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主要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2023-08-05袁辰
袁 辰
(河北工程大学 河北 邯郸 056001)
向日葵是我国四大油料作物之一,分为食葵和油葵两大类,主要种植在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种植面积在1 500 万亩左右,其中内蒙古种植面积最大,在900 万亩左右。向日葵病害主要包括菌核病、黄萎病、黑斑病、褐斑病、霜霉病、病毒病、锈病等,造成产量降低,品质下降。
1 菌核病
主要分为盘腐型、根腐型、茎腐型和叶腐型4 种类型,其中盘腐型菌核病影响最大,不仅造成产量降低,而且使籽仁的蛋白质含量和含油量降低。
1.1 发生规律。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造成茎秆、茎基、花盘及种仁腐烂。菌核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2 ℃~22 ℃,湿度为80%以上;子囊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8 ℃~26 ℃,湿度为100%。因此,向日葵在开花到成熟期遇到持续的低温多雨天气,则盘腐型菌核病发生严重。重茬或前茬种植豆类、瓜类的地方发病较重,通风不良、低洼潮湿、偏施氮肥的地块发病也重。
1.2 发病症状
1.2.1 盘腐型菌核病。开花后在花托部位形成圆形水渍状褐色斑,后期扩展到整个花盘,组织变软腐烂,湿度大时长出白色菌丝,形成黑色菌核。病部可蔓延到花盘正面,菌丝密生于籽实间,形成“井”字形黑色菌核网覆盖花盘。籽粒症状不明显,为害严重时果皮白色,易裂碎,籽仁褐色。有的在果皮内或外面有黑色菌核。
1.2.2 根腐型菌核病。从苗期到收获期都能发病,尤其在开花后发病较多。出苗时发病,造成幼芽和胚根腐烂,出苗困难,即使能够出土,随着发病严重造成幼苗萎蔫死亡。开花后发病,首先在根或根茎部形成褐色病斑,逐渐扩展到茎上。病斑稍凹陷,有同心轮纹。湿度大时在病斑部形成白色菌丝,最后形成黑色菌核。后期病斑中央呈黄白色,表皮破裂露出纤维。重病株萎蔫枯死,剖开茎在内腔有白色菌丝,并有黑色粒状或细短条状菌核。
1.2.3 茎腐型菌核病。茎秆各部位均可发生褐色椭圆形病斑,中上部较多,逐渐扩大,略现同心轮纹,发病部位上部的叶片发生萎蔫。当病斑蔓延茎秆一周时,造成植株萎蔫,逐渐死亡,在病斑表面不易形成菌核。
1.2.4 叶腐型菌核病。发病初期叶片表现出水渍状病斑,随后变成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具有同心轮纹,湿度大时迅速扩展到整个叶片,天气干燥时病斑从中间裂开穿孔或脱落。
1.3 防治方法
1.3.1 农业防治。采取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土地深翻,减少病源;适期播种,使开花至成熟期避开雨季;种植抗病品种;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等措施,可以减轻或避免病害的发生。
1.3.2 化学防治。花盘期选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或40%的纹枯利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主要喷施花盘背面。
2 黄萎病
2.1 发生规律。气温在23 ℃左右,重茬年限长、地势低洼、雨水较多的年份发病重。病害主要发生在苗期和开花期。
2.2 发病症状。开始发病时叶肉组织褪绿,表现为叶片边缘和侧脉之间发黄,后转为褐色,开始发病时叶片被侵染一侧表现出萎蔫,后期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发病茎秆的维管束发生褐变,发病重时下部叶片全部枯死,中间部位的叶片呈斑驳状,严重时在开花前叶片枯死,湿度大时叶片两面或茎秆可能出现白霉。
2.3 防治方法。选择抗病品种;采取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 年以上轮作;病残株及时清理出田间烧毁;必要时用400 倍液的20%萎锈灵乳油灌根,每株灌药液500 ml。
3 霜霉病
3.1 发生规律。病害发生程度与播种及出苗期间温湿度有关,适宜发病温度为16 ℃~26 ℃,播种后遇到低温高湿天气,幼苗容易发病,土壤湿度大容易发病,重茬连作地块容易发病,播种过深发病重,进入成株期以后抗病性明显增强。
3.2 发病症状。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苗期染病时,在2 ~3 片真叶时开始显现症状,沿叶脉出现褪绿斑块,叶背面出现绒状的白色霉层,病株生长缓慢或朽住不长。成株染病时,近叶柄处生成淡绿色褪色斑,沿叶脉向两侧扩展,后变黄色并向叶尖蔓延,出现褪绿黄斑,湿度大时叶背面沿叶脉间或整个叶背出现白色厚密绒层。叶片后期变褐焦枯,植株顶端成为玫瑰花状,病株较健株矮、节间缩短、茎秆变粗、叶柄缩短,随病情扩展,花盘畸形,失去向阳性,开花时间延长,结实失常或空秆。
3.3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可减轻病害发生。田间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必要时喷洒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 ~800 倍液。
4 褐斑病
4.1 发生规律。发病的最适温度为22 ℃~28 ℃,连续降雨、湿度连续多日达80%~90%,发病重。连作地、黏土、通风透光差、排水不良、低洼地发病重。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
4.2 发病症状。幼苗染病时,叶片上生成褐色近圆形病斑,病斑外围出现黄色晕圈,背面呈现灰白色。成株染病时,病斑呈褐色多角形,黄色晕圈,后期病斑上生出小黑点。遇多雨潮湿天气,病斑容易穿孔或脱落,发病重时病斑融合,整个叶片枯死。茎和叶柄染病时,出现褐色狭长条状病斑。
4.3 防治方法。选择抗病品种;实行轮作倒茬;发病初期摘除病叶,集中销毁。必要时喷洒50%多菌灵500 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1 000 倍液。
5 黑斑病
5.1 发生规律。发病的最适温度为25 ℃~30 ℃,连作地、温暖、多雨的年份容易发病。各生育阶段均可发病。
5.2 发病症状。叶片染病时,出现圆形褐色病斑,直径5 ~20 mm,病斑外围经常出现黄绿色晕圈,中央形成灰色至灰白色霉状物,相邻的病斑经常相互融合。茎部染病时,形成黑褐色椭圆形至梭形长斑,自下向上蔓延,相互接连,使茎秆全部变成褐色。花盘染病,生成褐色至灰褐色具同心轮纹的圆形至梭形病斑,中心呈灰白色。
5.3 防治方法。秋季深翻土地,选择抗病品种,增施磷钾肥,可减轻病害发生。必要时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