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发展新路径研究
2023-08-05李心奇吴金花
李心奇 吴金花
(1.湖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 湖南株洲 412007;2.湖南省宁乡市紫金初级中学 湖南宁乡 410625)
近年来,国民体质持续下降,增强体质要从小抓起,因此小学生应作为首要提升的基础群体。然而小学生每天被成堆的作业和各种课外培训所困扰,考试分数被作为攀比的资本,这样的教育环境使学校体育课成为小学生为数不多的体育锻炼机会,严重阻碍了学生健康成长。为解决此问题,国家颁布了“双减”政策,极大提升了学校体育地位,体育教学应把握“双减”带来的机遇,以期改善当前的教育生态环境,为建设“体育强国”打好基础。
1 “双减”政策的概要与解读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对学校体育的重视程度持续上涨。2018 年,习近平提出学校体育应该把“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作为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的重要内涵。2020年,国家颁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该文件指出,要提升学校体育的高度,并建立一个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培育的教育体系[1]。2021年7月24日,国家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提出“有效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2]。政策的最终关注点在于培养人的问题,也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的问题[3]。就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这一战略任务,党和国家作出了“双减”这一重要大决策和部署。政策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因此,应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奋斗大方向,推动政策落实[4]。“双减”是从现实和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一项政策,解决家长下班时间与学生放学时间冲突、小学生家庭作业繁重难以完成、家庭和社会大环境焦虑程度严重等问题,把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教育的首要目的,让学校体育重新发挥其主导权。
2 “双减”政策提出的新要求
关于“双减”政策,专家提出“三个坚守”,即学校体育要坚守主阵地,坚守以体育人的功能和价值,坚守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的底线,既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要严抓课堂纪律,营造体育氛围和课堂活力。首先,要分析学校性质,明确学校体育的目的,不把成绩作为唯一的升学评价标准,优化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不把升学和成绩作为唯一目的,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开展体育教学[5]。“双减”政策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中小学体育教学要加快推进改革速度,主要从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质量、建立学生综合保障机制入手[6]。小学时期是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黄金时期,所以“双减”的实施要抓住这一关键期,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参与体育的状态,形成主动参与体育的状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了解学生、走近学生、走进学生,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能体验运动的乐趣,从运动中切身体会团队协作、坚韧不拔等精神品质。体育教学要改变以往的陈旧式教学模式,以游戏、比赛等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乐在其中[7]。学校应加强“家、校、社”三方联动,协同育人,提高课后服务水平,保障学生课内外的体育锻炼。
3 小学体育教学的现实困境
3.1 应试思想突出
商品化社会中,知识被商品化,成了交换物,人们学习的目的不是提高认识,而是为了分数、学历和证书等,学习的意义被异化到极致[8]。教育是打破阶层固化的唯一机会,“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等口号反映了当前教育唯分数论和应试教育的现状,这严重阻碍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影响了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9]。由于体育课不在升学考试范畴,导致其不受重视,成为副科。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恶性竞争和内卷化问题严重破坏了我国的教育生态系统,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10]。随着体育课地位得到提升,出现考什么就教什么的现象,如当跳绳被纳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中,北京市跳绳培训班团体课费用达到100~200元,私教课甚至达到300~400元[11]。
3.2 课程内容缺乏深度
目前,体育教学关注的是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记忆,而关于体育思维以及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少有涉及。行为层面上,学生对于一项运动技术的理解是在比赛中或环境有所变化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运用这一技术或技能[12]。不同学段“一跑到底”、足球“一踢一停”、排球“一发一传”的现象[13],虽然涉及项目多,但九年义务教育后,学生到大学还不能熟练掌握一项运动技能。以篮球为例,小学体育课上,篮球板块的教学内容是学习双手胸前传接球、三步上篮等基础技术动作,接着学习下一个板块;到大学体育课上,还是学习篮球基础技术,究其原因是教学内容深度不足,学生无法理解所学技能,更无法体验运动的乐趣。
3.3 教学方法与手段陈旧
体育课作为缓解学生学习压力,丰富校园生活的重要部分,应重视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当前的学校体育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多样性和趣味性,忽略了学生身心成长的阶段性特征,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度较低[14]。中小学课堂中,经常出现由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陈旧[15],学生体育活动参与度不高的情况;部分教师无法利用好高科技手段进行教学,加大了城乡区域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当前,体育课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组织形式,由于班级人数较多、小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短、体育课频率低等,导致体育教师无法全面地关注到个体之间的差异性,难以做到因材施教。
3.4 教学评价主体和方式单一
体育教学评价作为判断教学效果好坏的依据,具有鉴定、发展、激励等多重功效,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教师重视程度低、评价主体单一、指标设置的价值判断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等[16],还有学者认为,当前的体育教学评价主要是“知识和技能”,且缺乏反馈机制,影响学生的动态发展。我国体育教学评价实践把评价作为教学目的,而教学服务于考试,形成了本末倒置的局面,这种服务型的评价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逐渐提升,而经过时间的检验,逐渐暴露出问题,比如学生的应试能力提高了,但综合能力还在原地踏步。
3.5 体育设施与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我国体育学科长期处于边缘地位,体育教师成为弱群体。当前的教师数量仅能保障教学基本质量,现阶段,还有部分地区的体育教师数量不足,存在“高学历和高级体育教师”的配备差异、性别比例不均衡等情况。有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的体育教师严重缺少编制[17-19]。体育场地设施是保证体育教学质量的物质基础,有部分地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配备不均衡,存在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不足、体育设施严重老化损坏、部分体育设施亟待更新的情况[20]。
4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的优化路径
4.1 重树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形成的“体育非主课”“唯分数论”等片面观念,阻碍了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当前,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相比于传统教学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放羊式课堂基本消失,但转而形成了应试课堂和任务式的现状,距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仍有一段距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挥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要给每位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21],合适的教育既要考虑客观的考试要求,也要考虑学生个人的主观要求,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因材施教,将每个学生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体能水平、运动基础等因素纳入教学考虑范围。体育教学要能够从个性中总结共性,从共性中挖掘个性,既要有共性的发展,又要有个性的提升,将“以知识技能为本”的教学理念转变为“以人为本”。此外,在体育教学中还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形成“教会、勤练、常赛”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参与锻炼的主动性,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与思想。
4.2 改革课程内容
学校体育作为培养学生体育科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出发点,教学内容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内容的设计离不开核心素养中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个维度,内容的设计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既要注意横向拓展,也要加强纵向深度学习,避免反复学习基础技术。采取学习进阶中少而精的设计理念,对教学内容进行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的整合,围绕核心理念逐步增加学习内容的深度[22],从而科学地安排课程内容。另外,内容的安排必须有一定的难度、挑战性、趣味性,这也是竞技体育运动的本质属性,要使比赛常态化。只有将基础技术运用到实战中,才能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的意义,切身体会体育比赛中的合作与竞争、成功与失败,实现以体育人。
4.3 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下,出现填鸭式、灌输式、统一式等现象,不同学段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没有明显的区别,组织形式以班级授课制为主。传统的体育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热身后开始讲解示范,然后学生才开始练习,但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只能维持15~20min,到练习时,学生的注意力已经难以集中。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让学生的自主性和课堂内外的自我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23],因此,小学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要考虑趣味性,将游戏法、比赛法、情境教学法等贯穿于教学中,要多元、综合地运用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可以借鉴美国的SPARK 课程,把儿童的运动、游戏、娱乐结合起来,生动的互动教学形式和新颖的学习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24],还有翻转课堂、走班制等组织形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培养创造性思维。
4.4 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前提。教学有学段划分,但缺乏与之相匹配的评价体系[25],当前,体育教学评价机制已经无法满足课堂教学评价的需求。建立评价体系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评价主体、手段、指标等进行多元化设计。评价主体之间要相互监督,联系“家、校、社”形成三方协同管理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的设定要保证科学性,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设置指标,包含知识与技能、参与锻炼的程度、习惯的养成、身体素质的提升等。评价结果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进行调整,建立反馈与调整机制,根据反馈结果不断完善课堂教学以提升教学效果。如于素梅提出,从“乐、动、会”3个维度对体育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结合了主观和客观、人工与智能、定性与定量、发展与结果,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参考价值[26]。
4.5 强化体育设施与师资力量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据调查,乡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幸福感仍处于中下水平,教育质量的发展受限于教师发展水平,“双减”政策下,学校体育还存在教师队伍建设不足以及学校资源配置覆盖不均的现象。相关部门应努力缩小资源配置不均的差距,扩大并优化教师队伍的质量,加强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助力贫困地区学校的体育设施建设和资源配备,政府严格监督落到实处,为检验实效,还要进行抽样调查,发挥区域资源优势,鼓励在教学中融入传统体育项目、民族特色体育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展等。体育课长期处于边缘位置,这导致体育师资力量不足,再加上城区待遇优于农村地区,这就加重了区域化的差异,教育部门和人事部门应优化农村体育教师待遇,培养大批年轻体育教师并增加体育教师编制,保障老教师按时培训学习,实施区域教师轮岗制,以消除教师的功利态度,进一步强调教育机会的公平性。
5 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是我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重要决策。与小学阶段关系最为密切,是学校体育地位得到显著提升的重要标志,小学体育要把握好这次机遇,根据现阶段的体育教学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育人的过程,引导学生养成体育类兴趣爱好,帮助学生掌握1~2 项运动技能,培养锻炼的习惯和参与锻炼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运动的乐趣,为增强国民体质,建设体育强国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