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四重超越
2023-08-05全燕黎王惠
全燕黎,王惠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710119
引言
2021 年7 月1 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这一科学论断,从立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合理性和进步性,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新凝练与新概括。现代化是传统农业文明转型为现代工业文明的世界现象,是所有国家和地区不可回避的发展方向和现实追求。从人类社会发展形态来看,现代化的进程肇始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诞生。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并确立了一整套的现代化标准作为发展中国家是否实现现代化的“官方标准”。然而,西方现代化的自身特殊性和不可复制性使得发展中国家都不可避免地跌入现代化陷阱,陷入举步维艰、进退两难的困境。中国作为一个后发赶超型现代化国家,其现代化脚步起始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艰辛探索,直至改革开放后才确立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理念超越、主体超越和实践超越,打破了“现代化即西方化”的固化思维,为发展中国家走出现代化困境提供了全新的主体力量和实践范本,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了新智慧与新方案。
1 超越西方中心论,强调走自己的路
西方中心论认为,拥有普世地位的西方现代化模式是发展中国家实现文明转型、进入现代化社会的唯一道路。而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对西方模式的路径依赖,强调走自己的路,开辟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实践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1.1 从西方普世价值到人类共同价值
普世价值论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价值观,其本质是为资本主义国家利益服务的意识形态工具,具有极强的封闭性、排他性、虚假性。早期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战争侵略、暴力剥削、欺诈贸易等手段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在积累起巨额货币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贫穷落后的状况。随着非西方国家的崛起,西方大国迫于压力不得不采取更为隐蔽的新殖民手段,把内生于资本主义文明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观念包装成超阶级、超民族、超国家的人类终极价值,并以颜色革命等方式向全世界贩卖这种价值文化。但是,拥有完美包装的普世价值并不适用于任何国家,对于那些能够为自己提供利益的国家,西方大国将其标榜为民主、自由的国家;反之,对于那些与自身利益不符的国家,它们就将其剔除民主国家的范围,鼓吹这些非民主国家不自由、不平等、反人权、暴力、专制。因此,普世价值本质上是“当代西方话语霸权及其价值渗透方式的表达”[2],目的是在世界范围内强制推行西方单一的制度模式和政治理念,进而主宰全球政治和文化。
共同价值不等于普世价值,共同价值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现代化理念实现了对普世价值的超越。近代中国在探索现代化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来自不平等的国际秩序和世界体系的制约性。西方国家宣扬普世价值造成地区冲突频繁发生、全球治理陷入困境、非西方国家话语权丧失等问题,再次暴露了其价值体系的弊端。基于这一情况,习近平在第70 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3]共同价值也就是人类共同认同的价值理念,它从全人类的整体价值和共同命运这一理论视域出发,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理论根基,以互利、互惠、共赢理念为理论目标,强调每个国家都是独立平等的,都有权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正如巴西学者埃万德罗·卡瓦略指出的:“西方国家企图通过全球化来推行它们的价值观,无视其他国家人民在价值观、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这是殖民思维,而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有其鲜明特点,更具包容性。”[4]
1.2 从资本主义文明到社会主义文明
西方中心论认为,世界的中心在西方,西方现代化实践催生了以对内奴役剥削、对外残暴侵略为特征的资本主义文明。自16 世纪现代大工业生产方式诞生以来,西方现代化历经两百多年的串联式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这为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确立资本主义文明的世界主导地位准备了充分条件。一直以来,资本主义文明都以人类现代文明自居,对内通过罪恶的劳动奴役制压榨工人,实现资本增值的现代化目标;对外展现出文明救赎姿态,试图按照自身的面貌开化“非文明”国家,以此来建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打造现代化即西方化的虚幻神话。因此,马克思将资本主义文明称之为“建立在劳动奴役制上的罪恶的文明”[5]690。这种强者称霸、弱者从属的不平等、非正义的资本主义文明带来的结果,必然是人类生活的现实状态与其自由平等的现代文明承诺之间的鸿沟不断拉大,具体表现为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地区冲突频繁发生、种族歧视日趋严重等。在这种背景下,以资本主义文明为主体的西方中心论日渐丧失权威,成为一种处于事实与价值断裂当中的虚假观念。
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性质。从现代化的本质来看,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就是为资本增值服务,毫不关心人们能否真正享受现代化成果。同时,由于现代性话语长期被西方垄断,各个发展中国家在求索现代化的道路中都只能临摹西方方案。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落后国家探索现代化提供了全新方案。从现代化的实践审视来看,资本主义文明支配下的西方现代化发展之路,是资本不择手段地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廉价劳动力、原材料和开拓市场的侵略之路,是对内剥削压迫劳动人民,对外殖民扩张的血腥之路[6]。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以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为特征的社会主义文明,彰显了现代化的全面性与协调性,呈现出了经济稳定、政治民主、社会和谐、生态美丽、和平共处的美好新图景。
1.3 从“依附-发展”型现代化到“独立-发展”型现代化
“依附-发展、脱钩-贫困”是西方现代化无法走出的二元困境。从西方现代化发展史可以看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助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原发型现代化国家,后起的发展中国家要进入现代化,必须依附西方,在其规定的现代化标准和模式的外壳下实现。而现实则是,依附、模仿西方的发展中国家却“遭遇到传统与现代、富裕与贫困、发展与秩序、解构与重建等一系列悖论,造成现代社会发展的断裂”[7]。也就是说,依附国在统治国的控制下难以真正实现现代化。正如萨米尔·阿明所言,以资本为核心、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中心资本主义国家必然会想尽一切办法来扩展资本主导的地域,那些依附于中心国的外围国,因为长期遭受强制性贸易和不平等对待而一直处于欠发达状态,长此以往势必会丧失自主发展权。为了快速摆脱依附地位,这些外围国主张实行脱钩战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8]。但是,阿明的这种抽象的脱钩仅仅是经济上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脱钩,是实现独立发展的一种简单化、片面化的设想。只有釜底抽薪,从根本上变革资本主义制度,才有可能消除中心国与外围国发展中的不合理性,进而摆脱二元困境,走出一条独立自主的创新型发展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依附-发展”型的现代化模式,创造了一条“独立-发展”型现代化之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是在世界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与挑战之下,不断选择与变换发展模式的过程,从御夷图强到中体西用、中西互补,从中国本位、全盘西化到西方式现代化,最后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中国近百年来现代化思潮的演变。从这一演变过程可以看出,中国式现代化既不是西方现代化的拿来主义,也不是简单的拒斥西方现代化。一方面,它强调从本国实际出发,学习借鉴一切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既不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也不照搬西方、全盘西化,而是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另一方面,它强调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相统一,独立自主不是脱离世界体系,而是要从世界边缘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经过40 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掌握了发展主动权,开创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独立-发展”型现代化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将现代化即西方化的西方中心论赶下神坛,动摇了西方普世价值的主体地位,避免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逻辑,摆脱了“依附-发展”的历史宿命,从理念、主体、实践三个方面超越了西方现代化,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和转型中国家坚定地走自己的路、推进现代化建设指出了光明前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彻底瓦解了西方中心论的理论基础,改写了西强东弱的世界现代化格局,开辟了东方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
2 超越个体本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西方文明的深层核心理念是个体本位论,它将个体的人作为社会的中心,重视个人的自由、价值、利益与尊严,强调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实现个人发展,进而以个人发展推动社会发展。人民主体论实现了对西方个体本位论的超越,它强调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都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个人利益必须服从于人民集体,个人的价值也只有通过人民共同的认同才能得以实现。
2.1 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
以自由和利益为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是西方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最初的个人主义宣称要建立一种社会组织来保障公民的自由权、生命权、发展权和私有财产权。经过200 多年的发展,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主要轴心转变为提倡个人独立与解放、追求个人发展与享受的自我意识,这给社会道德观念和现代化进程带来了很大冲击。从道德层面来看,这种追求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个人主义观念主要表现为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人们一味追求穷奢极欲的享乐和日渐膨胀的私欲,将实现自身的利益建立在损害集体和他人利益之上,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严重匮乏,由此导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越来越激烈,甚至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从现代化进程来看,个人主义与现代化价值取向不相契合。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承载者——现代人,应该具有这样的素质:注重现实、面向未来,具备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掌握知识和技能,实现个性化发展等。其中一些品质是个人主义中的“人”所不具备的,因此,个人主义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现代化进程停滞不前。
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突出特色。从中西对比来看,与西方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不同,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人民的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与西方个人主义主张的个人先于社会、私利大于公益的观点不同,集体主义价值观强调先公后私,把集体利益置于首位。同时,集体主义注重保护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和正当性,确保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能够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集体主义教育,提出“要增强大局意识、战略意识,善于算大账、总账、长远账,不能只算地方账、部门账、眼前账,更不能为了局部利益损害全局利益、为了暂时利益损害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9]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立为奋斗目标,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集体利益,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伟大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2.2 从以资本为中心到以人民为中心
以资本为中心是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主导逻辑和根本目标。研究西方现代化离不开对资本逻辑的解读,“资本逻辑是指资本通过生产追逐剩余价值和谋求自我增值的逻辑,它反映资本的逐利本性以及资本在逐利本性驱动下进行商品生产和社会关系塑形的本质冲动和内在张力”[10]。在资本逻辑的主导下,西方现代化是剥削劳工、掠夺资源、追逐资本的现代化。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广大劳工沦为资本和资本家的奴隶,“每日每时都受机器、受监工、首先是受各个经营工厂的资产者本人的奴役”[5]38,完全丧失了主体性与自由权。资本家还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了非洲、南美、亚洲国家的大门,屠杀当地居民,掠夺当地资源,建立殖民地,资本的全球扩张暴露出其资本增值的本性。在全球暴发新冠疫情的情况下,美国政府言明“拥有财富的人会得到更快的救治”,各大制药公司不顾人民生命安全和整个国家的命运,垄断专利以追逐医疗收益;脱欧后的英国对疫情置之不顾,首相囤积两车物资却告知民众不要抢购商品;意大利政府宣称“医生有权选择对什么样的人进行救治”......这些都说明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代表的是作为统治阶级的资本家的利益。由此可见,西方现代化模式必然脱离不了资本逐利的本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越来越凸显,超越资本主义是必然趋势。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依靠力量和价值旨归。习近平在众多场合反复强调了“人民”。例如,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11]又如,习近平在“七一”讲话中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中国式现代化是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现代化。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人民开创和推进的伟大事业,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力量和动力源泉。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中国人民都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增进人民福祉,人民的权利得到保障、利益得到实现、幸福得到满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诉求。2020 年,我国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绝对贫困现象销声匿迹,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共同富裕的目标正在按期完成,这些成就的取得都得益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推进。总的来说,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创造者和贡献者,也是拥有者和享受者,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科学逻辑。
2.3 从个人发展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从现代化的发展路径看,西方国家崇尚的个人主义旨在通过激发个体创造力与竞争力来提高现代化国家的活力,这反而进一步造成了社会关系的冷漠,扩大了贫富差距。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两极分化最为严重的国家。美国人崇尚自由,认为这种具备创造性、自由性、竞争性的个人主义是近乎完美的品德。事实上,个人主义过分张扬个性,保护私人秘密,在现实生活中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如果人们之间只言利益,不言其他,赤裸裸的、冷漠冰凉的金钱关系就成为横亘在人们之间不可逾越的一道鸿沟。另外,个人主义给美国的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一方面,表面平等的自由竞争实则造成了美国个体财富分配的极端不平等,1%的顶层人群占据了40%的社会财富[12],美国政府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也极力维护资本家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广大民众的诉求。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本身就带有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的弊端,而个人主义又过于看重自己追求利益的正当性与唯一性,认为自由放任的经济制度就是最好的制度,政府行为的目的就是满足个人需要、实现个人利益,这将导致市场这双无形的手最终失控,引发经济危机,进而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现象。
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路。习近平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是一个长远的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13]。这表明,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共同富裕既不能搞以牺牲多数劳动者积极性为代价的平均主义,也不能搞损害人民财产和财富积累预期的再分配;既不能一刀切地把不同人群、不同阶层的收入和财富拉平,也不能搞不切实际地追求地区之间的齐步走。换言之,我们要实现的共同富裕,是缩小居民收入和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分配更加公正合理,全面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共同富裕必须分阶段进行,使一部分人先快速富裕起来,增大中国的经济体总量,再依靠先富带后富的策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这种战略谋划和任务分解无疑是极具科学性的。我国提出2035 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与本世纪中叶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是世界先例,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创新与实践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个人本位论,主张人民主体论,中国共产党明确地把人民放在最高的位置,秉承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坚定决心,一切工作和奋斗都致力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中国式现代化秉承集体主义理念,把人民视为现代化发展的主体,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彰显了文明的整体性,在世界上树立了一个拥有巨大人口体量的国家迈向现代化的成功楷模。
3 超越人类中心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人类中心论强调人类是世界万事万物的中心,只有人类才具有内在价值,其他自然存在物仅仅具有工具价值[14]。在这一工具理性思维的指引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满足人类的消费需要,对自然进行掠夺式开采,只索取不投入,只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最终导致全球生态危机的爆发。为了改善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的状况,习近平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调要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3.1 从资本逐利的工业文明到“两山论”的生态文明
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以消费主义价值观为基础,是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疏离、引发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源。西方生态学家威廉·莱斯认为,消费主义的核心是“鼓励一切个人把消费活动置于他们日常活动的最核心地位,并同时增强对每种已经达到了的消费水平的不满足的感觉”[15]。这种价值观必然会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消费主义价值观源于人们生产目的和原则的扭曲。在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人们生产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和家人的生存需要,遵循“够了就行”的原则;而到了资本主义时期,生产的目的则转变为追求利润,人们开始追求越多越好的体验,这种追逐利润的资本本性会促使人们更大力度地压榨大自然。二是消费主义价值观本质上是服务于资产阶级利益的意识工具。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制造了一系列的虚假需求来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人们把消费和占有商品看作满足欲望的唯一形式,整个社会呈现出炫耀消费、贪婪消费的病态现象。这种现象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宿命——缺乏,人们无限增长的主观需求和有限的自然资源之间的断裂必然会加重这种缺乏感,由此造成人对自然无节制的开发、利用,引发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因此,消费主义价值观一定会被更加科学的生态理念所取代。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重申了人类发展与保护自然的关系,力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16]“两山论”以科学的生态理念和实践范式实现了对消费主义价值观的超越。一方面,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两山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人。这种人不是消费主义中重消费、轻保护的人,而是拥有与自然和解能力的、积极主动的人。另一方面,在平衡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时,习近平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17]361也就是说,“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18],二者是互利共生的关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所提倡的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思路,为解决人类文明冲突、塑造生态文明现代化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引。
3.2 从黑色发展到绿色发展
人类中心主义的目的是通过控制自然来谋取利益,而无限增长的资本逐利性和人类贪婪性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必然是一种黑色发展。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本性决定了它不会尊重物质世界”[19]。也就是说,资本家开采自然资源、生产消费品都是为了营利,财富的不断增长驱使他们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毫无节制地榨干大自然。正是这种野蛮残暴的发展方式和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方式,以及用资源投入换短期效益的黑色发展,加剧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恶化,扰乱了大自然正常的生态循环系统,带来了一系列反自然、反生态问题。然而,资本家的逐利性和贪婪性并不会因此丧失,他们转而开始打着援助发展中国家的旗号,把本国能耗高、产量低、污染大的产业转嫁到发展中国家,同时攫取发展中国家的生态资源为己所用,导致了全球生态危机的爆发。生态问题从根源上来说就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选择问题,因此,人类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科学合理、长久有效地解决生态问题的发展方式。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的第四大阶段——生态文明,其核心要义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绿色发展,这是超越西方不可持续发展方式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习近平指出:“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阴云不散,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工业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20]基于对工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关系的认识,我们党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其基本要义有两点。一是形成绿色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我们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再转移的西式老路,而是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资源利用率高的绿色产业,走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同时,要求人们自觉重生态、讲环保,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优越感,树立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的价值共识。二是确保发展权利的持续性。绿色发展就是要打破短视、断代的发展观念,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满足当代人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还应把后代人生存发展的权利和空间纳入自身的目标优化和制度设计中,从而形成文明永续发展的人类共识。
3.3 从人与自然二元对立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构成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窠臼,造成了二者之间物质交换关系的失调。在西方世界,从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21],到笛卡尔宣称“人是自然界的主人和所有者”[22],再到康德提出“人是自然界的最高立法者”[23],人类中心主义日渐泛滥并逐步成为西方生态观的核心。探究人类中心主义的成因,离不开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的对立关系。人作为具有目的性的主体,要想生存,就必须向自然界索取,通过劳动将自然界这个自在之物改造成为我之物,而自然界被认为是无生命、无意义的东西,仅仅充当人类发展自身的工具和手段。人类中心主义就是从这个二元对立关系出发,把人类主体的价值尺度作为价值评判的核心依据。随着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下社会生产力的急剧发展,人们改造、征服自然的能力日益提高。与此同时,人们的欲望也与日俱增,人们开始毫无节制地开采自然资源、掠夺自然财富,必然导致无法弥补的物质变换断裂,造成水系污染、气候变暖、土壤沙化、物种锐减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引发生态失衡。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1]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由于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式带来了许多生态恶果,人们不得不开始思索科学的现代化之路应该如何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人与自然相统一的视角出发,吸取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和合”“天人合一”等理念,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论断。从这一论断来看,人与自然不是独立的二元建构,而是互惠互利、和衷共济、和谐共生的关系。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的一切物质需要和实践活动都以自然界为客观基础。但自然界并非是为人类驱使的奴隶,人类对大自然的每一次伤害,大自然都会更大力度地报复到人类身上。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24]因此,人类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抛弃人定胜天的观念,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然的永续循环。
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人类中心论,主张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人类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提供了示范。中国式现代化围绕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问题,遵循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观,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路,要求现代化道路要坚持走好绿色、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之路,努力创造以绿色文明为核心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人类中心论的反思、扬弃、超越和升华。
4 超越国强必霸论,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强必霸论认为,在利己主义观的支配下,一旦某个国家强大起来,就势必会利用自身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向弱国推行霸权政策,或与别国争霸,标榜自己的霸主地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无一例外走的都是国强必霸的扩张之路,它们认为中国崛起后必然也逃不开这样的宿命。恰恰相反,习近平强调,“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25],我们要走的是一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全球共治、命运与共的大国外交新路。
4.1 从零和博弈到合作共赢
西方现代化遵循零和博弈的对抗性思维方式,秉持弱肉强食、赢者通吃的丛林法则。零和博弈是一种非合作的博弈,一方利益的获取建立在另一方利益损失的基础之上,双方没有合作的可能性[26]。零和博弈思维在美国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特别是时任总统特朗普执政时期,一方面推行美国优先的极端利己主义战略,在全球通过武装入侵、经济制裁、意识形态输出等途径到处干涉别国政务,严重侵犯了主权国家的权益;另一方面打着逆全球化的旗子藐视国际多边规则,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巴黎协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严重破坏了国际秩序的健康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美国担心中国强劲的发展势头会对自己构成威胁,便到处宣扬中国威胁论。英国地理学家与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更是声称:“由于中国能够在大陆资源基础上再增加海洋前沿据点,拥有占据枢纽地区的俄罗斯人都无缘享有的优势,所以中国人可能构成威胁世界自由的黄色危险。”[27]上述事实表明,在零和博弈的操控下,美国所追求的单边主义、强权政治都是通过不加约束地霸占别国利益来勉强维持自己的资本贪欲。今天,这种自我中心、唯利是图的行为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痛斥,中国提出的合作共赢理念则适时登上了世界舞台中央。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国强必霸的铁律,突破了零和博弈的狭隘眼界,坚定地走合作共赢的和平发展道路。合作共赢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正如习近平所言:“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零和,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28]习近平还强调:“世界各国应该共同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积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29]中国明确提倡合作共赢的新理念,其实质就是用和平取代战争、用合作取代对抗、用共赢取代零和,目的是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红利、发展成果和发展方案。一直以来,中国都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合作共赢理念,如修筑蒙内铁路、签订中匈协议、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造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等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些成果有力地打破了中国威胁论的谎言,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爱好和平、友好合作、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4.2 从大国主导到全球治理
在国强必霸逻辑的指导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掌握着国际规则创制与实施的主导权、定义权和解释权,发展中国家则被边缘化。当前,从国际规则的建构、实施与国家实力的关系来看,国际规则的制定一般由强权国家主导,它们更多地把对本国有利的议程纳入国际协商的视野。这实际上是假借共同参与之名,行为己谋私之实。此外,主导国的实力、态度、立场也会直接决定国际规则的实施效力。自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些西方国家频繁退出对自己不利的国际组织或国际规则,在面对人类共同的危机与挑战时,完全漠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种搞实用主义、利己主义、双重标准的行为实则助长了国家之间或地区内部的矛盾与冲突,增加了解决涉及人类共同利益的国际问题的难度。在当前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的国际规则和治理体系亟须被打破,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让国际形势与全球治理体系迎来了新的曙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彻底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的零和思维、强权思维等传统政治理念的垄断。二战后,美国主导建立了以四大组织为核心、大国占据主导地位的多边协调合作治理机制,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全球治理格局东升西降、南起北落趋势的凸显以及美国前政府“退群”状况的频发,旧有全球治理体系濒临崩塌,全球治理赤字不断增长。针对这些问题,习近平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强调“要推动变革全球治理体制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特别是要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推动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法治化,努力使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30]。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旨在以共商形成共识、共建增进合作、共享实现共赢。尤其在全球共同对抗新冠疫情的过程中,这一理念为国际社会赢得胜利注入了坚定的信心和强大的动力,瓦解了西方大国的霸权梦,由此成为备受认可的国际新理念。
4.3 从霸权稳定论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霸权稳定论在维护有限和平、促进现代化发展方面发挥着稳定器的作用,但随着国际格局的演进,这种作用已经消失。在霸权稳定论看来,“一个强大并且具有霸权实力的行为体有利于国际体系的稳定和公益的实现”[31]。也就是说,霸权国的实力越强,国际秩序就越稳定。然而,霸权国虽然凭借强大的实力保障了国际公共产品的供应,但也会为一己之私规划国际规则与国际秩序。这就产生了霸权国治理下的等级制和平。例如,当前占据“一超”地位的美国自诩为上帝的选民,宣称各国只有拥护、支持美国的国家利益和霸主地位,世界才能获得永久和平。而以亚历山大·温特为代表的主流建构主义者认为,霸权只能实现有限的、暂时的、不稳定的和平,只有在国际社会形成集体认同才能够获得永久和平[32]。伴随着美国霸权的衰落与发展中国家的崛起,美国试图通过各种战略挽救自己的霸主地位,到处散布中国威胁论、中国霸权论等不实言论,恶意抹黑中国的国际形象。对此,中国政府明确提出走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呼吁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兼顾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谋求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融合统一的担当之路,其核心价值理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比西方现代化可以看出,基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西方国家所主导的现代文明,在世界历史实践中所力图构建的人类共同体,是一种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趋于同质化的共同体[33];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每个国家在保持自身独立性与民族性的基础上,获得的相互区别和相互兼容的一致性认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每一个共同体参与者充分包容世界文明的多元性和异质性,尊重各国人民的利益诉求与人类共同的未来关怀,与世界各国共担风险、共谋发展、共享红利、共同生存。新冠疫情在全球的暴发让各国政府和人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17]46。中国在抗疫斗争中始终坚持以开放的姿态分享经验和技术,同世界各国团结互助、共克时艰,生动展现了中国的大国形象与使命担当。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的现代化,不是大国主导、搞利己主义的现代化,不是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现代化,而是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现代化,是全球治理、共建共享的现代化,是坚持和平发展、命运与共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自身的独特性与实际应用的普遍性创造了超越西方的现代化新路,为改写国强必霸的西方逻辑提供了中国样本,为世界现代化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5 结语
综上所述,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发展道路都根植于其历史文化传统和当代基本国情,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特点的现代化道路、摆脱发达国家“附属国”的标签是人类追求的共同价值目标。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中心论,强调走自己的路,开辟和拓宽了世界各国认识和推进现代化的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个人本位论,主张人民主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彰显了文明的整体性,在世界上树立了一个拥有巨大人口体量的国家迈向现代化的成功楷模。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人类中心论,主张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了对西方生态观的根本性变革,为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人类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提供了示范,为破解生态困境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方式。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国强必霸论,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号召全世界人民联合起来,实现共同的文明发展与进步,打破了国家和地域限制。这既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大国形象,为解决人类发展难题贡献了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