的还原性”的文章,他认为,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轨迹是由简至繁再删繁就简的过程,国画的“至简”与西方艺术发展轨迹有着相似之处,国画并不落后于西画,要看到本土艺术在“单纯化艺术”方面的独特价值。由此,关良确立了个人对中西绘画的思想认知,以自己最为感兴趣的民族文化元素——戏曲为主题,将“单纯化绘画”作为践行糅合中西之道,探索“油画民族化”的起点。20世纪30年代以后,他辗转广州、重庆等地的美术院校任教,并参加了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关良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创作了一批反映时代主题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写实类油画作品。1957年,关良前往德国交流访学,其独特的作品风格引起了柏林艺术界的轰动。晚年的关良由于身体原因,静物画创作居多,此时其画风已经完全成熟,在拙朴之中体现了艺术本真的原貌。
二、关良戏曲主题油画的风格与赏析
(一)关良与戏曲的不解之缘
关良自幼钟爱戏曲,尤爱京剧,其在回忆录中坦言,自小便爱看戏学戏,对一些戏曲故事烂熟于心。在沪执教期间,关良成为上海各大戏苑的常客,醉心于皮黄腔板之间,每每看戏归来,兴之所至,便要提笔蘸彩,回思舞台上的精彩瞬间,将其绘在画布上。在上海画界崭露头角之后,关良还自行购置了老生戏服与道具,在沪上京剧名伶尧伯麟的指点下学唱一些京剧的散段。20世纪30年代,关良自北伐战场归来,成为一名“骨灰级”戏迷,其主要绘画题材几乎完全取自戏台。1935年,关良认为单纯的看戏、跟唱不能满足自身的创作需求,于是拜富连成科班的老生为师,一边从事专业的戏曲演艺,一边继续与之相关的绘画创作,后来还与“南派”武生泰斗盖叫天结为挚友,两人经常一个在台上演,一个在台下画,盖叫天擅长“武戏文唱”,其武戏的精髓、“文唱”时的“精气神”,几乎都被关良绘入画中。1942年,关良将个人的戏曲作品在成都展出,一时轰动,观者如云。
(二)关良的戏曲题材油画赏析
最早将戏曲元素引入绘画创作的近代画家有林风眠、吴大羽等人,但这些画家多以水墨画创作为主,真正将本土戏曲与西洋传来的油画创作方式结合起来的艺术家,其造诣仍以关良为最[2]。正如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所言,戏曲是“以歌舞讲故事”。作为一名资深的戏曲爱好者,关良精准把握了戏曲故事的平民性和表演场面的绘画性,并以独特的手法将其表现出来,这种手法的精髓就是“拙”。何以“拙”能成为一种特色?正因“拙”中藏趣,趣中见巧。用刘海粟先生的话概括言之,关良的画风“拙辣”但又“带点童趣”,徐君萱评价关良的戏曲画“大巧若拙”,是一种“雅拙”。如这幅《武剧人物》(图一),取自京剧传统剧目《白水滩》,讲述的是明末豪杰许士英(左武净)被官兵拿获押解进京,与穆玉矶(右武生)厮打的一幕。画中关良用色大胆率性,人物边线刚劲铿锵,黑色甚至饱溢于框条之外,黑线走向清晰,衬出人物的动态,尤在画面中部的兵戈相击之处,粗犷的线条配合人物简洁有力的眼神,营造出一种紧张相斗的视觉效应。郭沫若曾为此画作跋,曰:“我不识剧情,言是《白水滩》,只觉得比戏好看。不管谁是持矛武小生,不管谁是红胡青面汉。如闻金鼓声,纸上大鏖战。传神之笔殊可赞!”根据关良的回忆录,盖叫天初时不理解关良在画中对戏台人物并非完全写实的绘画风格,言戏台上人物衣冠方正,何以到画中便乱如涂鸦?但经关良解释,方知其并不愿意采取生搬硬套的剧照式描摹,力求使画面更增一种生趣之美。盖叫天这位武生泰斗在《白水滩》中扮演的经典武生形象穆玉矶深入人心。此幅作品虽不明年月,但1942年关良首次举办戏曲题材的画展大获成功,得郭沫若助益甚多,鼎堂甚至专门发表了《关良艺术论》,对关良大加赞誉,此画或乃该时期前后关良观摩挚友盖叫天演出所作,亦未可知也。
在夸张写意背后,“简单化”是关良在戏曲主题油画中所追求的思路,王亚明等人为关良的个人画展特辑作序,认为关良画中的笔触与神韵,早已与所谓演绎传奇的连环画有云泥之别,是真正属于艺术家的灵感表达。如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这幅关良唯一的自画像(图二),就展现了关良在写实与写意之间游走自如的深厚功底。画像中,关良身着京剧《四郎探母》中杨四郎的扮相,或许是自画像的原因,关良对描绘戏台场景的粗犷线条稍作收敛,明暗布局上井然有序,在面部表情上,寥寥几笔就将挑眉、凝目等表情刻画得栩栩如生,是以自我为对象,是创作“简单化”的另一种生动的尝试。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关良在戏曲题材油画创作方面数量最多的时期,此期关良仍保持率真稚拙的主体风格,画风稍减早期的粗犷浓硬,并以一种对写意程度任意增减的多样性尝试取而代之。或许是由于武戏更能呈现舞台的动感,演员服饰特色鲜明,更适合油画创作,在关良的戏曲油画中武戏成分颇多。如图三所示的这幅《孙悟空智斗青龙与白虎》,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关良作品中比较常见的《西游记》主题作品之一,这幅作品给人的明确观感是色彩的运用和清晰的明暗对比,背景部分直接涂暗,人物所在的层次将前景色调亮,尤其是画面主角孙悟空,立于左部的亮区之中,整体以黄色涂成高亮,明确占据了画面焦点,与右侧青龙、白虎的“居亮而暗”和背景处喽啰们的“处暗则暗”,形成了不同层次的鲜明对比。
李苦禅评价关良曰:“良公的画法,叫‘得意忘形。”此“形”非“喜形于色”之“形”,而是“形具神生”之“形”。晚年的关良仍然醉心戏曲,多年以来的戏曲题材创作经验已经使他完全确立了一种旁人无从模仿的个人手法,这种“得意忘形”,正与塞尚、毕加索等人晚年从知性回归感性、不再拘于画面创作的固定范式有殊途同归之妙,也合乎关良早年对中西绘画艺术终将走向“删繁就简”的理解[3]。如这幅创作于1978年的《唐僧与悟空》(图四),仍是取材于西游记,但与20世纪60年代的作品相比,不仅笔触数量大幅减少,在背景的描绘上,似乎回归了水墨国画平涂淡染的意境。画面前景中的孙悟空半身蹲跪,不敢抬头直视,武器躲持于身后,唐僧眯眼站立并微微后倾,师徒之间的尊卑关系不仅在这微妙且无一笔多余的动作塑造中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还与画面后方的远山山势形成呼应,正是塞尚在《圣维克多山》中的构图巧思。这种虽在描绘戏台但人物已然从戏台故事中栩栩然走出的观感,正是关良晚年炉火纯青的技艺、不拘于形风格的写照。
三、结语
关良是一位独树一帜的油画大师,他的戏曲人物题材油画是中西合璧下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体现了他对戏曲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通过对关良作品的赏析,可以感悟关良戏曲人物题材油畫的美学价值,由他在油画中创造出的趣中见巧、戏画相彰的艺术境界,可以管窥那个“中西交融”的历史时代对中国本土文化和东方艺术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
吴建宏,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艺术基金专家库专家,苏少版美术教材编写人员、美术教参编写人员,江苏省教育学会美术专业委员会理事,常州教育学会美术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常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常州市油画学会副会长。现工作于刘海粟美术馆、常州美术馆。2015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首届油画风景研修班;2017年8月就读于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首届凤凰高研班;2018年至2020年就读于北京画院白羽平工作室。
参考文献
[1]张会雨.二十世纪早期中国表现性油画语言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1.
[2]李青.中国戏曲绘画的表现性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22.
[3]陈建宏.中国情趣:关良的绘画意图—兼论民国时期西方艺术本土化问题[J].中国美术馆,2016(4):4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