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丘陵地区稻蛙生态综合种养试验
2023-08-07吴兴镇谢胜清许中雄
吴兴镇,谢胜清,许中雄
(1.开江县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服务中心,四川 达州 636250;2.开江胜清家庭农场,四川 达州 636250)
黑斑侧褶蛙(Rana nigromaculata)(以下简称黑斑蛙),是蛙科、侧褶蛙属的两栖动物,原产于中国、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等区域,生活在沿海平原至海拔2 000 m 左右的丘陵、山区,常见于水田、池塘、湖泽、水沟等静水或流水缓慢的河流附近。黑斑蛙在我国分布广泛,其生性凶猛,跳跃能力极强,是捕食害虫的能手,有“农田卫士”之称,肉质鲜嫩口感独特,养殖潜力巨大,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1]。四川省开江县地处川东,属丘陵地貌,农田不便于耕作,难以实现规模化种植,如何充分挖掘丘陵地区耕地潜力,提高稻田综合利用效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开江素有养殖黑斑蛙的传统,在养殖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条稻蛙生态种养致富之路,实现了粮食稳产增效,农田生态稳步向好,农民收益持续提高,稻蛙综合种养逐步成为开江“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的核心产业。现于2022 年2—8 月,开展了稻蛙生态综合种养试验。
1 种养前期准备
1.1 蛙池选址
试验地位于开江县任市镇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选择有一定坡度的冲田,水质良好,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生产便道深入田间,场地周围无污染源。在高处择一田块,作为蓄水池,面积2 001 m2,水深2 m,用直径110 mm PPC 材质水管,按照并联方式安装,一条主管道,多条分管道,将蓄水池与蛙池连通,为黑斑蛙养殖提供充足水源。在场地下方建设养殖尾水收集池,面积3 335 m2,水深1.5 m,池内种植水草、浮萍、水葫芦,同时投放适量花白鲢和草鱼,用于净化水体。
1.2 蛙池建设
蛙池主要由蛙沟、种植区、食台、田埂4 部分构成。丘陵地区田块面积较小,为便于训食和管理,采用单沟模式,单个蛙池面积约333.50 m2。在蛙池中间开挖蛙沟,深0.5~1.0 m,沟宽0.8 m,蛙沟占比30%,约100.05 m2。蛙沟底部安装排水系统,确保养殖废水顺利排出。种植区包围蛙沟,从蛙沟到种植区设置坡度,种植区占比50%,约166.75 m2。黑斑蛙食台包裹种植区,食台平整,宽约1.5 m,用塑料膜覆盖防止杂草生长。为便于蓄水,从种植区到食台有一定坡度,保持30 cm 落差,食台占比20%,约66.7 m2。蛙池之间田埂宽约0.6 m,田埂高出食台0.3 m。
1.3 蛙池消毒
蛙池蓄水至食台,每667 m2使用15 kg 漂白粉,化水全池泼洒消毒,一是杀灭病原菌,为黑斑蛙养殖创造安全生态环境;二是杀灭黄鳝、泥鳅等有害生物,为培育蝌蚪提供有利环境,同时也可以净化水体,为水域环境提供必要的微量元素。蛙池消毒3~7 d 后,不用排水,保持现有水位备用。
1.4 防逃防御设施
鼠、蛇、猫、鸟等动物是黑斑蛙天敌,一旦防御不利,将对黑斑蛙养殖造成严重影响,如何防御防逃是黑斑蛙养殖的重要环节。为有效控制养殖成本,用瓷砖作为防逃板,沿着田埂将瓷砖一边埋入蛙池10 cm,用夹子固定瓷砖不留缝隙,防范黑斑蛙外逃。外围用防盗铁丝网圈住,防止有害生物进入。另用竹竿将尼龙网撑起作天网,防范鸟类。
1.5 安装诱虫灯
在各蛙池食台区安装1 盏诱虫灯,诱捕后的虫子掉入蛙池,可为黑斑蛙提供额外营养补充。
2 水稻种植
2.1 育秧
3 月10 日左右,选择合适田块作育秧地,用手扶式旋耕机犁田,每667 m2施底肥35 kg,平整完毕备用。于晴天采用旱育秧方式育苗,按照播撒0.75 kg 水稻种子、移栽667 m2稻田的标准。播种完毕,用薄膜覆盖,提高育秧温度。谷种下播7~10 d后,可见发芽,育秧期间,注意温度变化,若气温升高,及时掀开薄膜,防止烧苗。当秧叶发出2~3 片时,敞开全部薄膜,待秧苗继续生长。
2.2 插秧
插秧前,田块不用翻耕。4 月20 日左右,按照1 株/穴插秧,间距为横向80 cm、纵向50 cm。插秧后,不再施肥和杀虫,利用黑斑蛙粪便作为肥料来源,并采用其捕食害虫方法来预防水稻病害。
2.3 种植管理及收割
7 月10 日前,保证种植区内水位淹没水稻根部10 cm,水位不超过食台区。待水稻抽穗结束后,将水位降低至蛙沟位置,露出水稻根部;8 月上旬,利用人工方式进行水稻收割作业。为防范黑斑蛙受到伤害,不建议采用机械收割方式。
3 黑斑蛙养殖
3.1 挑选种蛙
10 月份,选择规格一致、体格健壮的种蛙(约50 g/只),按照雌雄1∶1 比例投放,每667 m2投放密度约500 kg,确保种蛙顺利冬眠,待来年产卵备用。蛙类雌雄鉴别方法:雄蛙体型细长,蛙肚小,叫声洪亮;雌蛙体型饱满,蛙肚大,叫声沉闷。也可根据雌蛙头宽显著大于雄蛙头宽判断蛙类雌雄[2]。
3.2 孵化池培水
选择便于管理的蛙池作为孵化池。孵化池水位淹没种植区10~15 cm,但不超过食台区。投放蛙卵前3 d,在孵化池培水,按照每667 m2蛙池用625 g小球藻+625 g 益生菌+1 250 g 肥水膏培水,确保蝌蚪孵化后水体营养物质充足。
3.3 产卵
川东丘陵地区气候变化有其独特之处,惊蛰后3 月初,气温达到15~20 ℃时,种蛙结束冬眠,逐步出洞抱团。根据养殖经验,在出洞抱团3 d 后,种蛙陆续产卵。产卵期间,保证水域生态优良,周边环境安静舒适,避免人为干扰种蛙产卵,蛙卵产出24 h后集中收集。
3.4 孵化
3 月5 日左右,种蛙产卵结束,按密度30 团/m2,将蛙卵收集到孵化池集中孵化。用手将聚集卵团抓散,防止卵团堆积。为确保孵化池内水体清新溶解氧充足,在孵化池内安装小型充氧设备,待蛙卵自然孵化。经4~10 d,蛙卵逐步孵化成蝌蚪,温度越高,孵化时间越短。蝌蚪刚出膜时不投饲料,让其捕食水体中的浮游生物,投喂少量蛋黄、豆浆等,每天早、中、晚巡池,观察蝌蚪活动情况[3]。
3.5 放养
放养前3 d,蛙池水位降低至种植区并培水。3 月15 日左右,蝌蚪出膜1 周,逐步开始放养,为保证黑斑蛙存活率,最适放养规格约每1 000 尾8.3 g,按照每667 m28 万~10 万尾的密度放养,2~3 d 后开始投喂饲料。
3.6 训食喂料
3 月20 日左右,逐步开始训食,当蝌蚪如“花生米”大小(约1 g/尾)、后腿长出前,根据蝌蚪体质量的2%投喂粉料,训食7~10 d,直至蝌蚪尾巴消失后改投1#料。5 月初,根据幼蛙规格,将1#蛙料转为2#料,在换料过渡期,不能只投2#料,应将1#料与2#料混合投喂,提高幼蛙训食效果,此时按蛙体质量3%投料。因幼蛙较小,刚转料时要适当少投喂。7 月初,逐步用3#料替代2#料,直至黑斑蛙上市销售,在此阶段,按照其体质量的1%~2%投喂。
4 日常管理
(1)加强巡塘和田间管理,认真填写生产记录,观察蛙类吃食和发病情况,定期监测其长势,每晚巡塘时,如发现敌害生物入侵,及时清除;(2)高温季节,减少蛙料投喂量和频率,仅在早晚喂食;气温超过30 ℃时,每天只喂1 次;勤换水,捕大留小逐步上市,降低养殖密度;(3)病害防控加强保肝护胆,尤其防范“白内障”“歪脖子”病,用乌梅、柯子煎药拌料投喂,具有较好防治效果;(4)采用抬网方式,提高捕捞效率,有效降低蛙类应激反应;(5)在黑斑蛙进洞冬眠前,喂足饲料,确保其安全过冬;冬眠期间,排干蛙池,清理淤泥并晒池,为来年养殖做好准备。
5 每667 m2 经济效益
5.1 成本
蛙池建设成本约2 000~3 000 元,使用年限约3 年,基建成本分摊约600~1 000 元/年;水稻种植约300 元;蛙苗繁育约500 元;销售约350 元;饲料约21 000 元;土地约600 元;总成本约23 750 元。黑斑蛙产量约1 440 kg,种养成本约16.48 元/kg。
5.2 收入
黑斑蛙成活率保守估计约60%,销售规格约30 g/只,批发价约22 元/kg,黑斑蛙收入约31 680 元;水稻产量保守估计约200 kg,销售价格约6 元/kg,水稻收入约1 200 元,总收入约32 880 元。
5.3 利润
种养利润约9 130 元。有研究[4]表明,在其他区域稻蛙种养利润约20 000 元,由于川东丘陵地貌养殖效益有所降低,但相较于传统农田种植利润提升明显。
6 结语
川东丘陵地区受限于地形地貌,难以发展水稻连片规模种植,依靠传统大田作物实现产业振兴,具有难度。大力发展稻蛙产业是充分发挥农田利用效率、提升产业附加值的重要抓手。开江县稻蛙种养实践表明,该模式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能够有效提高丘陵地貌农田复耕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