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地方高校思政课多维立体化教学体系建设与思考

2023-08-07薛伟芳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立体化应用型思政

薛伟芳 樊 亚

(安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贵州 安顺 561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多次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关键课程、核心课程和灵魂课程”。新时代地方高校思政课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如何根据世情、国情、党情和学情的变化,立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对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要求,确立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思维,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供给能力,是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应对新时代地方高校思政课新挑战的重要举措。

一、新时代地方高校思政课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党和国家对思政课建设提出的新定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从世界大势和国家全局的战略高度看待思政课建设,明确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两个大局”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提出“思政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切实增强办好思政课的信心,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1]的总体要求。当前,地方高校思政课建设状况与新时代党中央对办好思政课的要求尚有一定距离。

(二)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体系建设的新标准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建设质量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效能和质量。2019年教育部发文《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对高校课程建设理念、课程改革创新、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立下了一系列硬规矩,规定了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基本标准,要求建成“理念新起来、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2]的一流本科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地方高校,如何提升思政课教学水平,优化建设体系,努力向教育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标准看齐,当前还存在着不少短板。

(三)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变”发展需求对思政课提出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国家相关部委多次出台关于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意见。2012年,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3],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文《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4],使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有了明确的政策依据。如何立足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变”发展需要,在发挥立德铸魂育人根本功能的前提下,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发挥作用,无疑对思政课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思政课堂上教师激情唱“独角戏”与学生低头“干私活”的反差

党和国家对思政课教育教学高度肯定,对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思政课堂上教师激情唱“独角戏”与学生低头玩手机、看专业或者课外书等“干私活”的反差仍然存在。究其原因,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还处于三重矛盾叠加期。一是教师教学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与新时代大学生需求多元化的矛盾;二是大学生对理论和现实紧密结合的热点问题兴趣高却自身难以释疑之间的矛盾;三是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与地方高校网络教学条件不完备及教师信息技术落后之间的矛盾。三重矛盾叠加是造成地方高校思政课堂抬头率和点头率不高、教育效果弱化、学生获得感不强的重要因素。

因此,如何根据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和学情的新变化,立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对思政课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认真思考教学体系“如何转”“如何改”“如何教”,确立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思维,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供给能力,是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应对新时代思政课面临新挑战的基本举措。

二、地方高校思政课多维立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提出要“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理念手段先进、方式方法多样、组织管理高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5]。近几年来,笔者所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合本校“应用型转型发展”实际情况,以教研室为基本单位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创新,逐步探索构建思政课多维立体化教学体系,即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到学生的平面化教学体系,通过对思政课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进行多维教学设计,构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立体化教学模块,努力使思政课教学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之目的。

(一)课堂教学模块:多维立体化教学体系建设的主阵地

1.立足校情和学情,整合教学内容

理论课堂是思政课教学的主要阵地。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核心课程,思政课教材是全国统编教材,其使用对象是全国各个层次的高校大学生。在对地方院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时,多数学生吐槽思政课教材太枯燥,甚至有的学生还希望教材能够图文并茂。究其原因,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政课理论基础与其他高校相比呈现“相对差”的特征。为使教材体系能有效转化为教学体系,教师要立足校情学情,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重构,根据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地方性、应用型和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来整合教学内容。譬如,结合学生专业和课程实际,将地方红色文化、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类通识课程等融合进教学内容,使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由传统观念中的“高大上”转为现实意义上的“接地气”,使课程内容落地,贴近学生实际,接近现实生活,解决现实问题。

2.优化教学环节设计,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环节设计是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合理链接,运用各个教学活动板块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思政课是否具有吸引力,能否提高学生的抬头率,教学环节设计是关键。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传统意义的“填鸭式”理论教学只能变成了思政课堂上的催眠曲,是老师自导自演的“独角戏”。根据校情和学情恰当设计教学环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近年来,混合式教学、对分课堂、翻转课堂、情景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不断被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并熟练运用起来,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实践教学模块:多维立体化教学体系的拓展和延伸

1.理实一体,坚持“三贴近”原则

思政课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理论,把握事物发展规律,而且要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把所学理论运用和服务于实践。如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高质的实践教学活动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教学的开放性和沉浸式特点,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封闭性和网络教学虚拟性的不足,在思政课立体化教学体系建设中处于拓展和延伸地位。无论是课内实践还是课外实践,校内实践亦或校外实践,期中实践还是假期实践的安排方案,实践教学的出发点都需要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大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坚持“三贴近”原则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既是对理论的解读和运用,对社会现实的体悟,更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2.分类实践,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结合思政课立德树人和学校转型发展目标,在实践中“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教研室既有统一的实践教学方案,又鼓励教师立足学生专业和实际,制定特色化实践活动方案。实践中逐步探索形成了不同大类学科(文史哲类、经管法学类、理学工学类、教育学类、农学、艺体类)、不同专业的分类实践教学模式,注意在学生专业课中寻找思政理论生长点,有序推进思政课、专业课和通识课协同育人格局形成,使思政课实践教学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管”,逐步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精准性。

(三)网络教学模块:多维立体化教学体系的基础和补充

1.网络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优质丰富资源

融媒体时代,网络已经成为思政课教学重要的平台和手段。思政课鲜明的特点是政治性和理论性。而政治性又必然带着时效性特征,网络资源提供了丰富的实效性政治资源。如何把党的最新理论第一时间融入思政课教学,网络成为教师学习的第一平台。教师通过网络资源先学弄懂弄通精神实质要义,才能及时准确无误解读给学生。新时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抖音、快手、B站等是他们获得思政课资源的重要途径。通过翻转课堂可以发现,学生获取的网络资源往往比教师的路径更广泛,选取的教学材料有时值得教师借鉴。理论课堂上,单纯的理论讲解使思政课堂显得生涩难懂,若借助恰当的网络资源,往往使晦涩的理论变得生动起来。譬如,在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时,通过网络动漫老板如何激发顾客经常光顾饭店的解说和展示,一个通俗的例子就把复杂的理论讲得清清楚楚,让学生理解透彻,并能够活学活用。

2.发挥网络教学基础和补充作用

融媒体时代为高校思政课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提供了广阔平台,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学不可或缺的育人阵地。网络实现了教师可能随时随地与学生沟通、交流、互动、分享,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思政课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譬如,在新课授课前,教师可以通过超星学习通、对分易、班级QQ群提前布置新课的教学资料分享,既可以是一个网址、一个视频或者让学生进行相关资料查阅等。在授课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现教学互动与管理,课前课中考勤、互动分组、在线练习、学生互测等由于网络而变得灵活和生动。课后,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可以直接聆听到来自全国各地思政专家和名师的直播课堂,查漏补缺,弥补学习中的不足。教师作业布置和学生作业的完成、分享、互评都可以通过网络在课后进行,网络促使学生的思政课真正开始忙了起来。

三、地方应用型高校多维立体化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

经过多年建设和实践,笔者所在思政教学部基本探索出了适合本校的思政课多维立体化教学体系,该体系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在班级教学评价反映教学实效性高,学生获得感强。回顾对思政课多维立体化教学体系建设的探索,进行如下教学反思。

(一)思政课多维立体化教学体系的优势

1.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首要和核心环节,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理论、答疑解惑以及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锻炼提高学生各种素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教学的魅力在教师,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是课程魅力的根本所在。思政课多维立体化教学体系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创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实施对分式、情景式、课题制、案例式、探究式等相融合的教学方式,采取课堂讲授、对分课堂、翻转课堂、情景式沉浸式等多元教学方法,通过提问、辩论、演讲、作业、社会调查、复习、测评等教学手段的充分运用,使学生忙起来、课堂活起来,有效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素质,锻炼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2.联通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融课堂、实践、网络教学于一体

教学环节设计是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有机链接并合理运用,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巧妙策略化的教学环节设计是增强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选择。思政课的特殊定位要求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培养其认知能力,而且还要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将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为理想信念,外化为相应行动。多维立体化教学体系是在思政课特定目标导向下系统而科学地联通课前、课中和课后各个育人环节,将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学生等各个要素有机整合,创设恰当教学情境,灵活运用多元教学方法,融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为一体,达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沐浴熏陶,使思政课教学体系更具感染力和生命力的目的。在契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方面,通过作业环节去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小组形式布置和完成作业,能够使学生充分忙起来,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理性思考问题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大家通过作业制作,学会PPT、微动漫制作,视频剪辑等,通过亲力亲为完成作业,加深了对课程情感理解,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作用。

3.具有操作方便,不需过多经济投入等特点

思政课多维立体化教学体系,依照校情学情课情设计,操作简单,可复制性强,不需经济投入等特点。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探索设计的“微话题”“微对分”“微讨论”“微制作”“微平台”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微话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锻炼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以“线索链”呈现的“微专题”多元教学法,既体现教材内容又针对地方高校学生量身打造,避免了教材内容的枯燥性和说教性。“微对分”既解放了老师,让课堂活起来,又打破了传统考核评价方式,把学生评价体现在每次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效果中。“微制作”让学生真正忙起来,把理论充分运用于实践,并联通线上线下教学。通过“微平台”,让网络充分服务于教学。“微平台”实现了学生视频、PPT等无纸化作业,一个百余人的大班考勤一分钟内搞定,并彻底打消学生迟到或逃课的念头,使网络平台为“管理强起来”服务。整个多维立体化教学环节的实施,充分发扬思政课教师的创新精神,进而带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操作简便而效果明显,特别是不需要资金投入,契合地方高校经济状况。

(二)思政课多维立体化教学体系建设的基本经验

1.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是思政课教学体系建设的关键

高校党委肩负领导责任是思政课教学体系建设的关键,也是思政课建设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笔者所在学校党委对思政课建设高度重视,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带头上思政课,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学校成立教学质量督导团,实行随时推门听课制度,对思政课教学提出批评建议,有效提升了思政课教学质量。

2.教师队伍建设是思政课教学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6]。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直接影响着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为建设一支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提升教师教学供给能力,在科研创新方面,笔者所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专门建立博士领衔科研团队,定期开展科研探讨与项目培育工作会议,合力申报并完成科研项目,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校各类项目申报及立项中,一直名列前茅,为教学开展奠定了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为提高教学创新能力,思政课各教研室一直坚持集体备课,深化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充分发挥新老教师各自优势,促进不同专业背景教师相互交流,进而提高思政课教师整体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推行思政课示范课和公开课活动,促进教学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提高教学能力。

3.教学管理的科学机制是思政课教学体系建设的制度保障

科学、规范、高效的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笔者所在教学部不断进行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取得了良好效果。首先,在课堂管理方面,建立学院课堂教学管理微信群,在学校首先推行上课签到制,要求每次至少课前10分钟,上课教师要在教学管理群报到,有效避免了教师迟到或缺课等教学事故的发生。其次,通过二次评教活动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首次评教在教学周第四周进行,对开学初的教学情况进行评教,使教师能够全面把握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情况,以扬长避短完善教学。另外,在学期结束时通过网上评教和座谈会两种方式进行,使教师全面掌握自己一学期的教学情况。第三,发挥中老教师传帮带作用,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学院对新进教师和青年教师采用导师培养制度,在教学和科研方面促进青年教师成长进步。通过管理机制的创新,有效提高了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责任意识,也提升了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供给能力。

(三)未来加强思政课多维立体化教学体系建设的着力点

1.进一步以教研室建设为抓手,提升教师供给能力

重视思政课教学科研组织机构建设,是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提升思政课教学体系建设实效的重要保障。教育部多次发文明确各高校要保障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的经费,规范教研室建设,保障思政课教师培训、考察和学术交流等。但目前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够实际进行学术交流、考察的机会还非常有限,每年仅有几个名额能参加思政课“国培”项目和省教育厅组织的思政课培训项目,需要学校自出经费的参观考察还鲜有机会。基于这样的现状,如何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供给能力,一方面需要教师主动做好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在教学科研上坚持不断学习进步,另一方面需要继续以教研室为抓手,发挥课程团队力量,发挥教研室教学科研骨干教学先锋作用,引领其他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快速提升。

提升教研室集体备课质量,有效提升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实效性。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集体备课已经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教学供给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融媒体时代,要积极参与创新网络集体备课形式,引导思政课教师参加全国高校思政课虚拟教研室活动,聆听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师学者关于党的最新理论、教学重点难点的解读,通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供给能力。在线下教研活动中,教研室在学期初要做好教研活动计划,提前整理好集体备课要点,发挥团队作用,使集体备课发挥最大实效。认真开展公开课示范课活动,做好听课评课活动,促使思政课教师互学互鉴,取长补短。提升思政课教师担任社团指导教师和班主任工作质量,多渠道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提高教学针对性。

2.继续探索适合校情学情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从校情来看,地方性应用型高校一般属省、市共建的普通二本高校,资金投入比省级高校和其他名校无法比拟。因此,在教学模式方面要立足校情,探索适合本校的教学方式方法。譬如,实践教学方面,因为受资金匮乏制约,地方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只能开展不需要经费投入的实践活动,只能在校内进行,或者暑期由学生单独进行。从学情来看,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多来自本省,特别是来自本省地方,生源地相对集中,学生的学习素养与省属高校特别是国家重点高校相比,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强,学习能力较低。这样的学情决定了我们的课程建设必须要建立一整套完整的教学机制,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学生以前的“被动学”变为“主动性”状态。

当前,在探索思政课多维立体化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课题组正逐步探索出了“多微”助“多维”立体化教学体系。该体系在思政课特定目标导向下系统而科学地联通课前、课中和课后各个育人环节,将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学生条件等各种因素有机地进行整合,创设恰当教学情境,灵活运用多元教学方法,融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为一体,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沐浴熏陶,使思政课教学体系更具感染力和生命力。该教学体系依照校情学情课情设计,操作简单,可复制性强,不需经济投入,关键在于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通过“多微”环节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最终实现课程育人目标。

猜你喜欢

立体化应用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基于立体化教学方式的Java课程教学研究
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在《中医各家学说》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