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乡村居民体医融合研究
2023-08-05吴强
吴强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广东广州 510225)
体医融合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抓手,是党和政府提出的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具体实施措施之一,是实现健康身体、健康环境、健康经济、健康社会,最终实现健康中国的关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及《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1]明确指出,随着健康理念涉及面越来越广,单纯依靠卫生医疗寻求健康的模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健康需要体育甚至多部门的共同参与融合,体育和医疗领域的相互渗透、相互依赖不断增强,治理环境的复杂性使得部门协同性尤为重要。
根据《“健康广东2030”规划》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健康广东行动的意见》精神,明确提出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体医融合,全力推进健康广东建设,提高全省人民健康水平。在老龄化日益明显、亚健康人群逐步增加的时代背景下,广东省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双区”建设等多个国家重要战略的前沿阵地,体医融合发展范围不再局限于城市,而应拓展至乡村地区,精准对接乡村地区公共服务供给和需求问题,这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
1 广东省乡村体医融合的时代内涵
乡村体医融合,是体育发展的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体育强国是国家战略,而群众体育作为体育强国的重要基础,二十大报告为体育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自新冠疫情以来,人们对于体育和健康的概念认知得以更新,亲身体验到体育运动对于疾病防控的积极效果,为体医融合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根据2020—2021 年广东省国民体质监测报告,乡村老年人体质水平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速度快于城镇老年人,城镇幼儿、成年人、老年人的多项身体素质优于乡村。2020年,广东省体质水平合格等级显示,乡村人群达到合格等级及以上的人数百分比为90.9%,低于全省合格等级百分比(92.0%);2021 年,乡村人群合格等级百分比为92.8%,仍低于全省合格等级百分比(93.2%)[2]。而对于应对老龄化及慢性病防治方面,体医融合发展有着独特的作用。
乡村体医融合,是乡村振兴的需要。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振兴,也是精神生活的提升。广东省作为全国范围内经济综合实力强劲的地区,毗邻港澳地区,拥有3个经济特区,多年来GDP总量稳居全国第一,经济总量更是占到了全国经济总量的1/8,乡村居民生活水平一直处于全国前列。体医融合发展,加强城乡融合发展,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水平,带动体育健康产业在乡村地区的创新,正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筑牢乡村振兴“健康之基”,是体医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
2 广东省乡村居民体医融合现状
2022 年,广东省体育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将乡村体育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体育综合效能,打造“体育+医疗”的乡村发展模式,积极构建体医融合发展新局面。安排2 500 万元,补助全省16 980 位行政村文体协管员,组织优秀社会指导员、奥运冠军、体育明星深入乡村地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全省建立县级国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121个,组织开展国民体质监测万里行活动,分别在韶关、佛山、揭阳、东莞、汕尾等地区,深入乡村开展公益性的体质监测和健身服务指导,传播科学健身知识的同时,也为疾病防治、健康促进贡献力量。
2022年,广东省茂名市、阳江市、江门市内的70个县(市、区)率先开展基层医疗改革,实施县域医共体建设,在人才帮扶的助力下,推动体育融合、医养结合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同年,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广东省中医药局联合印发《广东省乡村医疗卫生基本公共服务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着力从9个方面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由此可见,广东省乡村体育和乡村医疗备受关注且发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体医融合发展也成为广东医改的重要内容,但二者在实践过程中融合度仍不足,体医融合发展的困境依然存在。
3 广东省乡村居民体医融合困境
3.1 乡村健康教育缺位
“劳动就是运动”的理念长期存在于乡村居民的思想中,即使是现在体育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体育运动的认知大部分仍停留在竞技层面,而忽略了体育的强身健体功能。由于宣传不足和本身知识结构欠缺,普通乡村居民的主动运动意识并不强,对于慢性病的康复、亚健康体质状态的改善、疾病的预防观念较为淡薄,乡村健康宣传和教育更易被弱化。
3.2 乡村体育医疗薄弱且分割
广东省乡村地区虽然总体上综合实力尚可,但与城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偏远地区,体育发展、医疗条件相对不足。加上地区体育与医疗之间长期的碎片化管理,部门职能管理界定不清晰。预防疾病与医院的营利性有一定冲突,而体育运动治疗方式耗时较长,广东省作为我国人口密集地区,乡村地区人均医疗资源水平并不高。
体育部和医疗部作为我国解决健康问题的重要部门,长期以来处于割裂状态,在当今资源跨边界流动与信息网络化传播的社会,碎片化的部门管理很难处理当下复杂的实际问题,部门组织间的协同合作势在必行,体医融合发展涉及体育、医疗、社保、民政等多部门的合作。在广东乡村地区,协作发展主体的限制直接导致有限的体育医疗资源无法精准供给和最优匹配,严重影响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等体医融合发展的推进过程。
3.3 缺乏复合型专业人才
首先,缺乏体医综合性科研人员。体育科研人员和医学科研人员分属不同部门,体育科研人员缺少一线临床数据,而医学科研人员往往冷落体育相关的研究[3],尤其是针对乡村地区的相关数据研究,严重影响着乡村居民运动处方的开具。
其次,在学科差异性下,体育与医疗之间仍存在学科壁垒,因此,乡村地区精医疗善体育的复合型人才极度短缺,特别是乡村基层卫生服务站或者县级医院全科医生中,运动康复专业人才等都极为稀缺。而乡村地区的普通体育指导员又缺乏相关医学知识,在日常运动中发挥的作用有限,加上高校在培养体医人才的过程中以理论为主,导致实战经验缺乏,因此体医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
3.4 配套体医融合产业发展滞后
我国的体育健康产业在体育产业范畴内与其他产业区分度不高,目前为止,体育健康产业还未真正成型,作为我国体育产业成型并标定产业属性的重要里程碑,体医融合任重道远。现阶段,广东省乡村地区由于体医各部门的碎片化管理,体医产业结构一体化尚未形成规范,缺少系统性、全面性的发展体系与模式,产业发展滞后且市场效益较差,这也影响了体医融合发展的未来前景。
3.5 乡村体医融合发展服务平台建设滞后
体医融合发展平台集乡村居民体质健康测定、运动风险评估、健康数据为一体,是体育资源和医疗资源的高度整合。广东省乡村地区还未搭建较为系统的服务平台,平台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不足,加上健康数据存在技术瓶颈,因此省内乡村居民的健康信息仍无法实现共享,乡镇基层医生无法开具定制化的运动处方。同时,乡村地区基层管理水平有限,针对体医模块的精细化管理不足,区域内居民的健康数据无法形成系统化、精细化的管理平台。
4 广东省乡村居民体医融合发展路径
乡村居民体医融合发展,需要以体育和医疗为技术支撑,以乡村基层机构为工作保障,建立乡村体医融合发展体系。
4.1 深化制度改革,建设乡村体医融合发展体制
首先,政策融合,制度创新。体医融合的理念从根本上符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健康中国的总体战略布局,是实现健康中国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广东省政府及各级基层政府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各项体医融合发展的细则并监督落实。供给政策上,加强体育与医疗设施融合,提升体医融合发展的供给内容,依托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环境建设,建造体医融合型健康主题公园、健康长廊等公共服务设施,同时整合乡村医疗资源,尤其是加强县域医共体的建设,从整体上提升乡村体育和乡村医疗水平,进一步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充分发挥体育在防治未病中的积极作用。并将医保政策向体医融合领域延伸,将部分运动处方费用纳入医保,吸取港澳经验逐步建立体医融合的保险制度,探索体医融合签约家庭医生服务体系,解决乡村居民的后顾之忧。融资政策上,对于乡村地区的体医融合,要成立专款专项资金进行扶持,吸收社会资本的力量,发挥体育公益彩票的积极作用,体育部门甚至可以跨部门通过提供电动救护车等方式对基层医疗站点建设进行支援,即融资的同时,加强体医之间的联系。
其次,理念融合,健康教育。体医融合发展要与体育健康教育紧密结合,帮助乡村居民了解体育的健康促进功能以及实践运动健康的过程。政府要通过互联网、小程序、公众号等现代媒介方式,加强健康教育和体医融合的宣传,同时增派社会体育指导员、大学生、专家学者等下基层,为乡村居民提供科学有效的运动健身指导,并进行科普宣讲活动。
最后,组织融合,主体协同。组织融合实际上是体医融合发展资源的整合。打破体育部门和医疗部门长期以来各自为政的局面,从省级、市级、县级到乡镇级加强体医部门的通力合作。探索建立体医融合型社会,组织协作机制,加强社会组织与基层党组织及其部门的工作融合。充分重视乡村基层的力量和社会组织的力量,加快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在广东省内采取政企合作、购买服务的方式,共享不同主体在健康运动、慢性病防治管理、疾病康复等方面的经验成果。作为国内著名的侨乡,广东省乡村地区拥有丰富的华侨资源,多元化的主体协同机制能为乡村体医融合发展提供更多力量。
4.2 提高科技赋值,建设乡村体医融合发展服务体系
首先,打造“互联网+体医融合健康服务”智能平台,对接城市高效的医疗资源。根据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方案,医共体实行行政、人员、财务、质量、药械、信息系统“六统一”,协调整合、优化配置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在这一框架下,通过“AI+互联网医疗”项目,着力构建村、镇、县、市四级紧密型联动式区域医疗移动平台[4]。乡村卫生站是农村健康事业的重要力量,更是乡村体医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要对接城市的医疗资源,筑牢城乡医疗共同发展体系。
其次,在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下,建立和完善乡村居民体医融合服务网络,大力开发和发展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工程。依托乡镇学校、卫生院等建立乡村居民体质监测中心和监测站点,定期配备专业人员进行乡村居民体质监测,在重点医院设立对应的运动康复门诊,完善城乡体育设施、医疗、健康等衔接融合以及智能型建设。同时,深入开展各类运动健身赛事活动,建立乡村居民体质测试、运动健身、疾病管理数据库,并实现信息共享,针对营养不良、脊柱侧弯等特殊人群开具具有广东乡村地区特色的个性化运动处方。
4.3 加强人才集聚,建设乡村体医融合发展人才体系
第一,加强人才培养。深入基层,培养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队伍,包括乡村体育教师、乡村医院的医生、乡村的村医、乡村体育指导员,在人员培训中增设科学健身、运动康复、基础医疗急救等课程。在乡镇地区以骨科医生、全科医生、家庭医生、乡村卫生站为对象,在卫生系统内部培养能够开具运动处方的复合型医生,以广东省内蔡李佛拳、咏春拳、健身气功等传统体育文化为基础,实施中医体医融合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计划,鼓励基层医生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或者健身志愿者,鼓励和支持健康管理师、康复治疗师等学习、掌握和推广慢性病治疗的运动处方,建立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库,实行人才的动态化管理。除此之外,在体育和医疗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增加体育和医疗学科交叉知识的培养,开设体医综合课程,同时采取定向培养、“三下乡”等模式[5],为乡村地区储备足够的体医融合发展人才。
第二,改革薪酬制度。广东省卫健委明确将提升村卫生室注册并经审核确认的村医补贴翻倍,落实在岗村医养老保险等政策,同时,积极探索乡镇医生下沉、定向培养等模式,有效维持基层队伍的稳定性,通过“村医学堂”等党建项目刷新基层医生的学历和知识体系。乡村卫生站是农村医疗三级网络的基础,只有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项目,才能推动基层服务能力实现根本性提升。
4.4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乡村体医融合发展产业创新
在强有力的政策和法治保障下,积极鼓励和吸纳民间资本投身于科技创新,抓住市场需求,在土地使用、金融支持、保险支持等方面,增强投资者对于体医融合产业的信心,依托于体医融合的大数据平台,将体医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6-7],同时,重视大数据积累并运用其进行行业管理和市场管理。推动广东省体医产业与旅游、康养、农业、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强体医企业之间的合作,引导更多社会资金和理论参与体医融合产业的未来发展。
5 结语
广东省乡村体医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要求,也是区域发展的大趋势,符合我国健康中国的终极目标,要从政策、理念、制度平台、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等多方位发力,稳步推进乡村体医融合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