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现状探析
2023-08-04陈赟张河坡颜秉明
陈赟 张河坡 颜秉明
摘要:在新时期,国内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扩大,校区不断新建扩建,内部及周边的安全隐患也在持续增多,安全形势面临新的挑战,高校安全问题的不断出现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校的安全管理与校园的和谐稳定密不可分,涉及多个层面,兼具系统性与复杂性。本文通过对多所不同类型高校的调查分析,归纳总结并深入剖析了当前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了因素,提出了相应对策措施的思路方向,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依据和抓手。
关键词:高校;安全管理;现状剖析
新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进入发展的快车道,面临的新问题也逐步增多。与此同时,高校学子作为思想活跃的青年一代,更易受到各种新潮流、新思想的影响,思想观念容易发生变化,所以,高校的平稳运行和安全发展越来越被摆到突出位置,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国家层面,中央牵头全面开展综合治理工作。中央综合治理委员会(1991年3月成立,2018年3月有关职责交由中央政法委员会承担)负责领导全国综合治理工作,其办公室与中央政法委机关合署办公,设包含“学校及周边地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 的五个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对应分管领域开展安全综合治理工作。
在地方层面,社会多方联动注入资源,尝试新型校园安全管理模式:(1)警务化模式,将大学也作为地方社区的一部分,驻校社区警察与高校保卫部门协同进行工作,通过深度融入校园实施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在必要时进行调查办案。该模式在少数地方也演进为设置综合执法、消防、食药监等校内联席办公、定期磋商机制的升级版。(2)社会化模式,高校不组建自有安保队伍,由物业(保安)公司提供相应人员及服务,在学校保卫部门的监管下开展巡查、门卫等具体工作。高校保卫部门承担学校治安、消防及户籍等基本业务的办理保障服务任务,执行上级主管部门及业务指导部门的工作要求,接受和组织相关监督检查。
我们对多所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调查及走访,由表及里地剖析、归纳和总结了当前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现状,努力做到调查对象具有较好的一般性和普遍性,争取为日后追根溯源、制定措施提供现实依据。通过调研可以看出,高校安全管理已经在创新和改进的道路上前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安全管理法律规章欠缺
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建设一直是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科学、全面、完善、系统的法律条文与规章制度是指导工作有效开展的关键所在,是进行校园安全管理的保障与准绳。当前,高校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已经建立,但其更新还较为滞后,涉及范围尚不全面,而有些高校的安全管理制度也有与时代脱节的地方,与快速变化的社会和校园环境适应性较差。
从法律层面来看,我国专门针对校园安全的法律法规仍有欠缺。法律法规作为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对社会的安全稳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目前在我国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只有全面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才能在具体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校园安全管理也是如此,一旦法律法规对危害校园安全的行为方式与类别、惩治标准做出较为明确的规定,校园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就有法律做支撑,实际操作更有依据、信心和动力。对于在校师生来说,法律红线的不可触碰让大家有了底线思维和敬畏心理,也有了维护自身权利、保护人身安全的法律武器。因此,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是校园安全稳定的根本保障。
从制度层面来看,高校安全管理制度建设相较立法开展的时间较早、涵盖范围也更加全面。但由于高校所处地域的差异、高校环境及校园文化的不同,相关规章制度内容繁杂,版本众多,存在的问题也多种多样。一是重视程度不够。在日常工作中,有的制度停留在纸面,难以落实,有的生搬硬套,不符合学校自身管理的实际现状。二是认识程度不同。有些高校的安全管理制度十分宏观,看起来面面俱到,实际上面对某些具体问题时却无章可循,让管理者无所适从;有些过于细化,不懂得有的放矢,师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难以落实到位。三是更新不夠及时。高校安全管理制度是随着校园面临的安全形势不同而逐步调整更新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某些高校目前仍在沿用多年前制定的规章制度,已明显不符合实际。
高校安全管理评价体系的设置是在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协调高校安全管理部门与教学科研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安全管理制度的外在表现形式,同时是高校全部规章制度的重要部分。[1]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已经建立了安全管理相关的考核评价制度,这对促进工作水平提高、激发人员积极性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但在调查走访中发现,部分评价制度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撑,缺乏相对完善实用的监督制约,内容和形式较为随意,针对性和专业性不足。这容易导致“创作式” 汇报的产生,或以工作总结等应付考核评价,为与考核要求相符,“添油加醋” 在所难免。
二、安全教育开展较为不足
高校安全管理的各项工作都要依据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展开,由学校的相关负责部门牵头实施,但究其根本,无论是管理方还是被管理方,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人。调查中可以发现,一些高校的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师生安全重视程度不高,掌握的安全知识不够,相关工作没有真正起到作用。
部分学校的管理者对安全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抱着“只要不出事,或者不出大事就行” 的态度。这就容易使相关工作变成一个个通知的上传下达,没有事先的防范教育,没有事中的应对教育,没有事后的处置教育,导致在面临各类安全事故时多采取亡羊补牢的方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类型安全事故时有反复。
大学生也普遍存在对安全问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的不重视态度。新时代的大学生烙着鲜明的时代特点,他们知识面广,思维活跃,爱好广泛,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初步形成,正处于重要的蓬勃成长时期,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他们接触各类陌生事物,但不管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心理上,仍都相对稚嫩与不成熟。他们享受了国家快速发展的丰硕成果,但没有经受一定锤炼,自认为一切都是好的,没有什么可以影响自身安全,自我防护意识比较薄弱。面对社会上存在的负面信息和消极情绪,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学生还会控制不住自己,随波逐流,走上违规违法的道路,害人害己。
三、权责不明,管理滞后
安全管理的权责划分不明确、部门间的联动协调较差、工作办法老套滞后、相关投入欠缺也是一些高校存在的现象,这给安全工作的成效带来一定影响。
在实际的工作中,高校安全涉及多方面,存在交叉管理的情况,易导致部分领域安全责任划分不明确和主体责任的模糊,形成“你管我也管,你不管我也不管” 的尴尬局面。比如最近几年提及较多的易燃易制爆易制毒危化品引发的实验室安全事故。实验室安全涉及资产处、后勤处、保卫处、二级学院等多部门交叉管理,遇到问题往往需协调多个部门解决,既浪费精力又不能及时解决。[2]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基本以保卫部门为主,全面性的管理与协调机构大多都是松散或临时的。一般来说,当较大安全事故发生时,为了应对社会舆论压力和上级关切,安全工作小组临时开始运行。协调联动工作的非常态化易造成经验教训无法吸取,方式方法不能更好总结,也可能出现行为失当、目标不明确、指挥与行动不连贯、交流与处置不顺畅等情况,整合力量应对事件的能力也大幅下降,容易错失黄金时机。从校际的角度来看,每所大学都相对独立,安全工作的开展大都局限在各自校内,大学间的协调联动较少,对同一类型的安全问题广泛有效的预警及处置经验互学还不到位,对管理成效带来较大影响。
前文提到的社会化及警务化模式在部分高校已有一定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一些困境,但二者目前仍停留在探索实践阶段,存在工作要求落实不到位、人员配置不足等现实问题,其发展还需克服不少现实阻碍。以营利为首要目标的物业(安保)公司易忽略自身工作能力的提升,导致队伍工作成效欠佳。警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警务化模式持续稳定的发挥优势,而面向对象多为在校学生的实情,使民警处理各类事件的分寸拿捏较为困难,有时面临进退两难的情况。
资金的投入不足也是现阶段存在的现象。新型技防设备被部分高校运用但由于代价较大无法全面普及,少部分已运用的高校未在维保方面有所投入,设备有效性不能较好地保证,一些技防设备往往成了摆设。
四、开门办学、社会问题叠加影响
任何一所高校都不能脱离其所处环境而进行生存和发展,外部环境对于校园安全有着重要影响。在开放办学以及校地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大学校园已不是完全封闭的“象牙塔”,参观访学以及教学科研成果转化的要求使得社会人士更加频繁地出入校园,与地方的资源共享也要求高校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为周边居民提供一定的运动、休闲娱乐场地。这些新的形势变化导致校园安全隐患的进一步加剧,也加大了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难度。我国现在很多地方采用大学城的建设理念,将本地的各类大学聚集统筹发展,由于地皮和城市建设规划等因素,大学城较多位于城乡交界处,这类地区的流动人口较多,人员构成也较为复杂,高校学生出入校园较多、活动范围较广,增加了接触社会人员的几率。这种校外人员“走进来”、学生“走出去” 的情况易造成高校安全事件的发生。
社会上的各类事件、出现的各类问题也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高校安全,例如诈骗、传销、重大安全事故以及各类谣言等。大学校园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小社会,随着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影响社会安全稳定因素不断涌现,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底线不断受到冲击挑战,校园内部环境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污染与侵袭,由此带来的高校安全问题也渐渐凸显。[3]大学生初入社会,对各类事件及问题的认知和判断与成年人仍有一定的差距,极易受到影响和干扰。社会中一旦发生上述提到的各类问题或事件,很有可能牵扯到高校师生,不仅会侵害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甚至还有可能让自身受害的大学生变成“同谋”,违法犯罪,害己害人。近年来颇受关注的“校园贷”“套路贷” 等就是属于影响高校学生的社会问题的实例,一些非法组织向涉世未深的学生违规违法发放所谓“贷款”,收取高额利息,并通過敲诈勒索、威逼利诱等形式逼迫学生还钱。很多学生因受到威胁不敢报警而承受巨大压力,有些最终选择“消失” 或者轻生,有些则是为了还钱抑或是所谓的“报复”,也走上了“骗人” 的道路,把“魔爪” 伸向身边的同学。可以看出,社会问题很可能会向高校蔓延,并逐步演变成危害高校安全的重大事件,造成较大影响。
在对现状有了清晰明确的认知后,可以分析出其影响因素大致可归纳为法律及规章制度因素、思想意识因素、管理水平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所以我们可以尝试从健全安全管理法律制度及评价体系;深入开展多方位的思想及安全知识教育;加强队伍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完善高校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等方面打开思路,制订措施,更好地做好高校安全管理工作,让问题在不断的措施改进中得到解决,让措施在现状向好发展的过程中得到提升,相辅相成,双向提高。
五、结束语
高校的安全稳定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确保教育活动开展的基本条件。高校的安全管理与校园的和谐稳定密不可分,涉及多个层面,兼具系统性与复杂性。本文对当前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剖析,整合归纳并详细阐述了四个方面的现状,分析了影响因素,提出了解决措施的制订思路和方向。以期为今后高校安全管理工作影响因素及提升措施的深入广泛研究提供抓手。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改革的逐渐深入,要求我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关注高校安全管理研究领域,不断与时俱进地创新和完善安全管理措施,只有这样,高校的发展才能行稳致远,进而有为。
参考文献:
[1] 黄陆军.新常态下高校安全管理研究规整分析与评价体系构建[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84(03):240-241.
[2] 孙建之,董岩.地方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5):286-289.
[3] 丛巧花.新形势下高校校园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17,(03):131-13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