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理论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活力研究
——以苏州山塘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2023-08-04苏临SULin
苏临 SU Lin
借助城市社会学领域场景理论重新解读活力,并以苏州山塘历史文化街区为例,通过问卷调研、实地访谈、行为观测等方法,分析山塘活力现存问题,以小见大,提出新时代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活力营造策略,以促进街区可持续发展,提升街区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城市竞争力。
场景理论;历史文化街区;活力营造;活力提升
0 引言
当前,我国城乡建设步入精细化发展阶段,逐渐从增量扩张向存量更新转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作为城市存量盘活的重要部分,承载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推动城市特色发展的重要组成,经过各级政府、各界学者、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在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效。在保护更新过程中,以保护文化遗产为主,空间改造、功能置换,植入旅游、商业、休闲功能为辅的模式进行历史文化街区活力提升。历史文化街区极易陷入原真性消退、商业化过度、保护过度僵化的困境,是近年来面临的普遍难题之一,如何平衡商业消费与历史街区价值特色,维持历史街区的长久活力以保证其可持续发展成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重要内容。
苏州山塘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我国最早确立的历史街区之一,2002年至今经历了多阶段、分类型、循序式的修复工程。从规划到示范建设,从示范建设到三、四期推进,山塘保护更新工作稳步推进;从开始对民居、桥梁、栏杆、河埠、古戏台、过街楼、道路铺装、管线等基础性设施的修缮,到关注文化属性的会馆、禅寺、祠堂等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再到河道清洁、驳岸景观美化与灯光夜景设计,在政府和各界力量共同参与下循序更新,一度成为全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工作参考的重要典型案例,然而在此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为避免恶性循环产生更多的社会问题,山塘历史文化街区所面临的困境亟待解决。本文以山塘历史文化街区为典型案例,从场景理论视角,通过具体分析现状问题,以小见大地提出历史文化街区活力营造策略。
1 场景理论视角的活力解读
1.1 场景理论
场景理论在2008年由新芝加哥城市学派学者提出,彼时美国已进入后工业时代,对于城市发展,文化消费已显示出巨大的促进力量。该理论的独特之处是将模糊抽象的“文化”拆解为可被人感知量化的“场景”,提出五大要素,即街区、设施、人群、活动、文化。该理论强调一定区域内设施、人群与活动组合形成的不同场景蕴含的精神性文化价值观,无声息地吸引人群并改变人们的既有生活诉求,引导人群空间行为,具有相同文化价值取向的人群被吸引到同一场景中居住、生活、参与,从而推动该区域的更新与发展。
1.2 活力解读
活力概念源于生物学领域的生命力概念,国内外学者对于活力概念解读的角度、层次、分类不同,但在城市活力、街区活力、公共空间活力、街道活力等方面,活力始终与人、活动、空间等要素密切相关。人通常作为活力主体,空间作为活力载体,通过活动激活空间活力,同时空间可吸引容纳更多人。
场景理论以文化消费为背景,拆分文化,以“文化价值观”作为活力的核心吸引力引导聚集“人群”这一活力主体,以进行“活动”参与为活力表现形式,在“街区”这一活力的空间载体中使用活力的功能载体“设施”,以此对历史文化街区空间进行活化。因此本文基于场景理论重新解读活力构成(见图1)。
1 活力构成(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 活力构成现状
2.1 空间载体——街区
2.1.1 区位条件
山塘历史文化街区全长约3700m,宽30~100m,规划核心总面积约25.59hm2,本文以建控线以内区域为研究范围,面积约56.5hm2(见图2)。
2 山塘历史文化街区研究范围(图片来源:《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2017-2035)》)
山塘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苏州古城阊门外西北角,东起渡僧桥,西接虎丘西山庙桥。南邻城市次级商业中心石路商业中心,距离观前商业圈约1.5km,距离南门商圈约4.0km,地理位置较为优越。山塘历史文化街区步行500m范围内覆盖公交站点14个、地铁站4个,且距离苏州火车站、苏州客运站较近,到达时间基本保持在车行20min以内,交通便捷。山塘历史文化街区整体区位条件优越,具有吸引人群聚集活动的先天条件(见图3)。
3 山塘历史文化街区区位(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1.2 内部交通
山塘历史文化街区水陆并行,全段禁止机动车通行,以步行、非机动交通为主,交通方式单一,并未开发利用水上交通。交通部门对于非机动车的管理混乱,山塘主街主要面向游客,维护情况较好,但其他支巷乱倒垃圾、违规停车、私自侵占道路空间等现象时有发生。山塘街呈线性发展态势,其他支巷呈无序生长状态,街区内部缺少充足的停车空间,停车空间匮乏与内部道路空间被侵占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山塘历史文化街区内部交通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街区活力的提升。
2.1.3 空间形态
山塘历史文化街区在空间形态上较为混合,整个街区内部多以小尺度,1~2层高的建筑为主。街区东西两段差异较为明显,东段即阊门渡僧桥起至万福桥附近区域,建筑较为密集,街巷空间形态虽较为复杂但整体有序;西段即靠近虎丘风景区的彩云桥附近区域至西山庙桥区域,建筑较为稀疏。山塘主街街巷空间呈明显的线性肌理,其他街巷空间无序发展,绿地空间较多但缺乏引导,较难吸引人流(见图4)。
4 山塘历史文化街区内部建筑肌理(图片来源:《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2017-2035)》)
山塘历史文化街区在空间尺度上则通过对街区内部各街巷空间的实地测量与计算得出各街巷空间的高宽比数值,大部分街巷宽度为4~6m,高度为3~6m,街巷高宽比为1.2~2.0,具有较强围合感的同时又不会给人带来压迫感、拥挤感。少部分支巷由于建筑较为紧密,部分街巷高宽比小于1.0,故会给行人带来强烈的不安全感。尺度不适宜的街巷大部分是由原住居民民的居住建筑形成,故在后续活力营造时应充分考虑原住居民的现代生活需求和心理健康需求,适当对其进行改善。
2.1.4 环境质量
经过调研发现,山塘历史文化街区七里山塘景区内的环境质量,包括道路铺装、灯光夜景、绿化、河道水质等均呈现良好状态。但处于景区之外的原住居民生活空间由于生活设施不足,室外晾衣屡见不鲜,非机动车乱停乱放,对整体环境造成一定消极影响。
2.2 功能载体——设施
2.2.1 设施类型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2017-2035)》对山塘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位虽为传统商贸,但当前仍以居住用地为主,故本文将山塘历史文化街区定位为以居住为主、传统商业为辅的江南街市。通过爬取POI数据并结合调研,得出街区内部餐饮、购物占主要功能,购物功能主要为零售商业。其中,面向原住居民的生活设施较为缺乏,整体设施功能有待提升,大部分设施功能偏向于游览观光(见图5)。
5 各业态大类的POI的空间分布格局(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2.2 设施分布
各类设施分布不均匀,东段密集,西段稀少,人群多集中于山塘历史文化街区东段,在体验餐饮购物功能之后,由于西段设施稀少且设施功能缺乏特色,导致西段活动人群无法聚集,整体活力减弱。
2.3 活力主体——人群
在调研过程中,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6份,在调研对象中,女性人数占比稍高于男性。年龄45~60岁的人群占比接近一半,中年人群占主力,街区对于年轻人群的吸引薄弱。月经济收入2000~5000元的人群占比74.1%,收入水平趋于中等,侧面反映出街区内部人群消费水平趋于中等,故后续街区内部应避免设置商品价格过高或过低的店铺。原住居民、街区附近人群及游客占比较高,是街区保持原真性及活力的关键。
2.4 活力形式——活动
2.4.1 活动类型
山塘街区活动类型主要为购物、观光、餐饮等,其他活动类型包括摄影、交谈、休息、阅读、玩游戏、散步、锻炼等。活动时长基本保持在30min左右,活动类型较为日常,持续性有待提升。
2.4.2 活动场所
通过对停留时间较长的活动进行场所标记,停留时间较长的场所通常集中于小吃店、咖啡馆、购物商店、便利店附近,店内提供座位,店外有设施外摆。停留时间较短的场所有沿街服饰店铺,一般停留时间不超过5min。
2.5 活力吸引——文化价值观
文化价值观一旦形成,会促使人群进行消费或其他活动,故某一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形成且输出到更广的范围后,就会引起类似人群的聚集,甚至可能会吸引不同价值观的人群,文化价值观为人们关注、喜爱、好奇的要素集合。为客观调研街区文化价值观要素构成,作者爬取携程网的点评数据2000条,并对其进行语义分析得出人们对于山塘历史文化街区的关注、喜爱、好奇的要素主要集中于江南风貌的亭台楼阁、苏州特色的美食小吃、山塘的历史名人典故、独特的戏剧评弹、山塘河的游船夜景。由此可见,山塘历史文化街区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观一方面体现于山塘原本的市井文化,另一方面体现于山塘地方特色的文化底蕴(见图6)。
6 价值吸引要素(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 结语
山塘历史文化街区活力在空间载体层面表现基本良好,区位条件较为优越,空间尺度适宜,环境质量良好,应注重内部道路交通的疏通,设置足够的停车设施,打造生动有趣的慢行交通。在功能载体层面,面向原住居民的生活设施不足,面向游客的多元化功能设施也较为缺乏;在活力主体层面,年轻人较少,不利于长久保持街区活力,游客和原住居民比重接近,应充考虑两者诉求,延续苏州文化特色对于游客吸引力的同时满足原住居民的现代生活需求;在活力形式层面,活动类型单一,不具有独特性,活动停留时长有待提升,应经常举办节事活动以营造地方特色文化氛围,同时开展社区活动以增强原住民归属感,并扩大影响力,形成价值吸引;在活力吸引力层面,将文化价值观具象化,打造地标建筑或地方特色网红IP,将文化价值观转化为活力提升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