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水青山耀太行

2023-08-06

资源导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矿山生态

最美四月芳菲天,绿水青山耀太行。时下,走进河南省南太行山区,昔日的露天采坑和堆放废矿渣石的荒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青翠的草木和浓郁的绿色,远处青山如黛、云海如潮,近处花团锦簇、芳香扑鼻,犹如一幅绝美的山水画。

变化得益于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2018 年10 月,河南省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成功入围国家第三批试点。工程涉及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济源等5市(示范区)25 个县(市、区),总面积约1.4万平方千米。工程按照“一山、一渠、两流域”总体布局,采取修山、治水、护渠、整地、复绿、增湿等措施,实施矿山环境治理、水生态环境治理、生态系统保护、土地整治与污染治理、科技创新五大类53 项工程249 个子项目,总投资63 亿元,其中,中央资金20 亿元,省级安排9.7 亿元,市、县筹措及社会资金33.3 亿元。

工程实施以来,河南省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整治矿山地质环境287 处面积28979公顷,完成河道治理287.65 千米,新增林地面积6923 公顷,恢复新增草地面积1297.98 公顷,新增高标准农田面积1943.82 公顷,新增土地整治面积8070 公顷,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5091 公顷。

工程的实施显著改善了黄河中游左岸河南段生态环境,巩固了太行山生态屏障,确保了“一渠清水永续北送”,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十大亮点工程一:安阳市张二庄—里沟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

安阳市龙安区:生态修复助推乡村旅游

蓝天白云下,山坡上新栽的侧柏、碧桃、连翘等树苗随风摇摆,山下的小南海水库的河面上波光粼粼,形成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这是记者在安阳市龙安区善应镇张二庄—里沟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现场看到的景象。

不敢想象,3 年前这里还是矿渣遍地的废弃矿山。安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修复科科长朱东灿介绍说,因大理岩矿资源丰富,自上世纪80 年代开始,善应镇周边的山上陆续集聚了10 多家矿山企业,长年无序开采,致使该区域植被破坏,废渣石堆积,崩塌、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问题突出,生态环境遭到嚴重破坏,给周边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安全隐患。

不仅如此,“破相”后的矿山,与周边景观极不协调,严重制约了当地旅游业发展。近年来,善应镇依托山水自然资源和历史文物优势,加大了生态旅游开发力度,多方位打造自然山水游、历史文物景点游,依托环水库古村落发展民俗游等特色旅游项目,全力打造佛、道、儒、自然山水四位一体的旅游景区。“不恢复绿水青山,旅游业搞不起来,也换不回金山银山啊!”善应镇镇长石朋对记者说道。

于是,龙安区积极申报了张二庄—里沟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总投资4455.2 万元,4 个治理区域共1400 余亩。项目坚持“宜山则山、宜水则水、宜农则农、宜林则林”的原则,先后栽种侧柏、五角枫、碧桃、常春藤、连翘等树木3.8 万余棵,恢复林地208 亩,恢复草地280 亩。通过危岩体清除、矿渣平整、坡面清理、生物工程等治理措施,不仅消除了该区域矿山地质灾害隐患,也提高了植被覆盖率,有效减少水土流失。

采访时,记者遇到3 位骑行爱好者,他们从安阳一路骑行50 多公里赶到善应镇。为首的马国章老先生,今1于是,龙安区积极申报了张二年71 岁,是原安阳市地矿局的退休职工。当看到生态修复过的矿山后,他由衷地感叹:“以前是挖山采石,破坏生态,如今是修山治山,美化环境。要不然,我们天天骑行,哪有这样的好去处!”

矿山披绿装,矿山变景山。善应镇周边矿山的嬗变,不仅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的一个缩影,也衍生出“生态修复+ 旅游”的新发展模式。“通过生态修复,矿山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我们将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山水风光,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得。”石朋表示。(刘鹏飞)

2. 十大亮点工程二:安阳市九华山—跃进渠周边采矿废弃地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

安阳市殷都区:生态修复扮靓矿山“颜值”

走进安阳殷都区九华山—跃进渠矿区,记者发现这里的景象和平时印象中的露天矿山的漫天扬尘大相径庭。纯电动的重型自卸车有条不紊地来回穿梭,运输道路两侧新栽的树木迎风挺立,远处呈台阶状的山坡上绿意融融,一座现代化绿色矿山已现雏形。

九华山—跃进渠矿区生态修复保护项目,是殷都区近年来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的典型案例,也是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之一。项目由安阳中联水泥有限公司牵头实施,先后投入资金6.7亿元,治理面积3050 亩,栽种各类树木约8 万棵,培植苗圃6 万平方米,喷播绿化65 万平方米,修建截水渠、导水渠2000 余米,建设人工湖蓄水量达100 万立方米……生态修复后,矿区“颜值”大为提升。

“原来的矿山满目疮痍,见不到半点儿绿色,如果不修复,山体有可能随时垮塌,还存在很大的地质灾害隐患。”安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修复科科长朱东灿介绍说,“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殷都区为此还被中央环保督察组点名批评。”

事情回到2018 年5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在安阳检查期间,针对殷都区九华山—跃进渠矿区矿山大面积裸露山体及断崖峭壁等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提出了治理整改要求。于是,殷都区委、区政府痛下决心,一边坚决关停“小散乱”矿山企业,一边扎实推进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

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安阳中联水泥有限公司积极发挥央企优势,投入1.8亿余元,对原有11 家企业采矿权进行了收购整合,实现了矿山资源有序开采。同时按照“谁开采、谁修复”的原则,对矿区内3 个区域的16个修复点进行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规划在先。为科学系统修复矿区,项目委托原河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和浙江大学分别编制了《安阳市西部九华山—王家窑裸露山体整治方案》《悬岩峭壁修复方案》,应用最前沿、最先进的生态环境技术,分区域、分阶段明确了整治措施,为全面实施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原来的矿山企业环保意识差,生产线设备简陋,毫无规划地粗放、无序开采,致使采矿区域千疮百孔,给矿山修复治理带来不小难度。”安阳中联水泥有限公司九华山矿区副总经理罗显奎说,“拿到矿权后,我们首先考虑的开展生态修复,不修复的话,安全生产都不能保障。”

项目实施过程中,首先对原开采中形成的高陡边坡和残留山体进行整体降坡或整体削平、放缓处理,然后在平台内覆土、植草种树。对于正在开采的平台,有计划、分步骤分区覆土,上部种植花草,待开采推进后,对裸露的开采面及时覆土种草,保证开采过程中覆绿面积不减少,采矿结束后再进行永久性绿化。

项目实施后,矿山布局趋于合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率明显提高,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矿区及周边自然环境也得到了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现了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青山不负有心人。通过生态修复,殷都区数十年来遗留下来的生态“痛点”,如今蝶变为生态保护修复的“亮点”,矿区周边生态持续改善,人地关系更加和谐,企业发展更加稳健。(刘鹏飞)

3.十大亮点工程三:鹤壁市鹤山区中山公园矿山环境生态治理项目

鹤壁市鶴山区:从“水泥灰”到生态绿

顺着曲折的山路来到鹤壁市中山公园的矿山环境生态治理项目区,平整的土地上布满绿油油的粟米苗,两侧栽植的绿化树冒出了青翠的枝芽,与公园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到了秋天粟米成熟的时候,从步道向下看,金灿灿的,很是好看。”正在公园游玩的市民香女士说。

鲜为人知的是,这里曾经是一个废弃的水泥灰岩矿露天采坑,南北长660 米,东西宽300 米,局部高差达到30 米,坑内矿渣遍布,不仅生态环境差,而且很容易引发地质灾害。

2020 年以来,鹤壁市抓住河南省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机遇,投资6400 万元,一体化推进地质环境治理、土地综合整治,

完成治理面积2101.5 亩,新增林地900亩,新增耕地70 亩,昔日“生态疮疤”变身良田、林地、公园。

项目实施中,按照“自然恢复为主、人工辅助为辅”原则,先是对区内遗留的废弃采矿工业设施进行拆除、废渣堆进行清运和整平,然后,结合场区地形条件,对低洼地段进行土方回填、地表整平、覆土、修建道路、植树植草,恢复治理区生态环境,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在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的同时,项目在山体边坡上种植不同花色、花期、分层配置的乔灌木和草本植物,栽植各类乔木2 万余株,栽植各类多彩灌木1 万余株,实现了常绿和色彩相搭配、层次与景观相协调。”鹤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鹤山分局副局长王健说。

项目将环境治理与土地综合整治结合起来,对矿坑进行平整覆土,恢复耕地70 亩,种植了粟米,使过去的废弃矿坑变成了五谷飘香的田园。

在修复过程中,鹤壁市自然资源部门还和水利、林业等部门积极合作,结合山、谷、林、水、田五大元素,打造出“一环五区”式(一环是指健康运动环,五区是指自然课堂区、花海休闲区、山谷运动区、湖滨休闲区以及植物科普区)的运动森林主题公园,实现项目整体性、系统性、关联性和生物多样性的理念。

“接下来,我们还将持续做好中山公园项目区的维护和管理,让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山清水秀常伴群众身边。”王健表示。(卢通)

4.十大亮点工程四:鹤壁市黑山头玄武岩矿矿山环境生态治理项目

黑山头:废弃矿山蝶变科普公园

阳春三月,春风送暖,草木萌发,鹤壁市黑山头玄武岩矿矿山环境生态治理项目区鲜花绽放、绿意盎然,环山步道上人来人往,观光休闲的游人络绎不绝。

“早就听说这里的火山玄武岩非常罕见,今天专程带家人来看看。”在山顶的观景台,来自郑州的王先生一边拍照一边高兴地说。

黑山头位于鹤壁市淇滨区金山街道下庞村西,是由200万年前火山喷发的岩浆、火山灰堆积而成,因岩石黝黑而富有光泽,故又称“黑山”,是我国至今发现的3 个“地幔窗口”之一,也是河南省唯一的古近纪“地幔窗”遗迹。虽然黑山头名声在外,但是很长一段时科普公园间里,人们却不敢靠近它。

黑山头玄武岩具有致密块状或气孔状构造、柱状节理、枕状熔岩等特点,隔音、隔热、耐磨较强,作为一种优质的石料和工业原料,曾经吸引众多企业开山采矿。经过多年的开发,黑山头的绿色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周边水土流失加剧,山岭逐渐变薄,形成大量单薄山岭、孤立岩石,整个山体伤痕累累。

据鹤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山水林田湖草项目办公室主任高桂清回忆:“当时,地面上遍布矿渣堆,矿坑边上到处都是裂缝,最宽处达2.5 米,极易造成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

“以前,山体经常出现崩塌、滑坡,我们都不敢靠近它,只能在远处眺望一下黑黑的山体。”附近的村民说。2018 年, 河南省启动实施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试点工程,黑山头火山玄武岩地质遗迹保护项目成功入选,黑山头的命运由此逆转。

“按照‘一矿一策要求,我们结合黑山头火山地质特点,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淇河生态修复、低效林改造、土地综合整治结合起来,一体化推进修复治理。”高桂清介绍。

2019 年3月,按照“保护优先、节约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工程措施为辅”方针,鹤壁市投资1200 余万元,启动实施面积252 亩的黑山头玄武岩矿山治理工程。

为最大限度保护黑山头的火山结构、火山口剖面系统的完整性,有效保留火山口遗址、火山口剖面、玄武岩柱状节理、枕状熔岩等典型的地质遗迹,项目通过削坡减载、回填压脚等措施,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并在保留和利用其部分特殊的地形、地貌、岩石基础上,重点对玄武岩矿石开采过程中造成的表层球状、柱状岩石位置进行整形整治,通过清除浮石和破损岩层,将火山结构完整展现出来。同时,项目通过对治理区的两个露天采坑实施挖通整形,用管道引淇河水入坑,使河水在西面、南面相连,形成流动的活水景观湖。

在生态景观修复方面,项目结合《诗经》文化内涵,以“四季有花、四季见绿”为基本思路,运用高低、姿态、叶形叶色、花形花色对比手法,将《诗经》中描述的碧桃、桃花、紫薇等不同花色花期的植物相间分层配置,使植物景观丰富多彩,力求再现《诗经》中描写的视觉意境。

在道路设计方面,通过设置沿湖休闲步道,既能让参观者在视觉适中的位置观赏火山遗迹,又避免了参观者近距离接触火山遗迹对山体造成破坏,保证了参观者的安全。

项目将生态保护修复与土地综合整治结合起来,在黑山头发现并建成富硒土地30 亩,通过开发整理、培肥地力、增加农田水利设施和生态防护等技术措施,使过去贫瘠的土地变成了今天瓜果飘香的果园,实现了“田沃”。

山绿了,水清了,湖美了,田沃了,昔日的荒山、危山蝶变为青山、金山,成为周边群众争相往之的打卡地,一到周末或节假日,来这里游玩的群众络绎不绝,带动周边村农家乐的发展,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增收致富,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张中强)

5.十大亮点工程五:辉县市三原线北侧废弃矿山(一期)矿山环境生态治理工程

辉县市:“白茬山”重披“绿衣裳”

3 月中旬,又到了南太行最美的时节。驱车行驶在风景秀丽的辉县市三原线省道上,满目山峦叠翠,绿意盎然。

“你看,那就是我们已经修复的辉县市三原线北侧的废弃矿山。”顺着新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修复科科长卢中月的指尖看,前方一级级削坡降段的台阶,就像一块块梯田蜿蜒在数百米高的矿山上,蔚为壮观。

卢中月告诉记者,从山脚到山顶,左边的台阶有8 层,右边的台阶有18 层。鳞次栉比的台阶上共栽种了50 余种花草树木、8.2 万多棵大小苗木,将矿山装扮得绿意融融。

三原线省道是进入辉县市八里沟等旅游景区的必经之路,其北侧的废弃矿山,自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因无序开采,形成了大量危岩、陡壁、深坑,被群众形象地称为“白茬山”。当地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给群众生产生活和人居环境造成极大影响。

“多年来,辉县市历史遗留的废弃矿山数量多、体量大,不仅埋下了次生地质灾害隐患,也对生态环境带来巨大挑战,生态修复治理迫在眉睫。”辉县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牛新忠说。

自2018 年以来,辉县市利用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国家试点的契机,按照“政府主导、政策引领、社会参与、企业化运作”的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新模式,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经济良性发展。位于常村镇百间寺村的三原线北侧废弃矿山(一期)生态修复项目就是其中之一,项目治理面积543亩,总投资8179.5 万元。

项目区内多数山体残缺不全、千疮百孔,许多崖壁立面高、坡度陡,加上缺乏植被生长的土壤,修复治理难度很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辉县市聘请专业设计团队,综合周边地形地貌进行整体设计,采取清理危险体、高度边坡整治、山地平整、覆土绿化等形式,分区块、分步骤、分阶段进行“台阶式”治理。

“白茬山”重披“绿衣裳”。经过近3 年的综合治理,三原线北侧的废弃矿山不仅彻底改变了原来残山断壁的面貌,还实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治理效果,成为南太行旅游沿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还恢复林地172.9 畝,恢复耕地和建设用地271.5亩,实现了“矿区增绿、政府增地、农民增收”的多重效益。

为吸引游客前来,辉县市还按照“荒山治理+ 旅游开发”模式,修建了休闲步道、八角景观凉亭、摩崖石刻景观等,努力将治理区打造成一处集散步、餐饮、垂钓、爬山为一体的生态公园。

前来游玩的常村镇周卜村村民王下成,几年来亲眼见证了这里生态修复的成果,“以前真不行,刮风的时候,灰尘是满天飞,雨季发生泥石流、山洪,都没人敢来。现在修好了,城里人没事儿都来拍拍抖音、打打卡,没事爱到这儿遛遛。”

牛新忠告诉记者,除了三原线一期生态修复项目外,辉县市同时在百泉镇秦家庄附近的废弃矿山,实施了包括削方放坡、覆土绿化等在内的二期综合治理工程,也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

对三原线北侧的在建矿山企业,辉县市明确要求,要按照“边开采、边治理”原则,结合绿色矿山标准进行“台阶式”修复,使其真正成为守护南太行的“生态之墙”。(刘鹏飞)

6.十大亮点工程六:新乡市凤泉区凤凰山矿山公园(青龙山)矿山环境生态治理项目

青龙山:从“生态疮疤”到“凤泉新景”

沿新乡市区北行10 余公里,便来到凤泉区的青龙山。站在高处远眺,7万多株绿油油的树苗在春风中茁壮成长,由废弃矿坑改建成的蓄水池泛着绿波,步行道上的游客不时驻足赏景、拍照留念……青山与绿水交相辉映,昔日满目疮痍的青龙山一跃成为当地新晋的网红“打卡地”。

若非亲眼看到青龙山生态修复的前后对比图片,记者很难相信这里从“生态疮疤”到“凤泉新景”的巨大改变。一组组的老照片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年的采石宕口、废弃矿坑、乱石堆、裸露的山体岩石等,山体“破相”,植被“遭殃”,水土流失严重,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巨大。

靠山吃山。因为矿产资源丰富,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青龙山周边区域一度成为豫北地区重要建材集散地之一,各类建材企业有数百家。每逢冬春季节,大风起处,飞沙走石,尘土蔽日,当地老百姓苦不堪言。在为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环境代价。当地村民曾夸张地自嘲:“走路捂着眼,吃饭盖着碗,睡觉蒙着脸,一年吃块预制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保护修复迫在眉睫。2002 年,新乡市痛下决心,在青龙山区域全面禁止开采,并决定恢复矿山生态环境。2020 年3月,新乡市积极争取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决定投资1.87 亿元,对凤泉区的凤凰山矿山公园核心区、驼腰山、青龙山等3 处废弃矿山进行系统修复治理。

其中,青龙山矿山环境治理二期建设项目是3 处工程中最大的一个,总投资8700 万元,治理区域1800 余亩。

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如何做到科学治理?新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修复科科长卢中月告诉记者,项目分为两期实施,主要以种植果树等经济作物为主,旨在将青龙山打造为“观光采摘、文化乐园、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生态园。一期为危岩体清理工程,对矿山开采导致的各类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治理,二期为覆土绿化工程,全方位进行地貌景观恢复。

通过系统修复治理,共清理危岩体2.4 万立方米,回填矿坑及覆表土260 余万立方米,修建挡土保水墙2700 余米、给水管网2 万余米、沥青道路20 余公里等,有效减少地质灾害对周边村民的危害,保障了治理区内道路畅通。治理区种植了梨树、车厘子、山楂、枣树、石榴树、核桃、柿子树等7 个品种的经济林5.8 万余株,道路两旁种植银杏、乌桕等观赏树2000 余株,抚育区补植补造侧柏1万余株。同时,对因矿山开采而遭严重破坏的地貌景观,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恢复,对损毁的土地进行恢复。

在废弃矿山上栽树,缺土少水,怎么办?新乡市凤泉区自然资源局局长张迪介绍,青龙山治理区内土壤瘠薄,且土层主要是石渣及强风化岩,树木种植后较难成活,加上缺乏养护用水,确保绿化苗木成活成为重中之重。恰逢附近凤泉湖扩容,项目方就协调来200 多万立方米土壤,为青龙山裸露的山体上垫上了厚土。没有水源,就在青龙山钻下深井,解决浇灌难题。水和土的问题迎刃而解,新栽的树木就能种得活、长得好。经过初步验收,项目区内果树成活率达到了96%,通过后期补种,确保成活率达到100%。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青龙山生态修复项目,一开始就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张迪介绍说,通过项目治理,青龙山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基本消除后,可新增经济林地1145 亩,林地抚育补植203 亩,既修复了地形地貌,也恢复了优美的生态环境。不久的将来,花果飘香的青龙山将成为周边群众的旅游目的地。与此同时,在项目后期树木管养维护过程中,需要长期投入人力,可带动当地村民近200 人就业,实现家门口就业。

从“生态疮疤”到“凤泉新景”,从以前“卖石头”到吃上“生态饭”,系统生态修复治理后的青龙山,深刻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刘鹏飞)

7.十大亮点工程七:焦作市大沙河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项目大沙河:“黑水河”重回清水河

漫步大沙河,空气清新,河水清澈,树木长出了翠绿的枝芽,水面上,一群群水鸟或闲庭信步觅食,或掠过水面亮出曼妙的舞姿,两边堤岸上游人如织。

“这里环境好,离家近,是休闲健身的好地方。”正在跑步的陈先生高兴地说。

大沙河位于海河一级支流卫河的上游,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全长115千米,流经河南省焦作市、新乡市后进入卫河,在焦作市境内长74 千米,城区段长35 千米。历史上,大沙河曾是古运河永济渠的组成部分,后来,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河道萎缩,污水横流,变成了群众摇头兴叹的“臭水河”。

“河道垃圾成堆,水质堪忧,两岸黄土直接裸露在外,严重影响周边群众的正常生活。”焦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修复科科长靳小婷回忆。

2019 年,焦作市將大沙河综合治理项目纳入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投资10.67 亿元全力推进大沙河生态环境治理。

为此,焦作市将大沙河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作为十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高位统筹推进,成立领导小组和指挥部,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同时,建立领导小组会议、指挥长会议、指挥部工作例会、工作组专题会分级协调制度,高效推进工作开展。

针对河水污染问题,焦作市重拳出击,关闭沿线40 家小作坊、养殖场等小乱散场房,从根源上杜绝污水排入河道,完成大沙河5 条支流的黑臭水体治理,同时,将大沙河下游规划为湿地公园,建设3 座景观拦河坝、潜流及表流湿地、河道岸线整治等工程,净化蒋沟河、新河等汇入大沙河的水源,提升大沙河水体质量,实现河道功能永续利用。

在治理过程中,按照“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理念,焦作市将大沙河上游规划为郊野公园,重点种植荷花、蒲草、芦苇、睡莲等水生植物,建设两侧50 米绿化长廊,打造一步一景,滩、潭、花、草等景观多样的带状景观;中游规划为城市水生态公园,重点建设6 座景观拦河坝、滩地及河道两侧微地形塑造、生态绿化、小品广场、城市生活服务等配套设施。

“上游远离市区,活动人群少,以自然恢复为主;中游离市区近,活动人群多,侧重于提升城市功能和服务理念,辅以必要的人工修复。”靳小婷表示。

为保证项目建设质量,焦作市严格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验收规程》要求贯穿工程始终,实行建设单位负责、施工单位履责、监理单位控制的责任体系,严把质量关,努力打造品质工程。

项目实施以来,焦作市完成治理河道25 千米,新增绿化面积6000 亩、生态水面7000 亩、湿地面积3300 亩;水体质量由过去的劣五类转变为现在的地表三类水;防洪能力由20 年一遇提升到50 年一遇标准;在大沙河生活的鸟类提升至129 种。

为加强后期管护,焦作市成立了沙河管理机构,牵头负责大沙河水面保洁、生态养护、安全监督等日常维护工作,每年提供专项经费用于项目维护管理,切实做到建管并重,促进项目可持续发展。

2022 年5 月1 日,随着《大沙河保护条例》的正式实施,焦作市将大沙河的保护提升到法律层面,持续推进保护和修复,努力把大沙河建成绿色发展的“生态河”、城市转型的“活力河”、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郝亚儒)

8.十大亮点工程八:博爱县月山水库东与半架山西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

半架山:废弃矿山变身“花果山”

3 月9 日,记者来到博爱县鸿昌街道下期城村,站在半架山的山顶上,看到坡坡岭岭上、沟沟坎坎里,到处都是新栽种的各种果树,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新气象。

博爱县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科科长马振锋介绍说,半架山过去是荒山,30 多年的时间里,这里历经开山炸石头、掏洞挖矸,千沟万壑,破损不堪,山已不山,满目疮痍。3 年多的时间,这里变身“花果山”,荒山上种活十几万棵果树。

荒山何以变“花果山”?下期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圈给出了答案:修复半架山,向荒山要效益。“我们村有上万人口,可人均耕地还不到0.2亩,半架山这么一大片荒山却闲置不用,太可惜了。”眼前破败不堪的半架山,荒得让王圈心疼。2019 年初,博爱县积极向国家、省里申报月山水库东与半架山西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这与王圈的想法不谋而合。项目投资405.7 万元,治理面积2550 亩。半架山全面“疗伤”的机会来了,清除危岩,填平矿坑,清理废渣,一场生态修复保卫战正式打响。

山上缺土,怎么办?王圈抓住博爱县太焦高铁片区建设机会,多次与来辖区内进行房地产开发的两个公司进行商讨,达成共识,并与两家公司达成协议:开发小区挖出来的土,全部无偿拉到村北的山上,造田种树,发展林果种植项目,壮大村集体经济。

种树缺水,怎么办?“博爱县自然资源局利用项目资金,筹集400 多万元,在山上打了两口500 米深的井,铺设了2 万多米的水管上山,解决了缺水难题。”王圈笑着对记者说,“就这,天旱还得四五辆水车不停往山上拉水。要是山顶再打口700 米的深水井,就能彻底解决问题了。”

“项目实施后,在荒山上覆土5 万多平方米,新栽侧柏、花椒、山楂树10.52万株,撒播混合草籽6000公斤,新增林地637 亩,极大改善了半架山的生态环境。”马振锋告诉记者。

项目资金有限,下期城村于是自筹资金1000 多万元,投资建设山地果蔬采摘基地。3 年多的时间,半架山从荒到绿,栽种了苹果树、枣树、李子树7.8 万余棵,树下套种了红薯、大葱。“去年果树收益70 多万元,今年进入盛果期,收成翻番应该没问题。”王圈自信满满。随着“花果山”规模日益扩大,王圈的身份也从当初的“开荒人”变成了“管理人”。平日里,他与村民们一起为树木浇水、除草、打药,考虑最多的是如何让满山的果树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树上多长一颗果实,就意味着多增加一份收入。靠着半架山,下期城村集体收入每年多增加100 多万元,成了名副其实的“绿富美”。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王圈作为项目所在地的下期城村带头人,积极配合工程实施的同时,自筹资金打造一座‘花果山,创造了上级矿山治理资金和村集体投入充分融合的典范。”博爱县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夏国辉表示。

如今,走进下期城村,村民们都会深情地诉说着半架山蝶变的故事。不久的将来,这里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群众的生活会更富裕。

如今,从空中俯瞰济源示范区沿黄生态涵养带,层峦叠嶂,飞瀑走泉,风一拨动,绿色气息扑面而来。山水紧相依,人物渐相和,绿水青山正在成为群众的“幸福靠山”。(刘鹏飞)

9.十大亮点工程九:济源示范区下冶煤铝土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

下冶镇:黄河岸边梨花香

近日,在济源示范区下冶煤铝土开采区,400 多亩的梨花次第开放、洁白如雪,与周边层层青山和穿峡而过的黄河融为一体。但3 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

“矿渣遍地都是,上面随时都会有石头掉下来,从这里路过都不敢停留。”官洗沟村村民回忆。

下冶镇位于济源示范区西南部,紧临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因区内矿产资源丰富,大规模的开采留下了大量采坑,最深采坑达30 余米,水土流失严重,有7 处严重的崩塌地质灾害隐患。

2019 年初,下冶镇借着入选河南省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契机,投资10895 万元,对开采区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为突出规划引领作用,济源示范区按照突出安全功能和生态功能、兼顾景观功能原则,高标准明确生态修复目标,科学论证保护修复路径,确保工程修复不破坏原有生态。利用无人机航拍实景三维建模,采集地形地貌数据,为设计方案的编制提供详细的数据和参数,保证了规划的实用好用。

“按照规划,我们通过采取危岩体清除、挖填方工程、场地整平、绿化工程等对废弃矿山进行治理,消除项目区地质灾害隐患。并统筹融合土地整理、矿山修复、污染治理、国土绿化等多种生态保护修复手段,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促进恢复生态系统功能。”河南省地矿二院项目负责人郝向军介绍。

通过项目的实施,开采区周边山水林田湖生态系统稳定性得到大幅提升,废弃矿山、荒山荒坡变成了绿水青山。

针对开采区周边村民收入单一,普遍比较贫困的现象,项目与乡村振兴融合,打造应雪黄梨基地,种植应雪黄梨438 亩,亩产8000~10000 斤,按下冶镇政府估价每斤3 元销售,总体每年可增加当地居民收入1000 余万元。通过雇用周边村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49 人,参与工程施工、绿化种植及养护等,让其获得务工收入20 万元。

“在这里务工一个月能收入1000多元,每年也有两三个月的时间在这里务工,能给我增加四五千的收入。”正在应雪黄梨基地修枝除草的周边村民高兴地说。

如今,站在济源示范区下冶煤铝土开采区,置身于应雪黃梨花香中,举目北望,原来的荒坡满目青翠;转身南向,滚滚黄河自高峡而下,一路向东,济源的生态底色更加浓郁。(卢通)

10.十大亮点工程十:济源示范区黄河流域困难地造林项目

济源示范区:“石头山”上种出“林海”

4 月4 日,一场春雨过后,济源示范区下冶镇沿黄生态涵养带的绿意逐渐浓郁起来。登上山顶远眺,一道道山梁上,一排排鱼鳞坑沿等高线呈“品”字形整齐排列,布满座座山头。

“这些垒了鱼鳞坑的山,林业上称为造林‘困难地,用常规方法造林,树木成活率很低,往往是年年栽树不见树。”济源示范区林业局工作人员李涛介绍,“我们创新使用鱼鳞坑造林技术,树木成活率由20%提高到95%以上,使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今天的莽莽林海。”

下冶镇是济源示范区黄河流域困难地的典型,这里的山地多以风化砂岩碎砾和石灰岩为主,土壤贫瘠,山体坡度大,立地和水分条件差。

“一下雨就是滚坡水,土越冲越少。光秃秃的山不挡水,水从山上下来劲特别大,年年冲坏庄稼。”“风一来满天灰,如果不种树,生活环境会越来越差。”……说起以前的情况,下冶镇圪台村村民纷纷感慨。

2018 年10 月,河南省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成功入围国家第三批试点,其中,包含济源示范区申报的14 个(25 个子项目)项目,而黄河流域困难地造林便是其中的项目之一。

“我们以试点工程实施为契机,投资8800 万元实施黄河流域困难地造林项目,重点在沿黄北岸岩石裸露区开展造林攻坚。”济源示范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修复科科长赵庆文告诉记者。

为高质量推进项目,济源示范区将项目列入重点工程,建立区级领导分包、部门协同推进工作机制,严格督查台账管理,实行精准挂图作战,坚持周汇总、月分析、季调度。同时,主动深化与中国林科院、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等林业科研单位合作,锁定改土、保水、选树种三大关键方向,结合区域特点和实际,筛选并大力培育出侧柏、五角枫、黄连木等适生树种,进一步提升了新品种选育和科技研发水平。

在大峪、下冶、坡头等镇开展《黄河小浪底库区砂页岩裸露地植物材料选择与栽培试验研究》项目,探索出“下铺上盖”双地膜保墒抗旱造林新技术,相关研究被评为河南省科技成果。项目探索制订的《太行山区困难地造林技术规程》,成为河南省太行山困难地造林省级地方标准,为全国太行山绿化工程提供了“济源经验”。

“我们采取就地取材、围石筑台、人工背土、崖壁植树等方式开展绿化造林,探索总结出太行山区困难地‘五步造林法,成功解决了裸岩地挖坑难、栽树难、保墒难问题。”李涛说。

“五步造林法”即“垒、借、铺、保、盖”五个步骤,具体说,就是靠着山体垒一个半圆形状的坑,铺进薄膜防渗漏, 再将“客土”填进坑中,浇上水和保水剂,最后再铺上一层薄膜保墒。为保持水土,树坑严格按照“品”字形排列,远远望去,错落有序的半圆石坑折射着阳光,像一片片闪闪发亮的鱼鳞,群众形象地称之为鱼鳞坑。

在此基础上,济源示范区还积极推进机制创新,实行招投标、项目法人、合同、监理四大机制,促进项目管理规范化。同时,坚持高标准造林设计、高标准整地作业、高标准栽植施工,有效提升了造林质量,形成太行山区困难地造林的“543”模式。

通过“543”造林模式, 济源示范区开创了一条太行山岩石裸露地荒山绿化的成功之路,将造林成活率从20%提高到了95%以上,完成黄河流域困难地造林2.6 万亩、幼林抚育2万亩,有效降低了黄河下游的水土流失风险,减少了洪涝灾害,维护了黄河生态安全。

荒山绿了,生态好了,环境美了,群众的幸福感逐渐增强。

“树长起来了,山能养住水了,再大的雨也沒毁过庄稼。”“树越来越多,环境越来越好,花开的季节,空气都是香的。”……看着山上的树一天天长大,下冶镇官洗沟村村民纷纷感慨。

如今,从空中俯瞰沿黄生态涵养带,层峦叠嶂,飞瀑走泉,风一拨动,绿色气息扑面而来。(张中强)

猜你喜欢

矿山生态
《金属矿山》2022年征订启事
四大“矿山修复”方法
在矿山里耕耘(国画)
“生态养生”娱晚年
智能化矿山建设在中小型矿山的应用探讨
我国矿企海外十大矿山简介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