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2023-08-05张有平

考试周刊 2023年23期
关键词:德育阅读教学语文

张有平

一、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在小学阶段的深入开展,立德树人成为当前小学各学科教育的重点探讨话题。学生的品德发展是当前社会重点关注的内容,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必须强化课程的德育渗透理念,以达到优化课堂、传递积极正面价值观的目的。从目前我国语文教育的状况来看,德育渗透的成效并不尽如人意,而且教师对德育渗透的途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与提高。为此,教师要积极思考、创新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德育的渗透方式,寻找有针对性的教学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德育的内在价值,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得到全面的学习。同时,要重视对教学的延展,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拓宽知识的途径,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学生得到积极、正面的指导,从而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渗透德育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意义

小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观都处于塑造的关键阶段,尤其是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觉性比较强,如果不能通过德育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将来德育就会事倍功半。由此可见,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德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小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内容涉及爱国、诚信、友爱等诸多方面,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为德育渗透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德育是十分必要和切实可行的。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因此,语文是贯穿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学生的成长和思想观念的塑造上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应该对新课程改革进行深入的探讨,坚持“以文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进行深入的探究。在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起到很大的作用,使每个中国人都有一种强烈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小学语文不仅承担着教授学生文化知识的任务,更要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文以载道的精神,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必须强调语文阅读教育的传承作用,渗透德育,提高教育的整体素质,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具备基本的道德素质。

三、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其思想意识以及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在这个阶段,无论是学生好的品德还是差的品德都已经在其脑海中有了烙印。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较为广泛的方式,也是正面能力在学生头脑中进行输入的过程。高年级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能够获取有效的信息,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认知体系,实现在知识依托下由量变到质变,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变化。将德育教育渗透在小学语文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能够借助阅读中的文字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活动。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文本阅读,并且要从多个角度全面、深入地分析文本中的内容。在高年级阅读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中心思想的理解,同时也能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提升。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明辨是非,让学生纠正思想意识中有误的一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从而客观积极地认识世界。因此,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四、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一)借字词渗透德育

字词是一篇文章的基石,在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对词汇的解析,实现德育的渗透。当然,在这里,字词一般都是有意义的,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文章的意思,掌握文章的核心思想,通过思想和情感的培养,实现德育。比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教师引导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集中精力分析。在这节课里,“和”字的含义丰富,从字面上来看,“和”是“和睦共存”的意思,象征着廉颇与蔺相如的和睦。但在更深一层的意义上,这个“和”字,却是两个人从和平到争吵,再到和解的过程。蔺相如的勇敢、睿智、不畏强权、顾全大局的政治眼光的确值得称赞,但蔺相如的心胸开阔以及勇于认错的勇气,都是因为爱国之心,符合“和”的主题。所以,教师在引导小学高年级学生对“和”字进行解析的同时,也可以借助于蔺相如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借朗读渗透德育

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方法。通过对学生进行情感的阅读,使学生的思想、心灵得到启迪,或者是精神上、情感上的培养,为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单读、分角色读等,但要在朗读中渗透德育,教师要注意的是学生在朗读时的情感表达。德育有别于其他的知识教育,使学生走进人的心里,从而保证德育的效果。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为实现德育的渗透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例如,在学习《七律·长征》的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朗诵加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到红军的乐观精神,使精神烙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成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的支柱,使学生成为一个勇敢、乐观的人。教师在给学生朗诵诗歌前,要进行必要的解释,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整体意思,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情感。否则,学生在没有理解意思时,很难通过朗诵来正确地理解文中的思想。

(三)借故事渗透德育

教材中的有趣或感人的故事,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般来说,一个故事对学生来说,不仅是一个有趣的角色,更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故事。所以,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在给学生讲故事的时候,一定要作好充分的准备,通过对故事的细节进行细致的分析,对学生的德育进行分析,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德育。例如,在学习《穷人》一节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故事进行细致的剖析,并用一段简短的戏剧表演,使整个故事以立体的形式呈现。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将自己带入一个与故事有关的场景中,对故事的理解变得更加透彻,也可以让学生对故事中的角色有深层次的理解。尤其是后面的剧情,桑娜带着死去邻居的孩子回到自己的家里,她紧张地等待着自己的丈夫回来,作好了被丈夫训斥的准备。这个故事完美地诠释桑娜和丈夫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这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通过对这些情感的剖析,再加上对桑娜紧张情绪的描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四)背景知识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课本里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的章节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但学生的阅历还不够丰富,有些文章的内容是学生从未见过的,也是闻所未闻的。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分析。尤其是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因为其内容简练,要对其内涵、意境等进行深入研究,必须对其创作背景进行分析。比如,陆游的《示儿》,因这是一首古诗,所以学生并不知道来历,虽然可以用直译的方式来理解它的意思,但却无法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浓浓的忧国忧民之情,教师很难利用这个机会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很难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示儿》的创作背景进行深入的剖析,让学生了解到作者经历南宋战争的苦难,生活的艰辛,甚至在弥留之际,还在想着南宋的大军能够平定中原,收复失地,给百姓一个安定的生活。在理解文中背景之后,学生往往不需要教师多说什么,就能深刻地体会到这首诗中蕴含的浓浓的忧国忧民之情,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五)延伸拓展,渗透德育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科书所含的知识不过是沧海一粟,教师要进一步发掘教材之外的丰富素材,把其当作一种德育的资源。首先,介绍作者生平,发挥德育作用,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要适当地将作者的生平、重要事件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为人、行为方式,从而加深对文章的印象,促进德育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鲁迅在童年时代认识一个叫作闰土的年轻人,两个人的年龄差不多,闰土告诉作者很多关于捕鱼、捡贝壳、看瓜田、刺猬等有趣的事情,但在短暂的接触之后,被迫离开了,之后就再也没有见面了。作者以此生活经历为佐证:“鲁迅先生生活在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农民生活在封建政权的压迫剥削、愚弄、毒害的环境下。鲁迅先生是那个压抑黑暗的时代里的一把明灯,回到家乡后,一切都变了,回忆起往事,写下了这本有趣但又带着几分伤感的小说。”透过对鲁迅的深入理解,使学生清楚地理解鲁迅和闰土的友情,从而使德育得到充分的发展。另外,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德育要素,使学生在读书中获得知识,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全,从而成为一个高素质、高能力的新世纪优秀人才。

(六)通过小组合作渗透德育教育

新课标提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探究课堂内容。应用到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以及文本分析理解中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才能在与其他学生的合作中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学会相互帮助相互关心,从而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掌握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全方面地看待问题。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展开阅读。这篇课文以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为例来表达少年周恩来胸怀报国志向,赞扬其高度爱国主义的精神。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合作中深入阅读和理解文本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探索文本的阅读方法。学生在小组内可以提出不同的阅读意见,然后在共同商讨的基础上来进行合作阅读。如某小组将这篇课文改编成为一个小话剧,学生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以及共同创作将文本中的小故事以生动的表演方式展现出来。在这样的独特阅读中,学生会集思广益,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在共同协作中将文本中的爱国情怀充分展现出来。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能够让学生体会团队合作的优势,让学生会与他人如何相处与合作,学生能够学会在同学之间进行相互关心相互学习,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深入地理解阅读中的蕴含的德育内容。而其他小组的学生也能在欣赏不同小组的阅读中学会全面看待问题,健全思维方式,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形成。

(七)利用情境创设辅助德育渗透

德育不能仅仅是一种说教,也不能仅仅是一种价值观的灌输,应以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和认同为基础。部分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将德育渗透到学生的教育中,所采用的方法不尽合理,因而所取得的成效不尽如人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做一些情景创造的尝试。通过特定情景的创造,能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主题,从而形成整体的学习感觉,并使学生的学习经验更加丰富。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文章所论述的内容与学生进行分析讨论,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使德育更好地渗透到课堂中,使学生得到积极的指导,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价值观塑造。例如,教师在讲授《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要逐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与其只讲一点,倒不如通过情景营造,让学生逐渐进入圆明园的环境,使学生有一种强烈的自豪感,这样做的效果会更加显著。在教室里,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照片,并配有圆明园被摧毁前后的对比照片。教师在看这幅画之后,可以提问:“看了这幅画,有没有感觉?”学生七嘴八舌地说着。有的学生说:“圆明园在被摧毁之前,是一座宏伟的建筑,但现在已经被英法联军摧毁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唤醒学生内心的国家情感,而作为小学生,必须要努力地学习科学和文化。这种教育方式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积极的价值观,使德育与课文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同时又能给学生以积极的激励,这就是在语文课堂中实施德育更加恰当的途径。

(八)以学生为核心,充分挖掘课本中的德育内容

教育和生活紧密相连。为了让小学德育回归到日常生活,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需要围绕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的教学,充分挖掘教材和阅读的道德内涵,既要把科学知识当作道德的载体,又要把德、智、体、美、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引导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的健康发展。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行的,旨在通过观察、思考等方式,使学生掌握有关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实施道德教育,既要让学生认识世界,又要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要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与社会生活,就必须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以知识为基础的德育,把德育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求知欲,实现语文阅读知识的德育。在阅读的过程中感悟与思索,从而得到心灵的滋养与洗涤,有助于培养真、善、美的品质。

五、结语

在立德树人的环境下,学校越来越注重德育,德育的方法也越来越多。结合小学高年级语文的阅读教学实践,探讨在立德树人的环境下,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德育的一条新的途径。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字词、朗读、人物、故事和背景知识来进行德育。同时,在实施阅读实践性教育的同时,要对其进行总结与反思,探讨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达到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目的。

猜你喜欢

德育阅读教学语文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