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院校精准扶贫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2023-08-07秦媛媛
秦媛媛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工程技术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3)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1986年,中国正式启动了大规模的帮贫扶贫工作。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1]职业院校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不仅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而且对贫困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及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职业院校运用“职业思维”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能够为贫困地区企业提供掌握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的人才,有效改善贫困地区学生的就业问题,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部分职业院校存在精准扶贫机制建设不健全,对贫困学生的帮扶力度有限,职业院校招生机制不完善,就业率较低等问题,导致“职业思维”指导下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工作质量下降,对学生成长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对此,职业院校要加强对“职业思维”指导下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视,完善精准扶贫机制及教育机制,推动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
一、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性
职业院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总体教育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相较综合性大学与重点高校,职业院校对学生专业能力及综合素养的包容性更强,对贫困学生的经济帮助更为直接。在职业院校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有助于解决贫困学生在经济上的后顾之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便职业院校根据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情况调整教育教学工作,提升学生就业率,助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一)有助于职业院校贫困学生的全面发展
职业院校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可从学生职业生涯及行业发展角度入手,制定精准扶贫人才培养计划,进一步推进贫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首先,有助于职业院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职业思维”指导下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工作加强了对学生实践及实习的重视,部分职业院校通过发放实践补助,对家庭困难学生提供经济帮助,同时培养学生的感恩心理。其次,降低了学生因家庭困难等经济原因辍学的可能性,促进了教育公平的落实,保障了学生受教育机会的平等。最后,为贫困学生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经济保障,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因自身家庭条件困难而逃课打工等情况的出现。
(二)有助于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职业院校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不仅拓展了职业院校教师的工作思路,而且为学生营造了更为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丰富了职业院校的教学资源。相较于综合性大学与重点高校,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工作更加侧重与学生职业发展的结合,拓宽了职业院校领导与教师开发、引进教学资源的思路,推动职业院校教学资源数量的丰富和质量的提升。其次,提升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契合度,帮助职业院校明确企业的用工需求,发现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完善,提升学生就业率。最后,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化。职业院校具体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对学生的专业能力、经济回报率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需要学生在毕业之后找到合适的工作,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这倒逼职业院校不断加强与合作企业人才培养的契合性,对人才培养目标、方式及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方式进行全面规划,推动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有助于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职业院校建设、选址与招生工作,辐射与服务范围大都集中在本地区,[2]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有助于职业院校加强对本校学生的专业教学,提升学生对企业所用新技术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进一步缩短地方企业新员工的入职培训时间,提升职业院校学生对于工作环境与内容的适应性,能够为地区企业生产发展提供高素质职业人才,满足企业生产设备更新、生产技术升级带来的专业人才缺口,提升企业生产能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其次,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不仅包括学生在校课堂的学习,还包括学生在合作企业的实践学习。职业院校可以发挥自身特长,在为受资助学生提供工作与实习机会的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需求,学生可以通过参与本校科研项目等方式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问题,提升企业生产能力与经济效益,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职业院校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遇到的问题
职业教育是关注民生的平民教育。相较其他教育,职业教育更具开放性和社会性,能够精准聚焦底层社会与贫困群体,为贫困学生学业的顺利完成提供了一定的支持。[3]但在实际精准扶贫工作的过程中,部分职业院校就业率持续走低,相关主体重视程度不足,教育机制建设不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的存在,导致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工作效果大打折扣。
(一)职业院校就业率持续走低
就业率是检验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工作效果的重要指标。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率的高低不仅可以说明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质量,而且影响职业院校的社会声誉以及学生与家长对职业院校的选择。[4]但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职业院校领导对行业发展及市场需求的考察不充分,使得职业院校专业和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不符,且在具体精准扶贫工作中并未充分运用“职业思维”,不仅影响了职业院校贫困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也阻碍了精准扶贫工作内容的优化,导致职业院校贫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感恩教育工作的推进以及学习积极性的提升有限,影响了校企合作过程中职业院校学生专业实践水平的提升,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率下降,同时也不利于职业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职业院校领导与教师对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传达与研读程度有限,导致在具体的精准扶贫工作落实过程中职业院校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活动的安排以及教学计划的拟定上忽略精准扶贫政策的运用与落实,未能有效培养职业院校受资助学生的职业思维与感恩心理,不利于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就业能力的提升。
(二)相关主体重视程度不足
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既是满足中国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需要的重要举措,也对职业院校所在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相关主体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首先,部分贫困地区学生家长认为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工作效果较差,对贫困学生帮扶力度有限,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及职业生涯的发展助益作用较小。同时,受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部分家长在学生院校与专业选择上对职业院校的倾向性不明显,这是影响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工作质量提升的重要原因。其次,相关教育部门对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工作宣传不足,导致部分职业院校领导与教师对于精准扶贫工作的认识与理解太过浅显,仅仅在口头上强调重视精准扶贫工作,并没有真正将精准扶贫工作与职业院校密切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职业院校就业率的提升,也不利于企业配合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最后,职业院校贫困学生自身对精准扶贫工作细节与章程了解有限,认为扶贫工作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关联性不足。[5]所以未能将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感恩心理转化为参与各项职业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于职业院校各项职业教育活动的参与度不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院校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三)精准扶贫背景下职业院校教育机制有待改善
科学完善的教育机制对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职业院校的教育机制有待进一步改善。首先,课程设置不完善,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充分考虑精准扶贫理念,在课程类型的选定以及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忽略精准扶贫政策的宣传与运用,同时未能针对家庭贫困学生制定较为恰当的教学活动安排,不仅影响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专业视野的开阔及职业生涯的发展。其次,部分职业院校在教学管理机制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部分职业院校在教学管理标准建设上还存在一定的疏漏,教师未能明确精准扶贫与各项职业教学工作结合的方式、策略以及教学行为规范,[6]不利于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最后,部分职业院校招生机制不完善。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开展不仅需要职业院校对本校已入学的贫困学生提供及时且恰当的帮扶,而且需在招生过程中对贫困地区及家庭困难学生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7]为家庭困难学生提供入学机会,确保其受教育权利的实现。教育部门虽然针对贫困地区学生入学颁布了一定的教育政策与方案,但部分职业院校对学生实际情况调查了解不足,在招生过程中对贫困学生的帮扶力度有限,不利于贫困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四)校内精准扶贫机制不健全
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职业院校领导与教师深刻理解二者结合的深刻意蕴,而且需职业院校本身具备完善的精准扶贫机制。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职业院校的精准扶贫机制仍有待完善。首先,部分职业院校的扶贫机制无法使教师全面掌握贫困学生的情况,也就无法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帮扶,导致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工作效果大打折扣,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其次,部分职业院校对贫困学生的帮扶仍以直接经济资助为主,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及职业能力的提升帮助较小,不利于精准扶贫的进一步落实。最后,相较传统教育扶贫工作而言,精准扶贫工作更强调资助工作的精确度与有效性。[8]但实际上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工作人员对学生情况了解不足,精准扶贫方式与手段过于雷同,无法根据贫困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最切实的帮扶,帮扶精确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职业院校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改进策略
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不仅要求职业院校进一步提升贫困学生帮助的准确度,而且需要职业院校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角度完善精准扶贫工作计划与方案,促进学生就业率的提升。职业院校领导与教师需完善教学体制及精准扶贫机制,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教育部门要加强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宣传,消除相关主体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为贫困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提升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率
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工作是对职业院校传统扶贫工作的一次改革,其初衷是通过职业教育的开展,帮助贫困学生在经济困难的前提下掌握今后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率,阻止贫困地区学生贫困情况的代际传递。[9]在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首先,职业院校领导要加强对行业发展及市场需求的考察,深化对行业发展以及人才需求的了解程度,从学生职业生涯角度着手优化校企合作的方式与方法,明确企业与市场的人才需求,在现有教学资源与师资力量的基础上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对贫困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帮助贫困学生进一步明确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鼓励职业院校贫困学生珍惜学习机会,促进毕业生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其次,职业院校领导要加强对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的学习与研读,充分理解与领会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推动院校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效性。
(二)提升职业院校相关主体重视程度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其教学质量的提升,职业院校为中国经济发展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高素质职业人才。但由于传统观念及经济条件的影响,各主体对于精准扶贫工作中的“职业思维”培养重视程度不足,所以,职业院校首先要深化学生家长对于精准扶贫过程中职业教育因素融入的理解与认识,明确精准扶贫与职业教育的结合对于贫困学生专业能力提升以及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这一做法可以有效解决职业院校学生因经济问题而辍学的情况。提升学生家长对于精准扶贫与职业教育各项工作结合的重视程度。其次,相关教育管理部门以及职业院校领导要进一步加强对精准扶贫政策的宣传工作,提升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教师在各项工作中对精准扶贫的贯彻程度,促进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工作有效开展。最后,职业院校还要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参与度,[10]明确职业院校具体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对于贫困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同时不断优化职业院校教师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的工作方式,提升职业院校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职业院校精准扶贫与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完善职业院校教育机制
职业院校教育机制的完善可以有效提升精准扶贫工作的精确度。首先,职业院校应完善教育机制,加强课程体系建设。职业院校运用“职业思维”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要根据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及专业发展的需求改革课程体系,密切关注贫困学生的费用问题,为家庭困难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促进学生专业能力提升。其次,职业院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同时对教师开展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培训,[11]鼓励教师不仅要给予受资助学生一定的经济帮助,而且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对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疏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后,职业院校要适当调整招生体系。[12]由于贫困地区教学资源短缺、师资力量不足、学习环境恶劣等,部分贫困地区学生的学习成绩低于城市学生。职业院校在招生过程中可适当降低对贫困地区学生的成绩要求,为贫困地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推进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加强校内精准扶贫机制建设
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加强教学体系建设,而且需要完善精准扶贫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职业院校要丰富扶贫工作方式,在解决学生经济问题、为学生提供上学机会的同时,避免采取当众宣布贫困学生名单等方式,保护贫困学生的自尊心。同时,职业院校教师要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坚决杜绝歧视、孤立贫困学生等现象,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其次,职业院校教师要加强对贫困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除了通过与学生交谈了解贫困学生情况,还可以通过家访等方式详细了解贫困学生的实际情况,为贫困学生提供恰当帮助,促进贫困学生全面发展。最后,职业院校可借助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对贫困学生的情况进行登记,防止因教师职位调动变化导致新教师对贫困学生情况了解不足的情况出现,同时要定期对学生进行回访,[13]及时更新贫困学生的情况,进一步提升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工作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