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背景下的素养导向和价值引领

2023-08-06李伟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8期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价值引领议题式教学

李伟

【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型课程的实施为学科素养导向和价值引领的实现提供了有效的达成路径。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议题式教学对素养导向和价值引领的作用,以教学评一体化良性循环推动素养导向和价值引领的实现,利用梯度式情境和挑战性任务助力素养导向与价值引领,注重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实现素养导向与价值引领。

【关键词】活动型课程 议题式教学 教学评一体化 素养导向 价值引领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08-52-03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與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需要结合一系列的“教学抓手”来辅助推进,包括议题式教学、教学评一体化、梯度式情境、挑战性任务等。

一、充分发挥议题式教学对素养导向和价值引领的作用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因此在实际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中,为实现素养导向和价值引领,要关注活动内容的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的内在统一。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避免知识导向偏重,通常会选择素养导向和价值引领更清晰明了的案例,直接从主流价值观层面思考、设计的活动型课程,更有利于达成课程素养导向和价值引领目标。如何将彰显政治素养导向、主流价值引领的活动型课程案例设计与教材内容的学科逻辑进行融合,成为活动型课程设计中最大的困难。此外,具有素养导向、价值引领的鲜活案例并不一定能够实现教师想要达成的知识、情感目标,案例不恰当不仅有可能与学科逻辑、理论知识相悖,而且极有可能与价值引领发生偏移,这一点值得一线教师深思。因此,在素养导向、价值引领和活动型课程的结合中,需要找到一个起牵线搭桥作用的“沟通者”,议题式教学理论的出现和实际应用便起到这个作用。在议题式教学中,总议题和分议题在结构性、逻辑性、可议性、进阶性的设置,对案例、材料、情境的筛选与改良,恰如其分地结合教材知识,并根据实际教学需要灵活机动地将宏观设计微观化,或将微观设计宏观化,从而有效沟通了以学科逻辑为主要代表的知识体系与以实践逻辑为主要代表的素养和价值的双向达成。显而易见,围绕议题开展设计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实现了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具体与抽象的统一。

当学生以原有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无法掌握新知识时,教师为了突破新知识教学难点,会以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为起点,借力学生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获得知识进阶。很多学生对于《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经典著作的内容非常陌生。当学生不具备知识基础时,知识盲区一定会成为学生的学习障碍吗?其实不然,活动议题是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关键,恰当的活动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陌生知识。教师应充分运用开放性议题和引领性建构议题,例如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中“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这一课涉及了学生的知识盲区,教学时可以将总议题设置为: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科学?分议题一设置为:社会主义如何从空想到科学?分议题二设置为:科学社会主义如何从理论到实践?分议题三设置为:科学社会主义如何从在一个国家实现到在多个国家实现?与此同时,根据总议题和分议题创设相应的情境:一起研讨莫尔和康帕内拉的平均分配、无商品货币存在的社会能否实现;一起来听听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的资本家的秘密究竟是什么;不同社会主义国家(如朝鲜、越南)和我们国家所走的社会主义道路相同吗?请你说说不同国家选择发展道路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这些鲜活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方向,在研讨过程中,困难问题迎刃而解。其间,教师还可以创设研讨、故事分享、案例比较、辨析等活动,形式多样、丰富的课堂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整堂课兼具生命力与使命感。而每一个分议题的解决步步为营地回答了总议题“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科学?”。至此,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的事实,发挥素养导向与价值引领作用。

二、以教学评一体化良性循环推动素养导向和价值引领的实现

课程标准立足于新时代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在编写理念、编写思路和呈现形式上都表现出鲜明特点。课程实施建议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发展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力求将学业质量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要求,体现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教学评一体化方向是正确的,然而在具体开展时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如学业质量水平和学科核心素养该如何测评?这个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教学评就无法实现一体化,也就无法客观跟进测评学生的素养导向与价值引领水平。

第一,素养水平评判的内隐性与学业质量水平评判的外显性都应该作为学科核心素养水平评价的依据。相比于学业质量水平划分评价的确定性,学科核心素养水平评价的主观性色彩比较浓厚,因此显性行为和隐性思想都是学科核心素养水平评价的依据,这无疑增加了评价的难度。课程标准的学科核心素养评价机制根据情境设置的难易程度(包括简单情境、一般情境、复杂情境、具有挑战性的复杂情境),将学生核心素养水平划分为四个水平,结合学生在情境中的行为表现和思想表现来评价。从理论上看,学生的认知认同与价值判断和选择具有一致性,认知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对人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具有驱动、导向和制约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基于日常思想表现和外显行为规范来评价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此外,学生素养水平的发展是动态的,仅凭一次测验很难给予较为科学的评价。对此,教师应确定长远的目标,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例如学期目标、学年目标、学段目标等),还应注重过程性评价,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分层次地制订评价标准,将常态化评价与动态观察相结合,充分给予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价值引领的成长空间。将诊断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使评价机制更科学完善,也为实时追踪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第二,关注素养水平与学业质量水平的情境性差异。学业质量标准结合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表现水平,同样划分为四级。其中,质量描述中出现以下动词:引用、叙述、分析、选择等(水平1);观察、理解、描述、举例、阐释、运用、剖析等(水平2);阐述、论证、运用、列举等(水平3);综合运用、批驳、辨析、评析、揭示、反思等(水平4)。学业质量标准充分体现了学生能力评价机制的等级性和进阶性,且学业质量水平的分级也存在多元化的情境,但这些情境设置的难易分级相对素养水平的情境层级划分模糊。学业质量水平与学生考试评价密切相关,学业质量水平1、水平2为合格要求,水平3为等级性考试命题依据,水平4可入档案作为自主招生录取参考。因此,在評价过程中,教师要做记录学生发展的有心人,时刻关注学生学业质量水平的层级,尤其关注学生的水平3所达到的具体层级,以及时刻关注暂时处于水平1、水平2的学困生的发展,充分发挥达到水平4的学生的朋辈引领带动作用,争取实现学生水平2全部达标、水平3达到较高层次、水平4人数较多的目标。

素养水平划分的具体层级与学业质量水平的划分标准在思维能力、逻辑体现、价值引领上有一定相似性,这是因为学业质量标准本身结合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表现水平,不同的是核心素养是以情境设置的难易程度作为大前提划分层级标准,情境设置的难易程度更具有挑战性,区分标准更加明显,相较于学业质量水平教师更易于在情境中评价学生的发展层级。对比素养水平情境划分的清晰性,学业质量水平划分在情境等级上则相对模糊,有待教育工作者继续揣摩和思考。

三、利用梯度式情境和挑战性任务助力素养导向与价值引领

活动型课程中的情境创设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要点,以实现价值引领为目标,助力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创设情境对于突破教学重难点和提升素养具有显著作用。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业质量水平和素养水平,可以尝试设计梯度式情境。例如以政治认同为例,设置不同水平的情境问题。水平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哪些历史性成就?水平2:回顾中国近现代史,阐释为什么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水平3:20世纪80~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较为曲折,中国为什么能坚持社会主义不动摇?水平4: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请你评析以上观点。以上四个水平的情境问题,由简单上升到复杂,有助于实现学生思维和论证能力的进阶,学生能够在情境中潜移默化地感受知识与素养的深度融合,从而引发情感共鸣,达到素养导向和价值引领的预期目标。

挑战性学习任务是有效促进深度学习的重要抓手。与单一、笼统的学习任务相比,挑战性学习任务更有可能激发学生的高阶思维,提升学习品质,进而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和素养的迁移。[1]例如教师可布置课前学习任务:围绕总议题“碳中和、碳达峰体现了保护自然环境与发展经济之间的尊重联系的客观性原理”,请学生自主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或是以访谈、采访等形式收集数据,课上通过设置“我是小小解说员”等环节,小组分享数据和整理调查结果,并就已有知识和课前搜集资料介绍“双碳”目标。最后教师再补充总结,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双碳”目标的理解。由此,以素养导向和价值引领为主线,围绕具有挑战性的自主学习任务,使学生有效体验学习成功的效能感和获得感。且挑战性任务的达成不仅可以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形成关心国家大事的主人翁态度,深刻意识到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梯度式情境和挑战性任务贯穿活动型课程始终,并与其他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共同构成高效课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任务线与情境线相辅相成,情境的创设推进任务的完成,是任务的承载者;学习任务的反馈和评价有助于学生领悟情境创设的深层意义,实现素养提升和价值引领。

四、注重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实现素养导向与价值引领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对于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做了系统阐释,提出:“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2]教师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和学生身心发展需求,构建出符合知识目标和素养目标双向达成的活动型课堂,将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设置真实生动的活动型课程,从而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提升学生认知价值与情感价值。

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当紧跟课程改革潮流,积极学习活动型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牢牢把握素养导向与价值引领的方向,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张宁.深度学习视域下挑战性任务设计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2(1):6-8,9.

[2]新华社.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2019-3-18)[2023-4-2].https://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

猜你喜欢

教学评一体化价值引领议题式教学
浅析“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运用
高中政治课堂议题式教学探究
教学评一体策略在高年级英语课堂的实践
“教学评一体化”研读,孕育成长勇气
探究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应用策略
议题与实证: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探索
小学英语“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创新教学模式培育核心素养
多元价值观背景下的价值引导与美德塑造
浅谈思想政治课中负面案例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