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汉代服饰的徐州汉俑IP设计研究

2023-08-04练昊欣王忆雯

西部皮革 2023年15期
关键词:陶俑徐州服饰

练昊欣,王忆雯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 南京211816)

0 引言

汉代服饰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历史背景。它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及精神的承载物,体现民族审美、风俗习惯及文化内涵。社会的发展正推进传统文化的复兴,并在生活中也兴起了汉服、古风音乐等相关传统文化,这便是传统文化渗透我们生活的新形式。目前,IP 文化正日渐兴盛,成功的IP 形象逐渐深入人心,在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拉近传统文化与大众的距离。因此,汉代服饰应用汉俑IP 的创新不仅能加强汉代服饰文化的传播,还能以生动的IP 形象与大众产生共鸣。

1 汉代服饰的概述

1.1 汉代服饰风格的形成

1.1.1 楚文化的传承

从历史的角度看,汉代服饰在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早在汉初,汉代服饰基本继承秦制,例如深衣等款式。而由于西汉的开国皇帝来自楚国,使得汉朝在文化方面继承楚文化。其中最能体现汉代服饰中楚文化特点的便是楚冠的应用,汉代服饰“长冠”,以竹皮作为制作材料,仿楚冠而制成。而在刘邦建立汉朝后,将长冠命名为刘氏冠。除此之外,楚国的低领衣作为一种外衣低领,露出内里的衬衫的款式,在汉代被广泛应用。汉代服饰中关于形体的审美参考楚国的形体特征,楚地女子以腰细为美,因此汉代的作品中所呈现的女子形象皆拥有苗条的身姿。直裾袍也是汉代对楚国袍服的延续,西汉的大臣及达官贵人大多来自楚国,喜爱穿直裾袍,这种流行效应的延续到东汉时期,普遍得到社会的认可[1]。

1.1.2 等级制度的影响

汉代统治者借鉴秦朝失败的经验,建立规范的服饰礼制,旨在通过服饰来体现等级制度。如《后汉书·舆服制》中所记载,“皇帝黄赤绶”“诸侯王赤绶”“公侯将军紫绶”“九卿银印青绶”[2]。由此可以看出,服饰象征着统治阶级的权力及地位。同时,汉代服饰也受到西周服饰的影响,而西周时期制定了有关服饰的等级制度,因此,在汉代的女子服装以及鞋履方面也体现了尊卑分明的等级制度。

1.2 汉代服饰元素分析

1.2.1 服饰款式分析

汉代官吏服饰包含袍、禅衣及深衣。平民服饰依照男性和女性分为两类,女子服饰包含襦裙及舞女大袖衣等等,其中穿着形式分为两种:上衣下裳、衣裳连属式。上衣下裳指的是,上衣交领右衽,下裳穿着近似于现代的围裙。而衣裳连属式主要指穿着深衣及袍衫,具体由深衣、袍、单衣、襦裙、单裙、半袖、挎、鞋、袜等构成。男子服饰则包含襦服、裤等等。

在汉代的鞋履方面,整体流行穿方头履,鞋饰上多趋于使用翘首,也称为“翘头履”。早在文明时期,上层社会将翘头鞋作为礼鞋。汉代之前的鞋履设计中没有花纹,而渐至汉代,鞋头在装饰部分出现了分歧,两个尖角出现在鞋饰的设计上,于是便被称为“歧头履”或“双歧履”。在汉代以后,鞋被通称为“履”,并且履的造型变化更为丰富。汉代妇女多穿着圆头履,男子多穿着方头履。西汉时期,贵族开始穿着方口翘头履,而女性则时常穿着鞋头分叉的双尖岐头翘头履。鞋头分歧始于皇帝内宫,曾作为皇宫祭祀时所穿“舄”的形制,流向民间后先为男性穿着,到汉代女子也普遍穿用。

汉代的鞋类一般统称为“履”,并且履的造型逐渐变得多样化。汉代妇女通常穿着圆头履,男子穿着方头履。渐至西汉,贵族穿着方口翘头履,而女性则选择穿着岐头履。“岐头履”汉代穿鞋也有一定规范,如祭服穿舄,朝服穿靴,燕服穿屦,出门则穿屐等。鞋靴使用的材料很广泛,有皮、丝、麻等[3]。

军服方面,士兵与低级军官们大都穿着直裾,长度位于膝盖之上,并穿着大裤腿的袑裤。而高级军官与贵族则穿着曲裾深衣,长度接近于脚腕位置。在军帽方面,对秦军的帻做了改良,将其改进成由布、皮、纱等制成的帽子,不仅有平的,也有斜的款式。而斜坡形的帽子也被称作屋山帻。并且官兵还需佩戴上武冠,这是一款由皮革或毛毡制作而成的帽子,作为大部分官兵普遍装备。因此,汉代军人所佩戴的冠饰是平巾帻外罩武冠。

汉代的达官贵人穿戴冕冠,而普通老百姓则用巾帛包裹头部。《释名》曰:“巾,谨也。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即成人后,有身份的人戴冠,而庶人则戴巾[4]。到了巾向帻发展的西汉中后期阶段,贵族人士便“冠巾同戴”,有助于固定头发并顺应当时的潮流趋势。

1.2.2 汉代服饰色彩分析

《周礼》中对于汉代服饰颜色有所记载:“散民不敢服杂采”,在汉代时以红、紫为尊,青绿色较次。所以汉代的服饰颜色搭配比较单一,主要穿着单色和独色。而以皇帝为尊的贵族阶级人士,则穿着红紫黑等深色服饰来彰显尊贵的地位。汉代推行明确的服饰制度中明文规定,“红色为上服,青绿在其次,史卒为黑,平民为白。”如《汉书·津历志》“改正朔,易服色,所以明受命于天也”,汉代通过对服饰的颜色来区分身份等级。

1.2.3 汉代服饰在汉俑中的应用

汉代俑在服饰上不仅继承秦俑的着装,还承袭了秦俑梳辫、穿长服与额发中分等制度。并且在官帽和鞋履的佩戴中,体现官兵等级间的差别。对于官帽的划分不同于秦兵马俑,汉俑中的兵士们基本佩戴冠。而在鞋履方面,战士穿着草履,而军官俑穿着方头靴及方口尖角形履,指挥俑穿着绣花靴。

汉代舞俑分为曲裾衣舞俑和饶襟衣舞俑两种。曲裾衣舞俑的头发后绾垂髻,右衽长袍曳地,左手袖上捋,垂于体侧,手搴下袍。饶襟衣舞俑深衣饶襟,外衣的袖宽而短,露出内衣长袖,身体左侧弯曲,双臂张扬,做抛长袖舞姿状[5]。体现出汉代服饰在汉俑中的应用,使得作品更具艺术价值。

2 徐州汉代俑的概述

2.1 徐州汉代俑的成因及价值

西汉徐州出土的汉代俑,向后人展现了墓主生前及死后的景象,表现西汉时期人们的欣赏趣味和审美观念。西汉俑与秦兵马俑这两类俑像皆是人们为了给军阵送葬而制作的。陶俑与墓葬制度联系紧密,而秦汉两朝皆讲究厚葬,反映了丧葬文化的传承,这也使得陶俑成为汉朝雕塑艺术中的重要门类。

据史籍记载,商周时期人们用人来殉葬,渐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从奴隶社会转变至封建社会,逐渐形成俑殉代替人殉的丧葬方式,这也改变了陶俑艺术风格。而汉代俑的出现是为了改变商周时期人殉的现象。汉代俑所出土的位置是处于华北平原东南部的徐州,它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与发迹地,拥有大量文化遗产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及历史遗存。据统计,徐州地区陶俑出土已达六千件,根据陶俑性质可以分为兵俑、仪仗俑、乐舞俑、侍俑四种形制[6]。而陶俑作为雕塑艺术,在徐州汉俑中也蕴藏着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汉代俑拥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其历史价值不仅在于其文化和经济价值,还在于它的艺术价值。徐州汉代俑艺术,在秦朝写实的基础上,在汉代逐渐进入写意的时代。汉代俑的艺术价值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社会风气,文化思潮及作品的艺术表现能力等。汉代继承了秦俑的殉葬制度,但汉俑在继承秦俑的基础上又融汇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及楚文化,使汉俑具有独特的艺术造型、艺术境界等审美特性[7]。汉代文化受到楚文化中浪漫主义的深刻影响,因此,许多汉代作品具有写意风格,比如石雕、帛画及汉俑等等。因此,汉代俑展现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热切追求,并对事物内在精神进行提炼,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在历史研究价值方面,包括陶俑的服饰着装及社会各阶层的历史面貌,能够为大众提供宝贵的研究资料。

2.2 徐州汉代俑特点

汉代俑在造型上主要塑造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呈现精湛的艺术表现能力和技巧,塑造更为细腻写实,更突出俑像的曲线感,使得汉代俑具有动态美感。而汉代俑的特点在于强调个人情趣创作,在意象的塑造上更接近人物性格与精神状态,打造生动的俑形象。

汉朝在文化方面受楚国的影响,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而在艺术手法上讲究通过意象表达情感,打造自然纯朴之美。而在汉俑的刻画上,侧重于塑造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抛弃对俑像大结构与比例的细致刻画,而是抓住其中一个瞬间或表情进行深入描绘。往往以写意手法来刻画汉俑的动态造型,塑造夸张的造型以达到传神的艺术效果,但打造的都是自然纯朴的人物形象,富有生活情趣。

3 塑造汉代俑IP 形象

3.1 汉俑IP 服饰分析

根据徐州汉代俑这一类型,对汉代服饰视觉元素进行提取,并针对汉代俑的主要服饰、色彩进行设计分析。例如诙谐的陶俑IP 设计案例,该案例将东汉持镜俑,东汉抚琴俑,东汉说唱俑和东汉陶舞俑进行服饰元素提取,并对其进行再设计。并且将汉代俑的行为动作提炼在IP 设计中,并赋予汉俑IP 色彩,呈现自在活泼的汉俑造型。从服饰方面看,保留了汉代时期人物的穿着风格。

在持镜俑中,汉俑穿着袍纹饰清晰的大袖袍,佩戴头饰、耳坠,食指与中指带饰。

在说唱俑中,汉俑裹着头巾,赤裸上身,袒露胸腹。下身穿着浅裆长裤,而宽松的裤管下露出赤足。

在抚琴俑中,汉俑内穿着圆领衫,外穿着右衽交领长袍,头部佩戴介帻。呈现双腿向后弯曲而坐的跪坐姿,在膝盖上摆放长琴,挽起衣袂以防止宽大衣袖影响演奏。

在陶舞俑中,汉俑头戴卷云冠,身着束腰宽袍大袖。

3.2 汉代俑IP 形象设计

设计师从汉代文化进行衍生系列设计,需精准地传达汉代文化,为大众呈现更为系统直观的表达。在进行汉代俑IP 形象设计时,设定一致的主题及呈现形式,系列化IP 形象,使其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能够更准确深刻地传达文化理念。将上述观点融入到设计实践中,笔者设计的汉代俑IP 形象系列设计见图1。根据对汉代人物服饰的调研,确定IP 的人物形象及元素构成,针对形象进行再设计,产出系列化的徐州汉俑IP 形象。

图1 汉代俑IP 形象系列设计(自制)

人物形象对应陶仕女俑、陶文吏俑、陶绕襟衣舞俑、女侍俑。陶仕女俑身着三重曲裾深衣,都是右衽,符合汉代服装的典型特征。此俑长眉细目,体形清瘦、削肩细腰。陶文吏俑头戴小冠,身披长袖长衫。陶舞俑身着绕襟深衣,顶发中分,将头发挽成发髻置于脑后。面容清秀,身姿苗条,身体呈现“S”形。女侍俑头上梳髻,身穿汉代曲裙深衣,发式前额中分,双手拢于袖中。

4 结语

中国服饰的发展离不开汉代服饰的影响,而汉代服饰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服饰的进步,帮助大众领略中华民族服饰风采。汉代服饰在文化上继承了富有浪漫主义的楚文化,并在穿着上承袭楚国服装款式,对其进行改良并不断发展。汉代服饰中的款式及颜色,都体现着汉代严格的等级制度,并且体现在汉代俑艺术中。

针对汉代俑中的人物服饰造型进行分析及研究,不仅了解了传统的汉服、汉俑文化,同时对传统的汉代服饰元素进行提取及分析,进行再设计。对汉代服饰的特征进行徐州汉俑IP 形象的应用,使得徐州汉俑形象更加立体。同时,在这个IP 受到人们追捧的时代,富有历史内涵的IP 形象能够在大众心中留下饱满的人物印象,有助于建立大众与徐州汉俑之间的情感联系,并促使大众发现优秀的汉代服饰文化,从汉代服饰中获得设计灵感。

猜你喜欢

陶俑徐州服饰
疫散待春回
动物“闯”入服饰界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徐州过年纪实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丹阳市十墓山西汉墓出土器物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关于汉阳陵着衣式陶俑制作工艺的探讨
西汉彩绘守门陶俑