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设计“点亮”城市建筑空间

2023-08-04刘艺

城市建筑空间 2023年6期
关键词:点亮建筑师美术馆

刘艺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获得者,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四川省建筑师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地下空间学术委员会委员

纵观建筑发展史不难发现,人们对于建筑的定义不断变化,建筑与城市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无论是功能还是空间,皆由封闭、崇拜,逐渐转变为开放、互动,从密闭场所围合变为城市氛围的营造。在此过程中,设计师发挥了哪些作用?《城市建筑空间》杂志采访了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刘艺,他认为,每个建筑均有其独特性,通过建筑师独到的审美与设计,可使建筑成为城市的经典,与城市共生。

建筑与城市共生

UAS:在当代,几乎任何一项建筑设计都无法脱离环境背景,建筑设计不仅要考虑人的因素,同时也要考虑自然因素,考虑室内外空间环境的融合。请问您如何看待建筑、景观、室内设计之间的关系?

刘艺:建筑、景观、室内是设计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将三者进行人为切分。广义地讲,建筑、室内和景观设计均属于建筑设计范畴。对设计师而言,建筑、景观、室内应同步考虑、整体设计。设计最终呈现的建筑并非孤立个体,而是完整的人与自然共生环境。该环境既包括室外景观环境,又包括建筑自身及室内环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应以“人与自然共生”“人与社会共生”为基本出发点,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将其应用于建筑生命周期全过程。

UAS: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除了考虑建筑室内外空间的融合,还要考虑建筑空间同城市空间的联系,建筑要适应城市整体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对此您有哪些看法?

刘艺:记得有句话“城市是大的建筑,建筑是小的城市”,是说二者之间相互转换的关系。建筑存在于城市环境中,其状态类似个人与人群的共生和对话关系。当然,建筑设计与城市可以不互动,就好像个人在人群中不与其他人交流,但此状态不可持续。建筑与城市互动越多,其从城市中获得的资源越多,对城市的贡献也越大。由此可见,建筑与城市是共生的关系,通过城市设计、城市管理将单体建筑融入城市整体环境。包括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查尔斯和蕾·伊姆斯夫妇的“时间城市”等概念在内的现代主义城市思想被社会所诟病,原因在于现代主义城市皆具有冷漠和单调的一面,故需向传统城市学习,使建筑与城市更融合。

城市是一个不断衍生进化的过程,大约4000多年前开始出现城市聚集,在几千年发展中逐渐完善,彰显健康活力的城市面貌。例如北京四合院胡同、上海里弄街区、成都宽窄街巷等皆为具有层次感及丰富性的城市空间,就像一个生态系统丰富的热带雨林,内部生物关系复杂,共同组成稳定的循环系统,新陈代谢、生生不息。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诸多城市新区在短时间内建造而成,城市缺乏时间的积淀与厚度,显得单薄及冷漠,其生态系统不平衡,城市韧性不足。但随着时间积累,城市新区不断填充新内容,使单调的城市逐渐丰满,提升城市活力。

打造完整的建筑生命体

UAS:您觉得建筑、景观、室内设计的融合发展,对当代建筑师提出了哪些要求?

刘艺:首先是建筑师的观念。由于专业分工原因,建筑师多将工作局限于红线(即建筑物)范围内,室内交由内装设计,室外交由景观设计,这种相互割裂的方式无法打造完整的建筑生命体。今天的建筑学知识与我当年上大学时相比,无论是理论体系还是计算机应用均实现了飞速发展,包括人工智能辅助设计。建筑师需与更多的专业人士合作,建筑设计不再是封闭的艺术体系,而是开放的对话行为。

其次,建筑师的能力需更全面,需不断吸收新的内容。建筑师需同时把控建筑、景观、室内设计3个环节,具备更完整的知识储备及判断能力。即便将部分工作委托于室内或景观团队,但整体构想应由建筑师提出并把控设计方向,各专业团队沿建筑师思路进行深化调整,进而打造完整的建筑生命体。

最后,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建筑行业的生产模式和运行机制面临优化升级,设计行业的转型已迫在眉睫,基于此,我国提出EPC工程总承包与建筑师负责制两种模式,并开始多元化试点。这对建筑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不仅要对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等进行总体把控,更要负责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一系列工作。建筑师已不能仅关注单独的专业领域,而应承担总体协调者及总设计师的角色,此模式对项目最终价值与品质的把握起决定性作用。

使建筑成为拉动城市的引擎

UAS:您在设计创作过程中如何看待城市与建筑空间之间的关系,并将这种关系通过建筑或建筑设计进行表达?

刘艺:建筑存在于城市之中,建筑的生长依靠城市资源,因此,建筑设计需认知城市、理解城市、研究城市、融入城市,了解城市问题、城市所需,把握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例如,建筑位于城市中心区还是边缘区?其面临的城市问题是城区面临衰落,需通过更新激发城市活力,还是城市新区刚起步,需通过建筑补充缺失的城市功能?

建筑师应主动思考建筑对城市的贡献,基于运营视角思考建筑与城市的互动关系,进而推动城市发展。

成都天府美术馆——城市网红新地标

2019年底,我们着手成都天府美术馆项目设计。这个坐落于天府艺术公园中的新美术馆能给成都带来什么?答案是其不仅为颇具声望的成都艺术双年展提供理想的举办场地,而且是对这座城市艺术文脉的回应。成都历来是艺术家汇聚之地,其历史是一部川流不息的城市艺术史,我们希望天府美术馆既是充满活力的艺术“进行时”,又是连接艺术的过去、当下与未来的桥梁,创造艺术、自然与城市生活相互交融的文化图景。

成都天府美术馆三面环水,位于人工湖东岸半岛。放射性建筑平面以公共大厅为核心,串联周边展厅空间,如手掌一般,呈现向环境打开的姿态。深远出挑的屋檐庇护下的展厅与公共大厅体现出四川民居的传统——通过大屋檐实现对雨水与日照的控制。建筑临水体现出成都文化“柔”的一面,形态打破常规美术馆白盒子的谨慎与中性,以起伏变化的屋顶覆盖下部展厅与公共空间。展厅平面规整,对应屋顶曲率平缓,便于顶层布展。公共区域屋顶曲率起伏跌宕,包裹出富于变化的室内空间。曲面顶棚与墙面采用四川特色竹皮材料贴面,模糊了屋顶与墙体的视觉边界,实现“非日常化空间”塑造。大厅中的螺旋楼梯盘旋向上,是室内视觉的焦点。行走中的人仿佛被卷入空间漩涡,体验旋转向心的空间引力,将参观者缓缓从一个楼层导向另一个楼层。美术馆邻湖面设置开放式雕塑展厅与咖啡厅,利用完美的观湖视野与外部自然展开对话。在我们的设想中,美术馆是公园中的艺术品,公园也是室外露天“美术馆”,艺术与自然的藩篱被打破。

美术馆功能完备,地上2层,地下1层。所有展厅围绕中央下沉庭院与环廊布置,形成完整的参观流线。展厅配置灵活的专业灯光,以适应不同类别的展览。通高2层的“玻璃展厅”用于安放大尺寸作品,并提供由2层玻璃环廊向下观看作品的新视角。典藏库房设置于展厅后侧的1层与地下1层空间,配备专门的布展通道,实现观众流线与布展流线的分离。布展通道设置5吨专用电梯,为展品的竖向运输提供便利。种植屋面将库区体量隐藏并与场地景观融为一体。

设计关注“光”对于美术馆的视觉呈现,无论在建筑中运用自然光还是人工光,“光”都是让观众欣赏作品之美的中介。展览用光出于对艺术品的保护,基本采用人工照明,公共大厅则利用大玻璃外墙引入更多自然光。光线在曲面空间中弥散,光的强弱引导观众的情绪变化。夜间照明设计展现了美术馆曲面的柔美形态,通过照明、幕墙及景观设计团队三方密切配合,实现美术馆晶莹剔透的视觉效果,呈现倒映水面的轻盈之美。

成都天府美术馆项目建造的目的不仅是打造一个文化场馆,而是使该文化场馆成为拉动城市的引擎,其富有标识性的外观迅速成为网红热点,使城市焕发新活力。可见,美术馆等公共文化空间对于一座城市来说,不再是锦上添花的点缀,而是激发城市创造力的重要力量(见图1)。

1 成都天府美术馆

成都超算中心——对城市开放的科研设施

成都超算中心位于成都市天府新区鹿溪智谷核心区,紧邻兴隆湖和鹿溪河生态区,其算力可达每秒十亿次,主机性能位居全球前十。城市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和高新企业总部集群展现出未来公园城市的雏形,这也为成都超级计算中心的规划设计带来全新挑战。

传统计算中心的数据机房为精密区域,不对外开放,对公众而言颇具神秘感。成都超算中心若作为常规科研设施不对外开放,似乎对城市活力的提升缺少贡献。因此,我们尝试打破封闭,使其从厂房式的科研设施转变为能与人对话的城市舞台,成为新区地标、人流汇聚地及城市聚焦点。设计时超算机房作为科学城最重要的展品进行呈现——模块化机房共5个楼层,大小为20m×20m×20m,称之为“硅立方”。立方外墙用幻彩铝复合板包裹,再放入拉索幕墙围合的巨大玻璃柜体中,人们可沿玻璃回廊围绕参观,体验排名世界前十的超级计算机震撼尺度,巨大纯洁的深蓝色墙面使人仿佛置身于科幻影片的场景中(见图2)。

2 成都超算中心

与封闭的科研园区不同,成都超算中心被构想为一个向城市开放的场所与一个科技的图腾纪念地。结合场地自南向北逐渐降低的地形,利用高差实现开放与封闭管理的双重目标:在场地空间上部,市民通过盘旋而下的空中天桥穿越整个场地,形成参观流线,场地下部是封闭管理的园区,内外动线立体分流,互不干扰。

结合场地高差,“硅立方”场地平台下设置科技展厅,对市民与学生开放。下沉广场、圆形水池、环形步道等系列空间为科学城提供了街边休憩场所。“硅立方”外的巨大玻璃盒体采用大跨度单索结构幕墙系统,保证了外观的通透性,后侧动力楼与运维楼采用双层幕墙,外层覆面为正方形网格的铝板幕墙。像素化的铝板单元通过洞口的虚实变化,代表计算机语言中的“0”与“1”的二元逻辑,以及巨大的银白色转角体量形成“字节跳动”的空间边界。

夜晚,光是信息的媒介。结合幕墙单元设计的灯光秀系统,与电脑编程联动上演精彩的光影表演,“硅立方”成为巨大的显影屏幕,宛如湖畔神秘璀璨的“科技之芯”,塑造面向未来的新图腾。

成都超算中心还配套设计了一个小博物馆,可进行公众教育。其实,以上功能并不在甲方任务书中,但我们认为,建筑师应思考建筑对城市的贡献,使项目兼具双重作用,既是具有鲜明特色并在本领域内处于领先地位的科研设施,又是城市教育功能的展现,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当代“城市会客厅”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位于四川德阳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园区内,建筑面积约5.5万m2。建成后的新馆将与现有一、二号馆共同组成三星堆博物馆群,打造世界级专题性博物馆(见图3)。

3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是意象先行的建筑,设计来源于一种倾听历史的欲望,一种个体与场所之间的相通与对话。我们想要倾听在这片土地之下、来自数千年前的神秘信息。因此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的核心线索是时间。从数千年前,到30年前,再到今天,乃至未来……我们需将时间线进行串联,以彰显这片土地隐藏的能量。

面对文化遗产类展陈建筑,设计无需多做加法,而应把真正的主角留给文物。基于此,我们仅在博物馆形态上画龙点睛地设计了“古蜀之眼”——外立面上两个巨大的玻璃窗口,像三星堆青铜面具的眼睛,穿越古今,回望遗址方向。建筑屋顶倾斜延伸,消隐融入场地,与原有一号馆形体左右呼应,建筑形成3个沿中轴排列的覆土堆体——寓意“堆列三星”。斜坡覆土的建筑造型,好似从地面升起巨大土堆,是低调而消隐的建筑,表达了对遗址的尊重。

当下,博物馆已不再是单一的展陈空间,更是“城市会客厅”,其不再高高在上,与人们存在距离感,而是更加开放且贴近人们的生活。人们在开放自由的空间中能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博物馆的文物收藏,从而思考历史与未来,并融入现代城市生活。

推动绿色建筑及智慧城市建设

UAS:结合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请您谈谈贵院未来有哪些重点工作部署?刘艺: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是绿色化、产业化及智慧化。

绿色化即推动建筑行业实现“双碳”目标,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一环。我国建筑领域要实现绿色低碳,必须以全生命周期为基本出发点,形成绿色建筑生态系统,用绿色生产方式生产绿色建筑产品。同时,大力推动设计施工一体化的EPC总承包,以提升行业节能减排效率。

产业化既是转变传统建造方式,提升建筑品质的必然选择,又是建筑业降低资源消耗、实现低碳环保,促进城市生态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建筑行业仍采用传统建造方式,亟需进行转型升级,实现装配式产业化发展,最大程度地提升建造质量,提高建造效率,降低建造成本。

智慧化指借助物联网、数字孪生、大数据等技术,使建筑有了感知能力。建筑行业要抓住智慧化转型机遇,推动全行业重构与升级,由此展开智慧建筑及智慧城市的建设。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设计行业的“龙头”与“先行者”,一直身先士卒,推动行业发展。面对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我们将通过科研课题对绿色化、产业化及智慧化进行专题研究,进行知识储备。同时,结合重点项目打造示范工程,以推动绿色建筑、产业化建筑、智慧建筑在行业中的应用,这也是我们国企大院所应肩负的社会责任。

猜你喜欢

点亮建筑师美术馆
少年美术馆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大同美术馆
胖胖的“建筑师”
去美术馆游荡
当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