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宇文所安《文心雕龙》英译补偿布局*

2023-08-07胡作友钟莎莉

关键词:所安宇文源语

胡作友,钟莎莉

(1.合肥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合肥 230601;2.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大学外语教学部,合肥 230032 )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语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传承。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写照[1]57。任何语言都与文化紧密相联,少了文化的支撑,没有哪种语言能够长存。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媒介,翻译对全球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翻译是两种文化的交流[2]193。Toury[3]53认为,翻译是具有文化意义的活动。Tymoczko[4]17提出,翻译是文化表述的重要手段。Nord[5]35将翻译视为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合作。Lefevere[6]34也将翻译视为一个文化交融的活动。可见,翻译不仅是文字转换活动,更是文化交流活动。翻译的本质是一种文化交易[7]53。文化是社会的遗产,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东西方的生产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往往各异[8]59。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有的可以轻松地传递到彼岸,有的却因文化障碍而举步维艰,从而阻碍了翻译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对源语文化中的特殊因素进行补偿是翻译的重要任务。

典籍通常言有尽而意无穷,精简的文字背后蕴藏着深奥的含义。阅读典籍需要读者静下心来慢慢挖掘其中的奥妙。本土读者都难以穷尽典籍中潜藏着的文化因素,遑论外国读者。《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代表作,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气息[9]123,这也是它难以翻译的原因之一。宇文所安《文心雕龙》英译本,入选《诺顿中国文选》,为《文心雕龙》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作出了贡献,深受目的语读者好评,其对文化因素的处理值得借鉴。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旨在为典籍英译如何处理文化因素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文化因子与翻译补偿

费孝通指出文化是民族历史的投影,文化扮演着特定社会代言人的角色[10]16。每一个社会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各文化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翻译看似文字间的转换,然而文字是浸润在文化中的,所以翻译的实质是文化间的互动[11]140。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有完全重叠、部分重叠、文化空缺等现象[12]25。在翻译中,完全重叠的文化最容易处理,笔者将其称为“一般文化因子”。对待“一般文化因子”,译者采取直译法即可。而对部分重叠、文化空缺的文化,直译法可能让目的语读者无法理解,因此需要译者采取措施来消除其中的理解障碍。笔者将这类文化称为“特殊文化因子”。对于这些“特殊文化因子”,有的译者采取归化策略将其隐藏,而有的译者采取异化策略将其保留。归化策略虽能使读者轻松理解,但却抹去了源文的异域色彩,同时也限制了读者的想象力。如若保留源语中的独特文化,一方面加大了读者的理解难度,另一方面也加重了译者的翻译负担。但若处理得当,既能让源语文化得到补偿,又可使目的语读者体验到异域文化。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译者并非要对所有“特殊文化因子”进行补偿,而是要作出适当取舍。译文如果补偿过多目的语读者难以理解的文化因子,则会造成文化负载过重,形成超额翻译[13]81。反之,则会造成欠额翻译,使译文遭受文化信息的损失[14]18。从阅读难度来说,欠额翻译删除了陌生或者难懂的文化因素,减轻了读者的阅读负担。然而,这其实是对读者不负责任的行为,因为它切断了读者进行文化探索的渠道。目的语读者既然选择阅读外国作品,大多希望获得全新的阅读体验,而不是陈旧的知识。超额翻译将源文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尽可能挖掘出来呈现给读者,是获取文化信息的好途径。然而,译者如果将什么都给予读者,读者毫无想象可言,译文也就变得枯燥无味了。可见,不论是超额翻译还是欠额翻译,效果都是不理想的。译者在面对“特殊文化因子”时,要认真思考如何进行文化补偿以消除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阅读与理解障碍。

文化典籍蕴含的文化信息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11]171。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拥有许多优秀的文化典籍。作为古代图书,典籍所使用的文字与手法与现代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文化典籍负载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因子与核心元素,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历史资源与立足之本,理应向世界传播,获得世界的认同[15]71。《文心雕龙》作为中国优秀文化典籍,应该站在世界舞台上,让全世界都能领略其价值。宇文所安《文心雕龙》英译本享誉英语世界,获得了良好的反响,这说明该译本取得了较大成功,也说明他对文化因素的处理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文心雕龙》是集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于一体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专著[9]123。它引经据典,详细阐述了传统文学理论中的许多概念[16]184。因此,译者在翻译时面临着众多承载中华文化内涵的“特殊文化因子”。不同于以往译者们所采取的具体补偿措施,如单纯的音译、释义、加注和归化等,宇文所安主要采取了整体和局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文化补偿,将补偿措施上升到了一个更为周密的高度。整体上建构起一个系统的补偿框架,局部层面也同时进行自我补偿。整体补偿是总体补偿措施的主干,局部是枝叶以充实主干,从而培植了一棵枝繁叶茂的文化补偿之树。宇文所安的整体补偿策略体现在他构造出来的独特布局上,而局部的自我补偿体现在对译文所采取的“杂合化”翻译方法上。

三、整体补偿策略:构造独特布局

郭沫若认为,译文应该是艺术品[17]498。艺术需要创新来使其鲜活,翻译作为一门艺术,也同样需要创新。译者在创造译文过程中应注重创新,因为创新有助于译文成为艺术品。宇文所安在翻译《文心雕龙》时,致力于发挥译者主体性进行创造性翻译。从整体上看,他为译文构造了一个独特的布局,即“整体概述+译文+文本阐释+文末注释集”的布局形式。宇文所安首先在每一篇的最前面对该篇内容做总体概括和背景介绍,加入自己的见解和评论,接着对所译内容进行详细解读,涉及文论思想、重要意象和相关文化知识的补充与阐释,再添加自己的评论。在整体布局中,整体概述、文本阐释和文末注释集无一不是为译文服务,它们对源文的“特殊文化因子”进行补偿,整个布局显得别出心裁、与众不同。

(一)整体概述

宇文所安从《文心雕龙》中选取18篇进行翻译,从西方视角对其进行总括。他扮演文化导游的角色为目的语读者进行文化导向。整体概述在译文前塑造了一个与源语文化相似的语境,为目的语读者奠定基本的源语文化背景。孙艺风指出,有效的翻译不只是对所译内容进行合理解读,还在于目的语读者能否将该内容同相关文化情境联系起来[18]5。翻译将一种语言文化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文化,不可避免地破坏了源语语言文化所营造出来的语境。宇文所安的整体概述,有利于促进读者对译文的理解与接收。他既引用西方的相关思想与《文心雕龙》进行对照分析,又为读者指出阅读《文心雕龙》需要注意的细节。以《章句》为例,宇文所安首先阐释了“章句”的内涵,然后指出它相当于英语中的“句子”,这有利于读者对“章句”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他还提醒现代读者必须搁置对语法的通常假定。他指出与现代观念不同,在传统之中语法是不言自明的,并且告诉读者在古代中国并没有“句子(sentence)”这一概念,之所以使用它是为了方便和理解[19]260。由此可见,宇文所安细心地用目的语读者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为其提供背景知识介绍,疏通可能导致误解的知识难点,尽量将读者带入源语文化语境,力求为其扫除理解源语文化的障碍。

(二)文本阐释

在进行整体概述后,宇文所安将每篇分为几个小段的方式进行翻译,对每一段都进行文本阐释,包含对重点字词的解释、相关知识的补充和译者的评说,以期为目的语读者起到释疑解惑的作用。宇文所安在每一段译文后面都有自己的解读。他的阐释引经据典,从中西文化中寻找相关史料来解读《文心雕龙》的思想。文本阐释在宇文所安英译本中随处可见,限于篇幅,本文仅举一例作为代表进行说明。下例中,宇文所安对“体性”进行了解读。

例(1):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文心雕龙·体性》)

When the affections (ch’ing) are stirred, language gives them [external] form (hsing); when inherent principle (li) comes forth, pattern (wen) is manifest. We follow a course from what is latent and arrive at the manifest. According to what lies within, there is correlation to what lies without[16]211.

宇文所安指出,刘勰首先给出简洁的、直接的显现理论及其相关假定,然后指明中国文学思想中的一个信条:语言是“情”的“外在”者,“文”是“理”的外在者,一切内在情感都要走向外在显现,内外是完全相符的,这是中国文学思想发展起来的基本原则[19]217。他从中国的文学思想中搜寻有价值的信息提供给读者,帮其拓展相关背景知识,使其更好地理解该段的主要内容。接着他详细讨论了显现过程的核心内容:“性”和“体”。他指出“性”是内在的东西,是某种自然属性;而“体”是“性”的外在对应物,是某种规范的显现。他还举例说明“性”和“体”的关系,帮助读者理解。接着,他又将读者拉回该段,指出在该段中“体”具体是指介于性格类型和文学风格之间,但也适用于其他一切的规范类型,并且更详细地论述了其中的关系。他的解说使该段所谈论的内容得到了相关的文化补偿,使目的语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意。他在大段评注中,无时无刻不在为读者分析探讨刘勰的文论思想,突显中国文学思想传统的特色[19]15,其目的是激发目的语读者对源语文化的认同,实现中西文论互动,推动跨文化合作与交流。正如宇文所安自己所言,评注是为了给目的语读者提供背景知识,也是为了帮助他们意识到前现代中国读者会本能意识到的东西[20]10。宇文所安强调西方读者对中国传统文论思想的理解深度和思想共鸣[21]315,这是很难得的。

(三)文末注释集

美国翻译理论家阿皮亚指出,在译文中添加注释、附注等信息可以将译文置于丰富的语言和文化语境之中,这种深度翻译使目的语读者真正地理解他者,尊重他者,使那些难以完整传递的社会、历史、文化、审美等信息得到有效地弥补[22]817-818。成功的深度翻译并不只是使译文变厚了,还可以向读者展现更广泛和更深层次的源语文化[23]32。宇文所安在《文心雕龙》英译本中将所有注释整理成集置于文末,还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基本术语集释”。注释集补充中国特色文化信息,提供背景文化知识,解释自己的翻译意图。注释为译文提供全面和详尽的补偿。以文化典故为例,文化典故一般需要大量文字才能解释清楚,如果直接翻译出来,会使译文显得啰唆烦琐。如果放在文本阐释里,容易让读者误以为该典故是文章讨论的重点或中心,从而使读者的关注点跑偏。而放在文末的注释集里,读者就会知道这只是译文的补充资料,是为了便于理解而设置的。另外,注释太多会给读者造成无形的阅读压力,以致降低其阅读兴趣;而注释太少则难以对源文进行有效的补偿,导致读者的理解困难。宇文所安将注释都置于文末,虽然使读者在查找时比较费力,但可降低读者一路靠着注释读译文的艰辛,也给读者提供一个自我想象的机会。读者阅读顺利可以跳过注释;不顺利或有疑惑,则可以去注释集里寻找答案。注释作为深度翻译的一种方法,能够传递那些难以传达的文化信息,消除翻译中的疑难杂症,有助于源语文化信息得到充分的补偿。

四、局部补偿策略:杂合化翻译

宇文所安作为汉学家,热爱并尊重中国文化,其作品的目标读者是西方高校学生,他们渴望了解中国文化[9]124。俄国形式主义文评家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的技巧是造成陌生化,增加感知难度,延长感知时间,强化审美感受[24]8-9。为满足目的语读者追求异域文化的需求,宇文所安在翻译时尽量保持原作的文体和语言风格,“陌生化翻译”是其英译本的一大特色[25]135。中西文化差异各式各样,有时不可能完全消除,所以不可避免会有一些不便进行陌生化翻译的文化因素。这时他便通过“杂合化翻译”,将不同形式的语言、文化、文学元素交织在一起,形成语言、文化和文学景观,使译文在尽量保持异域风味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补偿。

(一)语言景观补偿

语言景观补偿是通过语言杂合形成的补偿,而语言杂合是通过直接音译源文中的人名、地名或专有词汇,让不同形式的语言混杂在一起。语言杂合最直接的作用就是给目的语读者造成视觉上的冲击感,产生新奇的搭配效果,吸引其阅读兴趣。宇文所安翻译《文心雕龙》时,主要采取“释义+拼音”的语言杂合方法,即在英语释义后加上括号将汉语威妥玛式拼音用斜体标注。宇文所安指出,他在译文中标注拼音的词汇都是他精挑细选的重要术语[16]583。这些术语年代久远,西方读者非常陌生,自然感觉深奥难懂。通常情况下,译者会采取加注的方式以求准确传达原意。宇文所安则别具一格,采取“释义+拼音”的方式坚持他对原汁原味文化的追求。拼音的加入为译本注入了新鲜的异域血液,从而在语言上对译文进行了补偿,但这种补偿是不够的,它还需要“文本阐释”和“文末注释集”来进行更全面的补偿。译文中的拼音是一盏盏“提示灯”,提醒读者注意其异域特色。读者可在“文本阐释”中读到译者的阐释,并在文末的注释集里捕捉到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这一过程既使读者得到文化的补偿,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例如在《宗经》篇中,宇文所安对“释义+拼音”进行了完美的诠释。

例(2):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纪传铭檄,则《春秋》为根。(《文心雕龙·宗经》)

译文:TheBookofChangesis the unifying point of origin for the discourse (lun), the exposition (shuo), the comment (tz’u), and the preface (hsü). TheBookofDocumentsis the fountainhead for the edict (chao), rescript (ts’e), declaration to the throne (chang), and memorial to the throne (tsou). TheBookofSongsis the root of poetic exposition (fu), ode (sung), song (ko), and adjunct verse (tsan). TheRitesare the general beginning of the inscription (ming), eulogy (lei), admonition (chen), and prayer (chu). TheSpringandAutumnAnnalsis the basis of the record (chi), the biography (chuan), the oath (meng), and the dispatch (hsi)[16]199-200.

在该例中,宇文所安对“论说辞序”“诏策章奏”“赋颂歌赞”“铭诔箴祝”“纪传铭檄”这20种体裁都用“释义+拼音”的形式进行了翻译,将拼音用斜体标注,为读者展示了英语与拼音共存,充满异域色彩的画面,起到了强调源语文化的作用。宇文所安接着指出,刘勰首先把“五经”描述为各种基本形式(“体”)的充分补充,然后把全部重要的文学体裁归属到不同的经上[16]200。他对这些术语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解释和补充,并在文末的“重点术语集释”中对这20个术语分别加以解释。这些难懂的“特殊文化因子”都得到了较为全面的补偿。

(二)文化景观补偿

文化景观补偿是通过文化杂合形成的补偿,而文化杂合是指译文中出现与目的语规范具有明显差异的、来自源语的文化意象、文化概念和文化典故等[25]58。需要注意的是,此处所讨论的文化与本文研究的“文化补偿”中的文化不属于同一层面,前者隶属于后者。译文中混杂着具有源语特色的文化因素,目的语读者没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很难理解的。文化杂合既保留了特有的源语文化因素,又为译文增添了异域风味。然而,要将源语文化因素展示给目的语读者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有的译者通过加注等方法来补偿“特殊文化因子”,有的译者则干脆删掉那些文化因子。曹明伦[26]112指出,增加注释是为了理解,但是注释太多又会造成新的障碍。另外,对特有的文化因素采取无视的态度虽说减轻了读者的负担,但也是对原作和读者不负责任的表现,对文化传播和交流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对异域文化不能欠额翻译,而是要对其进行适当补偿。《文心雕龙》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典籍,富含中华特色文化。宇文所安主要采取增译和加注的方法,其特别之处在于他尽量在保持译文“异域化”色彩的基础上进行增译和加注,同时结合“文本阐释”和“文末注释集”加以补偿。

例(3):夫《易》惟谈天,入神致用。故《系》称旨远辞文,言中事隐。(《文心雕龙·宗经》)

译文:TheBookofChangestalks of Heaven (or “Nature”); it “enters the realm of spirit (shen) and applies it [in the human realm]”. Thus theHsi-tz’uchuanclaims that precepts [of theBookofChanges] are far-reaching and its phrases (tz’u) are refined (wen), that its words hit the mark and the events (shih) [implied in it] are hidden[16]196.

源文涉及《易》《系》等富含源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中国文学经典,其中的文化因素对目的语读者来说可能是难以理解的。如果译者不加解释,读者就难以领会其背后的含义。宇文所安采用添加中括号的方式对文化背景知识进行了补偿,这种方法并没有给译文造成过重的负担。如果将中括号及其内容去掉,我们会发现剩下的部分依旧符合语法。使用中括号是暗示读者这些内容并不是源文直接给出的,而是译者增添的,这既有利于读者准确地理解源文,又使其意识到增添内容的地方肯定有深意。如在上例中,宇文所安用[in the human realm]来明确限制“致用”的范围,以免读者产生误解。同时,他也对此增加的注释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读者因此能够领会到源文中的特殊文化。

(三)文学景观补偿

文学景观补偿是通过文学杂合形成的补偿,而文学杂合是指译文在体裁、叙事手法等方面的杂合[25]60。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很多中国文学体裁和手法在西方难以找到完全相对应的译法,这给翻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这些体裁和手法的翻译,涉及对源文的“形”的处理。处理得当,译文则有“形神兼备”之效。处理不当,则有“损形丢意”之险。因此,大多数译者会选择比较保险的“去形存神”的翻译方式,但这不利于将源语文化中的特有文化传播到目的语中。赋、比、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特色表达方式,其中“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它指铺陈直叙,通常和排比一起使用。然而,这一手法在西方文学里却不多见。《文心雕龙》大量使用“赋”的表达方式,而宇文所安也刻意将这一形式保留了下来,让西方读者近距离感受中国特色表达方式。

例(4):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远奥者,馥采曲文,经理玄宗者也;精约者,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者也;……轻靡者,浮文弱植,缥缈附俗者也。(《文心雕龙·体性》)

译文:The decorous and dignified form is one that takes its mold from the Classics and Pronouncements and rides in company with the Confucian school. The obscure and far-reaching form is one whose bright colors (ts’ai) are covered over, whose writing is decorous, and one that devotes itself to the mysterious doctrines. The terse and essential form is one that examines every word and reflects on each line, making discriminations by the finest measures. …The light and delicate form is one whose insubstantial ornament (wen) is not securely planted, whose airy vagueness is close to the common taste[16]213-214.

刘勰将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8种,总结了这8种风格的基本特点。刘勰使用一组结构相同、语气一致的句群将这8种类型排列出来,既对其进行了细腻铺写,又以整齐句式将其宏伟气势展示出来,体现了铺陈与排比的完美结合,即“赋”的表达方式。这种句式特点符合中文行文特色,然而英语作为形合语言,句与句之间通常会借助功能词衔接成一体。宇文所安在翻译时并没有遵循英语习惯,而是按照中文特点将8种风格以整齐的句式排列。这种文学手法虽然不太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但它将“赋”的特有表达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形成了文学杂合。“赋”的保留不仅为目的语读者介绍了一种较陌生的文学手法,也体现了译文的异域特色。这种文学杂合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文化补偿,而且也因具有新意更受读者喜爱。

五、翻译补偿机制的意义和启示

宇文所安采用“整体概述+译文+文本阐释+文末注释集”的布局,其内容远远超出了翻译本身,有超额翻译之嫌。但是,我们需要考虑到《文心雕龙》作为典籍的特殊性。《文心雕龙》是一部极其优美的骈体文学作品,短小精辟的语言里蕴藏着丰富的意义。既要保留其特殊文体,又要译出其深层含义,无疑是极其艰难的。骈体是中国古代独有的文体,在西方文学世界里比较少见。然而,理解典籍本身就具有一定难度。如果希望最大程度地保留源文的形式,将不可避免地损失其传达的意义,以致读者无法很好地理解源文。孙艺风[18]5认为,除非译者能对译文中的异质他者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使得目的语读者对其有清楚的理解,不然异化翻译毫无实际意义可言。因此,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典籍翻译采取特殊手段。

宇文所安的文化补偿方式富有创新意义。其独创的整体布局和局部“杂合化翻译”是相互合作的关系。在译文通过“杂合化”进行自我补偿的过程中,整体布局的各个部分都发挥其作用,为译文的“杂合化”保驾护航;而“杂合化翻译”的成果也使译文的整体布局更加稳固。从整体上看,宇文所安的整体布局为译文架构了一套环环相扣的补偿系统,为目的语读者塑造了相应的源语文化语境,引领读者慢慢走进源语文化。宇文所安在文本阐释中对难点和重点文化信息进行阐释和评价,使读者对其有更深刻的认识,愉快地完成一次文化旅行而不会有迷路之险。文末注释集为读者补充了更多的文化信息,使其能够获得更多的源语文化信息。该布局的各个部分皆为译文进行文化补偿,它们各司其职,却又紧密联系。从局部上看,宇文所安采取了“杂合化翻译”进行自我补偿。语言、文化和文学杂合均可补偿两种文化交流之间存在的不足,使其中的特殊文化因子得到了很好的阐释。需要注意的是,这3方面并不是互不相干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纠缠在一起的,存在内在的相交关系,在任何一方身上均可看到另外两方的身影。语言上采用“释义+拼音”的形式进行杂合,释义离不开文化在背后的支撑。因此,语言杂合混杂着文化杂合。在进行文学混杂的过程中,不可避免需要通过语言来实现。因此,文学杂合又和语言杂合混杂在一起。并且文学杂合也内隐着文化讯息,因此文学杂合又撇不开文化杂合。语言、文化和文学三者息息相关,紧密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者相互混杂,共同作用,实现对源语文化的补偿。

宇文所安的翻译补偿机制给予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源语文化以公平对待,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源语文化在异域的传播,丰富目的语文化,在差异中推动文化的交流、交融与发展。宇文所安的总体概述和背景介绍为目的语读者奠定了一个适宜阅读的文化基础。文本阐释为目的语读者挖掘了急需的文化信息,其独到的评价有利于引导目的语读者进行深入思考。文末注释集提供了详细的“基本术语集释”,对文中所标注的、含有重要文化信息的字词、意象、典故和相关背景知识进行解释和拓展,其中穿插宇文所安的精辟见解。他以西方视角为目的语读者解读中国文论与文化,为理解《文心雕龙》提供了新视角和新维度,使文化补偿顺利进行,使目的语读者能够更好地捕捉和挖掘出源语中的文化信息,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但是宇文所安的翻译模式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宇文所安的解读都是从个人角度出发,尽管他对英汉双语的掌握程度不容置疑,但是其中免不了夹杂着个人情感和态度,特别是其个人的文化立场可能对读者的理解造成一些诱导性影响。译者在评价时要尽量保持客观的态度,既不要阐释不足,也不要过度阐释,以免给读者带来不必要的阅读障碍或阅读负担。

六、结语

翻译是连通两种文化的重要工具之一。两种文化间存在的差异使得缺乏异域文化背景的外国读者难以理解。文化典籍因其特殊性,充满了大量的“特殊文化因子”,对其采取文化补偿措施是必不可少的。对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理解障碍的源语文化更应给予文化补偿,为目的语读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高峰,富含浓郁的中国文化。宇文所安在翻译《文心雕龙》时,采取整体和局部相互结合的方式对其中的特殊文化因子进行补偿。他在整体上构建起“整体概述+译文+文本阐释+文末注释集”的独特布局,局部上以“杂合化翻译”为手段,使译文在保持原作风味的情况下从语言、文化和文学3个方面对译文进行文化补偿。整体补偿和局部补偿相互配合,整体为局部提供外部框架保障,局部又从内部为整体布局的稳固发挥作用,使译作在实现文化信息有效传递的基础上充满原作的文化风味。这种翻译模式对“特殊文化因子”的文化补偿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和较大的创新意义,可以为其他典籍翻译提供借鉴。

对于西方读者而言,译文中很多外显的和内隐的文化因素错综复杂,令人眼花缭乱,理解起来很不容易,拉开了译文与读者的距离。读者容易产生疲倦感,阅读兴趣往往因此降低。宇文所安的翻译模式注重文化补偿,使译文充满了浓郁的异域文化。其独特的整体布局为文化补偿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而杂合化翻译也起到了特别的美学效果,混杂的译文充满了陌生感,给读者一种感官上的新奇感和愉悦感,延长了读者的感知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读者更容易感受文字的奇妙、文化的奇特,这样非但不会降低读者的阅读兴趣,相反,有利于抓住读者“求新”“求异”的心理,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使译文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宇文所安《文心雕龙》的翻译模式为典籍翻译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有利于推动异域文化之间的文化传播和交流,实现不同文化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猜你喜欢

所安宇文源语
强大的复姓
聪明不值钱
聪明不值钱
聪明不值钱
论宇文所安咏史怀古诗研究的方法与视角
Coherence of Superposition States∗
宇文老师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