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问题化思维优化议论文写作教学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2023-08-05文/廖敏
文/廖 敏
引 言
合理有效的议论文写作教学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借助议论文写作的相关训练,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有效思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更好地实现预期目标。初中语文议论文写作教学面临着教与学的双重困境。首先是学的困境。仅以考场作文的成果呈现为例,大部分学生对议论文写作存在一定的畏难心理,在写作中以叙代议情况严重,论点模糊不突出且过于老套,选取论据过于陈旧且阐述分析不合理,论证过程缺乏外在条理性与内在逻辑性[1]。
目前已有议论文写作教学策略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以课文为范例进行分析积累,二是以格式或技巧为序列进行指导训练,三是以生活为基础进行情景创设或作文命题。这三类策略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暴露了初中议论文写作教学指导的弊端:重素材轻分析,重形式轻思维,重技巧轻逻辑。究其根源,是教师没有注意到议论文与记叙文在写作思维上的明显差异,没有明确记叙文与议论文在写作上的本质区别。因此,要想突破初中语文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双重困境,教师就应明确议论文写作的本质,运用问题化思维对初中语文议论文写作教学进行改进与优化。
一、运用问题化思维,明确议论文写作的教与评
运用问题化思维进行改进与优化最首要解决的问题应是明确议论文的定义。我们不妨从写作目的、表达方式、构思核心、评价关键四个维度比较记叙文与议论文写作,如表1 所示。
表1
由此可见,议论文是为观点服务,以说服为目的,由此可以明确议论文写作的两条关键评价标准:(1)文中是否有具备价值的观点?(2)文章能否有效说服读者?
因此,初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核心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在文中呈现具备价值的观点,并有效地说服读者。教师应将观点和论证作为初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出发点,对教学方向进行有效的纠偏与调整[2]。
二、运用问题化思维,恰当处理“论题(材料)—观点”核心关系
基于关键评价标准进一步分析可知,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教师应将目光聚焦到“论题(材料)——观点”这一核心关系的处理上。尤其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解决学生在写作中缺少新鲜而有价值的观点这一突出问题。学生在写作中不能自主产生新鲜而有价值的观点,主要是因为没有对论题(材料)展开广泛而深入的分析。因此,处理好论题(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运用问题化思维处理“论题(材料)—观点”这一核心关系首先要引导学生对论题(材料)展开广泛而深入的问答分析,用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使学生学会提问,在问题中找到有价值的观点。
以学生常见的论题“只要努力了就一定能成功”为例,教师可以改变论题表述形式,将其由肯定句变为疑问句,借此引发学生的质疑反思,如将“只要努力了就一定能成功”改变为“只要努力了就一定能成功吗?”
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抓住论题中的关键词,进行系列发问,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例如,教师可以将“努力”作为关键词,借助问题设置具体的关注点,搭建有效思维路径,引导学生的思考走向具体和深入,如表2 所示。
此外,教师也可借助问题化思维引导学生对作文题中所出现的材料展开广泛而深入的分析,使学生学会准确理解并把握材料所指向的主题,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
以漳州市2022—2023 学年上学期九年级语文期末质量检测中的材料作文题为例:
(1)时代的一缕光,照在一个普通人身上,就是熊熊炬火。(2)不够完美又何妨,万物皆有裂隙,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3)如果说奔赴高光的过程通常伴随着奋斗与执着,那么刹那芳华之后的选择就更显智慧和眼光。
这三则材料在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容易让学生不知从何下手。这就需要教师在作文的讲评指导中运用问题化思维,提供相应的思维支架与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通过问题进行有效解读,更准确地把握材料主题。
首先,教师应借助总体性问题,指导学生“翻译”材料所指向的主题,引导学生捕捉材料关键词,进行总体性发问:每则材料中的关键词是什么?它到底与什么主题立意相关?
其次,教师还应借助材料中的关键词进行具体追问,使学生深入理解材料所指向的主题和内在含义。
例如:
(1)时代的一缕光(这缕光是什么?象征着什么?),照在一个普通人身上(怎样照在一个普通人身上?“照”意味着什么?),就是熊熊炬火(一缕光为什么会变成熊熊炬火?如何表现?)。
(2)不够完美(何谓“完美”?有真正的“完美”吗?)又何妨(“何妨”是什么意思?表明了怎样的态度?),万物皆有裂隙(该如何理解“裂隙”?),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光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裂隙会成为光照进来的地方?)。
(3)如果说奔赴高光(“高光”象征着什么?你能联想到哪些名词?)的过程通常伴随着奋斗与执着(怎样伴随着奋斗与执着?如何体现?),那么刹那芳华(“芳华”象征着什么?你能联想到哪些名词?)之后的选择就更显智慧和眼光(如何更显智慧和眼光?)。(这句话更侧重前半句还是后半句?为什么?)
三、运用问题化思维,合理转变真实生活情境的使用方式
部分教师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强调创设真实生活情境,但更多强调的是议论文与生活之间有关联,并未认识到议论文该如何与生活发生关联,发生怎样的关联,导致真实生活情境的效用大打折扣。
若要更充分地发挥真实生活情境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的效用,教师首先应在预期目的上与记叙文写作教学有明确区分:记叙文写作教学指导侧重的是如何还原作者脑海中的生活场景,并进行合理描述;而议论文写作指导则更侧重于如何调用作者脑海中的生活经验,并进一步细化对问题的思考,进行合理分析与阐述。
以此为出发点,教师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并进行合理拆解,运用问题化思维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思考、分析,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热情。
下面以“停电”这一真实生活情境为例进行分析:
缘由:某次晚自习,突然停电了,我坐在教室里,发现了以下的现象,并进行了思考。
现象:停电后,教室一下子陷入了黑暗,引发大家的惊呼与骚动。
我想问:陷入黑暗时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1)平时都不需要考虑的电此时体现了它不可替代的重要性。(2)很多平时在我们身边默默无闻,存在感不强的事物其实对我们很重要。(3)我们对物品价值的判断,往往停留在主观层面,较少从客观层面去判断,存在一定的偏差。
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帮学生建立“思考树”,提供有效的思维路径指导。
学习支架——如何建立自己的思考树?
第一步:定点切入——由具体某个现象或某个关键词切入;第二步:横向展开——展开多维度的思考(角色、角度、形式、方面等);第三步:纵向推进——进行提问,并按一定逻辑推进思考(现象—本质、果—因、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正反对比、假设、换位、类推等)。
结 语
总而言之,运用问题化思维,优化议论文写作教学策略的关键在于教师能清晰地认识到议论文与记叙文在写作思维上的明显差异,在写作教学上的本质区别。此外,运用问题化思维,回归议论文写作的本质,能有效地帮助教师实现“教—学—评”一致,恰当处理“论题(材料)—观点”这一关系。同时,教师应转变真实生活情境的使用方式,让学生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勇于思考,真正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