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程万里”属“儒”还是“道”?
2023-08-04刘全
刘全
众多教辅在梳理文言文《北冥有鱼》中的大鹏形象时,皆赞其为“变化神奇、体形硕大、奋飞壮美、善借长风、鹏程万里”等,其中“鹏程万里”一词的褒赞,却存有扑朔迷离的地方:概括大鹏形象的这个词,其内涵究竟应该与道家同宗,抑或应该归于儒家一脉?弄清楚该词的内核,更有利于对《北冥有鱼》一文的理解和教学。
“鹏程万里”喻指前程非常远大,作为熟知的四字词语,源自《逍遥游》中“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1]一句。鹏鸟展翅,从北冥迁徙到南海,翅膀拍击水面掀起的浪花可达三千里,凭借六月的巨风腾飞,乘风而上可至九万里高空。正因为鹏鸟具备非凡迁徙的本领,便有了“鹏程万里”的赞誉,李白诗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赞誉的就是这样一只前程远大的鹏鸟。
但前程远大是需要付出努力与汗水的。大鹏也好,人类也罢,要在世间实现远大前程,非立大志、有毅力和不懈奋斗不可,这些才是得以“水击三千里”、实现远大前程的关键因素。由此可见,“鹏程万里”一词内在地蕴含着积极进取与追求高远的内核,投射出积极入世的定力,把“鹏程万里”一词的解读置身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說,显然有充分的依据。
但如若真的这样切入,对《北冥有鱼》一文的解读就与原文背道而驰了。“鹏程万里”本就衍自道家的《逍遥游》,循本溯源,该词的义理应该属于道家范畴才合乎文意。若站在儒家的角度解读鹏鸟的“鹏程万里”,岂非南辕北辙?
深究下去,结合文本之后就可以发现,儒说的解读只是内涵中的其一,“鹏程万里”一词本立足道学,更应该从“道法自然”的角度去理解,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北冥有鱼》一文的意旨。
鹏鸟“体形巨大”,可“水击三千里”,可至“九万里”高空,但全程的迁徙却都需要借助“六月的大风”,所谓“去以六月息者也”说的就是“有所恃”。即便鹏鸟巨大到“其翼若垂天之云”,若能借助六月的大风,仍可以“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也就是说,大鹏实现远大前程的秘诀在于鹏鸟懂得道法自然,善借外物,驭风而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2],即便庞然如巨物,借助“六月息”,依然可乘风而驭,自在飞到天际的尽头,尽显自由与洒脱。
不借助六月的大风,大鹏是无法迁徙的。《逍遥游》的后文写道:“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3]这几句话恰是从反面强调了不借助大水大风就不能载物负翼的道理,进一步强调了唯有道法自然、善借外物、顺势而为,才能实现鹏程万里的道理。可见,鹏程万里的真正内涵还是道法的核心,借鹏鸟的振翅高飞、鹏程万里,阐明善借外物、顺势而为、道法自然的道理。
明确“鹏程万里”的寓意,有助于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北冥有鱼》一文的教与学,不但要通过大鹏的变化神奇、体形硕大、奋飞壮美去领略鹏程万里的壮怀,更要领悟大鹏道法自然、善借外物的精髓,从而内化为成长的智慧。目前的教学,大都停留在对鹏鸟形象、鹏程万里的鉴赏上,而对其何以能鹏程万里的探究则很少有人涉足。
鲲鹏展翅,扶摇直上,已经成为壮志凌云、搏击万里的文化形象。这个文化形象,不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深远影响,也逐渐成为古往今来人们寄托情怀的对象。许多文人都借用鹏鸟的形象,在诗词文章中表达自己的志向和理想追求。李清照在《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中用“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来抒发非凡的抱负;毛泽东则用“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
但《北冥有鱼》中的“鹏程万里”更是提醒我们:实现志向要取法自然、善借他物,如此方能茁壮成长、赢得人生。取法自然,不是无为,恰恰是有为。古人云:“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识得自然、取法自然,其实是非常科学的思维模式,与古人的“格物致知”相互补充,也诠释了如何实现的途径。大鹏身形巨大,其背不知几千里,其翼若垂天之云,但它善于借力,它借助长风的力量,乘风而行,鹏程万里。就好比学习,学海无涯,但学贵有法,善学者一定是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只有善于汲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假人之长以补己之短,善学善思善用,才能突破自己、不断进步,直至到达梦想的远方。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鹏的文化内涵也会日益丰富,盼能从古代文学中汲取更多养分,如鲲鹏一样乘风破浪、展翅高飞。
【注释】
[1][3](春秋)庄子:《逍遥游》山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
[2]冯学成:《禅说庄子》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年
[4](战国)荀子:《荀子》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年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六中珠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