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思政”背景下高校育人新模式研究
2023-08-04毛燕龙王美
毛燕龙 王美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在新传播生态下高校育人工作应充分利用平台,拓展育人思路,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研究视角。高校加强“云思政”建设,既是网络信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应然要求。文章阐述“云思政”背景下高校育人的内涵和特征,分析“云思政”背景下高校育人模式的创新价值和现实意义,提出高校育人应从优化“云思政”观念入手,进一步提升“云思政”育人效能,发挥“云思政”育人合力,从而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系统构建高校思政教育新模式,提升高校育人模式的吸引力、创造力和引领力。
[关键词] “云思政”;高校;育人;思政教育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蓬勃发展,新媒体平台与高等教育教学领域深度融合,“网络思政”逐渐向“云思政”转型。“云思政”能让思政课更具有生机与活力,不仅可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而且有助于主流价值观的传递和网络教育资源的优化与共享,成为传统思政教育的重要辅助和有益补充。可见,这既是立足时代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思政课自我完善和革新的必然选择。立足于互联网时代,高校推进“云思政”课程建设应顺应互联网发展,坚持聚焦和解决问题,明晰教学改革的“变”与“不变”[1],并通过整合、优选“云端”思政教育资源,有效适应大学生接收信息的习惯,积极探究实践“怎么变”的路径与对策,从而提升“云思政”教育的时代感、吸引力,增强高校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云思政”背景下高校育人的内涵和特征
近年来,随着混合式教学的日益成熟,高校依托网络平台进行线上教学逐渐成为常态,这为学生学习交流和实时互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利用网络技术和平台,全力挖掘信息化思政教育资源,也已成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抓手。在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和课程建设面临新要求和新挑战,高校应与时俱进,创新思政教育理念、内容和方式方法,构建“云思政”的育人新模式,明晰“云思政”育人的特有内涵及特征,深化思政教育[2]。首先,与传统课堂思政教育相比,“云思政”育人模式显现互动性、和谐性和多样性。一方面,“云思政”育人模式有助于拉近师生关系,提升师生交往和沟通效率,使思政教育更容易走近学生,从而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主动学习。另一方面,“云思政”育人模式可拓寬学生获得思政教育信息的渠道,使信息载体多元化,让学生可以灵活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便捷地获取实用信息。其次,“云思政”育人模式可促使思政教育内容更加新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动力,获得广大学生青睐,具有强大号召力、感染力。通过此种模式,学生参与思政教育的范围会更广、受到的影响会更深,有助于思政教育实现由表及里的实质转变。也就是说,学生可随时随地、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不断增强个人政治觉悟,坚定政治信仰。最后,“云思政”育人模式兼具灵活性和前瞻性特点,有助于高校把握时代话语权。一方面,“云思政”育人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资源的价值优势和交互功能,并借助微信、短视频等精准地开展思政教育活动。另一方面,“云思政”育人模式可以便于高校有效借助新兴网络技术预见校园舆情,未雨绸缪地做好预防和应对工作,从而提前抢占思想主阵地[3]。
二、“云思政”背景下高校育人模式的创新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打破信息传输时空限制
高校传统思政教育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采取师生面对面的教学模式。而在“云思政”背景下,信息传输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自由化、一体化、资源化成为思政教育特性,学生不仅可获得多重学习体验,还能接收前沿的信息资源。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智能手机终端实时获取信息,与教师进行无障碍交流与对话,便于在碎片化时间内高效接触、学习、掌握新的知识[4]。此外,“云思政”育人模式还为高校育人活动提供了丰富、便捷、多样的选择,并与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相辅相成,使学生获得全新的思政学习体验,有助于深度挖掘思政隐性教育价值,确保思政教育工作提质增效。
(二)激活学生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是学生思政学习的关键,高校只有全方位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学生专心投入思政学习,实现身心交互并达到思想和精神的升华。在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下,思政教师一般通过课堂传授知识,使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不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凸显学习的主体地位,也不利于思政育人效果的有效达成。究其原因:一是部分思政内容缺乏时代感和时效性,且部分思政教师采取的教育形式以单向输出为主,不利于学生激发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生对思政内容和资源产生强烈而持久的探究意愿[5];二是“以生为本”停留在表面,部分思政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引发师生间教与学的冲突,不利于学生对思政教师提高信任度和信服力,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在“云思政”背景下,思政教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满足学生需求,积极开展思政课教学,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政学习积极性。同时,“云思政”育人模式积极倡导“大思政课”观,这可准确地挖掘贴合当代大学生学情需求的信息,并注重深度互动和以理服人,能够让高校思政课充满活力。
(三)提升思政教育开放性、共享性、平等性
当前,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在线教学应用范围不断拓展,教学效果显著,且教学的趣味性与高效性日益凸显。可见,思政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视角,揣摩学生的实际学习诉求,精准地开发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化教学的开放性、共享性、平等性优势,推动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变革。一方面,“云思政”育人模式可以借力新媒体平台,使师生建立良好、互动的协作关系,也就是说,学生可随时提出问题,教师可及时答疑解惑。另一方面,“云思政”育人模式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思政学习氛围,既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前沿思维和系统的教育资源信息,助力学生拓展思维和开阔视野,从而充实思政课堂教学体系,也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架构,为学生进一步提升理解力和认知力夯实根基。此外,“云思政”育人模式还促使思政教师利用大数据技术,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从而根据学情需求优化和调整思政内容,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动能[6]。
(四)培育学生文化自信
当前,我国国家治理体系日益健全,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影响力也显著提高。“云思政”育人模式有助于将我国最新国家治理的优秀成果应用于思政教育,让学生提升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坚定报效国家的决心。目前,在“云思政”背景下,思政教师既可以通过“云班会”“云讲堂”等方式,也可以选择“云分享”“云平台”等手段,进一步拓宽和延伸思政教育范围,为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多元且优质的资源素材[7],并通过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及时占领意识形态主阵地,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职业素养。
(五)传播信息高效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应充分了解互联网生态,利用新媒体平台等不断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觉悟,在信息化时代有能力从容面对网络暗潮的侵扰,理性处置不良思想的冲击,从而发挥对大学生思想的深远影响[8]。面对机遇和挑战,“云思政”育人模式需要直面繁杂多变的网络环境,遵循扬长避短的原则,并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平台和资源,突破传统思政课堂教学的边界,结合线下思政教育的优势,使思政信息传播更加高效,促进学生全面实现自我思想的觉醒。
三、“云思政”背景下高校育人新模式的构建
(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优化“云思政”观念
高校育人工作需要着力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9]。当前,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必须落实的根本任务及核心遵循。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视角下,首先,高校思政教育应发挥“云思政”育人模式的功能,牢牢把握以生为本的理念,深入大学生群体,与时俱进地调研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其存在的疑惑、困难,明晰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潜在或表象影响,并调动一切教育资源,帮助他们解决思想认知的困惑或实际困难,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其次,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全面优化和革新“云思政”观念,以“怎样培养人”为切入点,侧重提升“云思政”传播覆盖率和传播普及率,形成全面的育人体系,拓展育人广度和深度,从而使“云思政”育人模式深入人心,与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全方位实现协调和对接。同时,高校思政教育也应着力打造“云思政”实践教育品牌,坚持将目标导向原则、问题导向原则和系统协调原则相结合,有效推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当前思政教育形势,构筑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为当代大学生指路引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使他们自觉贯彻执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能够客观正确看待现实问题,有效树立新时代主人翁精神,从而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思政育人工作新格局。最后,高校思政教育应重视利用“云端”,将其与思政教育第一、第二课堂有机对接,在“云课堂”开展思政教育,将最具说服力的典型教学案例融入课堂,丰富思政教育的着力点,使思政教育更接地气,从而提升“云思政”的政治引领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程学习产生深度认同感,使学生自觉成为社会主义坚定的践行者,最大限度地发挥“云思政”内植于心的育人引领价值和外化于行的情感培育作用[10]。
(二)从管治走向善治,提升“云思政”育人效能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具有个性化等特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有待成熟。如果高校思政教育采取常规说服教育的方式,很难让学生信服[11]。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应以学生需求为核心,破除原有的思政教育思维,注重以理服人,加强思政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逐渐向善治方向转型,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和作用,确保师生心灵相通相融。一方面,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思政教师应主动破除疏离的师生关系,以“全环境育人”为理念,遵循学生成才和成长规律,精准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切实保障学生受教育的表达权,构建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全力推进“云思政”育人模式建设,确保育人工作严格按照制度规定要求来开展实施。另一方面,高校应设立相应的“云思政”育人统筹机构,建立多元主体协调育人机制,健全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做到守正与创新协同并行,避免出现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的情况。在统筹发挥育人主体作用的基础上,高校也应依托校内校外联动育人机制,形成学校、政府、企业、社会、家庭上下联动的育人新格局,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此外,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和新挑战,高校还要有效整合育人资源与要素,着力打造学生自治发展机制,通过建立学生自治的自律模式,不断提高学生自我成长、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从而发挥善治样态的辐射新效能,助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取得新实效、新进展[12]。
(三)探索教学新形态,发挥“云思政”育人合力
当代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应用网络的主力军。思政教师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做好当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必须转变原有思政教育思维,针对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寻找合适的教育契机和途径,不断探索育人模式新形态,从而提升教学效果[13]。首先,当代大学生思想认知进步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在他们特定的成长历程中,思政教师需要采取具有“温度”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使学生真正达到意识觉醒,从而实现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目标。同时,思政教师也应全力整合优势资源,系统规划应用“云端”思政教育信息資源,积极谋划并做好价值引领工作,当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引路人,助力学生在成长道路上少走弯路。其次,互联网时代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各种挑战,为了提升“云思政”育人实效性,思政教师应坚持扬长避短的原则,打造特色化云上平台,并注重内容为王。一方面,思政教师需要明晰不同教育平台的优势和特征,并基于平台核心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育人价值。例如:微信公众号以内容推送见长,且编辑过程便捷,而互动性相对不足;QQ和微信在互动性和即时性方面优势突出;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虽然内容呈现立体化,且表现形式多元、具体,但是不适合长篇大论;微博优势在于短句精炼,互动方式则是以博主为节点;知乎平台主要以问答式为主,具有论坛模式效应,互动方式也更为灵活。另一方面,思政教师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操守,以育人为己任,强化自身责任感,时刻秉承自省、自重、自警、自律的理念,增强育人工作的系统性、透明性、层次性和实效性,坚持寻求最大化的育人合力,实现立德树人。高校也应加强对思政教师队伍的信息化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对“云思政”育人模式的教学研发能力,使教师与信息时代同向同行,并科学构建高校育人项目制体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后,高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云思政”是互联网时代的特定产物,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寻求变革的有力抓手,思政教师应发挥“云思政”育人功能,以优化思政教育内容为落脚点,从历史、时政或者社会热点中精选资源素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引领,从而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论性、创新性和针对性,并通过“云思政”强化思政课的亲和力,筑牢大学生思想根基,使学生学会用学理分析回应社会现象、精准回答时代和人民之问。此外,思政教师还应将日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融合,定期组织专题化讲座、课题式调研,以学党史、悟思想为切入点,采取针对集中性学习的方式,利用红色资源和传统优势,助力学生提升学用结合修养[14]。
总而言之,随着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在新传播生态下面对新机遇、新问题和新挑战,高校育人工作要充分利用平台,拓展育人思路,丰富思政教育的研究视角,并充分利用“云思政”育人模式,解决高校思政教育问题。高校要始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務,基于学校专业和文化特色,秉承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系统协调原则,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中掌握“变”与“不变”的教育主动权,充分发挥“云思政”育人模式的创新驱动作用。思政教师也要充分利用现代移动互联技术,深入调查研究,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注重以理服人,从而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政治信仰、品德修养、文化自信和使命担当,确保学生在思政教育中学有所获、优质成才。
[参考文献]
[1]杜森.“云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与解决对策[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5):142-145.
[2]宿亚琳.基于新农科建设的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探析:评《基于新农科建设的高校劳动教育创新研究》[J].中国农业气象,2023(03):257.
[3]赵恒伯.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高校育人工作[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2(05):1-4.
[4]齐贵云.“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构建[J].高教学刊,2023(08):185-188.
[5]王敏.课程思政:新时代高校育人理念的实践回应[J].高教学刊,2022(34):171-175,179.
[6]朱海荣.新时代推动红色文化与高校育人融合探究:关于建党100周年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思考[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6):48-50.
[7]姜露熙,裴龙英,徐恒,等.课程思政融入高校育人工作中的实践研究:以“食品卫生学”课程为例[J].就业与保障,2021(10):130-131.
[8]滕建华,王韵.打造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协同的高校育人新机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6):82-87.
[9]刘欣.“云思政”背景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J].文教资料,2021(06):159-160,112.
[10]秦英爱,邱俊杰.高校“云思政”教育工作在就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以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就业与保障,2021(13):116-117.
[11]蒋继华.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高校“三全育人”长效机制构建研究[J].林区教学,2020(10):5-7.
[12]游咏,杨璐,王婧,等.“医学伦理学”课程“云思政”教学的创建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2(09):161-164.
[13]袁媛,张贯虹.聚焦“四力”提升构建党建引领下的云端育人新模式[J].作家天地,2021(15):167-168.
[14]宋来,张驰,汪斌峰.从“云思政”到“融思政”:抗疫期间高校思政工作的经验与升级[J].中国高等教育,2020(17):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