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新媒体时代公共危机事件媒体报道现状的研究

2023-08-04袁潇语李进

国际公关 2023年9期
关键词:公共危机媒体报道新媒体时代

袁潇语 李进

摘要:新媒体时代下,媒体报道话语权崛起,公众话语影响力增强,与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与影响相互交织,尤其是以年轻群体为主体的公共危机事件,由于年轻群体对互联网熟悉度高,获取信息能力较强,媒体报道给舆情的发展态势带来了极大影响。基于我国新时代经济社会文化高度发展的现实,以及大环境下舆论格局的重大调整,本文对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媒体报道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与思考,希冀为我国新媒体格局的构建与公共危机治理体系的完善提供理论研究依据,为实践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公共危机;媒体报道;舆情治理

在现代社会,公共危机早已成为社会的常态。而在当前的公共危机管理领域,媒体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有关新媒体时代媒体应对公共危机现状、相关原因以及应对措施等问题在我国高校管理领域仍是一个有待继续深入展开的重要话题。因此该课题无疑成为公共危机治理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本文对此问题的研究按以下思路展开;首先,对公共危机的内涵、特点进行梳理,从而对公共危机及其治理进行分析;其次,借助传播学理论,对于媒体工作者的内涵,媒体报道的特征展开思考,辩证分析了媒体工作者媒体报道与公共危机事件治理的紧密联系;再次,本文关注到媒体工作者参与公共危机治理中存在困境,关注到新媒体发展、互联网时代给我国公共危机事件治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分析媒体工作者参与公共危机治理面临困境的原因,关注组织体制,管理体系,专业素养的因素,从而对媒体报道视角出现偏差影响;最后,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之上,针对性提出在公共危机治理中推进媒体报道良性发展,重点深化思想教育,提升公共危机志愿服务育人功能,并且加强组织建设,完善媒体组织服务体系,从根源上有效治理舆情,化危为机,以媒体为器,为公共危机安全提供支持与帮助,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社会长久治安,推进公共危机事件的有效解决。

一、公共危机及其治理

(一)公共危机的内涵

“危机”,从其汉字的字面意义上来说,代表着危险与机遇,它是重要的转折点,是分岔路。而在学界,“危机” 成为一个专有名词,对危机也展开了大量的研究。罗森·塔尔在其基础上对“危机” 概念进行完善:“危机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构架产生严重威胁并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我国许多学者选择了采用罗森·塔尔对“危机” 的定义。[1,2,3]

国内一些学者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张澜认为“危机” 是在决策者的核心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威胁或挑战、有关信息很不充分、事态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需要迅捷决策等不利情境的汇聚;马建珍认为“危机” 是指社会遭遇严重天灾、疫情或出现大规模混乱、暴动、武装冲突、战争等社会秩序遭受严重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安全遭受直接威胁的非正常状态。

以上这些有关于“危机” 的定义虽然侧重点不尽相同,但都突出了“危机” 的威胁性和紧迫性。

“公共危机”,强调的是其公共性。所以,“公共危机” 指社会运行中,可能危及全体社会公众的整体生活和共同利益的威胁性、紧迫性事件或状态。

(二)公共危机的特点

通过定义可以看出,“公共危机” 具有一般的“危机” 具有的特点,即威胁性和紧迫性,同时具有“公共危机” 所具有的公共性。“公共危机” 较之一般的“危机” 来说,它影响范围广大,或者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需要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公共部门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做出关键性决策。

公共危机也有偶然性和必然性。危机的爆发存在一定偶然性,因此它常常难以预测,令人措手不及。但危机形成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世界上无论多么随机的事情都有它的内在条件,问题必定是已经经过了长时间的积累才会爆发。因此,公共危机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可测性。它的偶然性导致了它也具有不确定性,它的必然性导致了它具有可测性。

(三)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

公共危机早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常态,而且由于其威胁性、紧迫性和公共性等特点,公共危机治理已经成为政府部门以及各组织的一门必修课。而且,通过一些研究和相关案例的呈现,理论界和政府部门等都认识到,公共危机是可以加以科学地应对和处理的,也需要科学地应对和处理。

二、媒体从业人员及其传播工作

(一)媒体从业人员的内涵

媒体从业人员,一般指从事与电视、报刊、广播、新媒体等有关职业的人,如記者、主播、电视人、导播等。通常来说,传媒行业里的制作、设计、业务、策划、推广等职位的人员都可以称为媒体工作者。

(二)传播的内涵

传播是指个人、社会之间信息的双向传递、接收、共享和沟通的过程。

三、媒体在公共危机中的社会角色

(一)危机预警者

媒体作为信息总汇的机构,具有十分发达的信息网络,可以快一步预测危机。传播学先驱者拉斯韦尔将监测环境视为传媒的基本职能之一。而且,公共危机作为社会运行中可能危及全体社会公众的整体生活和共同利益的威胁性、紧迫性事件或状态的存在,媒体也有责任向政府和公众预警危机的存在,减轻危机所带来的破坏性。

(二)舆论引导者

媒体能通过相关报道,减轻民众面对危机的爆发产生的负面情绪,也能以此影响公众对待危机的态度,澄清相关谣言,引导公众正确看待危机。

(三)协调组织者

媒体可以及时发出公众关切的信息,便于公众作出适应社会的调整,具有组织、协调社会的功能。而且,媒体能为公众提供可供讨论的信息双向传播的平台,协调组织政府和公众积极解决危机。

四、媒体工作者参与治理的困境

(一)主观意愿与现实需求存在差距

随着科技革命带来的产业变革,新媒体的舆论生态、传播技术、受众对象都在发生重大变化。流量时代之下,媒体工作者的主观意愿呈现多样化趋势,碎片化的娱乐信息遍布各处。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重点提及媒体要保持战略定力,守好舆论阵地,媒体工作者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讲事实、讲故事、讲道理,切实提高新闻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

(二)能力与现实需求存在落差

媒体传播的主体能力发挥在舆论引导之上,但建立于网络新媒体之上的新闻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容易在第一时间就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容易使危机扩大化,造成恐慌。当前,信息快速传播和交通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各治理主体之间沟通配合也日渐完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治理公共危机,提升治理效率。

(三)效能旨向與社会期待错位

网络舆情依托数字技术,得益于互联网传播平台,具有开放直接性、极化趋势、随意性、突发性等特点。搭建渠道、正向传播是媒体传播的主要工作。群众依据个体的身份所表达的希望和要求,我们称为社会期待,它反映为根据社会所公认的价值标准,协同各类群体的不同需求,所制定出来的群体准则和行为规范,这些准则和规范对该群体的人起到一定的作用,成为个体的行动动机。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公众通过新媒体工具传播基于个人立场的信息,充斥着各种猜测谣言,恰恰与媒体正向效能相悖。

(四)内部机制影响效能发挥

媒体组织内部结构的形成,是通过多个活性节点连接、组织而成的系统,而媒体融合发展所要求的是新闻资源的最优配置,但大部分媒体融合都停留于依靠指令实现资源共享,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播效能,不利于公共危机的及时有效制止。

五、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新形势下,媒体工作者从业门槛较低,新媒体平台出现资源浪费,缺乏吸引力难以形成良性互动,同时,后台运营懈怠,不当发布及内容质量问题也较为严重,部分新媒体发布与不实或谣言等消息,都容易造成公众恐慌,无法实现公共危机的有效治理。因此,作为媒体组织,应把吸引人才、增加激励、合理考评、增加培训作为侧重点;传媒工作者,应不断提升正确引导公众的能力。

(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从近年新媒体的发展趋势来看,各媒体组织在地方政策、管理机制、人员队伍、运营水平方面出现不少问题。在实践中存在各自为政协调不畅的问题。各媒体组织应不断加强管理水平,以新时代新技能为导向,紧扣业务,坚持面向发展大局、服务工作的新媒体建设初心,优化内容生产,提高管理水平,使公共危机防患于未然。

六、深化思想教育,提高育人功能

(一)培育媒体工作者责任意识

公共危机事件突然发生时,人心往往变得脆弱,媒体在进行采访报道时,更需要注意对当事人的人文关怀。比如在采访时需照顾被采访者的心情,选择恰当的采访时机;报道新闻时,应当尊重当事人并保护当事人的隐私,不可造成二次伤害。例如在发生东方航空MU5735空难后,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刻意遮住了遇难者遗物,这充分体现对遇难者尊重。公共危机事件的报道具有严肃性和重要性,主流媒体应斟酌语句,以避免错误引导受众群体。[4]

(二)增强媒体工作者政治情怀

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有“世间自有温情在” 的正面行为,也有不良事件趁乱发生。面对突如其来的河南郑州持续性强降水,例如蜜雪冰城、鸿星尔克等的企业和个人事迹,体现出我国人民面对灾难时的团结和热心。而另外一些企业,在郑州人民饱经风霜之际冷嘲热讽。在面对突发公共危机性质事件发生时,要选择正确的一方,站在人民一边,而不是站在炒作事件的一方。主流媒体的新闻中,往往体现出这个社会的民之所向、心之所向。

七、完善媒体组织服务体系

(一)完善培育机制

媒体工作者的培养和新闻媒体机构的建设,是需要政策支持、政府部门管理和组织培训的。视频流媒体公司需要立项更多计划来促进用户成为媒体工作者,并且在其基础上要对这些新产生的媒体工作者进行培养,包括将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如何报道、如何撰写文案等问题要囊括进这些培养计划中。[5]

(二)完善协调机制

在一些突发公共事件中,谣言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公众认可并快速扩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及时的权威信源。社交媒体对信息形式、传播方式具有包容性,在公共危机传播中,社交媒体平台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平台信息发布的便捷性,建立不间断信息发布机制,对公共危机事件情况持续补充细节信息,并对所有相关信息进行汇总处理,公众可以随时随地、不受时空限制地接收和查询信息。对危机事件的持续追踪、补充细节,既能够持续降低危机事件对公众带来的影响,减轻公众恐慌情绪,又能够聚合事件信息,使人们更加对公共危机事件快速形成一整套思路,从而对各路主观思维形成自己的判断。

八、结束语

本文通过研究新媒体时代媒体工作者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情况,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相关困境的方法,并且希望以此推进媒体报道的良序发展,如培育媒体工作者责任意识、完善协调机制,提高媒体传播效能、完善协调机制,提高媒体传播效能等措施,从根源上有效治理舆情,化危为机,为公共危机安全提供支持与帮助,更好推进公共危机事件的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 杨安华.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综述[J].江海学刊, 2005,(01):75-82+239.

[2] 何爽.新疆农村公共危机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9.

[3] 周学锋,姚德利.公共危机状态下大学生教育与管理探讨:以2003年“非典”为例[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54-57.

[4] 姜宁馨,袁佳婕.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中主流媒体社会责任浅析:以河南暴雨灾情为例[J].科技传播,2022,14(09):71-74.

[5] 刘杉杉.公共危机传播下社交媒体平台现状与未来路径[J].传媒论坛,2021,4(07):9-11.

猜你喜欢

公共危机媒体报道新媒体时代
媒体报道语调与公司超额现金持有
媒体报道
关于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公共管理效能探析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公共管理怎样用好非政府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